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于《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起于唐代,歷代相傳。宣紙的原產(chǎn)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qū))等地也生產(chǎn)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yè)逐漸轉(zhuǎn)移集中于涇縣。當時這些地區(qū)均屬寧國府(府治宣城)管轄,宣城為宣紙集散地。
所以這里生產(chǎn)的紙以府治名被稱為“宣紙”,亦有人稱涇縣紙。
宣紙的特點
1、宣紙具有潤墨性。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一種墨韻清晰,層次分明的藝術效果。
2、易于保存,經(jīng)久不脆,不會褪色,故宣紙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早在十九世紀,宣紙就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
宣紙分類
1、按原料分類
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一般來說,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紙,較薄、較輕;凈皮是指檀皮含量達到60%以上的;而特凈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達到80%以上。
皮料成分越重,紙張更能經(jīng)受拉力,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一般來說,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紙,較薄、較輕;凈皮是指檀皮含量達到60%以上的;而特凈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達到80%以上。
皮料成分越重,紙張更能經(jīng)受拉力,質(zhì)量也越好;對應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紙,更能體現(xiàn)豐富的墨跡層次和更好的潤墨效果,越能經(jīng)受筆力反復搓揉而紙面不會破。
這或許就是為什么書法用棉料宣紙的居多、畫畫用皮類紙居多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能用凈皮、特凈皮紙寫字,而是棉料宣紙已經(jīng)基本能夠滿足書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書法風格是需要在同一個地方用筆反復涂抹)質(zhì)量也越好;對應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紙,更能體現(xiàn)豐富的墨跡層次和更好的潤墨效果,越能經(jīng)受筆力反復搓揉而紙面不會破。
2、按紙面洇墨程度分類
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
(1)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chǎn)生豐富的墨韻變化。寫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畫追求的便是這種“多變”的墨趣,落筆即定,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chuàng)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
(2)熟宣
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涂過,故紙質(zhì)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xiàn)“漏礬”或脆裂,這時則需要重新刷礬。
3)半熟宣
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
簡單區(qū)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觸紙面,水分立即散開的即為生宣、凝聚基本無變化的,即為熟宣,散開的速度較慢的為半熟宣。
明末江西出產(chǎn)竹紙,紙質(zhì)細膩,薄而松軟,呈淡黃色,沒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適于寫字,又可用于印制毛邊紙古籍。
因明代大藏書家毛晉嗜書如命,好用竹紙印刷書籍,曾到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并在紙邊上蓋一個篆書“毛”字印章,故人們習慣稱這種紙為毛邊紙,并沿用至今。
毛邊紙和宣紙相比顏色偏黃,紙張更粗糙一些,吸水性基本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間,但是價格比宣紙便宜得多,所以一般用來作為練習用的紙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