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圣火火種采集儀式在羅星塔公園舉行。說到羅星塔,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福州這座古老的城市,承載著中國深厚的“塔文化”底蘊!高聳莊嚴的寶塔,有些已成為福州的標志。
海峽兩岸交流重點的馬尾與馬祖遙遙相望,“兩馬同春鬧元宵”已經(jīng)成為全國知名文化品牌,已經(jīng)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而馬尾的羅星塔位于該區(qū)南部的閩江之濱,是國際公認的航標、閩江門戶標志,有“中國塔”之譽,是世界航海標志地圖上我國唯一的中國塔,是福建船政文化的見證者,也是中國近代強國夢開始的地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州市的三山兩塔的重要標志之一。位于烏石山東麓,原名“崇妙保圣堅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凈光塔”。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準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塔為八角七層,通高35米。
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矗立在于山西麓,與烏山烏塔遙遙相對。塔南有白塔寺,為宮殿式建筑。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由塔內(nèi)旋梯攀援登頂,可鳥瞰榕城景色。
塔巷的定名與巷內(nèi)舊有古塔有關,據(jù)考:塔在巷北,由王審知部屬瑯哪安遠使為首,募造木塔,并建有塔院看管。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曾修此塔;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木塔尚存。究竟毀于何時,未見記述。清代在巷內(nèi)砌造半爿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上,以符巷名之實。
位于于山風景區(qū)九仙觀斗姆殿前。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原位于晉安區(qū)鼓山鎮(zhèn)園中村圣泉寺佛堂前,1979年移置現(xiàn)址。雙塔為七層八角實心塔,花崗巖徹建,高均為5.05米,須彌座周長4.56米。雙塔臺基為1979年重建。圣泉雙塔造型美觀,清秀挺拔,是于山風景區(qū)保存完好的一對明代石塔。
位于于山風景區(qū)戚公祠西側。始建年代不詳,塔為七層八角實心,花崗巖構筑,高約6米左右,塔剎為圓柱形,分四小層。據(jù)說塔原名“螺洲石塔”,原位于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吳厝村孔廟北側,1982年福州文物管理委員會將余存塔件移至于山。2006年于山管委會將散落的石塔構件重新配補修復,重立于戚公祠西側,用于紀念戚紀光誕辰480年。
西禪寺報恩塔建于1986年,是全國著名的高石塔。每年的四月份,西禪寺報恩塔旁的福州工業(yè)路,不經(jīng)意間變得落英繽紛,花瓣滿天,道路兩旁數(shù)百棵羊蹄甲迎春綻放,花海一片,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報恩塔的每層塔壁,都嵌有惠安著名石匠精心雕刻的歷史故事,并有飛禽走獸、花草蟲魚裝飾其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它既是一座雄偉的石塔,又是一件耐人尋味的藝術精品。
1996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花崗巖修建的石塔原先有幾層已無資料可尋,目前僅存兩層,高9米有余,仿木構八角樓閣式建筑。碑銘明確地表明了石塔建造的年代,元至正十年也就是1350年。
鄭和之塔
位于長樂市城區(qū)塔坪山之顛的三峰寺塔,原稱圣壽寶塔,又稱雁塔。塔高27.4米,共七層,是八角仿木結構石砌建筑。始建于北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成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據(jù)史料記載,它既是當年鄭和登塔府瞰其停泊于太平港龐大船隊的瞭望塔,也鄭和下西洋船隊出入太平港的航標塔。三峰寺塔也是如今唯一聳立于南山的與鄭和有關的遺跡。
永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永泰縣城關對面溪山上。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本縣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蟬聯(lián)三狀元而建。塔系全石結構,塔座周長 16.4米,高21米。1986年重修,石構,仿樓閣式,八角、七層,通高21米,石階式臺座,每邊長20.05米,周以欄桿。
原建于唐朝,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進行重建,已有460年歷史,塔高10米,全部由花崗巖建造七層空心,第一層約高2米,以上6層隨高度上升,而層高逐步減少,最頂層僅能容一個人彎腰。塔檐斗拱翅角,樸實厚重,是閩清縣重要的地標,也是歷史文化古城的見證。
該塔1965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南天玉柱,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竣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費時10年。瑞云塔是福清的鄉(xiāng)關標志,引無數(shù)文人騷客吟詩作文。福清還流傳六十年一度甲子中秋點塔燈活動的傳統(tǒng)風俗。
聽,數(shù)百年風雨的訴說
賞,數(shù)百年的花開花落
看,數(shù)百年的人情冷暖
每一座塔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
(來源:福州日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