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大家好,我是領(lǐng)讀君,本周我們一直共讀稻盛和夫的《干法》。
春節(jié)臨近,相信每一個上班族都在坐等假期的到來吧,這也意味著,辛苦一年,終于可以在年末畫一個句號。
等到春節(jié)返工時,想必也會有很多人感嘆假期過得太快吧。顯然人們對于工作的排斥是溢于言表的。
而現(xiàn)如今,在社會中,有一種明顯的傾向,即人們不喜歡工作,甚至厭惡工作,有時候還會盡可能的逃避工作。這種傾向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要么畢業(yè)后回家“啃老”,要么不務(wù)正業(yè),靠打零工糊口。甚至有人還會對“努力工作”的人冷笑或鄙視。
我們都知道,在西方社會中講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這也意味著他們把生活和工作對立起來。有一則玩笑說的是,法國人春季工作,夏季度假,秋季罷工,冬季過圣誕,一年就干一個季度。而基督教徒的周六周天也是不工作的,在他們看來,休息日工作就是不道德的,甚至品行都是有問題的,在以前,甚至有可能被殺掉。
為什么西方人會這么排斥工作呢?
在《圣經(jīng)》當(dāng)中,亞當(dāng)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發(fā)現(xiàn)了人的秘密,然后有了羞恥心,后來上帝把他們逐出了伊甸園,為了得到食物,他們不得懷著痛苦的心情開始勞作。
可以看出,《圣經(jīng)》中把工作當(dāng)做是一種懲罰,甚至在今天,大量的西方人還認(rèn)為,工作是一種必要之惡。
有人認(rèn)為,正是由于這種西方思想的入侵,如今也導(dǎo)致東方人開始認(rèn)為工作是一種惡。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股票或者彩票,幻想著一夜暴富,也有很多人創(chuàng)辦風(fēng)險企業(yè),說白了也只是想通過上市一攫千金,然后年紀(jì)輕輕就能夠脫離工作、享受生活。
心里不愿意工作,但為了吃飯又不得不忍受,很多人都希望工作既輕松還能夠多賺錢,擁有大量的私人時間,這樣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顯然這種生活方式,是如今大多數(shù)年輕人所追求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愿好好地對待工作,但這樣的人生真的有價值嗎?
在日本電影《入殮師》中,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因?yàn)闃逢?duì)解散,就此失業(yè)。迫于生活壓力,小林大悟接受了入殮師的工作,簡單地說,這是一份為亡者整理儀容著裝的工作。起初,他對這個職業(yè)抱著極其排斥的心理,但送別了一個個亡者,看過了一個個人生之后,小林不再徘徊。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么入殮師就是那個轉(zhuǎn)動門把手的人,將逝者最后一刻美化成永恒,于生者是安慰,于死者也是最大的尊重。最后,小林開始認(rèn)識到這份工作的真正價值,并且也因此改變了自己的心性。
而在電影《那人那山那狗》中,無論是父親,還是兒子,雖然只是一名平凡的郵差,但卻能夠兢兢業(yè)業(yè)。也許油路本無意義,而如果只為“活著”而走,這條路將更加乏味和孤獨(dú)。不過父子倆卻能夠?qū)⑺托胚@件小事做到極致,工作本身不僅造就了他們不凡的人格,并且也賦予了他們生的價值。
或許的確像稻盛和夫所說的:“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這本身就是磨練人格的修行,通過這種心志的提升,我們每個人的價值也能隨之提升。”
而本書作為稻盛和夫“勞動觀”的合集,也不單單是給人們“洗腦”,教導(dǎo)讓人們好好工作。馬云曾說:“我把做企業(yè),從當(dāng)成一種樂趣,到做成事業(yè),再把它當(dāng)成做人一樣?!惫ぷ?,的確能夠成為我們幸福的來源。
《干法》
有聽讀書,再忙也要讀一本好書。本周我們一起共讀稻盛和夫的《干法》。
本書的十個主題:
1.人為什么而工作?
(第1頁-第10頁)
2.磨煉心志,產(chǎn)生利他之心
(第11頁-第30頁)
3.像迷戀你的另一半一樣迷戀工作
(第31頁-第56頁)
4.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你才能走在人們前面
(第57頁-第78頁)
5.全力過好今天這一天
(第79頁-第98頁)
6.苦難和成功都是考驗(yàn)
(第99頁-第112頁)
7.工作一定要追求完美主義
(第113頁-第138頁)
8.敢于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第139頁-第148頁)
9.抱著純粹而強(qiáng)烈的愿望
(第149頁-第160頁)
10.動機(jī)至善,私心了無
(第161頁-第2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