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他
3 人贊同了該文章
近幾年,隨著空氣污染的加重,肺系疾病成為令人談之色變的一大殺手。窮究經(jīng)典,在中醫(yī)寶庫找出診斷治療的的有效方法,成為中醫(yī)人的重要責(zé)任。較專業(yè)的中醫(yī)文章難寫也難讀。但是,凡能讀完讀懂者,必能利己惠人。但愿您有耐心讀完讀懂并廣為傳播。
醫(y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無疑是當(dāng)代肺病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jù)。認(rèn)真研讀,從中可受到很多啟發(fā)。本文共收入《金匱要略》和《圣濟總錄》、《外臺秘要》《千金方》《千金翼方》中關(guān)于治療肺系疾病的18個經(jīng)方。以供讀者參照。
肺系病概述: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shù),或大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shù)虛者為肺痿,數(shù)實者為肺癰。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dāng)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為風(fēng),數(shù)則為熱;微則汗出,數(shù)則惡寒。風(fēng)中于衛(wèi),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fēng)傷皮毛,熱傷血脈。風(fēng)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jié)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這段文字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張仲景在此系統(tǒng)地講述了肺系病的病機病理、病演變和預(yù)后及診斷方法。
首先從病因來看,風(fēng)傷皮毛是造成肺病的第一因素。也就是說傷風(fēng)感冒是引起肺病的第一步。因為肺主皮毛,體表與肺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體表受風(fēng),叫風(fēng)中于衛(wèi),體表被束,毛孔閉塞,則“呼氣不入”,也就是呼及困難。此時本來只是感冒初起,用解表藥發(fā)汗則愈。但此時如果失治或誤治,如用寒涼瀉下藥或抗生素強行壓制,就會導(dǎo)致表邪入里化熱而傷血脈,即傷營。因皮毛通過血脈直接與肺相連,風(fēng)傷于血脈就會真接入肺。因為此時風(fēng)已入內(nèi)化熱,故“風(fēng)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風(fēng)邪入肺的第一癥狀就是咳嗽、咽干、喘滿、生痰、發(fā)熱畏寒。這時肺病就形成了,但還不嚴(yán)重。由于人的體質(zhì)不同,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就就會因人而異,出現(xiàn)不同的結(jié)果。
如果病人原本上焦有熱(如糖尿病屬上消者,上消者渴飲千杯而不解渴),或者出汗過多,或嘔吐,或便秘又服用利尿劑、下瀉劑者,都會導(dǎo)致津液枯竭(重亡津液)。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一旦重亡津液,就會導(dǎo)至肺痿,即現(xiàn)在所稱肺炎、肺纖維化,進而成為肺癰,即現(xiàn)在所稱肺氣腫、肺膿腫、肺癌。此時病人都有發(fā)熱、咳喘、脈數(shù)、吐痰的之證。診斷區(qū)分的要點是,脈虛數(shù)、胸中隱隱作痛,干咳無痰或吐白痰者為肺寒、肺痿或肺氣腫、肺纖維化。脈實而數(shù),吐膿血者為肺癰、肺膿腫,預(yù)后不良。脈實而數(shù),胸部或肺經(jīng)循行部位持續(xù)刺痛,吐痰色白如米粥或夾血者為肺癌,預(yù)后險惡。
雖然原文中有“當(dāng)有膿血,吐之則死”“始萌可救,膿成則死”的論述,但治療得當(dāng)仍可救治,并給出了治療方法,且經(jīng)實踐證明,確有療效。
1.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此句所說之證,上氣即呼吸困難急促,肩息即只有聳肩才能呼吸,而浮腫、脈浮大,說明已出現(xiàn)陽脫之證,危在旦夕。又加利,既大小便失禁,說明陰己脫。陰陽俱脫是死證,其人難治。根據(jù)李可老中醫(yī)的醫(yī)療實踐,此時可以大劑附子湯并獨參湯作最后一博,即生附子、人參(黨參)各一斤,分別煎為湯,每以一湯匙為度,緩緩交替服之。
2.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fēng)水,發(fā)汗則愈。
此句說的雖有上氣肺脹(肺氣腫),但僅是水氣作病,是輕癥,易治,可以汗法治之。方用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麻黃配石膏發(fā)汗清熱,半夏去痰,草姜棗顧護心胃滋生津液并佐制麻黃半夏之辛燥。(同第11方)
3.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此段文字講的是肺寒性肺痿或肺纖維化?;颊咄孪涯豢龋蚍魏豢?,但因上虛不能治下,可出現(xiàn)小便失禁或尿頻,頭眩暈,小便不黃,舌苔白。病因肺寒,故以干姜溫之即愈。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4.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此句說的是咳嗽氣喘,有明顯的痰鳴音,是為寒飲導(dǎo)致的咳嗽,舌苔當(dāng)白,小便當(dāng)清,口不濁渴。治以溫肺去痰止咳之法。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兩) 麻黃四兩 生姜四兩 細(xì)辛三兩 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 五味子半斤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射干,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消痰,利咽之功。紫菀苦,溫, 溫肺,下氣,消痰,止咳??疃?,性味辛溫,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嗽的作用。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善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半夏去痰降逆。上五味與麻黃生姜細(xì)辛等辛熱之藥相伍,可溫肺止咳潤肺去熱,再配以大棗護胃生津,相畏相成,共奏溫肺去痰止咳之效。
5.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此句說的是濕熱咳嗽之肺氣腫或肺膿腫,患者當(dāng)有膿痰,舌苔當(dāng)黃厚,伴有小便黃,口渴。當(dāng)以清熱去痰之法治之。因病情較重且多已遷延已久,以單味皂莢配蜂蜜、棗膏治之,以求藥簡力專之效。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皂莢具有祛痰止咳,開竅通閉,殺蟲散結(jié)之功效。用于痰咳喘滿,中風(fēng)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語,癲癇,喉痹,二便不通,癰腫疥癬。是治療肺癰肺癌的重要藥物。
6.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6、7兩方都是治療肺氣腫的方子。
厚樸麻黃湯方
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 細(xì)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zhǔn)?,去滓,?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所對應(yīng)的是伴有表證的肺氣腫,咳而脈浮,脈浮是有表證的反映。此類患者多已久病,積痰較多,并伴有發(fā)熱汗出便秘,痰黏難以咳出。方從麻杏石甘湯的變化而來,麻杏石甘湯去甘草以減黏膩之性,加厚樸以寬腸,加細(xì)辛以增加宣散之力,加干姜以增鎮(zhèn)咳,加半夏以豁痰,并用小麥除虛熱護胃氣,針對性很強。
7.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右九味,口父 咀,內(nèi)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此方對應(yīng)的是只有里證而無表證的肺氣腫,脈沉說明病在里,如有肺痛下利,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肺癌了。本方有澤漆(即大戟)、白前,大戟為利水峻藥,白前開肺竅,攜紫參直達病灶,黃芩除肺熱,人參桂枝強心陽補心液,標(biāo)本兼治,為治療重度肺氣腫、肺癌的主方,有表證者先用前方。
8.附方:紫參是治肺癌的要藥,《圣濟總錄》卷九十七中有紫參湯(紫參半斤,甘草3兩),治肺痛下利,指的也是肺癌。
9.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此為治干咳,失音或嗓子嘶啞的方子。主要用于治療老年氣血兩虛失音嘶啞或孕婦咳嗽,食道癌,同時是治療肺結(jié)核的主方。病因肺有火。故以清熱滋陰去痰治之。
10.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肚Ы鸱健吩疲悍伟b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
此方主治肺氣腫、肺膿腫有內(nèi)熱,喘咳不能平躺的重病患者。葶藶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大腸經(jīng)。為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泄熱逐邪要藥。葶藶子性烈,故以大棗湯和護胃氣。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nèi)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11.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喝,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此方對應(yīng)患者較前更重,是肺膿腫已成肺癌者,胞悶、肺已化膿,高熱,病人懼寒,內(nèi)有實熱,痰白有泡。
桔梗湯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12.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參見前第2方)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13.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此方對應(yīng)外有寒,內(nèi)有熱,心下有水氣的氣管炎、肺炎、肺氣腫患者。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千金》證治同,外更加脅下痛引缺盆)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xì)辛甘草 干姜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洗,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附方:
14.《外臺》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見虛勞中)。
《千金》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15.《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姜五兩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16.《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大棗十枚 皂莢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17.《外臺》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右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18.《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此為治肺癰常用之方,對應(yīng)患者為有實熱,脈數(shù)。所對癥較葶藶大棗湯癥為輕,喘咳但可以平躺者。
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dāng)吐如膿。
發(fā)布于 2020-12-01 14:47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