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zhàn)之前,統(tǒng)一的德意志帝國大約61萬平方公里,一戰(zhàn)失敗后,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guī)定,德國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約8萬平方公里:
1、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前的疆界。
2、薩爾煤礦區(qū)由法國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3、承認波蘭獨立,并給予波蘭海岸線。
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即西上西里西亞,波茲南,西普魯士);但澤由國際聯(lián)盟管理,實質上由波蘭控制。
4、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奧伊彭、馬爾梅迪和毛來斯納)。
6、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7、克萊佩達(梅梅爾)地區(qū)給立陶宛。
德國放棄梅梅爾,交予協(xié)約國主要國家處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領。
8、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并。
9、承認盧森堡的獨立。一、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薩爾煤礦區(qū)由法國開采15年。
遭受如此巨大的戰(zhàn)敗懲罰,失去大量土地的德國,充滿著復仇情緒,對于《凡爾賽和約》厭惡至極,這種民意基礎,推動了20世紀30年代初納粹希特勒的上臺。
希特勒上臺后,逐步撕毀了《凡爾賽和約》、“收復”失土甚至對外擴張領土成了執(zhí)政目標。
1936年3月7日,三萬德軍以閃電般速度進入“萊茵非軍事區(qū)”,在領土問題上,初次打破了《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
1937年11月5日,納粹德國決定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這兩個國家中,均擁有大量德國人居住,希特勒對于向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擴張,打著漂亮旗號,比如民族自決,尤其是蘇德臺的德意志人,在捷克斯洛伐克處于少數民族,這給了納粹德國以借口。
還有,奧地利和德國都屬于德意志民族,這也是納粹可以利用和迷惑西方的條件之一。
在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時,希特勒為了迷惑西方,一再重申,這將是德國在歐洲最后的領土要求,因為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將極大改善德國的地緣安全環(huán)境,獲取大量人口和財富,而英法兩國從避免戰(zhàn)爭的角度出發(fā),一再向德國綏靖妥協(xié)。
盡管《凡爾賽和約》不允許兩國合并,但是,1938年3月11日,德軍還是跨過邊境,進入奧地利,遇到了零星抵抗的兩天后,希特勒宣布兩國合并。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聲稱,在捷克境內蘇德臺地區(qū)的350萬人不應該受到捷克斯洛伐克700萬人的欺負,同時又向西方虛偽地保證:“如果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對德國來說,在歐洲就不存在領土問題了?!?/p>
此時,英法等國一方面由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過于嚴苛,而對德國懷有負罪感,覺得應當在領土問題上,適當滿足德國的要求,甚至希望通過妥協(xié),實現(xiàn)讓德國的侵略矛頭指向東方的蘇聯(lián)。
另一方面,受一戰(zhàn)后的和平主義思潮影響,西方不愿再有戰(zhàn)事發(fā)生,只有4000萬人口的英國,在一戰(zhàn)期間,犧牲了90萬青壯年男子,導致大量女性戰(zhàn)后難以找到如意郎君,法國作為戰(zhàn)場,損失更大,這些緣由都成為英法兩國厭惡戰(zhàn)爭的社會基礎,也是兩國政府上層,推行綏靖主義的民意基礎。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簽署了《慕尼黑協(xié)定》,規(guī)定:捷克斯洛伐克把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qū)和蘇臺德區(qū)割讓給德國。
接著,1939年3月15日,德軍又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波西米亞等地區(qū),第一次將一個非德意志人口生活的地區(qū)并入第三帝國,撕下了所謂民族自決的最后偽裝,也使英法等國再也沒有道義上的借口。
二戰(zhàn)前,德國已經“收復”了戰(zhàn)前的大量領土,領土面積增長了67%,通過吞并奧、捷兩國獲得大量領土、人口、軍備,并在地緣政治上,獲得了更大優(yōu)勢,大大刺激了納粹的擴張胃口。
一年前的1938年,波蘭走廊危機爆發(fā),德國想采用外交手段,將但澤自由市合并,而且要求在波蘭走廊建立一條治外法權的公路,以便鏈接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然而,波蘭政府拒絕了德國所有的要求。
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宣布,廢除1934年1月訂立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和1935年6月簽訂的德英海軍協(xié)定,要求英國歸還殖民地;
并且,以激烈的言辭和譏諷的口氣,拒絕羅斯福于4月14日,向德國和意大利發(fā)出的要維護和平不要再繼續(xù)采取侵略行動的呼吁。
這樣一來,德國就直言不諱地宣布了自己對波蘭的侵略意圖,同時表示出對英國利益的威脅。
為了準備戰(zhàn)爭,德國加緊外交活動。它以縱容匈牙利反對羅馬尼亞相威脅,逼簽奴役性的德羅經濟協(xié)定,使羅馬尼亞的經濟服務于德國的戰(zhàn)爭經濟;
勸告南斯拉夫退出國際聯(lián)盟,加入“反共條約”,設法同斯的納維亞的四國接近,希望這些國家一旦在波羅的海發(fā)生戰(zhàn)爭,保持中立;
同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同日本和意大利進行旨在締結軍事同盟的談判;
同英國進行旨在破壞英法蘇結盟的秘密談判;
同蘇聯(lián)進行以解決德國兩線作戰(zhàn)為目的的締約談判。
1939年4月,納粹在宣布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的同時,制定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而在滅亡捷克斯洛伐克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波蘭統(tǒng)治者,這時也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危險處境,便極力在外交上修補籬笆,尋找靠山,以求自保。
1939年4月6日,波蘭貝克上校在倫敦同英國簽訂了一項協(xié)定,把此前英國單方面的對波蘭安全擔保改變?yōu)橐豁椗R時的互助條約,雙方商定,一俟條件成熟,便簽訂長期條約。
1939年4月中旬,波蘭外長貝克倡議波蘭與英國的參謀人員會談,并在4月底重申這一要求。
波蘭與鄰國示意圖
5月22日~6月5日,英國代表團訪問華沙,兩國參謀人員會談開始,后來,兩國又在倫敦繼續(xù)會談。
7月下旬,英國皇家海外武裝部隊監(jiān)察長埃德蒙·艾思賽德上將訪問華沙,與波有關方面討論了軍事形勢,參觀波蘭陸軍和空軍的演習,把兩國參謀人員會談推向高潮。
而波蘭同法國早在1921年就簽訂了軍事協(xié)定,至1938年秋天,兩國參謀人員一直根據協(xié)定,進行經常性接觸。
后來,因為波蘭在捷克危機中扮演的角色而使兩國關系變冷。
在英國宣布給予保證和法國重申對波蘭的條約義務之后,波蘭采取主動,派陸軍部長卡斯普爾祖斯基和參謀長斯塔希耶維奇訪問巴黎。
5月16日,雙方就波蘭代表提出的一項協(xié)定草案取得共識,草案規(guī)定:如果德國侵略波蘭或威脅波蘭在但澤的重要利益,引起波蘭的武裝抵抗,法國武裝部隊將自動地開始行動。如果德國的主要攻擊是針對波蘭的,法國將以其武裝力量的大部分,在法國總動員開始后的第2天對德國進行攻擊。
但是,5月19日,法國外長博內提出,軍事協(xié)定應從屬于政治議定書。由于政治議定書直到9月4日才簽定,故戰(zhàn)爭開始時,這一軍事協(xié)定草案對雙方都不具有約束力。
6月22日,德國國防軍參謀長在簽發(fā)的一項命令中稱,希特勒已大體上批準了進攻波蘭的初步時間表,并指示征召預備役須以秋季演習為幌子。
為保密起見,必須停止執(zhí)行陸軍總司令部自7月中旬起,陸續(xù)騰空邊境地區(qū)醫(yī)院的建議。
6月24日,凱特爾指示陸軍總司令部擬定完整地奪取維斯瓦河下游各座橋梁的措施。
此前,德國已開始向美國各大公司大量采購各種物資,到8月下旬開始,德國的軍事首腦們已開始全力進行在東面消滅波蘭,在西南防備英法的準備工作。
8月15日,陸軍總司令部已計劃遷移到柏林東面的佐森,海軍的袖珍巡洋艦“斯比伯爵”號、“德意志”號以及21艘潛艇已準備完畢,為充實西線部隊,還有25萬人被征召入伍。同時,對鐵路部門發(fā)出了動員令。
8月19日,德國海軍接到了出發(fā)的命令,21艘潛艇開始進入英國不列顛群島以北和西北的陣地,“斯比伯爵”號開赴巴西沿岸海面,“德意志”號進駐北大西洋切斷英國海上航路的陣地。
8月25日,已駛入但澤港,進行為期兩天訪問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號戰(zhàn)列艦到30日,仍停留在那里,并已停泊到靠近威斯特帕萊脫的一個地方(該艦的火炮可從這里一直打到希拉半島)。
8月25日以前,德國外交部通知駐在波蘭、英國和法國的大使館和領事館,要求德國公民盡快離境。
8月27日,德國政府宣布,食品、肥皂、鞋、紡織品和煤,從第二天起實行配給。
8月30日,德國設立了一個由戈林任主席,由戈林、凱特爾、赫斯、弗里克、豐克和拉默斯組成的常設的內閣國防委員會。
而在夏季大演習的幌子下,德軍早在7月份,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大量按戰(zhàn)時編制補滿人員的基干軍隊,在不宣布動員的情況下,調至預定集中地域或戰(zhàn)略展開地區(qū)。
借口參加慶祝坦嫩貝格會戰(zhàn)25周年,德國軍隊開進了東普魯士,還有一些部隊詭稱進行“掩體作業(yè)”,進入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
德軍裝甲師、輕步兵師和摩托化師,則開往德國中部進行“秋季大演習”,以便在入侵波蘭之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進入集中地域。
8月25日前,預定用來進攻波蘭和沒有參加這些“大演習”的部隊,已得到充分動員,被調到了戰(zhàn)略展開地區(qū)。
德國陸軍集結至戰(zhàn)略地域
8月25日,陸軍已做好入侵準備。
面對納粹德國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自衛(wèi)措施。從半年前的3月份起,波蘭雖然開始制定對付德國入侵的“西方計劃”,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生怕刺激德國,給德國造成入侵的口實,在戰(zhàn)爭準備方面,一直縮手縮腳。
8月23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德波關系更加緊張,這才引起波蘭領導人的嚴重不安。
8月23日傍晚,波蘭政府下令實施秘密動員,8月26日,波蘭政府決定實行局部動員,并命令動員起來的部隊開往集中地域。
在德軍開進斯洛伐克后,斯洛伐克電臺于8月28日,號召居民同德軍合作,共同對付波蘭。
鑒于這一嚴重局勢,加之德軍在波蘭邊境的集結,以及那里發(fā)生的多次沖突,波蘭政府決定,于8月29日下午實行總動員。
但是,英法兩國對此表示異議,認為當英德談判仍在進行的時候,采取這一極端措施是“不合時宜”,波蘭的這種作法,可能會被人視為好戰(zhàn)。
慮及英法的意見,波蘭決定將總動員的時間推遲到31日零時,致使到戰(zhàn)爭爆發(fā),波蘭還未完成總動員。
1939年8月下旬,德國已成功地破壞了英法蘇反侵略同盟的建立,并且與蘇聯(lián)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
盡管如此,希特勒仍然不能確定英法是否參戰(zhàn)。
8月22日,英國首相張伯倫以個人名義寫信給希特勒,表示德蘇條約決不會改變英國履行對波義務的決心。
張伯倫(左一)、希特勒(左三)
在給張伯倫的復信中,希特勒軟硬兼施,試圖動搖英國履行對波義務的決心。
自從希特勒決定入侵波蘭以來,他就不斷蓄意制造事端,使兩國關系日趨緊張。
散居在波蘭境內的德國人與波蘭當地居民的關系也隨之激化,這樣一來,在子前的德波關系中,從未發(fā)生任何影響的德意志少數民族問題,現(xiàn)在,成了希特勒大作文章的主要題目。
他經常無中生有或黑白顛倒,硬說波蘭對德國少數民族進行無端挑釁和迫害,致使這些德國人苦不堪言,而且,對波蘭人的這些所謂罪行,幾乎是處處控訴,逢人便講。
就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當天,8月23日,希特勒對英國大使?jié)h德遜說,波蘭有數以萬計的日耳曼族人正在受到迫害,甚至還發(fā)生了六起閹割事件。這些罪行已經使他忍無可忍,波蘭人如果再繼續(xù)迫害日耳曼人,就會馬上引起“實際行動”。
8月24日,戈林在接見波蘭大使利普斯基時,離間波蘭與其西方盟國之間的關系。
不過,在戰(zhàn)前有限的時間里,希特勒仍在爭取英法對他進攻波蘭的支持,8月25日,希特勒在總理府接見了英國大使?jié)h德遜。他說,他準備同英帝國締結協(xié)定,愿意保證大英帝國的存在,準備接受一項合理的軍備限制,并且愿把德國的西部國界看成是最后疆界。
他強調說,這是他最后的建議,如果英國政府拒絕他提出的這種“慷慨而又全面的建議”,就會發(fā)生戰(zhàn)爭。
他請漢德遜敦促英國政府,“十分認真對待這一建議”,并主張大使親自乘飛機將建議送往倫敦,德國政府可派飛機供他使用。
在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波蘭一直沒有對英國政府施加任何壓力,簽訂兩國間的正式的長期協(xié)定。
8月初,德波關系已進入危急階段,波蘭人要求簽訂這樣一項協(xié)定的愿望日漸急切。
8月的第二周,波蘭提出了一份協(xié)定草案,由波蘭駐英國大使拉斯津斯基帶往倫敦。雖然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分歧,但由于爆發(fā)戰(zhàn)爭的危險與日俱增,雙方都不想在次要問題上過多糾纏,于是,協(xié)定在8月25日簽字。
協(xié)定規(guī)定:如果一方受到“一個歐洲大國”的直接侵略,如果發(fā)生顯然威脅其獨立的行動而受威脅的一方“認為使用其武裝部隊……進行抵抗是極端必要的”,或者如果有企圖“用經濟滲透或任何其他方式”來破壞其獨立的圖謀,另一方保證給予支持。
8月25日,墨索里尼來信表示,意大利因缺乏戰(zhàn)爭準備不能參戰(zhàn),希特勒不得不收回,26日晨入侵波蘭的命令。
8月29日晨,德國給英國的一份正式照會中表示,德國政府為了維護英德友誼,為了讓英國政府滿意,準備“接受英國的建議,同波蘭進行直接談判”,要求波蘭派一名特使,于8月30日前去柏林。
顯然,這份照會是為英法不履行義務提供借口,而且也給波蘭人出了難題——派特使去,就要準備接受希特勒提出的任何苛刻條件,否則,拒絕“和平解決”的罪名就會落在自己頭上;不派特使去,希特勒就更有理由,將上述罪名加在自己的頭上。
為了將戰(zhàn)爭的罪名強加在波蘭人頭上,希特勒等人無所不用其極。
8月30日,在他的導演下,又制造了一個騙局。這一天,他責成外交部專家起草了一項解決德波問題的“寬宏大量”的建議。
希特勒在建議中,只是要求把但澤歸還德國,同意格丁尼亞港為波蘭的自由港,走廊的命運在一年后由公民投票解決,公決后無論走廊歸誰,另一方都有權保留一條享有治外法權的穿過走廊的公路和鐵路。
波蘭海岸美麗島上的魚雷屋
希特勒并不想使這項建議成為談判的基礎,而只是想借此將談判失敗及因此而引起戰(zhàn)爭的罪責加在波蘭頭上,并且用以欺騙世界輿論。
后來,這項建議根本未正式提交給德波直接談判的斡旋者英國,更未提交給波蘭,只是在8月30日深夜,由里賓特洛甫用德文向漢德遜匆匆讀過一遍。
而這位大使連建議的基本內容都沒有弄清楚,里賓特洛甫卻借口波蘭代表直到半夜仍未到達,而粗暴地拒絕大使看建議原本的要求。
為了起到宣傳效果,希特勒讓電臺于8月31日晚9時,向德國人民全文廣播了這項建議。
8月27日,希特勒在給法國總理達拉第的復信中,巧妙地利用了法國人不愿為但澤流血,不愿為波蘭送命的心理,許諾德國對法國放棄了一切領土要求。
8月31日,德國人還在未放棄爭取英法的希望。在9月1日負責指揮德國空軍對波蘭進行大規(guī)空襲的戈林,在當天17時,邀請英國大使到他的寓所喝茶,大談波蘭的罪狀以及希特勒和他自己,同英國友好的愿望。
為了使德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看起來德國對波蘭的侵略名正言順,希特勒一伙不但進行了卑鄙的宣傳,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無恥的“行動”。
早在8月初,國防軍統(tǒng)帥部諜報局局長卡納里斯海軍上將就接到了希特勒的手令,要他發(fā)給希姆萊和海德里希150套波軍制服和若干波軍小型武器。
后來他才得知,這些東西是用來制造先動手的不是德國,而是波蘭的假象的道具,被選定執(zhí)行這項計劃的是年輕的黨衛(wèi)隊特務,名字叫阿爾弗雷德·瑞約克斯。
8月31日晚8時,這場丑劇正式開演,由穿著波蘭陸軍制服的黨衛(wèi)隊人員開槍射擊,假裝對格萊維茨的德國電臺的進攻,并把事先麻醉過去的集中營囚徒,放在電臺的門口,充當被波軍打傷的電臺工作人員。
這些冒牌的波蘭人攻下電臺后,用波蘭語廣播了三、四分鐘的煽動性反德演說,然后開了幾槍離去。
晚上10時,希特勒在國會發(fā)表演說,“無數的波蘭人侵入德國境內,在這些人當中,有許多波蘭的正規(guī)軍攻擊了格萊維茨電臺”。希特勒以此為理由,發(fā)動對波蘭的進攻。
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國陸、海、空三軍一齊出動,大舉入侵波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