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最近真是太忙了,都沒有時間與我的團隊溝通了”,那這個人絕對是一個不注重溝通的人。我以前培養(yǎng)基層銷售人員時,會要求他們每天一次電話匯報,就是要培養(yǎng)一個溝通的習慣。我還會教他們怎樣匯報,如果碰到問題我們可以馬上一起解決。到后來我要改為每周匯報,有很多員工還舍不得呢。我認為沒有天生的溝通高手,要變成一個溝通達人,首先要認識到“溝通”就是做事情的一部分,而且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事情做完但沒有同相關人等溝通,對他們來說,你可能還沒有開始做。有了這個意識后,行為上才可能開始改變。
如果你是下屬,你可以利用 SMART來將溝通“機制”搭好。 SMART中, S指的是 Speci.c(具體的),M指的是 Measurable(可衡量的),A指的是 Achievable(可行的),R指的是 Relevant(相關的),而T指的是 Time(時限)。
溝通是一種習慣,如果沒有這種習慣就必須刻意培養(yǎng)。上司與下屬的溝通如果不能變成一種習慣,那必須要用機制來規(guī)范。在我的工作時間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來與我的員工溝通的。我會先看每個直接下屬的情況,然后決定溝通的方法與頻率。越是經驗少的,頻率就會越高。我做基層銷售的領導時,會與新來的銷售保持每天半小時的溝通。這個頻率最少保持 6個月,然后可能調整到每周。除了我的直接下屬之外,我還定期與跨部門的同事溝通,定期與基層員工溝通。溝通形式可能是大會,也有小會,也有一對一。除了內部溝通之外,當然還有與客戶、與代理商的溝通,反正溝通是我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我還有一個理念就是溝通永遠不會過分,只會不足。
講話的目的是為了使對方聽懂,講話的方式應盡量用講故事的方式,這樣能夠讓對方覺得有興趣。但要講一個有效的故事,真誠的態(tài)度是一個關鍵。有一次,我在清華大學講課,當時也是在談溝通能力。期間提到溝通有 70%是情緒, 30%是內容,換句話說,在“情緒層”沒有打通之前,內容是完全過不去的。所以人們吵架時通常會說對方不講理,意思就是說,我的內容是很合理的,為什么對方聽不進去。從溝通的角度來說,如果對方一看見你就“不順眼”,那他的“情緒層”已經關掉了,后面你說什么基本都是進不去的。所以溝通基本都是在情緒層上面進行,情緒層連接好,雙方面都會比較包容,對內功的要求就降低了。所以要溝通順暢,需要將情緒層保持在一個很穩(wěn)定、輕松的狀態(tài),這樣內容才有機會準確地傳達,達到溝通的目的。
執(zhí)行力就是溝通的一個高度濃縮的定義
在一次市場活動中,一位記者突然跑上來問我:“林總,你認為什么是執(zhí)行力?”我沖口而出說:“執(zhí)行力就是溝通?!闭f完后我其實有點后悔,擔心會誤導了對方,但后來不斷思考,覺得這個說法絕對靠譜。從管理層來說,執(zhí)行力一開始就是將一個清晰的目標準確地溝通出去,通過不同層面的消化,最后還是要溝通到執(zhí)行層。執(zhí)行過程中要不斷與市場保持溝通,檢查市場反饋回來的數據,然后調整策略,整個溝通流程又重新啟動。
所以執(zhí)行力就是溝通的一個高度濃縮的定義,很多執(zhí)行力的問題其實都是溝通問題。前面提到過的管理流程也是溝通流程,用來將企業(yè)的無序溝通帶進一個有序的環(huán)境。執(zhí)行力就是溝通的一個高度濃縮的定義,很多執(zhí)行力的問題其實都是溝通問題。
(文/林正剛 文章內容選自林正剛《創(chuàng)能量》 湛廬出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