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三年,青苗法頒布后僅一年,《宋會要》就為我們描述了這樣兩幕景象。
——一小撮封建官僚的宅邸田園廣連阡陌、食品窮盡天下珍饈;他們又喜新厭舊,衣食住行月異而歲殊;如果錢不夠花了,就假托為朝廷斂財之名,盡取民間膏血(株株寸寸而聚之)……
——絕大部分人被奪走土地、田宅,為湊齊青苗錢,人們最后只得賤賣賴以為生的粟米,就連嬌兒妻女在市場上也已經(jīng)不值一緡錢;鄉(xiāng)村已經(jīng)成斷壁殘垣,無賴仍舊假借青苗錢之名橫行鄉(xiāng)里,即使親若父兄也不放過……
王安石并非不知道這些事情,對此,他的評價是:天有陰晴,升斗小民幾句抱怨,豈能撼我新法(豈足顧也)?土地兼并是自古皆然的道理,秦嬴政能兼并六國,尚不能遏制土地兼并,況我朝積貧積弱?封建官僚雖富連阡陌,但是,他們同樣也是北宋子民,焉能無故禁其土?
司馬光也知道這些事情,對此,他的評價只是重復(fù)了自己的那句話:天地之產(chǎn)有常,有人極其奢華、就必然有人極其貧困;秦皇漢武竭天下之力以奉一身,青苗法卻竭天下之財供一批封建官僚,后者的結(jié)局只能是更糟!
青苗法II:皇帝的新裝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王安石的并不是司馬光,而是當(dāng)年寫《辨奸論》的蘇洵。
熙寧二年(1069年)九月,青苗法實施當(dāng)月,蘇洵就上書指名道姓反對王安石和青苗法:青苗法是一種變相稅收,錢財“在官何若在民”;城郭財富分配不均確實會導(dǎo)致土地兼并,只要官府不插手,人間貧富總有變數(shù),一個人、一個家族的才能不可能永遠(yuǎn)冠絕于世。倘若官家插手,財富就只有一個流向——封建官僚,而且過程不可逆!
最后,蘇洵還預(yù)言了靖康之恥:天下有事,當(dāng)何以處之?結(jié)果:奏折被王安石“留中”(扣住不給皇帝)。
與蘇洵相比,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方式其實相當(dāng)溫和。
王安石與司馬光曾經(jīng)是同事,二人也曾因文學(xué)造詣而惺惺相惜,司馬光希望能私下勸阻王安石。于是,他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提醒這位昔日的同事:所謂青苗法根本就是變相斂財苛政,宰輔之臣千萬不能把目光凝聚在摟錢上(大講財利),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若親見父子離散之慘狀,當(dāng)知亡秦之跡已現(xiàn)!
書信向來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只是朋友之間的正常溝通,司馬光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規(guī)勸王安石。
對這種善意的提醒,王安石不但不買賬,反而當(dāng)眾大罵司馬光的書信是以文邀名,后來發(fā)展到逢人就罵。隨著鐵腕宰相的罵聲,司馬光的來信內(nèi)容被公諸于眾,成為茶樓酒肆的話題:青苗法使得“貧者既盡,富者亦貧”,十年之后,天下將再無富人,到時候朝廷又去哪里收取租賦呢?
在明朝那部分我們會提到,宦官王振、魏忠賢曾經(jīng)一度把持了朝政,這幾個文盲、人渣采用簡單而粗暴的手段控制朝臣,設(shè)立了臭名昭著的“東廠”、“西廠”,羅織罪名陷害大臣、逮捕任何敢當(dāng)眾非議他們的人。我想告訴大家,干出如此壞事的不一定只有那些死太監(jiān),還有對皇帝自詡周公的王安石!
王安石認(rèn)為,要想推行變法大計,朝堂之上就一定不能有異聲!秀州判官李定是王安石的學(xué)生,所謂判官,就是州級衙門里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文員,職級是從六品。不知找了一個什么理由,李定來京拜見老師,他對王安石說:有人提醒我不要在朝堂上言論新法得失,以免惹禍上身,我只知道據(jù)實而言,不知道談?wù)撔路ê锰帉ξ矣泻Α_@句話深得王安石賞識,一紙令下,李定立刻升遷為諫臺御史中丞——從二品。
諫臺御史中丞的作用是控制言路,此前大宋王朝從未有宰相直接任命言官首領(lǐng)的先例。吏部對這道命令的回應(yīng)是:不起草任命文件,因為,言路一旦被宰相控制,就無人再可制約相權(quán)。
王安石的回應(yīng)是,罷黜吏部一切敢于反對李定任命的人、罷黜一切在臺諫不與李定合作的人!
李定果然沒有讓王安石失望,到任后,立即搜集韓琦、呂公著、歐陽修等新法反對者的黑材料,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誣陷歐陽修與兒媳有染!
數(shù)月之間,臺諫舊人去之一空。
韓琦在離開臺諫之前對神宗說:反對新法的人都曾經(jīng)是慶歷新政的推動者,也是仁宗朝的柱石之臣,現(xiàn)在大家在一夜之間都變成了奸邪之人,天下豈有這個道理?自古圣王治國,收稅也必須為百姓留足衣食住行,即使苛政斂財也不過是靠鹽、茶、酒專賣,從來沒聽說過有皇帝靠高利貸就能富國強兵。
控制了高官,還有百姓,坊間也不能隨意討論新法的壞處。
王安石對百姓的手段就簡單多了,也粗暴多了。為控制街頭巷議,王安石直接下令開封府尹派出差役喬裝成平民,讓他們?nèi)ソ诸^游蕩——不是為了維護治安,而是要逮捕一切敢于公開談?wù)撔路ǖ钠矫瘛缆芬阅?、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p>
樁樁件件、歷歷在目,平生之跡猶應(yīng)可循,有了一件皇帝新裝,就能改變聚斂天下之財?shù)氖聦崋幔?/p>
吹鼓手可以吹噓皇帝新裝多漂亮,卻不能富足天下黎庶:一面對地痞無賴屢頒赦令,一面絲毫不憐恤轉(zhuǎn)死溝壑的貧民;一面以所謂“新學(xué)”標(biāo)榜新法好處,一面從不考慮民生愁苦;一面在朝堂尋找舊黨點滴過錯,一面從不誅鋤奸暴……
莫非新法就是讓“九土之民,如在湯火”?如此,司馬光才在朝堂之上咆哮:舉國皆貧民、國家反而富強,豈不是亙古未有的奇聞!
司馬光是鴻篇巨著《資治通鑒》的作者,不要說當(dāng)時的北宋,就是后世千年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運行規(guī)律也已盡在其中,至今無出其右!司馬光從一開始就不遺余力地反對王安石,智慧正是源自對歷史脈搏的精確把握,他這樣對宋神宗評價新法:治理天下如同修補一間宮殿,要拆梁換柱就必須有巧匠和良材,現(xiàn)在既沒有巧匠、也沒有適合的材料,反倒有一批人要拿走宮殿的材料,那么,這間宮殿很快就連普通風(fēng)雨都不能庇護了。
司馬光知道,北宋王朝最大的危機并不在于契丹、西夏,而在于那批拆走宮殿的封建官僚。這些人可以為一己之道廢棄惠及天下人的善政、為一己之財遮擋天下人的財路、為一己之名罔顧天下人的生命,結(jié)果,天下之道不免于蔽、天下之財不免于亡、天下之名不免于辱!天下本沒有綠林、黃巾、黑山之徒,他們都曾經(jīng)是疲于奔命的小民!封建官僚一面高喊“重農(nóng)抑商”、一面成為獲利最大的“官商”,斷絕天下人財,天下人又焉能不揭竿而起?
流民圖
也許是聽了司馬光的話有所悟,也許是為了調(diào)和新黨與舊黨的矛盾,也許是為制衡王安石的權(quán)力,神宗下令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要求司馬光協(xié)助王安石修訂新法條款。
司馬光的回應(yīng)是:一日不罷黜新法、一日不在朝為官,冰炭豈能同爐?宋神宗慨嘆:無論別人如何辱罵司馬光,能堅辭副樞密使的,僅此一人而已!
神宗可以慨嘆司馬光高風(fēng)亮節(jié),王安石卻不這么想:不是說冰炭不能同爐嗎?那么,我是風(fēng)兒你是沙,我來送你去天涯!
在王安石授意下,司馬光被外放陜西永興——讓一個書生上了西夏前線。幸虧當(dāng)時北宋和西夏沒有大規(guī)模開戰(zhàn),否則,我們極有可能見不到今天的《資治通鑒》。熙寧四年(1071年)四月,遠(yuǎn)在永興的司馬光掛冠而去,聲稱自己從此“絕口不論時事”,回到西京洛陽專心撰寫《資治通鑒》。
王安石終于搬開了一塊最大的絆腳石,新法真的為朝廷摟了很多錢。熙寧四年北宋王朝的歲入比熙寧元年翻了一倍,此后年年創(chuàng)新高,到熙寧六年(1073年)前后約為熙寧元年的五倍,僅青苗錢一項就足抵熙寧元年的所有歲入。
神宗用這筆錢干什么了呢?
答:重建“封樁庫”。
封樁庫始建于宋太祖年間,朝廷每年撥出一筆錢專用于贖買燕云十六州。隨著宋遼兩國訂立澶淵之盟,封樁庫早就名存實亡了。
熙寧六年開始,神宗重建封樁庫,此后每年青苗錢的一半要儲存在封樁庫,后在豐寧元年又要求新法中“市易法”收入一半收歸封樁、青苗錢全部收歸封樁。南宋年間的史學(xué)家洪邁曾這樣形容封樁庫:神宗憤恨狄夷,共建五十二庫以平之,皆存滿金錢,有了這些錢,即使二十年不收賦稅,亦足天下所需。
正稅之外,僅封樁庫一項就聚斂二十年朝堂之需,這得是多少生民之血!
對此,就連王安石也數(shù)次上書要求罷黜封樁庫,神宗的答復(fù)卻是:
斂財?shù)哪繕?biāo)就是積攢財富,不積攢起來就違反了“理財”的本意。
神宗積攢財富的目標(biāo)是什么呢?
答:對西夏用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