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1588~1641),明末大臣,字文弱,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幼熟讀經(jīng)史,熟悉歷代典章制度。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進士。崇禎元年(1628年),任河南副使加右參政,七年,升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十年,升為兵部尚書。他深得明思宗信任,力主“安內(nèi)方可攘外”,并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網(wǎng)”戰(zhàn)術(shù),計劃用三個月消滅農(nóng)民起義,但沒有成功。十一年,改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十二年五月,大敗張獻忠于瑪瑙山,十四年初,張獻忠占領(lǐng)襄陽,殺襄王;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楊嗣昌畏罪憂死)一說自殺)。著有《楊文弱先生集》、《武陵競渡略》、《督師紀事》等。
步入仕途后,楊嗣昌歷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戶部郎中。天啟三年(1623年),受閹黨排擠,稱病辭職歸鄉(xiāng)。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五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關(guān)諸處,以熟悉軍務聞名朝野。崇禎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不久,因為父母相繼去世而回家丁憂。
崇禎元年,農(nóng)民起義已經(jīng)爆發(fā)。崇禎八年(1636年),各路起義軍將領(lǐng)大會滎陽,之后共同作戰(zhàn),勢不可擋。崇禎十年,楊嗣昌被奪情)守孝不滿三年而召回)起復,提前回京,被皇帝召見。楊嗣昌以通曉歷史、善于言談而深得崇禎帝欣賞,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主持鎮(zhèn)壓起義。他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網(wǎng)”的圍剿計劃:即“以陜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xié)剿;是謂十面之網(wǎng)”。并以本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為“滅賊之期”。但等到崇禎十一年三月,農(nóng)民義軍不僅沒有被消滅,聲勢仍然相當浩大。于是朝廷大臣群起彈劾楊嗣昌“滅賊逾期”。由于崇禎帝的保護,沒有被定罪。六月,改任禮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管兵部事。到了十一月,李自成先后被洪承疇和孫傳庭打敗,躲入商洛山。張獻忠也寡不敵眾,接受招安。楊嗣昌的計劃初見成效,于是他更得崇禎的信任。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兵進攻明朝,薊遼保定總督吳阿衡醉酒中被清軍殺死,薊州失守,京城危在旦夕,朝廷急召盧象升率軍增援。盧象升由于主戰(zhàn)而與主張“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楊嗣昌意見不合,楊于是命令諸將不要輕易與清軍交戰(zhàn)。那些將領(lǐng)本來就懼畏清軍不敢迎戰(zhàn),于是趁機按兵觀望,導致許多城池失守。而楊嗣昌在作戰(zhàn)中總是不能決斷,《明史》說他:“嗣昌雖有才,然好自用,躬親簿書,過于繁碎。軍行必自裁進止,千里待報,坐失機會?!蓖獙④娗樯蠄蟮鹊交噬贤獠判袆?。結(jié)果等到圣旨來到時,情況已經(jīng)發(fā)生新的變化,導致貽誤戰(zhàn)機,使盧象升陣亡,楊嗣昌因此被降三級。
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偽降的張獻忠在谷城再度起兵,羅汝才也在房縣響應,李自成也殺出商洛山,農(nóng)民起義烈火復燃。崇禎帝任命楊嗣昌為督師,賜尚方寶劍,再次進行鎮(zhèn)壓。他制定計劃,想先集中兵力,包圍張獻忠,然后一舉消滅。十三年二月,在瑪瑙山大敗張獻忠,張奮力突破包圍,撤入四川,楊嗣昌揮兵跟蹤追擊。張獻忠采取“以走制敵”戰(zhàn)術(shù),使明軍疲于奔命,士氣渙散。明軍將領(lǐng)消極怠戰(zhàn)。楊嗣昌雖然屢次下令進剿,但是他們卻都按兵不動。使張獻忠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崇禎十四年初,休整后的張獻忠揮師沿江東進,連連打敗明軍,二月,張獻忠攻占襄陽,殺襄王朱翊銘。當時楊嗣昌在夷陵,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害怕,急忙上奏請死。不久又聽說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朱常洵,更為擔憂。當年三月,死于湖北沙市)一說自殺),時年54歲。崇禎帝聞訊對朝臣嘆息說:“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
楊嗣昌死后,定國公徐允禎等上奏按照失陷城寨給他定罪。崇禎帝稱贊他“臨戎二載,屢著捷功,盡瘁殞身,勤勞難泯”,不僅沒有給他定罪,反而賜祭,并進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