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齋原名“鏡清齋”,占地面積約八千七百平方米。是北海最精巧的一處園中之園。靜心齋原為明代普通官房,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7年)在擴建“西天梵境”時修建了靜心齋(當時稱鏡清齋)也稱“乾隆小花園”。園內(nèi)主要建筑有鏡清齋、抱素書屋、韻琴齋、碧鮮亭、焙茶塢、罨畫軒、沁泉廊、枕巒亭、石橋等。靜心齋東枕山,西倚寺,南面滄波,園內(nèi)亭、榭、廊、軒、石橋、水池、疊石、假山以及樓臺,殿閣建筑形式既不失北方園林宏偉壯麗的氣魄,又有江南園林小巧玲瓏的情趣,是中國造園藝術的珍品。
▲滄浪亭,是一處始建于北宋的中國漢族古典園林建筑,始為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位于現(xiàn)蘇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其占地面積1.08公頃,是蘇州現(xiàn)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園林。滄浪亭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gòu)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全園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
▲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南北寬約34米,東西深約36米,置于9米寬的三道臺階之上,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龕,形態(tài)各異、刻畫傳神的造像顯示了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成為石雕藝術史上的奇觀。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
▲廣亮大門又稱廣梁大門,古代漢族建筑宅門的一種,是四合院宅門的一種,屬于屋宇式大門,在等級上僅次于王府大門,高于金柱大門,是具有相當品級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門形式。
▲虎丘位于蘇州城西北郊,距城區(qū)中心五公里,為蘇州西山之余脈,因周邊地形脫離西山主體,成為獨立的小山。
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說“丘如蹲虎,以形名”。
山高34.3米,古樹參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巔?!秴堑赜洝份d:“虎丘山絕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毕蛴小皡侵械谝幻麆佟敝u。
▲漏窗墻也是花式磚墻的一種,與漏磚墻相似,只是因為其透空的墻洞部分開在墻的上部,大致相當于窗子的位置,而且一個個墻洞也是一個個的窗戶所以稱'漏窗墻'。
▲獅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是漢族古典私家園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屬于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平面成東西稍寬的長方形,占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因園內(nèi)“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惟則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巖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jīng)中獅子座之意,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建筑可分祠堂、住宅與庭園三部分,現(xiàn)園子的入口原是貝氏宗祠,有硬山廳堂二進,檐高廳深,光線暗淡,氣氛肅穆。
住宅區(qū)以燕譽堂為代表,是全園的主廳,建筑高敞宏麗,堂內(nèi)陳設雍容華貴。沿主廳甫北軸線上共有四個小庭園燕譽堂甫以白、紫玉蘭和牡丹花臺為春景庭園。
▲此建筑落成于明永歷年間,是全臺灣建成的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在臺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清朝初期一度是全臺童生入學之所,因此亦稱全臺首學。有“全臺首學”之稱。建筑以主祀至圣先師孔子的大成殿為主體,大成殿無柱子及回廊,而以伸出厚墻的挑梁插栱支撐,殿梁懸有多方前清諸帝的欽賜御匾,備極尊榮;兩旁東西廡則奉祀孔子72位弟子及歷代先儒先賢神位,兩側(cè)毗連禮器庫、樂器庫,古代形制禮樂器皆妥為保存,以供祭孔之用;正殿之后為崇圣祠,祀孔子五代祖先牌位及孔鯉等先達賢儒,建筑形式較為古樸。
▲天壇齋宮幾乎是故宮的微縮版,它位于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宮墻有兩層,外層叫磚墻,內(nèi)城稱紫墻。外城主要是防衛(wèi)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一座鐘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鐘迎送。齋宮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周邊古柏參天;后部是皇帝的內(nèi)宅寢宮,配有不乏古稀珍木花草的后花園;中部是一個狹長的院子,院內(nèi)兩端各有廊瓦房5間,是當時主管太監(jiān)和首領太監(jiān)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間。齋宮面東,是5間正殿,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jié)構(gòu)。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jīng)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漢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nèi)在私密氛圍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nèi)外男女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xiàn)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guī)整。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為三進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旁的繡樓外,又都有各自的廚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堡內(nèi)88座院落各具特色,無一雷同。
▲網(wǎng)師園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稱“漁隱”,幾經(jīng)滄桑變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為“網(wǎng)師園”,并形成現(xiàn)狀布局。網(wǎng)師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全園布局緊湊,建筑精巧,空間尺度比例協(xié)調(diào),以精致的造園布局,深蘊的文化內(nèi)涵,典雅的園林氣息,當之無愧地成為江南中小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網(wǎng)師園現(xiàn)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其中園林部分占地約8畝余。網(wǎng)師園分三部分,東部為宅第,中部為主園,西部為內(nèi)園,境界各異。
▲霧峰林家,是臺灣省臺中市霧峰區(qū)知名的望族,集政、軍、農(nóng)、商的勢力而興旺約100多年,以占地廣闊的家族三合院建筑(霧峰林家花園)聞名。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并列為臺灣五大家族。福州戲臺和觀眾席精緻華美,為林家過去專屬之宴客與看戲空間,也是林家族人喜事的場地,每每開演盛極一時,林家當時還有專屬的子弟戲班,大花廳是林家鼎盛的象徵,值得一看。
▲布達拉宮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于一體的宏偉建筑,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筑群。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中華民族古建筑的精華之作。布達拉宮海拔3700米(旅游要防止缺乏內(nèi)源氧),占地總面積36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jīng)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主體建筑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余米,外觀13層,內(nèi)為9層。布達拉宮前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是一處始建于清代中期的漢族古典園林建筑,被譽為“晚清第一園“。何園由清光緒年間何芷舠所造,其中,片石山房系石濤大師疊山作品,堪稱人間孤本。其原址為乾隆年間古園,名雙槐園。何園規(guī)模龐大,占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就達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密度高,反映清后期園林建筑緊湊的特點。全園分為東園、西園、園居院落、片石山房四個部分,其園內(nèi)的兩層串樓和復廊與前面的住宅連成一體。
▲諧趣園是清乾隆時仿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原名惠山園。位于頤和園的東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瓏,在頤和園中自成一局,故有“園中之園”之稱。諧趣園中共有橋五座,其中以知魚橋最為著名。該橋接近水面,便于觀魚,故取名知魚橋。
▲須彌靈境是頤和園(清漪園)萬壽山后山的主要建筑群,亦稱“四大部洲”。乾隆時清漪園前山的主體建筑群是大報恩延壽寺(現(xiàn)在的頤和園排云殿建筑群),后山的主體建筑群則是另一組藏式佛寺——須彌靈境。這兩組建筑其實在同一條中軸線上,但彼此隔著山脊,一個朝南,一個朝北,相互背對著。
▲拙政園,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全園占地78畝(約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拙政園中現(xiàn)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漢族宮廷建筑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古建筑之一。它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占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東西寬七百五十三米,南北長九百六十一米。宮城周圍環(huán)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筑均是木結(jié)構(gòu)、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筑群的屏障。
▲紫禁城角樓位于北京市,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筑,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因這種屋頂上有九條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采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huán)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檐為一環(huán)半坡頂?shù)难?,使上兩層?個屋頂形成一個復合式的整體。集精巧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精湛的建筑藝術于一身,充分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杰作。由于角樓的各部分比例諧調(diào),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成為紫禁城的標志,使人驚奇,贊嘆與敬仰。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兩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群。國子監(jiān)整體建筑座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占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古代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學生稱為“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主體建筑經(jīng)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jiān)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筑風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而聞名于世。
▲戒臺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的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賜名為萬壽禪寺,因寺內(nèi)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臺寺。寺院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殿、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遺址)、觀音殿和戒臺殿。其中戒臺是中心建筑。殿宇依山而筑。寺院建筑格局獨特,建筑樣式基本是遼代風格。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總占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有壇墻兩重,形成內(nèi)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天壇以嚴謹?shù)慕ㄖ季?、奇特的建筑?gòu)造和瑰麗的建筑裝飾著稱于世。主要建筑在內(nèi)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是一處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紀封建堡壘式建筑。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是全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劉文彩莊園、牟二黑莊園)之一??蛋偃f莊園臨街建樓房,靠崖筑窯洞,四周修寨墻,瀕河設碼頭,集農(nóng)、官、商風格為一體,布局嚴謹,規(guī)模宏大。總建筑面積64300平方米,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庭院建筑基本屬于豫西地區(qū)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以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
▲外檐通常指的是從屋脊兩側(cè)延伸出去的外沿,外檐是一門藝術,可以勾勒出整棟建筑的氣勢,外檐是屋脊走勢的延伸,是整座建筑的棱角。
▲版筑墻又稱夯土墻,也就是土墻,是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墻。版筑墻,在眾多材料建筑的墻體中,起源最早,流傳最廣,歷時最久。殷代的宮室、墓葬等都是版筑,唐、宋時期土墻任然占有很大比例,直到明代時,磚墻才漸漸普遍使用。以厚木板為模板,立于擬建墻的兩側(cè)面,中間填土,用木夯夯實。一般土要分層填夯,板也隨之上移。土墻相對來說,經(jīng)濟耐用而且防火、隔聲、冬暖夏涼。這是一種最古老的筑墻方法,這樣筑成的墻稱為版筑墻。
▲雍和宮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積為6.6公頃,據(jù)1950年統(tǒng)計,共有房661間,其中佛殿238間。其建筑風格非常獨特,融漢、滿、蒙等各民族建筑藝術于一體。整座寺廟的建筑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由七進院落和五層殿堂組成中軸線,左右還有多種配殿和配樓。雍和宮由和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宏偉大殿組成,另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殿”(講經(jīng)殿、密宗殿、數(shù)學殿、藥師殿)。整個建筑布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
▲大足石刻位于中國直轄市重慶大足區(qū)境內(nèi),它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為著。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范。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
▲北京東岳廟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朝陽門外大街的北側(cè),原是道教正一道在中國華北地區(qū)的第一大叢林。東岳廟規(guī)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gòu)思巧妙,散發(fā)出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氣質(zhì)、神韻。琉璃牌樓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為三間四柱七頂?shù)狞S彩琉璃牌樓。屋頂為歇山頂,正脊兩端有鴟吻和螭吻,正中飾火焰寶珠。在正間的南北兩面各有一塊石匾,寬2.8米,高0.9米,北面書“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相傳為明代宰相嚴嵩所書。牌樓與廟門隔朝陽門外大街相望,原本東西還各有一座木制牌樓,現(xiàn)已拆除。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坐北朝南,坐落在海拔1047.5米高的梁山上。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陵園,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墓,周圍有17座陪葬墓。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總面積103.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49.9公頃,游覽區(qū)面積100公頃。保障湖因湖心淤塞,鹽商出資疏浚,后由一書生改名瘦西湖。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瘦西湖主要分為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二十四橋、荷花池、釣魚臺等。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游景點。
▲德和園是頤和園內(nèi)專為慈禧看戲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戲樓、扮戲樓、頤樂殿、看戲廊等建筑組成。全園占地面積3851平方米,是一個四進院落,以大戲樓為主體,包括園門、大戲樓、看戲廊、頤樂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門等。大戲樓翹角重檐,氣勢恢弘,莊嚴雄峻,令人贊嘆。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天花板中心有天井與上層戲臺串通,中層戲臺設有絞車,可巧設機關布景,上天入地,變化無窮。
▲艾提尕爾清真寺,又譯為“艾提尕”“艾提卡爾”。坐落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市的艾提尕爾廣場西側(cè),始建于1442年,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總面積為1.68萬平方米,分為“正殿”、“外殿”、“教經(jīng)堂”、“院落”、“拱拜孜”、“宣禮塔”、“大門”等七部分。 艾提尕爾清真寺是一個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蘭教古建筑群,坐西朝東,它不僅是新疆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院雄偉壯觀,占地面積達2.3萬平方米。寺院按建筑風格分為前后兩部分,主要建筑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筑則對稱地分列兩邊。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nèi)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huán)繞。前后兩座主體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臺基之上,殿前的月臺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桿環(huán)繞,臺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云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的“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在古建彩繪中更別具一格。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通高27.21米,是世界上最大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它又名“在中堂”。是一座具有北方漢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風格的古宅。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6個大院,內(nèi)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總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整個院落是城堡式建筑,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余米的全封閉青磚墻。大門為城門式洞式。
▲蘭亭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蘭亭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huán)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武功坊牌樓是進入沈陽故宮的門戶,建于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是沈陽故宮唯一有歷史紀年款識的標志性建筑。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它的規(guī)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沈陽故宮是清朝第一代皇帝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駕崩后,第二代皇帝皇太極繼續(xù)修建成功。
▲晉祠,原為晉王祠(唐叔虞祠),為紀念晉(汾)王及母后邑姜而興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的晉水之濱,祠內(nèi)有幾十座古建筑,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景優(yōu)美秀麗,極具漢族文化特色,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難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漢族建筑屋頂樣式之一,在規(guī)格上僅次于廡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qū),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筑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云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gòu)成了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筑空間藝術處理的范例?,F(xiàn)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筑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碼頭又稱渡頭、渡口,方便不臨河的人家到公共碼頭洗漱出行。
▲方樓從外觀看,四周高墻聳立,四角規(guī)整,呈封閉式,防衛(wèi)功能十分突出。但仔細觀察,它們有的四周高度相等,更多的是前低后高,即后向比前向與兩側(cè)高,與兩側(cè)屋頂形成半層或一層樓高的錯落,前者為懸山頂,后者為重檐歇山頂。方形土樓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內(nèi)部布局、結(jié)構(gòu)由于受樓主需求、生活習慣、地理環(huán)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也有程度不同的差異。
▲牌樓也叫作“坊” 或“牌坊”,牌樓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結(jié)晶,也是裝飾效果極強的標志性建筑。
▲西湖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西湖三面環(huán)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寄暢園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漢族古典園林建筑。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傮w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
▲北海團城為明清兩代皇家園林最小城城池,位于北京故宮西北。團城位因其俯視平面為圓環(huán)形,周圍以城磚壘砌,成為一座帶雉堞的磚城,故俗稱“團城”。團城是一座圓臺式磚砌古建筑,城墻高4.6米,周長276米,總面積4500平方米,東西兩側(cè)各有隨墻門。
來源:搜建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