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同名文章,《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傳播得很廣,不知是哪位高人所寫。第一次看到這個文章時,覺得有違常理,雖有一些震撼,但真實度存疑,即便不是假的,至少也有夸大之嫌。畢竟寫文章的人嘛,總喜歡故作驚人之語,以此博取關注。不過,無論如何,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總是不簡單。
上面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文章時的想法,后來慢慢學了更多東西,有更多的實證體驗以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文章可能完全沒有夸張,雖然我并沒有到這一層次,但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修上,都感受到了這種可能性。修道家們,對身體的研修程度,確實高出普通人太多。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這簡單的三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未必真正理解。不思淫,就是沒了色欲,不思食,就是沒了食欲,不思睡,就是沒了睡眠欲。一句話,就是身心的修煉,到了一個圓滿的狀態(tài)后,一些基本的欲望,就降到很小很小,幾乎可以為零
食欲,色欲,以及睡眠欲,這些最基本的欲望,不是僅靠心理,可以控制住的,還需要生理的允許。當我這么說的時候,意味著我將心理和生理,完全的分開了,這不是一種好的狀態(tài),因為生理和心理沒有合二為一,也就是說身心沒有合一。不過為了方便理解,還是有必要將二者分開說。
我們習慣于,將生理方面的,稱為本能,將心理方面的,稱為欲望。欲望可以降低,但本能難以對抗,這是我們通常的認識。比如一心向佛的人,他可以沒什么欲望,但肚子餓時要吃飯,這種本能,他是無法對抗的。為什么呢,因為他身體的生理條件不允許。這可能就是修道,與禮佛、參禪的不同。修道,是身心雙修。
只要生理方面允許,完全可以達成不思食的。當身體的能量充足,且又能高效循環(huán),流失的能量較少時,可以不必每天吃飯,間隔性的吃一點,補充一些丟失的能量即可。這就是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就是不怎么需要睡眠,如果非常旺盛的精力,也完全可以做到。為什么說得這么肯定,因為我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人。
需要說明的是,身體狀態(tài)不同時,對應的養(yǎng)生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我學習養(yǎng)生多年,發(fā)現(xiàn)養(yǎng)生知識是有級別的,不同級別的知識,對應著不同的健康水平。比如氣虛之人,當你開始補氣之后,可能有一段時間不想吃飯,但人精力也很好。如果能堅持,接下來會食量增加,然后再過一段時間,當你的體重、精力都正常的時候,你的食量又會恢復正常。如果還能做到更好,接下來就是氣足不思食。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是健康養(yǎng)生的終極形式。既然是終極形式,就不那么容易達到,需要雙向加持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而且堅持的時間必須較長。
凡事,堅持是最難的。但是成功的人,在任何領域里,都是知行合一的。如果做不到,那不光是執(zhí)行的問題,知識也有問題。沒有真知,自然難以真行。當你非常清楚,你最終會成為樣子,并且想達成這樣,需要付出怎么樣的努力時,你就更容易做到。
我的讀者群中,不少人跟著我很久了,有些人覺得我寫的東西,開始玄乎難以理解了,那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仍在不停的學習、思考與實踐,我每天都在進步,而你們則開始跟不上,掉在我的后面了??偸窃谡f養(yǎng)生,但養(yǎng)生到最后,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我認為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
可能有人會說,不思食欲、色欲和睡眠欲,這樣真的好么?一點欲望都沒有了,活著有什么意思。其實并不是這樣,而是人到了很好的狀態(tài)后,他可以不受外界影響,他對自己的身心,有絕對的主動權,不被自己的欲望驅(qū)使。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快樂,是作為生命本身的快樂,享受著身心合一后的清安自在,喜樂和平。
(原創(chuàng):身體自愈研究者,百家號或微信內(nèi)搜索“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可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