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妙好詞多知音——張志和《漁父》詞賞析
在銀幕、熒光屏上,在我們參加過的某些晚會上,大家常??梢杂^察到一個現(xiàn)象:一支陜北民歌,一支川江船夫曲,一首優(yōu)美的朗誦詩,或者別的什么優(yōu)秀節(jié)目,往往會把不同膚色的中外聽眾、觀眾帶進入迷的境地,此時,誰還會懷疑一個民族的文藝珍品不能起友誼的紐帶作用呢。像這樣的情景,在我們中華民族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真是隨時可見。唐代作家張志和的《漁父》詞流傳神州,歌動日本的記載,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 《漁父》詞,有的書里又稱為《漁歌子》。這組歌詞一共五首,其中最為傳誦的是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
絕妙好詞多知音,《漁父》詞一問世就引起了張志和同時代名作家的興趣。據(jù)《西吳記》載大書法家顏真卿、《茶經(jīng)》作者陸羽以及詩人徐士衡、李成矩等和他“遞相唱和”,寫了一篇又一篇新的《漁父》詞。由于沒有一首超過“西塞山前”,這些詞都湮沒無聞了,倒是張志和的詞影響越來越大,以至在公元九世紀初幾乎同時震動了中、日兩國?!缎绿茣堉竞蛡鳌氛f唐憲宗曾讓人畫出他的像,“求其歌不能致”。
《漁父》詞在日本流傳的盛況,范文瀾同志曾將其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話載入史冊。他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七章中說:“唐人詩文通過各種途徑,從長安流入亞洲諸國,對各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影響?!庇终f中唐時期日本??蘸蜕小白蚤L安回國后,著《文鏡秘府論》六卷,依沈約四聲八病說及唐人詩說,對唐詩的平仄對偶,作精細的研究?!段溺R秘府論》出,近體律詩始在日本流行。長篇七言古詩和樂府長短句也在日本詩作中出現(xiàn)?!督?jīng)國集》收有平安朝嵯峨天皇擬張志和《漁父詞》五首,題為《雜言漁歌》。其一云:“寒江春曉片云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蓴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嵯峨天皇并命朝臣滋野貞主奉和五首,也載入《經(jīng)國集》。嵯峨天皇是位有素養(yǎng)的詩人,經(jīng)他的提倡,平安朝出現(xiàn)不少近體詩的名篇,列入唐人詩林,并無愧色?!?nbsp;我們知道,日本嵯峨天皇即位于公元809年,也就是相當(dāng)于唐朝的元和四年。公元823年,他又讓位于淳和天皇。他和唐憲宗、唐穆宗算是同時代人。他的《雜言漁歌》正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的君主都如此重視張志和的《漁父》詞,很能說明它當(dāng)日在國內(nèi)外詞壇上的地位。
關(guān)于《漁父》詞的思想藝術(shù)特色及其作者生平,一般文學(xué)史、唐宋詞選本都有評介,可惜語焉不詳,令人在閱讀欣賞這一作品時,難免有一種迷惘之感,感到有些問題還不清楚。譬如作為隱士的張志和,何以這首傳誦的作品又無一般隱誨詞的枯澀氣呢?又譬如作者假若是個披著漁翁外衣的士大夫,何以他對漁翁的生活、勞動又是那么熟悉呢?還有,日本嵯峨天皇和他的大臣們仿效他作詞的時間我們都知道,張詞又作于何時呢?至于張詞究竟好在何處?對后世的影響如何?等等,都是讀者迫切想要了解的問題。歸總一句話,不知人論世,我們就無法深入了解《漁父》詞。
張志和,原名龜齡,字子同,婺州金華人。他的父親精通《莊子》、《列子》兩書,曾著書立說。傳說張志和的母親夢見腹上長出一棵楓樹才生了他。浙江金華是一個富饒的地方,張志和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盛唐后期度過的。他為人聰明,又受到很好的文化教養(yǎng),所以年紀不大就明經(jīng)及第了。不幸的是沒有多少日子就發(fā)生了安史之亂。肅宗即位后,他曾向皇帝獻策,受到特別賞識,賜名張志和。肅宗命他待詔翰林,接著又授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唐肅宗是個十分昏庸的皇帝,內(nèi)里受制于張皇后,宦官李輔國專權(quán),外有奸佞當(dāng)?shù)溃趺茨苷嬲p識人才呢?!缎绿茣氛f張志和后因事貶官南浦縣(今四川萬縣)尉。從京官貶到遙遠的地方,懲罰是很重的,張志和究竟犯了什么罪呢?史書說得很含糊。這可能和政治斗爭有關(guān),因為他的友人顏真卿先后反對過李輔國、元載,也曾遭貶。張志和寫的一首《漁父》詩,為我們透露了他自己受到迫害的政治原因的消息。他在詩中借漢初商山四個白發(fā)蒼蒼的著名隱士出山,間接幫助劉邦安定天下的傳說發(fā)議論道:“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為儲皇定是非!”這當(dāng)然是發(fā)牢騷,在牢騷的背后我們看到張志和的歸隱是被迫的,他心中還時有火星濺射,他熱愛生活,所以才能寫出上述那首詞。
張志和遇赦離開貶所后,便以給父母守喪為理由歸隱了。赦還以后,絕意仕途。他以江湖為家,四處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寫了一部書叫《玄真子》,因而又自號玄真。他的哥哥張鶴齡擔(dān)心他一去不歸,就在風(fēng)光很美的山陰為他修了一座儉樸的屋子,梁柱都用原木,上蓋生草。張志和足穿棕鞋,不以陋室為苦。朝廷賜給他奴婢各一名,他把他們配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自號為“煙波釣徒”,長期過著隱逸生活,徜徉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他對文藝多所通曉,凡歌詞、書畫、擊鼓、吹笛,無不精工,善于汲取各方面的營養(yǎng)化為己用,《漁父》詞便是借鑒民間的漁歌而成的。遠離宦海以后,他的性格變得狂放不羈了,陸羽問他和誰交往。他回答說:“太虛為室,明月為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也,何有往來。”由于長期徜徉太湖之上積淀而成的審美意象來說,這首詞正如胡震亨稱道王維所說的:“以淳古淡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保ā短埔艄锖灐罚┰谀且粋€長夜難明的社會,不求聞達,“有山林閑適之趣”,可以說是別有襟抱的。當(dāng)然,因為詞人和世俗相忤,只落得從大自然中覓取心靈滋養(yǎng),陶醉其中,也就不免回避現(xiàn)實。
唐代宗大歷時,顏真卿任湖州刺史,住在太湖邊上,張志和前往拜會,生活得很愉快。當(dāng)時和他往來的還有陸羽、皎然等人,既然顏真卿等已在模仿他寫詞,那么前面引的“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首寫作時間應(yīng)不晚于代宗去世的大歷十二年。詞人而兼畫家的張志和,把高遠的情思外化為清空的意境,又把質(zhì)樸玲瓏的語感,提煉為翛然脫俗的沖淡意趣,從而使他的詞作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高蹈風(fēng)格。
《漁父》詞五首,并非一時一地之作。它們之中有的寫于湖南洞庭湖畔,如第五首說:“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fēng)波不用仙?!?/span>詞中所說的“巴陵”即岳陽,可見與湖州的西塞山前不是同一個地方。又如第二首“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寫到嚴子陵釣臺,當(dāng)是詞人在浙江境內(nèi)的寫照,也和湖州“西塞山前”無關(guān)。第四首寫到“松江蟹舍”,寫到“楓葉落,獲花乾”,完全是深秋景色,當(dāng)是詞人深秋旅泊松江之作。第三首雖然是寫“西塞山”附近的生活,但作品寫到雪景時令也不同。經(jīng)過一番比較,我們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首與其他各首有季節(jié)、地點的差異,而且還可看出它在內(nèi)容和藝術(shù)上都高于其他幾篇,堪稱《漁父》詞的壓卷之作。這就難怪大家那么喜歡它了。
寫漁父,楚辭里面就有了,不過這漁父只是屈原的陪襯,我們看不到漁家生活。杜甫在蜀中的綿州涪江口上看過漁父打魚。他的《觀打魚歌》說:“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鲅鲅色騰銀。漁人漾舟沉大網(wǎng),截江一擁數(shù)百鱗。眾魚常才盡棄卻,赤鯉騰出如有神。潛龍無聲老蛟怒,回風(fēng)颯颯吹沙塵……”《又觀打魚》一首說:“蒼江漁子清晨集,設(shè)網(wǎng)提綱萬魚急。能者操舟疾若風(fēng)。撐突波濤挺叉入。小魚脫漏不可計,半死半生猶戢戢。大魚損傷皆垂頭,屈強泥沙有時立……。”這兩篇作品以旁觀者的角度具體刻畫了打漁的場面,寫了東津的早晨,寫了魴魚、鯉魚的顏色,寫了漁船穿梭往來,寫了漁人撒網(wǎng),投叉以及魚在網(wǎng)中、叉尖和岸上掙扎的實況,有聲有色,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從“數(shù)百鱗”、“萬魚急”,還可以使人想見天府之國這個魚米之鄉(xiāng)的富饒。如果說杜甫詩好比一幅《蜀江觀魚圖》,那么,張志和的《漁父》詞就像是《煙波垂釣圖》了。杜甫落筆側(cè)重在打漁細節(jié),沒有用力寫漁父;張志和構(gòu)思似更巧妙,他突出了畫面上漁父的形和神,是畫龍點睛之筆。他用中國傳統(tǒng)的“散線透視”畫法。以舊吳興縣西的西塞山作為觀察點,捕捉了山前的一片景色:高處有從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鷥,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以及引起人們鮮美味覺的大口細鱗的肥嫩鱖魚。作為畫圖中心的,則是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父。
但詞的開頭作者又不直接去寫人,而是從景與物著手。首先勾畫打漁的環(huán)境,說:“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nèi)的苕溪上。清代張宗橚《詞林紀事》引《西吳記》說:“湖州磁湖鎮(zhèn)道士礬,即張志和所謂西塞山也?!边@個道士礬,實際上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巨大石巖。在巖腳流過的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干山,風(fēng)景很優(yōu)美。西苕溪又可直通吳興城內(nèi),與東苕溪匯合后叫做霅溪。據(jù)《新唐書》說,在湖州,顏真卿看見張志和的小船又舊又破,便問是不是可以給他另造一只。張志和回答說:“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溪)霅(溪)間?!睆堉竞瓦@首詞的頭兩句描繪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鄉(xiāng)的富庶和可愛。春剄西苕溪,四處是一派生機。一群白鷺被吸引來了。白鷺就是平常人們叫做鷺鷥的那種水鳥。遠遠望去,它的外形有點象白鶴,腿和脖子特別長,嘴尖而細長,便于在水中捕食魚蝦。唐詩中常常寫到白鷺。如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說:“水田漠漠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倍鸥Α督^句》詩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睆堉竞椭蟮脑娙隧f莊《稻田》詩也說:“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云??肥。更被鷺鷥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卑樋偸呛土继锵髀?lián)系在一起的,張志和雖然沒有寫溪兩岸的萬頃良田,但人們在聯(lián)想中,早已呈現(xiàn)在眼前了。白鷺時飛時停,詞人寫它們展翅飛翔,使魚米之鄉(xiāng)更顯得生趣洋溢了?!疤一魉本褪翘一ㄋ=纤W(wǎng)密布,每年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雨水比冬季多,下幾場春雨,溪滿河溢,水流湍急,于是逆水而上的魚群便多起來了。戴叔倫《蘭溪棹歌》寫的就是這種自然現(xiàn)象,它說:“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月桃花水,半夜鯉魚來上灘。”張志和有詩人的敏感,善于捕捉形象,他寫苕溪之春,沒有簡單地說春汛到來,而是用富有特征的“桃花流水鱖魚肥”來表現(xiàn),這就更能勾起讀者的想象,使人們似乎看見了苕溪兩岸盛開的紅艷艷的桃花;河水陡漲時,江南特有的鱖魚在水中歡躍。鱖魚的“鱖”字,也有寫作桂花的“桂”字的。它是一種味道特別鮮美的淡水魚。嘴大鱗細,背鰭較寬,魚身呈黃褐色?!稘O父》詞寫“鱖魚肥”,不是說苕溪里只有鱖魚,也不是說只有鱖魚才肥。一首小詞,不能把水中的魚類都寫到,詞人寫“鱖魚肥”,讀者自然地會想到其他的魚,想到甩子之前,一切魚都很肥美。
春汛來了,漁父當(dāng)然不會閑著,“青篛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他們也忙碌開了。“篛笠”是斗笠的一種,晴天可以遮太陽,雨天可以擋雨。它是用竹絲和青綠色的翁竹葉制成的?!八蛞?是用植物莖葉或其皮制成的雨衣,有的用棕,有的用稻草,如果以蓑草也就是龍須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了。晴天用不著披蓑衣,詞人寫漁父身披蓑衣,自然就過渡到下句“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了?!靶憋L(fēng)細雨”與“桃花流水”呼應(yīng)確實寫出春風(fēng)春雨的特點。為什么有風(fēng)有雨還“不須歸”呢?景物的生氣,漁父內(nèi)心翛然自得的情態(tài),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剌地嬉逐,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鮮、清麗、秀潤,當(dāng)然,漁父也就被當(dāng)前的景物所吸引,產(chǎn)生了自然、淳樸的意趣和不愿離開這一個魅人亦復(fù)宜人的境界的深情。你看,“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對漁父說來,不正是他對美的發(fā)現(xiàn)、美的執(zhí)著么?在斜風(fēng)細雨中,漁父體驗到鷺鷥的飛翔更為飄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鮮妍。在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垂釣,漁父的心情,就不止是為美陶醉,而且還為當(dāng)前的優(yōu)美畫境而堅定了意志,不僅是“不思歸”,而且更進一步做出訴諸審美判斷形式的“不須歸”了。漁父所執(zhí)著的已經(jīng)不是垂釣,而是作為詞人內(nèi)心的自白——“我決心以出水之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終老”。這顯然又是畫中之詩,隱伏在西塞山前空間結(jié)構(gòu)背后的時間潛流,悠悠地但終于又是深穩(wěn)有力地蕩漾著的感情波瀾。也許有讀者會問,詞中的“漁父”是誰呢?我們說當(dāng)然是張志和。不過我們還得補充一句,由于作者長期生活在水鄉(xiāng)澤國,長期與漁父樵夫為伍,熟悉漁民的生活,所以詞又常常使人覺得寫的是真正的漁民。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不妨用一些詩詞作個對比。如儲光羲的《釣魚灣》說:“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薄昂蓜又~散”,觀察細致,沒有釣魚經(jīng)驗的人確實寫不出來。但從整個情調(diào)看,它寫的漁者只能是隱者。敦煌曲子詞中也有寫漁父的,如:“卷卻詩書上釣船,身披蓑笠執(zhí)魚竿。棹向碧波深處去,幾重灘。不是從前為釣者,蓋緣時世掩良賢。所以將身巖藪下,不朝天!”
這首詞也寫到“漁父”身披蓑衣,頭戴斗笠,沖波逐浪而去,和張詞有相似之點,但它又寫到“卷卻詩書”和不得已歸隱巖藪之下,所以不會使人想到他是漁民。南唐后主李煜寫的兩首《漁父》詞更與漁民生活無關(guān)。如第一首說:“浪花有意千里,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_上如儂有幾人?”第二首說:“一擢春風(fēng)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M渚,灑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span>以李后主之才尚且寫不出好的漁父詞,最能說明文藝不能脫離生活的道理。
張志和這幅“煙波垂釣圖”,顯然屬于王維一派,是潑墨畫,是寫意畫。畫中景物,無不有水墨淋漓之意。“漠漠水田飛白鷺”。鷺鷥,本來就沾滿了水氣。魚,也離不開水。蘇軾因“長江繞郭”而“知魚美”,張志和因為桃花汛來臨而想起“鱖魚肥”,二者正如出一轍。水映桃花而紅,桃花因水而濕,這和“竹外桃花”不同,自然也是濕漉漉的。漁父的一身打扮,就更不用說了。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fēng)細雨所籠罩。天地萬物各自消失了它們的邊際而成為渾然整體。這使我們想到古代文人畫的水墨暈染,特別是宋代大、小米的那派取自瀟湘奇觀的云水煙樹的技法。為了矢意絕塵脫俗,所以作者特地給安排了這么一個漁父,“襟度灑落,望之飄然”(劉學(xué)笄《方是閑居士小稿》)。而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率性歸真,寄情縹緲,則又把整個畫面,建構(gòu)為“斜風(fēng)細雨”的審美內(nèi)涵,歸于“平淡”二字。林泉高致要淡,向萬物“回歸”的人要淡,因忤世、傲世而避世的張志和自然也要淡。這首《漁父》中的整個人物和事物,按照美學(xué)的“先定默契”來說,作為點景人物的傳神之筆,既然已經(jīng)透露出“煙波垂釣”的隱逸基調(diào),那么人們在目擊到鷺飛,花漂,魚游,以至整個畫幅時,自然也就更容易對之萌發(fā)出“同化”作用,不僅走進“平淡”的境界,更能“于平淡中求真味”(王士禎《師友詩傳錄》)。皓然在一首看畫洞庭三山的詩中,把作為畫家的張志和寫得活靈活現(xiàn)。他說他“手援筆,足蹈節(jié),披縑灑墨何麗艷。石更亂點急管催,云態(tài)徐揮慢歌發(fā)。樂縱酒酣狂更好,攢峰若雨縱橫掃。尺波澶漫意無涯,片嶺峻嶒勢將倒。盼睞方知造境難,忘象神遇非筆端。昨日幽奇湖上見,今朝舒卷手中看?!?/span>
在《漁父》詞中張志和利用了繪畫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把作品寫得很有畫意。以畫入詞,通篇二十七字,寫了山,寫了水,寫了白鷺和肥魚,寫了斜風(fēng)細雨,更寫了優(yōu)游自在的漁父。詞人藉漁父寄托自己的情懷,而漁父又是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顯示了這是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的漁歌圖。讀罷全詞,在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調(diào)多么鮮明,意境多么優(yōu)美??!這首詞從古至今受到中外人民的喜愛,我想是完全應(yīng)該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