導讀
我們掛在嘴邊的自我認知,自我意識,前提首先是要有一個「我」。我做一件事如果只是因為別人,那就沒有「我」,我是個工具,作為個性的部分充其量只有順從與親和。唯獨確認了我也想做,才有「我」存在的空間。
本期,「此念」邀請心理學家、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一起探討,什么才是青春期孩子的主要任務?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喜歡和父母博弈?父母該如何去緩解焦慮?
cinian
▲ 點擊觀看【了不起的身體】視頻號
李松蔚
心理咨詢師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
01
青春期孩子的任務
是學會做他自己
李松蔚:青春期并不是可怕的階段,而是過渡的階段。在青春期之前,幼兒期,家長就已經(jīng)知道相處模式,只不過那時候孩子比較聽話。
青春期晚期到成年早期,在18歲~20歲左右,家長和孩子基本處于平等對話的階段,孩子長大成人,家長會尊重他的選擇和個人意志。
青春期前后,這兩個階段都非常穩(wěn)定,而且它們各自有一套規(guī)則,這中間大概會有4~6年的時間。期間到底應該使用哪套規(guī)則?它具有不確定性。
有些家長比較執(zhí)拗,轉不過彎,或者孩子比較倔犟,雙方都感到委屈,說「你以前不是這樣」,「你看別人家就不是這樣」,最后就比較容易產(chǎn)生沖突。
對父母而言,一方面,他們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如果現(xiàn)在就需要做出改變,意味著要跳出舒適圈,肯定會不適應,需要花時間來調(diào)整自己。
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現(xiàn)在放手,改變自己,給孩子更多空間,真的已經(jīng)到了合適的時機?
因為當孩子提出:“我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交朋友,你也別問我,問我也不說?!彼麄兙蜁泻芏嘧约旱呐袛唷?/p>
父母心里就會擔心,雖然孩子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成人,但他畢竟還是孩子,對很多事情的判斷可能不成熟,萬一帶來危險,或者造成他無法承擔的責任,父母應該怎么辦?這也是作為父母,很現(xiàn)實的一個顧慮。
主持人:孩子會通過厭學來反抗嗎?
李松蔚:孩子的主要任務不是反抗。很多人對青春期有誤解,認為它充滿了反抗和叛逆。其實青春期主要的心理任務就是“自主性”,英文是“Autonomy”。可能十多年來,孩子第一次比較清晰地、完整地認識到「我是我,我要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當然他是否真的有能力,或者已經(jīng)確定了自己要做什么,還都不確定,但是最起碼從心理發(fā)展階段,他已經(jīng)能非常清晰地認識「我需要找到自身的特點,以及我是誰」。
對于父母來講,他們可能還沒有適應孩子會有自主性的表現(xiàn),因此就會說:“你為什么不按照我說的去做?”這時候,孩子凸顯出來的表現(xiàn)就是反抗。他們認為孩子是不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就為了反抗?但其實邏輯反過來,之所以要去反抗,是為了能夠做他自己。
02
青春期孩子
在與父母的博弈中獲得自主
主持人:小時候特別聽話的孩子,反而在青春期會表現(xiàn)得更叛逆,其實那并不是叛逆,而是因為他以前太聽話,當他有自主性的時候,父母不太容易接受孩子的改變。
反而是從小不太聽話的孩子,父母覺得青春期好像沒怎么叛逆,是因為他以前就不怎么聽話?
李松蔚:是的,小時候更聽話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適應了孩子聽話的一面,在這樣一種溝通模式中,一旦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他們適應起來會更困難。
主持人:每個家庭的價值觀不同,父母給孩子的自由度,您覺得什么樣的尺度才合理?
李松蔚:首先我們需要統(tǒng)一一點,就是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大人。這時候,我們也一定愿意把他當作成年人,給他獨立的空間以及做決定的權利,把這些都交給孩子,這肯定是一個相處的方向。
但是達到方向的路徑,一定充滿曲折,它不會是一刀切的狀態(tài):有一天,你突然告訴孩子,你已經(jīng)長大,從今天開始,所有的權利都給你。今天以前,所有的權利都暫時在我這保存……這不太可行,所以中間一定會存在斗爭。在大方向上,我們愿意把空間交給孩子,愿意看到他能夠為自己做主,但是從操作細節(jié)層面上,我們也要理解,在這個階段適度的爭吵、沖突、埋怨對方,這部分很正常。
有時候,孩子會有很激烈地反抗:我就是不穿秋褲,我就是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情……父母說「你看著辦吧」。當然他們剛開始也很生氣,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好像也可以,沒有闖出太大的禍,于是他們心里想「那我不管了」。
有時候在斗爭中,父母會一寸一寸地往后退,孩子會一步一步地往前進,這個過程反反復復。當孩子前進太多步,他就會思考「這個事情我現(xiàn)在回頭想,可能是我做錯了。沒得到想要的結果,是不是應該吸取一下父母的經(jīng)驗?他們的經(jīng)驗里,是不是有一些值得我參考的東西?」這種情況也會出現(xiàn)。
03
青春期的父母
是更需要關懷的群體
李松蔚:我認為,在青春期里其實有更大困難的是父母,有時候矛盾凸顯是因為父母已經(jīng)習慣言出法隨,就是「我說什么你就得做什么」。
所以,在孩子十幾歲這個階段,對父母來講特別難以忍受,因為他們要去承擔巨大的不安和失落感,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因為在這一部分,父母的感知里,他們會認為這個時期特別痛苦,如果僅僅看到孩子的表現(xiàn),只是不想穿秋褲,也能接受。
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觀念、文化觀念里,很多中年人,還是會認為「在我40~50歲的時候,也許生活重心就只有孩子」,所以他可能也沒有辦法想象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孩子選擇一條少數(shù)人走的路,作為父母,這個角色該怎么應對。
這會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還疊加了另外一個問題,他們的父母有可能處于事業(yè)的巔峰期,在職業(yè)上處于最好的階段。巔峰的意思就是,接下來事業(yè)可能往下坡路走,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取得更大的成就。
主持人:處于中年危機。
李松蔚:對。有一個特別悲觀的判斷,父母會覺得年少時期的理想,好像只能走到這,就再也走不動了,自然就會把他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假如,孩子不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心里就會產(chǎn)生雙重的失落感。
04
青春期只是一個
短暫的人生階段
主持人:您做家庭治療,會請孩子和父母一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去緩解父母的焦慮和不安?
李松蔚:首先我請他們過來,肯定是面對面地坐在一塊,氣氛會變得放松,每個人手里端著一杯水,或者舒服地坐在沙發(fā)上。我也不會立刻幫他們解決問題,或是一定要他們談出結果,而是用一種比較松弛的姿態(tài)去問:「你們今天來,是因為什么?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接下來,他們可能講述一個在他們看來特別厲害,或者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
當我在應對這個矛盾的時候,我的態(tài)度其實不會發(fā)生相對明顯的變化,雖然我很關注他們,也很在意產(chǎn)生矛盾的因果,但是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天要塌下來」的事情。
我會以比較放松的心態(tài)去和他們交流,在這個過程里,很多父母會慢慢地感受到不一樣的體驗:「可能這件事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嚴重」,「我的孩子并不是無可救藥」,「我們這個家并沒有毀掉」……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階段。
也許就是2~3年,或者3~5年的事,然后我會讓他們想象,我會說「你想一想,比如10年以后,等你的孩子已經(jīng)20多歲,他會在哪?他會做什么事情?如果那時候,你的孩子已經(jīng)不需要你,你可以做什么?你還有后半生,有很多空間和自由去探索自己想做的事?!?/p>
當他們開始去展望更長的人生,就會露出微笑,然后心態(tài)慢慢變得平和,現(xiàn)今的不舒適,雖然很難受,但是也可以忍受,并不會演變成絕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