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
文 花香襲人
總想進入一種境界,比如堅定不搖擺,比如淡定入無有,比如云卷云舒隨緣分等等。
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一個忙字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心靈體驗,感覺到的霎間一滑而過。
看那大自然:雪白的一朵玉蘭花孓然在枝頭,楊花似雪漫天飄過,濃郁的森林如大海漲潮般涌來,皎潔潤澤的月亮鉆出云層……許許多多的粲然,震顫,亮麗,只是霎間之事,打個照面轉瞬即逝。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這種霎間構成了人生的精彩華章,使人生變得絢麗多彩。 這一霎間便使人超凡脫俗的風雅之境,便是造物之無盡藏,是人生超越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是永恒。
人生也要有境界。其實就是講的心有定念,淡然超然,有一個主心骨。有我之境,能容得下我的身體、思想、和行為。無我之境,是容不下我的存在的。孔子講,“志于道”,其中已蘊含著對理想的人生之境的追求。“用則行,不用則藏”。“道不行,將乘浮桴于海” 。由此可見,人既要有仁愛的情感向度,又凝含堅定、自主的意志,而二者又自覺的與理性相融合,才是最完美的境界。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用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蝶戀花》和辛棄疾的《青玉案》三首詞中的三句話說道: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的這三境,是詩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貫注。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zhí)著和最終的頓悟。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沒有對目標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 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 當然也恰如其分地為不得志,不得知己,不得愛情的人表達了心中的無奈。
人生都是由這三境組成,只不過,由于際遇,經(jīng)歷,失卻,得到的不同,每個人也會對人生有不同的感概。
宋代禪宗大師青源惟信也提出了與之相似的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參禪,其實也就是參悟人生,道理相通。
人之初,如一張白紙,上面沒有任何顏色,心靈最初是處于童貞狀態(tài)的自由自在,也沒有多少經(jīng)驗的積累。憑著新鮮,用無比純真的眼睛看著這個新奇的世界,世間萬物在人們的眼里都還原成本原,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道之人,有了些探索,有了些坎坷,也有了些感悟,當認識到規(guī)矩和成法之后,但畢竟還算不上徹悟,在世俗紅塵里經(jīng)歷了快樂、悲傷、誘惑、陷阱、真誠、虛偽等等,善惡難辨,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于是迷惑、彷徨,看不清楚方向,開始用已有的經(jīng)驗去理性地思考,但是卻又不全面,這里邊有很多可以理解的地方,同時也更有尚未參深悟透的感覺,于是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
而真正的老道之人,則是那種進入了第三種境界的人們。就像孔子所說的“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之時,人情練達,世事洞明,爾后反璞歸真,返老還童,撥開了世事的迷霧,看人看事不再是霧里看花。不再有什么誘惑,不再有什么迷惘,心素如簡,淡定如菊,于是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進而超越,方能“行住坐臥,無非是道,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但不是人人都能夠進入第三重境界的,往往在進入第二重境界之后便迷惘惆悵,徘徊不前,甚至丟掉了自己,蹉跎一生。雖然有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zhí)著,但是卻不會有"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開朗。畢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真的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極少,甚至根本就沒有。
人自為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處世。生而為人,一路走過,一切有為法始終是有為法,一切無為法才是最高心法。無為而無不為!
世事紛紜,物競天擇,天地萬物,大道自然。何不棄小隱于山,棲身大隱于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萬物之變,悠然靜觀人生?人生總會有許多歡樂與得意,痛苦與失意。這種必然,不會以誰的意志為轉移。盡管我們所追求的,最終不一定都能達到,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能達到,但只要我們努力了、奮斗了,我們也就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那些寄予你厚望的人了。
人生三境:迷茫---苦索---頓悟!不知做到者,能有幾人。也許,過程比結果更精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