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牙雕鑒賞
明清牙雕即中國明清時代的象牙雕刻,其作品種類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筆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龍舟、連幅圍屏等。當時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沒有嚴格的分工,許多工藝家對加工各種質(zhì)地的材料均得心應手,如明代的鮑天成、濮仲謙,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這樣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于吸收他種雕刻技法的長處。故宮博物院所藏明象牙雕松蔭策杖圖筆筒、明象牙雕歲寒三友筆筒,都明顯地受到竹刻名家鏟地法、毛雕法的影響。上海博物館所藏明象牙圓雕公服冠帶人物坐像、故宮博物院所藏明象牙圓雕觀音送子像、明象牙圓雕雙龍戲水筆架、明象牙浮雕雙螭荔枝方盒,都是明代象牙雕刻的代表作。
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和廣東兩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錫祿、封錫璋、封始岐、封始鎬、施天璋等都在造辦處“牙作”當差。還有顧繼臣、葉鼎新、陸曙明、李裔廣、張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藝人所雕牙器,如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雕山水筆筒、象牙雕羅漢渡海圖臂格、松鼠葡萄筆洗等,與他們所制竹木逸品同樣奇峭清新,氣韻生動。廣東派的牙雕匠師有陳祖章、屠魁勝、陳觀泉、司徒勝、董兆、李爵祿、楊有慶、楊秀等人。陳祖章自雍正七年(1729)開始在造辦處當差,故宮博物院所藏“牙雕月曼清游冊”就是他領銜署款的。但陳氏博采眾長,沒有只突出表現(xiàn)廣東派的風格,而是受明代“周注百寶嵌”的影響,經(jīng)過與造辦處當差的各派名家的合作,使這件象牙雕刻發(fā)展成為一個新的藝術品種的代表。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雕漁樂圖筆筒的作者黃振效雖是廣東人,但他的作品師承封氏,完全是嘉定派竹刻的風格。
廣東的象牙雕刻以纖細精美為特征,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燈、象牙席,據(jù)載都是廣東制品。象牙燈的構件除框、柱、頂、檠、底托之外,其照明部分是把極薄的象牙片精雕細刻成為小網(wǎng)眼,燈上并有茜色象牙圖案裝飾。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絲,然后編織而成。從這兩件典型廣東象牙制器來看,可以知道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鏤雕花籃、象牙鏤雕萬年青香囊、象牙鏤雕大吉葫蘆式花熏、象牙絲編織紈扇一類器物都應屬于廣東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藝美術作品的發(fā)展一樣,在雍正、乾隆時期發(fā)展到了高峰。
中國象牙雕刻經(jīng)過數(shù)幾千年的發(fā)展,清代中期陸續(xù)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chǎn)地,主要以廣州、蘇州、北京為代表。各個中心生產(chǎn)地之間既在題材和形式上保持著各地的風格特色,同時又互相滲透,在技術上有交流。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交通便捷,訊息技術的發(fā)展,各地牙雕藝人頻繁交往,切磋技藝,取長補短,各地區(qū)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四個主要地區(qū),其他還有天津、福州、樂清等地,另一方面他們之間的風格也逐漸的淡化,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精細工整,玲瓏剔透的廣州牙雕 以廣州為代表,故稱之廣州牙雕。廣州牙雕工藝有悠久的歷史,富有裝飾性,素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而聞名于世。廣州地處南方沿海,氣候溫和濕潤,非常適宜質(zhì)地細膩的象牙精雕細刻,層層雕鏤,而作品又不易脆裂。所以,廣州地區(qū)的象牙雕刻工藝早在秦代已經(jīng)開始,至晉代還出現(xiàn)了象牙編織的精湛工藝,據(jù)“晉書”記載:“車永為廣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簟”。
清康熙海禁以后,廣州成為對外貿(mào)易的惟一港口,使得東南亞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為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廣東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其工藝遠遠超過了其他地方,成為全國之冠。正如嶺南畫家在繪畫史上的地位一樣,粵派牙雕在清代牙雕藝壇上也是別具一格的。據(jù)“廣州通志”載:“諺曰:蘇州樣,廣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錫諸器俱甲天下。”從傳世廣東牙雕之多,技藝之精,做工之繁,可窺其規(guī)模遠遠超過蘇、寧、嘉、杭等地的牙雕行業(yè)。從清代廣東牙雕這個側面可以充分說明:廣東工藝已經(jīng)形成了鮮明的地方風格,而有別于內(nèi)廷、北京以及蘇、寧、揚、杭的工藝美術的藝術格調(diào)。這時已不是“蘇州樣,廣州匠”,而是“廣州樣”向全國擴散了。牙雕工藝更是如此。從“養(yǎng)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的記載來看,至遲從雍正年間(1723—1735)起至咸豐年間(1851—1861)為止,在這百幾十年中,廣東始終為內(nèi)廷提供牙匠。在造辦處多則六名,少則兩名,留下了陳祖章、李裔唐、蕭漢振、黃振效,楊維占、陳觀泉、司徒勝、黃兆、李爵祿、楊有慶、楊秀、陳琛、莫成紀、楊志、黃慶等十五位牙雕匠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