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文化更是如此,不同的漢字有著不同的意義,有一些漢字,雖然說音調相同,但是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不一樣,比如說姑父和姨夫的“父”和“夫”。 姑父的“父” 是父親的“父”,而姨夫的“夫” 則是夫妻的“夫”,這二者的意思顯然是不一樣的。
中國人一向都很注重親戚之間的關系,親戚不一定都是有血緣關系的,也有很多是沒有血緣關系的,比如說姑姑的丈夫和阿姨的丈夫,雖然姑姑、阿姨都是自己的親人,有著很深厚的血緣關系,但是她們的丈夫卻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只是因為和姑姑、阿姨結為了夫妻,所以才成為了親戚。姑姑的丈夫我們叫做姑父,阿姨的丈夫我們叫做姨夫,同樣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親戚,為什么姑父是“父”,而姨夫卻是“夫”呢?難道姑父真的比姨夫更親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介紹。
為什么姑父是父親的父?姨夫卻是丈夫的夫?
姑父一一指的是姑姑的丈夫,父親的妹夫,這種稱謂表示與父同輩。在父系社會中宗族親戚關系上姑姑與父親是直系血緣關系,姑姑與父親等同,所以姑姑、姑父與父親地位類同。姑夫一一不含有宗族血緣關系對姑姑丈夫的稱謂。指出了姑父是姑姑的什么人。即: 姑父和姑姑的關系。姨(父)一一姨姨是媽媽的妹妹,親屬外姓人,在父系社會中與父親不是宗族直系血緣關系人。所以姨姨的丈夫更不是直系血緣關系人,叫姨父是不對的。也沒有這種叫法。
“父”和“夫”的區(qū)別有哪些?第一,可以肯定一點,“父”肯定要比“夫”更親近一些,比如說“叔父”、“伯父”,他們都是帶“父”字的,指和父親平輩的長輩。而“夫”多用于“姐夫”、“妹夫”等,多指平輩之間,所以“夫”肯定沒有“父”親近。第二,無論是“姐夫”,還是“姨夫”,其實意思就是姐姐的丈夫,阿姨的丈夫,叫起來也并沒有晚輩對長輩的感覺,沒有太多敬意,更像是一個簡單的稱呼。而“父”就不一樣了,“父”有父親的意思,“姑父”可以理解為姑姑這邊的長輩,這可稱謂是帶有更多尊敬的。
其實,姑夫、姑父、姨夫、姨父,這四個詞都是存在的。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的確存在非常混亂的現(xiàn)象。一會用這個詞,一會用那個詞,弄的人很難搞清楚到底是用哪個詞才是正確的。有人認為,姑父用父親的“父”,姨夫用丈夫的“夫”,是因為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文化造成的,因為姑姑是父親的姐妹,而姨姨是母親的姐妹。因此上,就出現(xiàn)了父親的姐妹的丈夫和母親姐妹的丈夫有尊卑之分,所以就有了“父”和“夫”這兩個字的區(qū)別,
根本原因在于內親外戚
“親”就是說父親這邊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例如伯父伯母,姑姑,叔叔還有比父親更高輩分的長輩;而“戚”是指母親這邊的親屬,例如舅舅,小姨等。因此姑父是父親這邊的親屬,自然以“姑父”來稱呼。
在中國宗法制度中,以父系關系維持下的社會地位自然就比較高。這兩者不只是書寫上面的差別,更多的是文化中的差別對待,而民俗學對于這種區(qū)別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北方人習慣于說省略語,所以他們把母親這邊的姐妹全都稱作姨,自然而然就把姨的丈夫稱為姨夫。
但其實姨這個字有兩層意思,母親的姐妹叫做姨媽,妻子的姐妹叫做姨姐或者姨妹。因此母親姐妹的配偶應當稱為“姨父”,而妻子姐妹的配偶成為“姨夫”,但基于這種含糊不清的輩分,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社會關系,他們不愿意給母親姐妹的配偶賦予“父”的稱呼,在父系社會女人的輩分本來就是依托在男性身上的。所以就有意無意地犯下了這樣一個錯誤。
第二種說法是與劉邦有關
在他年幼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雖然他的父親對他也不錯,但是父親的小妾卻對他非??瘫?,并且經常挑撥他和父親的關系,父親為了家庭的安寧,就讓他一個人搬出去獨居了,他和父親的關系也漸漸疏遠。
后來劉邦平定天下以后,按照當時禮法制度,他必須要冊封整個家族,所以他就不得不把自己最厭惡的后母追封為“大夫人”,當然這也是萬不得已的決定,誰知后母的妹妹妹夫得寸進尺,甚至上書想要求封,劉邦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對他們視而不見,還當面把上書的簡書直接扔進火爐里。
所以從漢代開始,劉邦的態(tài)度讓“姨父”不再受到人們的尊敬,甚至把父改為了夫。
還有一種民間的傳統(tǒng)說法,親如姑媽,其實也不無道理,姑姑對家庭的貢獻很大,而姨終歸是要嫁出去的,出嫁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關系便漸漸疏遠了,而且古代也絕對不允許和表姐或者表妹結婚,這有悖于倫理道德。
姑父是姑姑的伴侶,姑姑是父系的內親;姨夫是姨的伴侶,姨是母系的外戚。在古禮中,我們可以尊姑姑的伴侶為”父“以示親近,但無法尊已是外戚的姨的伴侶為”父“,只能稱之為”姨夫“,說明他是姨的丈夫了。
總結:父親那邊的親戚由于父親是男性,所以姑姑就成了一家人的即視感,而把姑父當做比較親近的存在,如同父親一般,也就是姑父。但是這些東西歸根到底也只是夾雜著封建迷信的一種習慣罷了,具體的親近程度,還是各個家庭自己來決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