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要點).
一,辨證要點。
歷代醫(yī)家對本病的辨證分類不一,但總其要領,也不越虛實,新久,內(nèi)外、病機分類等,而以辨虛實為最要,茲略舉臚列以示大概。
(一)病因分類辨證
外感“風聾”,多兼頭痛,痰火氣逆的“厥聾”,多兼眩運,勞傷淫欲所致的。勞聾。多見瘦削力疲、昏昏憤憤等證。(巢元方、楊士瀛說)
(二)辨新舊虛實
新聾多屬痰火,或風邪蒙閉,實證較多,舊聾多清陽不升,或腎精不足,虛證較多。
(三)辨暴聾、漸聾、
一般來說,暴鳴聲大,或因大聲所振而致,.為實證,漸鳴聲細,或先耳鳴而后漸漸耳聾的多虛證。
(四)年齡辨虛實
少壯者多痰火熱實證,中年以后,陰虛、或氣虛者較多。
(五)辨脈
浮大多風,洪數(shù)多熱,遲濡多腎虛,尺脈數(shù)多陰火。
以上分類法雖多,但都以虛、實為指歸,可見以虛實貫穿內(nèi)外、新久、壯老、上下、頓漸、鳴聾、在經(jīng)在臟,以及各種癥候,來進行辨證分類便能綜合經(jīng)緯縱橫,得其大要。
二、治療原則
1。病因分治
先用開郁,其次風為之疏散,熱為之清利,虛為之補養(yǎng),郁為之開導,然后通耳安腎。
此說見清.李用梓《證治匯補.耳聾》,本出于《仁齋直指方》,及明?;矢χ小睹麽t(yī)指掌》。
2.虛實總洽原則..
。體虛失聰,治在心腎,.邪干竅閉,治在膽經(jīng)。.見《臨證指南。耳.鄒時乘按》.
4.近代治則也主要以內(nèi)外區(qū)分,
大意不外如斯.但內(nèi)、外,虛,實之摻雜互見者不少,要量證度情,兼顧輕重緩急為治。
一.腎精虛虧證:耳鳴耳聾甚則眩暈。顴赤口干,手足心熱。遺精。腰竣膝軟。舌紅、脈細弱。
耳聾左慈丸加減;熟地24克(包)山茱萸12克山藥12克丹皮9克澤瀉9克茯苓9克磁石6克(先煎)石菖蒲4.5克五味子1.5克
(先把磁石先煎30分鐘;熟地切碎,再和其它藥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鐘,倒入附子湯中,然后煎至水燒開后,再用小火煎30分鐘,分三次溫服。禁忌:忌吃魚腥,禁房事。)
加減:
1.若見陰血虛可加龜板、鱉甲;
2.陽亢,加龍骨,牡蠣;
3.火旺加知母、黃柏。
1.腎陰不足,內(nèi)熱較甚:耳鳴耳聾甚則眩暈。顴赤口干,手足心熱。遺精。腰竣膝軟。兼見體瘦色黑、口干舌燥、面紅顴赤、手足心熱,午后耳鳴,夜間鳴甚、脈沉細尺弱?;騼沙呙}大、舌淡紅。治宜滋腎清熱??捎?/p>
滋陰地黃湯;山萸肉6克山藥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澤瀉4.5克茯苓4.5克白芍5克當歸5克川芎3克遠志3克石菖蒲3克鹽知母5克鹽黃柏5克
2.精氣萎弱,腎脈不通耳竅:久病勞傷、恣欲、年老,頭暈目花,咽干氣短,腰痠膝軟、瘦悴力疲、遺精早泄、脈細弱或澀。
大補元煎;人參15克山藥9克杜仲9克熟地黃9克當歸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阿膠9克五味子9克石菖蒲3克遠志3克炙甘草6克
1.陰虛甚者,加龜板、鱉甲、旱蓮草。
2.陽虛明顯,可加巴戟天、肉蓯蓉。
3.納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3.精脫腎憊、陰虛及陽:耳鳴耳聾甚則眩暈。顴赤口干,手足心熱。遺精。腰竣膝軟。兼見耳鳴如潮聲、蟬鳴、終日不休,先鳴后聾妨礙聽聞、顏面暗晦、顴頰色黑、足冷、眼中昏黑、或見陽萎滑精。脈細弱澀、舌淡質(zhì)潤。要溫腎益精招納浮陽用
八味丸加胡桃肉、枸杞子、菟絲子;山萸肉12克山藥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澤瀉9克茯苓9克胡桃肉9克枸杞子9克菟絲子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將桂枝改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強溫補腎陽之力;
2.若用于陽痿,尚需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
3.痰飲咳喘者,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溫肺化飲。
陽虛較甚,耳竅上蔽者,用補骨脂丸;熟地9克磁石9克當歸9克川芎5克肉桂3克(焗)菟絲子9克川椒5克補骨脂9克白蒺藜9克胡蘆巴9克杜仲9克白芷9克石菖蒲3克
肉蓯蓉丸;人參官桂防風熟地白芍黃芪附子羌活澤瀉羊腎肉蓯蓉菟絲子山茱萸茯苓
1.陰虛甚者,加龜板、鱉甲、旱蓮草。
2.陽虛明顯,可加巴戟天、肉蓯蓉。
3.納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等溫腎通竅。
4.水不涵木,虛風擾上證:耳鳴暴聾,眩暈掉旋,頭目脹瞀,寐少夢多,口苦心悸,脈弦或數(shù),舌紅。
滋水清肝丸;熟地黃10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白芍10克山梔子10克酸棗仁10克當歸10克磁石9克龜板9克五味子9克石菖蒲3克龍骨9克柴胡6克
治療慢性腎炎時,如見蛋白明顯,可加玉米須、料仁根、芡實、鹿銜草等。
血尿明顯者,加仙鶴草、茜草、大薊、小薊等。
高血壓、頭暈頭痛明顯,加天麻、鉤藤、石決明、菊花等。
加磁石、龍骨、龜板、石菖蒲、五味子等。
5.心腎兩虧,水火不濟證:耳鳴耳聾甚則眩暈。顴赤口干,手足心熱。遺精。腰竣膝軟。兼見五心煩熱,面赤,怔忡少寐,腰膝痠楚,遺精夢泄,脈細數(shù),苔薄舌紅。此證水虧于下,上有虛熱,宜滋水清心,瀉南補北。方用
天王補心丹;人參1.5克(焗服)酸棗仁3克當歸3克生地12克柏子仁3克麥門冬3克天門冬3克遠志1.5克北五味子3克白茯苓1.5克丹參1.5克元參1.5克桔梗1.5克燈心草1.5克
1.失眠較重者,可酌加龍骨、磁石等以增碁重鎮(zhèn)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龍眼肉、夜交藤以加強養(yǎng)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遺精滑泄,可酌加金櫻子、芡實、牡蠣等以固腎澀精。
陰虛火旺者用知柏地黃丸加龍骨、牡蠣、石菖蒲、遠志以寧神通竅(山萸肉6克山藥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澤瀉4.5克茯苓4.5克龍骨5克牡蠣5克石菖蒲3克遠志3克鹽知母5克鹽黃柏5克)。
(一)、腎精虛虧、不能上承,
久病,勞傷,縱欲、年老精氣萎弱,不能上通清竅,耳脈漸閉,耳聾。
癥狀及分析。
耳鳴耳聾甚則眩暈一一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竅而邪火轉(zhuǎn)而上乘。
顴赤口干,手足心熱一一腎陰虧虛,虛火上浮。
遺精一一腎精虧虛相火妄動、擾動精室。
腰酸膝軟一一腎虧精髓不足。
舌紅、脈細弱一一腎精不足,間有陰虛火旺則尺脈虛大。
治法。滋腎降火,收攝精氣。
方藥.耳聾左慈丸加減。
(1)方解。六味地黃丸,補益腎陰。磁石,鎮(zhèn)攝,五味子,斂精。
⑵加減法。填精,加龜板、阿膠。清熱滋陰。加女貞子、桑椹。安神,加龍骨、牡蠣。
變證。
本型腎虛,情非一種,左慈丸通用于滋陰、鎮(zhèn)攝。其他偏虛變證,可用下法分別為治。
1.腎陰不足,內(nèi)熱較甚.精者陰之屬也,腎精虧虛者多見腎陰不足、虛熱內(nèi)生。前癥兼見體瘦色黑、口干舌燥、面紅顴亦、手足心熱、午后耳鳴,夜間鳴甚、.脈沉細尺弱,或兩尺脈大、舌淡紅。治宜滋腎清熱??捎米剃幍攸S湯。
2。精氣萎弱,腎脈不通耳竅;久病、勞傷、恣欲、年老,頭暈目花,咽干氣短、腰酸膝軟、瘦悴力疲,遺精早泄、脈細弱或澀,此證精元下?lián)p張景岳認為是。虛閉。所致,非大培根本不可??捎么笱a元煎,加阿膠,五味。補益肝腎,菖蒲,遠志宣通上竅。
3。精脫腎憊、陰虛及陽,精脫耳聾陰損居常,但有素稟陽虛之人,更遇勞傷、大病、或腎精久虛、陰損及陽。前癥兼見耳鳴如潮聲、蟬鳴、終日不休,先鳴后聾妨礙聽聞、顏面暗晦,顴頰色黑、足冷、眼中昏黑、或見陽萎滑精。脈細弱澀,舌淡質(zhì)潤。此由腎虛不能閉藏、陰氣窒塞于陽竅。治要溫腎益精招納浮陽,八味丸加胡桃肉、枸杞子、菟絲子。陽虛較甚,耳竅上蔽者,可用補骨脂丸、肉蓯蓉丸等溫腎通竅。前方溫潤腎陽較好,后方兼主疏風通上。
4.水不涵木,虛風擾上
肝為腎子,內(nèi)寄相火,腎水內(nèi)虛,水不涵木,則龍相火動,旰陽亢逆,與內(nèi)風上旋,蒙擾上竅,癥見耳鳴暴聾,眩暈掉旋,頭目脹瞀,寐少夢多,口苦心悸,脈弦或數(shù),舌紅。治宜重濁味厚之品,壯水制陽,填陰鎮(zhèn)逆,佐以酸味入陰,咸以和陽。令陰氣自旺于本宮,則亢火下戢,不觸陽竅而鳴聾自己。藥用磁石、龜版,熟地、山莢、五味,白芍,二冬,牛膝,秋石,沉香,菖蒲,鎖陽等。出入為治?;蜃趟甯瓮杓哟攀?、龍骨、龜板、石菖蒲、五味子
5.心腎兩虧,水火不濟
心寄竅于耳,腎精虧損之人,更遇憂思、操勞、謀慮太過,則心氣受損,腎水又不能上濟,心腎不交。前癥兼見五心煩熱,面赤,怔忡少寐.腰膝酸楚,遺精夢泄,脈細數(shù),苔薄舌紅。此證水虧于下,上有虛熱,治宜滋水清心,瀉南補北。方用天王補心丹,陰火旺者用知柏地黃丸加龍骨、牡蠣、石菖蒲、遠志,寧神通竅。
由郁傷心氣,若心虛氣滯較甚的宜寧心順氣,(參考以下氣滯熱郁型證治)
若兼見多恐膽怯,則屬肝虛,可用四物湯加柴胡、菖蒲等。
耳竅屬腎,故精脫腎憊,氣不上通,常常是多種耳鳴耳聾的病理基礎,所以最為多見,亦較難治。由于常常各型挾雜摻見,故治法也甚復雜,當與其他諸型互參。
腎無瀉法,精脫宜補。腎位居下,性喜濃濁沉降。故本型治法主要在于填精補腎,峻補真陰,腎精自旺于本臟,而水氣上濡,耳竅漸啟。如熟地,磁石、龜膠、枸杞、山萸,胡桃,阿膠、五味等質(zhì)潤重墮之品,最常采用。
由于本型多因內(nèi)傷久病,年老腎衰引起,本源既傷,只能緩緩求治,不可急切圖功,而妄用通散之品,否則。揠苗助長。,更致拔傷巳虛之本.
陰虛者多火,火旺必上浮擾竅,致外入之聲為其所亂,產(chǎn)生鳴,聾。故本型陰虛兼見火浮者不少。通常有二種病理機轉(zhuǎn),其中陰不斂陽,肝風上擾的,在滋陰方中要結(jié)合潛陽鎮(zhèn)攝,以酸收鎮(zhèn)墮為治療大法,此白芍、五味、萸肉,地黃、龍牡、龜版之所以用也,更藉咸味重濁,如牛膝、沉香、龜版、秋石等引氣下趨,俾腎肝陰足則氣不上亂。
若火由七情、謀慮勞心,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則又宜二冬、知柏,蓮心、竹葉等合六味丸等以瀉南補北、滋水清心,不拘拘于酸甘化陰,重濁鎮(zhèn)墮矣!
腎陽虛耳鳴較為少見,但為患卻較重。良由久病、腎陽本餒主人,更遇勞傷等引起,或精脫腎憊,陰損及陽所致,此證腎中陰陽兩傷,濁陰之氣挾浮陽上潛清曠之區(qū)。在補腎填精之外,要注重溫養(yǎng)腎元,如桂、附、蓯蓉、巴戟、杜仲、補骨脂、胡蘆巴、磁石、紫石英等,以招納浮越之氣,而制散陰濁之邪。故益以通上之品,亦可藉其辛溫宣散以收通竅破陰之臂助,(當然只能是少量應用、不比外邪蒙塞,耳竅不通之專取宣
通)。這是本證與陰火旺治法之不同處。(火旺要填用辛散宣通)
無論那種情況,鳴聾既現(xiàn),則清竅蒙塞巳可既見,升清通竅之品,咸宜選取一二,以為引經(jīng)開竅。張景岳云。。凡諸補劑中,或以川芎、菖蒲、遠志、細辛、升麻、柴胡之類,皆可選用”,正是對此而言。本型選用方中,除常取遠志,菖蒲,寧心開竅外,如。補骨脂丸中之川芎,白芷,肉蓯蓉丸之羌活、防風,左慈丸之柴胡,滋陰地黃湯之川芎,皆為此義。不過要注意用此類藥目的只是為了引藥上升入竅,而非取溫通散邪,所以不宜過用。當然也還要隨機選采,不局限于以上幾味。
本證患者,切要注意調(diào)攝,慎起居、節(jié)房事,戒嗔怒、少勞思,以涵養(yǎng)心腎陰氣,以免肝火動越,心陽內(nèi)熾。不能藉服餌藥物為能事。而不自謹飭,否則藥治無功,勞聾痼疾堪虞。
《醫(yī)碥.耳》有云。。老年精脫氣衰……即無濁火上亂,而精氣萎弱,既不上通,則竅遂漸閉,如路久不行而茅塞也。治法亦不外補腎養(yǎng)精,少佐疏上透竅,這種情況,多屬難治。
腎虛本脫,若更兼脾弱不升。脾腎兩虧,不能互相資養(yǎng),則精氣生煦無源,勞聾久聵必矣。
此外,腎虛之人,內(nèi)火易生,尤易被風邪所乘,本虛標實,最為棘手。若病挾風邪上郁,下虛上實,經(jīng)氣閉塞,頭痛口干的,可用本事地黃湯法,育陰疏風并用。挾風火諸證、治與各型互參。
二.清陽不升證:耳鳴耳聾神疲、昏聵。食少便溏。懈惰無力。勞則耳鳴加重。脈細弱,苔白膩。補中益氣湯(人參3克(焗服)白術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陳皮1.5克歸身1.5克生姜2片紅棗2枚北柴胡1克升麻1克)加遠志、石菖蒲。
1.煩勞耗氣,陰火上浮證:耳鳴耳聾神疲、昏聵。食少便溏。懈惰無力。勞則耳鳴加重。脈細弱,苔白膩。兼見心悸煩熱,昏聵疲悴、目赤溺赤、口中沃沫、耳聾目障、視物昏花、頭痛時發(fā)。治宜益氣升清,配以斂陰和血??捎谜{(diào)中益氣湯(黃芪3克炙甘草1.5克人參0.9克升麻0.9克柴胡0.9克橘皮0.9克黃柏0.6克生地1.5克白芍0.9克五味子0.9克蒼術1.5克)加生地、白芍、五味子?;蛴靡鏆饴斆鳒S芪15克甘草15克白芍3克酒黃柏3克人參15克升麻9克葛根9克蔓荊子4.5克)。
2.內(nèi)濕痞隔,氣不升降證:前癥兼見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治宜益胃和中,行氣化濕??捎?/p>
葛花解酲湯加枳椇子;白豆蔻仁15克砂仁15克葛花15克干姜6克炒神曲6克枳椇子10克橘皮4.5克澤瀉6克白術6克豬苓4.5克人參4.5克白茯苓4.5克木香1.5克蓮花青皮0.9克
1.嘔吐明顯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嘔;
2.食少納呆者,加山楂、麥牙等以消食化積;
3.偏寒者,加黃連、黃芩以清熱燥。
4.臨證可酌加枳椇子。
3.大?。ɑ虍a(chǎn)后)中傷,氣陰不攝證:某些久病之人,以及產(chǎn)婦,中宮大虛,不能堵塞肝腎之氣,以及致虛火上沖,發(fā)為耳鳴者。治宜填補脾胃。方用
歸脾湯加柴胡;人參3克白術3克茯苓3克炒酸棗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黃芪3克遠志3克木香1.5克當歸3克
龍眼肉3克柴胡1.5克山梔子3克魚鰾3克蓮子3克五味子3克生姜3片紅棗3枚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少量)山梔子、魚鰾、蓮子、五味子。
或四君子湯;人參6克(焗服)白術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蓮子6克芡實6克薏苡仁6克山藥6克黃精6克白芍6克生姜3片紅棗3枚
1.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等以降逆止嘔;
2.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等,以行氣寬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溫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棗仁以寧心安神。
加蓮子、芡實、薏苡仁、黃精、山藥、白芍。
4.脾不濡肺,氣陰不足證:脾虛,土不生金,肺中氣陰不足,癥見嗌干少氣,耳鳴耳聾者,宜益氣生陰,用生脈散(麥冬9克生曬人參9克(焗服)五味子6克)加蠟彈丸(茯苓山藥杏仁黃蠟)。
(二)、清陽不升
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中氣不升,濁邪上千,耳鳴耳聾。
癥狀及分析;
耳鳴耳聾神疲、昏聵一一脾氣虛弱,陽氣不能上奉清竅。
食少便溏一一睥弱運遲、泌別失責。.
懈惰無力一一脾陽不實四肢。
勞則耳鳴加重一一勞傷中氣
脈細弱,苔白膩一一均脾氣虛餒
治法。益氣升清。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遠志、石菖蒲。、
(1)方解。本方補中氣,上實清竅,人參、黃芪,益氣升清,白術,實脾,升柴、柴胡.引清氣上升,陳皮,行氣,當歸,補血。
(9)加減法.遠志、菖蒲,通竅。
變證。
1.煩勞耗氣,陰火上浮,
煩勞太甚,中氣失養(yǎng),則陰火上浮,心火內(nèi)郁,邪害空竅。前證兼見心悸煩熱,昏聵疲悴、目赤溺赤、口中沃沫,耳聾目障、視物昏花、頭痛時發(fā)。治宜益氣升清,配以斂陰和血.可用調(diào)中益氣湯加生地、白芍、五味子?;蛴靡鏆饴斆鳒?。
2.內(nèi)濕痞隔,氣不升降、
脾虛不運則痰濕內(nèi)生,或嗜酒濕遏,以致痞隔、不得轉(zhuǎn)輸、清氣不升,濁氣上注。前癥兼見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治宜益胃和中、行氣化濕??捎酶鸹ń怩予讞鹤?。
3:大病傷中,氣陰不攝
某些久病之人,以及產(chǎn)婦,中宮大虛,不能堵塞肝腎之氣,以致虛火上沖,發(fā)為耳鳴者。治宜填補脾胃。方用歸脾湯加柴胡(少量)山梔子、魚鰾、蓮子、五味子?;蛩木訙由徸?、芡實、薏苡仁、黃精、山藥、白芍。前方兼補氣血、清疏斂戢,后方清養(yǎng)中氣,平補氣陰。。
4.脾不濡肺,氣陰不足
上證脾虛,土不生金,肺中氣陰不足,癥見嗌干少氣,耳鳴耳聾者,宜益氣生陰,用生脈散加蠟彈丸(茯苓山藥杏仁黃蠟)。
十二經(jīng)脈皆稟氣于胃,上走于面,而達空竅。長期勞役役太過,脾胃受損,則中氣不奮,清陽本克上騰清竅。取參,芪、歸、術益氣助中,輔以升、柴等,引氣上行清道。
中氣虛弱,不主升降,清氣餒則濁氣冒明,上亂清空,便致耳鳴。得益氣升清,則沖和之氣上通,蔽塞濁氣便化,耳鳴自差。、若挾有內(nèi)熱,則升提當慮助其陰火,應在.輕清升發(fā),鼓舞陽氣的同時,少用地、芍、柏、味等斂陰戢火,此益氣聰明湯之妙用也,調(diào)中益氣湯之加味義亦在此。
中虛濕遏,痞隔升降之路。治法調(diào)中則氣化,益氣則清升。倘因酒積,則在益氣運中外兼用芳化淡滲、藉以分消濕證。
以上三者,統(tǒng)因中氣不足所致,但有氣虛、挾火,挾濕之異。然其主治均重在中焦。
至于大病、大虛,中宮無力,導致下焦肝腎虛頭上沖,治法亦在補中,但要在兼補氣陰。令脾之氣陰充沛則火自斂戢。唯是純主資中,勿再升提,否則引火上越,且至于不可響邇。
土不資金,肺氣不足,《內(nèi)經(jīng)》所謂。上氣不足。,治要脾肺氣陰雙補,故治法如斯。
總之,氣陷須提、火浮當戢、濕要分消。,但在耳鳴耳聾證中,火郁腎虛仍較多見。應用本法,要相時度勢,謹察病機,不可濫用。尤其升麻、柴胡等藥,倘無中氣虛陷之跡,劑量少用為佳。特別對于火郁、肝旺等證,尤須慎擇佐伍。
本型多由勞役太過,病屬虛證,耳聾時輕時重,倘治療合拍,將息得宜,便能漸奏膚功,若仍事作勞,損傷氣血,難免延成久聵。
三.氣郁、痰火,熱壅上竅證:
1.臟氣不和。滯郁不通證:暴起二證
若五臟不和,臟氣厥逆,可能出現(xiàn)心胸痞脹、腹脅滿悶、咽塞不通、嘔吐不食、是氣喘息,身體浮腫、走注疼痛、大便不通。兼見耳鳴、耳聾、苔濁、病因暴起卒聾者,元氣充實,當用調(diào)氣開郁,可用流氣飲子(蘇葉青皮當歸白芍烏藥茯苓桔梗半夏川芎黃芪枳實防風陳皮甘草木香大腹皮檳榔枳殼生姜紅棗)。
若氣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實,癥見憎寒壯熱、頭目昏運、目赤睛痛、耳鳴嗌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咳嗽上氣、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治宜清熱疏泄、通解三焦。可用
防風通圣散;酒大黃1.5克芒硝1.5克防風1.5克荊芥1.5克麻黃1.5克梔子1.5克連翹1.5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薄荷1.5克白術1.5克桔梗3克黃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蔥2根(上六味,除生姜、蔥外,研成粉末,放二杯水,煎取1杯,分2次溫服)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氣化痰;
2.無憎寒者,去麻黃;
3.內(nèi)熱不盛者,去石膏;
4.無便秘者去大黃、芒硝;
5.體質(zhì)壯實者,去當歸、白芍、白術等扶正之品。
出入為治。
病勢遷延二證:
若恚怒氣郁,肝脾之氣不舒,耳鳴耳聾,胸悶肋痛,急躁易怒、咽中妨悶不爽,或見吞酸、呃逆、飲食不馨、腹痛泄瀉苔濁脈弦。治宜疏肝和脾、以疏逆氣??捎?/p>
逍遙散;柴胡3克當歸3克白芍3克白術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蔓荊子3克石菖蒲3克香附3克煨姜1片(包)薄荷1.5克
1.火郁較重,加丹皮3克、梔子3克
2.肝郁氣滯較甚,加香附、陳皮。
3.血虛甚者,加熟地以養(yǎng)血。
加蔓荊子,石菖蒲、香附等加減為治。
若病由憂思致郁,傷及心脾,癥見心悸氣短,精神恍惚,耳聾耳鳴,虛煩少寐,遺精夢泄、盜汗自汗等癥,治宜寧心順氣、通竅解郁,妙香散加減(麝香3克煨木香75克姜山藥30克茯神30克茯苓30克黃芪30克炒遠志30克人參15克桔梗15克炙甘草15克辰砂9克(另研)(上藥研成粉末,每服6克,溫酒調(diào)服,不拘時候。禁忌: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變質(zhì)等食物,忌飲茶。))。心虛血少者,可用平補鎮(zhèn)心丹(龍齒遠志人參茯神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石菖蒲生地肉桂山藥五味子麥門冬朱砂)。
2.氣逆化熱,肝膽火郁證:平素肝郁氣滯,多怒易驚,若更遇暴怒,狂飲,以致郁熱化火,火隨氣逆,上擾清空,癥見頭痛中熱,或頭痛如劈,眩暈,耳鳴如潮,按之彌甚,甚或閉塞暴聾,哄哄熇熇之聲不絕于耳,或兼目虎背熊腰掀腫,眥赤,面紅,脅肋灼痛,口苦而干夜不發(fā),甚或咯紅,吐衄,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泄少陽,輕清泄郁,可用清膽湯(青蒿青菊葉薄荷梗連翹苦丁茶鮮荷葉)。甚則清肝泄火,熱清耳鳴自己。前方加羚羊角、山梔子、丹皮、蔓荊子、青黛、夏枯草等。
3.肝火挾濕,濁熱蒙竅證:肝膽火郁,更挾下焦?jié)駸峄ヌN,濁氣上蒸,蒙遏清竅,前癥兼見便堅小溲赤澀,或睪丸紅腫熱痛陰濕、白濕臊臭,婦人帶下黃臭、外陰搔癢,治宜瀉肝利濕,可用
龍膽瀉肝湯;酒龍膽草6克梔子9克炒黃芩9克澤瀉12克木通9克車前子9克當歸3克酒生地黃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
2.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黃,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4.肝經(jīng)濕熱,帶下色紅者,可加蓮須、赤芍。
5.肝火上炎致頭痛眩暈,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葉。
6.木火刑金,見咳血者,可加丹皮、側(cè)柏葉。
若肝經(jīng)實火內(nèi)燔、熱甚濕輕,或兼神志不寧、心悸搐搦,躁擾狂起,當用苦寒瀉火,直折其熱。(非實火不可輕投)可用
當歸龍薈丸;當歸3克龍膽草3克山梔子3克黃連3克黃柏3克黃芩3克蘆薈1.5克青黛1.5克大黃1.5克木香0.5克麝香0.15克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生姜湯下,每服二十丸)
4.火郁挾痰,上逆擾竅證:
素蘊痰火,復因忿怒焦思,痰因火動,上擾清竅。前癥兼見胸膈煩悶,嘔吐痰涎,口中苦膩,耳中堵塞如聾,二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治宜順氣化痰、可用滌痰湯加香附,厚樸。
痰火若兼腎虛者宜降氣益水、攝氣歸元。治參腎虛型,
滌痰湯;姜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實6克茯苓6克橘紅4.5克石菖蒲3克人參3克(包)香附5克厚樸5克竹茹2克甘草2克
1.若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舌質(zhì)紅降者,為痰郁化熱,內(nèi)陷心包,可加黃連、天竺黃,以清熱化痰;
2.若舌質(zhì)紫暗,為內(nèi)有瘀血,可酌加丹參、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絡。
耳鳴耳聾加減:火甚者加龍膽草、山梔子、丹皮、花粉清肝化痰。小便不利者加瞿麥、萹蓄、木通、黃柏。痰多加膽星、海石。
加香附,厚樸合左慈丸、龍骨、牡蠣等。
若兼長期火郁不宣,郁怒不解,煩悶,脅痛,喜太息,耳下脹痛,耳鳴著惱更甚,喉中有痰如鹽梅。治宜舒郁為主,兼清痰火。用化肝煎(青皮6克陳皮6克白芍6克丹皮6克山梔子9克澤瀉9克郁金6克香附6克橘葉6克連翹6克竹瀝9克(包)貝母9克)加郁金、香附、橘葉、連翹、竹瀝。
若痰郁結(jié)核,佐以堅化痰,可用
滌痰湯;姜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實6克茯苓6克橘紅4.5克石菖蒲3克人參3克(包)香附5克厚樸5克竹茹2克甘草2克
1.若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舌質(zhì)紅降者,為痰郁化熱,內(nèi)陷心包,可加黃連、天竺黃,以清熱化痰;
2.若舌質(zhì)紫暗,為內(nèi)有瘀血,可酌加丹參、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絡。
耳鳴耳聾加減:火甚者加龍膽草、山梔子、丹皮、花粉清肝化痰。小便不利者加瞿麥、萹蓄、木通、黃柏。痰多加膽星、海石。
加香附,厚樸酌加苦丁茶、夏枯草、龍骨、牡蠣、海藻、元參等。
若痰火閉結(jié),大便不通,可合
礞石滾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黃16克酒黃芩16克沉香2克
5.積熱不化,火擾清空:
陽明實火,上擾清空,耳鳴塞堵,兼見滿面熱赤,食干,牙痛齦爛,便結(jié),溲穢,舌紅,脈數(shù)。治宜瀉火,可用
清胃散;生地黃6克當歸6克牡丹皮9克黃芩6克梔子6克黃連6克升麻9克
1.若兼腸燥便秘者,可加大黃。
2.口渴飲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熾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加芩、梔。
上焦浮熱者,可用蔓荊子散,升清泄熱。
熱郁于上,膈上煩熱,心煩不安,大便不暢,可用
涼膈散加減;連翹6克酒大黃3克芒硝3克甘草3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薄荷1.5克竹葉7片生蜂蜜1匙
1.若上焦熱重,心胸煩熱者,重用梔子,加天花粉。
2.心經(jīng)熱盛,口舌生瘡者,加黃連、地骨皮。
3.咽喉紅腫痛甚,壯熱,煩躁欲飲,大便不燥者可去芒硝、大黃,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藍根。
4.吐衄不止,加鮮茅根、鮮藕節(jié)。
6.熱郁于上,水虧于下:
郁火未退,腎水寢傷,癥見耳鳴耳聾,骨蒸煩熱,咳逆易饑,足膝疼熱內(nèi)烙,甚則肺萎咯紅,舌紅,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清熱,瀉南補北,
用大補陰丸;鹽知母12克鹽黃柏12克酒熟地18克炙龜板18克豬脊髓一條生姜3片
1.陰虛較重者,加麥門冬、麥門冬以潤燥養(yǎng)陰;
2.陰虛盜汗者,加地骨皮以退熱除蒸;
3.咯血、吐血者,加仙鶴草、旱蓮草、白茅根以涼血止血;
4.遺精者,加金櫻子、芡實、桑螵蛸、潼蒺藜以固精止遺。
或參考腎虛型。
7.風火相煽,竄擾聽宮:
肝擔郁火,復感風熱外邪,前癥兼見惡寒發(fā)熱,或耳內(nèi)腫痛,宜清肝泄膽,疏散風邪。可用
柴胡清肝飲加減;柴胡4.5克白芍9克山梔子9克黃芩9克丹皮9克青皮4.5克鉤藤9克甘草4.5克
加減:
1.若見口苦脅痛,加龍膽草、川楝子清肝理氣止痛;
2.大便秘結(jié),加生大黃、蘆薈瀉熱通便;
3.睡眠不寧者,加酸棗仁、五味子養(yǎng)心安神;
4.目赤腫痛,加決明子、夏枯草清肝明目。
(三)氣郁、痰火,熱壅上竅。
臟氣滯郁,逆上擾竅,或素因痰熱,復加惱怒,憂思、引起氣機不調(diào),化火干擾,都會引起本證。但他們之間,多有彼此傳變摻雜的病機變化,為了便于說明病理機轉(zhuǎn),茲合并列條如下。
1。臟氣不和、滯郁不通。
臟腑之氣,皆宜通調(diào)無阻。若五臟不和、臟氣厥逆,可能出現(xiàn)心胸痞脹、腹脅滿悶、咽塞不通、嘔吐不食、上氣喘息、咳嗽痰甚,身體浮腫、走注疼痛,大便不通。兼見耳鳴、耳聾,苔濁,病因暴起卒聾者,元氣充實,當用調(diào)氣開郁,可用流氣飲子。審其癥狀加減出入為治。
若氣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實,癥見憎寒壯熱,頭目昏運,目赤睛痛、耳鳴嗌塞,屯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咳嗽上氣、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治宜清熱疏泄、通解三焦??捎梅里L通圣散出入為治。
以上所治都以實證暴起,氣郁不通為指征。若病勢遷延,病機多歸以下二種;若恚怒氣郁,肝脾之氣不舒,耳鳴耳聾,胸悶肋痛,急躁易怒,咽中妨悶不爽,或見吞酸、呃逆,飲食不罄、腹痛泄瀉苔濁脈弦。治宜疏盱和脾、以疏逆氣??捎缅羞b散加蔓荊子,石菖蒲、香附等加減為治。
若病由憂思致郁.傷及心脾,癥見心悸氣短,精神恍惚,耳聾耳鳴,虛煩少寐,遺精夢泄、盜汗自汗等癥,治宜寧心順氣、通竅解郁,妙香散加減。心虛血少者,可用平補鎮(zhèn)心丹。
2。氣逆化熱,旰膽火郁,
平素肝郁氣滯,多怒易驚,若更遇暴怒,狂飲,以致郁熱化火,火隨氣逆,上擾清空,癥見頭痛中熱,或頭痛如劈,眩暈,耳鳴如潮,按之彌甚,甚或閉塞暴聾,哄哄熵熵之聲不絕于耳,或兼目痛掀腫,眥赤,面紅,脅肋灼痛,口苦而干夜寐不安,甚或咯紅,吐衄,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清泄少陽,輕清泄郁,可用清膽湯(青蒿青菊葉薄荷梗連翹苦丁茶鮮荷葉)。甚則清旰泄火,熱清耳鳴自巳。前方加羚羊角,山梔、丹皮,蔓荊子、青黛、夏枯草等。
3。肝火挾濕,濁熱蒙竅
肝膽火郁,更挾下焦?jié)駸峄ヌN,濁氣上蒸,蒙遏清竅,前癥兼見便堅小溲赤澀,或睪丸紅腫熱痛陰濕,白濁臊臭,婦人帶下黃臭、外陰搔癢,治宜瀉旰利濕,可用龍膽瀉肝湯。
若肝經(jīng)實火內(nèi)燔、熱甚濕輕,或兼神志不寧、驚悸搐搦,躁擾狂越,當用苦寒瀉火、直折其熱。(非實火不可輕投)可用當歸龍薈丸。
4?;鹩魭短?、上逆擾竅。
素蘊痰火,復因忿怒焦思,痰因火動,上擾清竅。前癥兼見胸膈煩悶,嘔吐痰涎,口中苦膩,耳中堵塞如聾,二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治宜順氣化痰、可用滌痰湯加香附,厚樸?;鹕跽呒育埬懖荩綏d、丹皮、花粉清肝化痰。小便不利者加瞿麥,萹蓄,木通、黃柏。痰多加膽星、海石。.
痰火若兼腎虛者宜降氣益水,攝氣歸元。治參腎虛型,合左慈丸、龍骨、牡蠣等。
若兼長期火郁不宣,郁怒不解,煩悶,脅痛,喜太息,耳下脹痛,耳鳴著惱更甚,喉中有痰如鹽梅。治宜舒郁為主,兼清痰火。用化肝煎加郁金、香附、橘葉、連翹、竹瀝。
若痰郁結(jié)核,佐以軟堅化痰,酌加苦丁茶、夏枯草、龍骨、牡蠣、海藻、元參等。
若痰火閉結(jié),’大便不逋,可合礞石滾痰丸。
5.積熱不化,火擾清空。
陽明實火,上擾清空,耳鳴塞堵,兼見滿面熱赤,食干,牙痛齦爛,便結(jié),溲穢,舌紅,脈數(shù),治宜瀉火,可用清胃散加芩、梔。
上焦浮熱者,可用蔓荊子散,升清泄熱。
熱在膈上,膈上煩熱,心煩不安,大便不暢,可用涼膈散加減。
6。熱郁于上,水虧于下。
郁火未退,腎水寢傷,癥見耳鳴耳聾,骨蒸煩熱,咳逆易饑,足膝疼熱內(nèi)烙聲甚則肺痿咯紅,舌紅,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清熱,瀉南補北,用大補陰丸?;騾⒖寄I虛本型治法。
7.風火相煽,竄擾聽宮。,
肝膽郁火,復感風熱外邪,前癥兼見惡寒發(fā)熱,或耳內(nèi)腫痛,宜清肝泄膽,疏散風邪??捎貌窈甯物嫾訙p?;騾⒖硷L邪上擾型治法。
《醫(yī)貫。耳論》云。。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故凡一經(jīng)一絡有虛實之氣入于耳者,皆足以亂其聰明而致于聾聵,此言暴病者也。。所以說,暴病鳴、聾,必因臟腑之氣不能運行而厥逆于上竅所致.《諸病源候論》、《仁齋直指方》所稱“厥聾”,《古今醫(yī)統(tǒng)》所稱。氣聾。等,殆即指此而言。故凡氣滯郁結(jié),卒聾實證,皆當調(diào)氣開郁。流氣飲子,萃諸調(diào)氣,疏導于一方,且兼和血分廣功能可謂備矣,臨床應視所需,斟酌損益。
倘表里三焦俱實,氣血滯郁不通,則當通調(diào)上下,表里雙解,乃取防風通圣散法。
若氣滯病因抑郁,思慮太過引起,積久經(jīng)脈閉塞、耳鳴耳聾。又當分虛實而異其治。大凡怒動肝火,旰脾不和,所謂五郁相因者,當先疏肝理氣,用逍遙散。若憂郁思慮,不得隱曲,損傷心脾之氣,則當寧心順氣,用妙香散。二者調(diào)氣開郁雖同,而病機虛實固異,病位亦差?!夺t(yī)學入門》所謂。實人因怒。,“虛人因思。,殆即指此。以上氣郁鳴、聾,治療之外,總宜調(diào)攝心神,戒除嗔怒焦思,令氣順心舒而郁結(jié)自開,否則事倍功半,成敗相因,難收全效。、
氣郁則生熱,耳為陽竅,上居清曠之區(qū),唯火氣上擾,最易擾亂聽宮。肝膽屬木,郁則生火,怒則氣上,火隨氣逆,常從肝膽之脈上循,故朱丹溪云。“耳聾皆屬于熱,少陽厥陰居多”(見《丹溪心法.耳聾》)。對火邪上擾,陽氣閉塞清竅之治法,《景岳全書.耳證》有謂.“此證治宜清火,火清則閉自開。,但當。察其火之微甚及體質(zhì)之強弱而清之降之”.從臨床病機來看,主證?;?。要區(qū)別微、甚、虛,實,兼證亦有陰虛、挾痰,挾郁之異。而總的治則不外清泄,涼降。凡已上浮循經(jīng)擾竅之火,.宜輕清疏泄,令透解子上,多用青蒿、菊葉、薄荷,連翹、苦丁茶等,治其膽火,此清膽湯之用也。盱膽內(nèi)蘊之火,又當清降,如羚羊角、丹皮、山梔、夏枯草等,此葉天士《臨證指南》常用治法也。
著肝旺腎虧,則滋水清肝,清鎮(zhèn)重墜以涵養(yǎng)之。心火傷陰,則育陰泄熱,瀉南補北以交通之。能如是則陰精充沛,邪火自安而不復上擾,此兼證陰虛治法之大概。但本型所列治法,僅示嶇略,欲求詳備當各參考本型。
至于肝火挾濕,邪火蒸動濕濁上冒清空,而耳中鳴聾不已。此《內(nèi)經(jīng)》所謂“濁邪害清”也?;饾窕ヌN、下竅不利則溲赤諸癥生焉,此則必需瀉火平肝、利濕泄熱,濕利則火自易清。龍膽瀉肝之用,端為此設。但火郁之甚,時慮傷陰,河間,東垣用此等方劑,均取當歸、生地之濡陰養(yǎng)血。然皆以苦寒直折其火,尤其龍薈丸,去濕雖遜,清熱透竅最力,乃直入厥陰瀉火之峻劑,證非實火,不可輕投。
如上所言,肝火上郁之證,乃實證聾、鳴之最常見者,顧其中挾痰濁上亂者,亦復不少。良由痰為濁邪,火氣騰濁,最易使痰蒙清竅正如王綸《明醫(yī)雜著》所說,此癥。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治法痰甚于火者,順氣化痰為主,氣順則火降痰消。火旺痰升者,清降痰火為要。挾郁不解的要注意調(diào)氣泄郁,不可一味降痰。脾胃不足的,。要注意虛中有實,不可急補其虛。明.徐春圃《古今醫(yī)統(tǒng)》有云。治痰火郁結(jié),氣逆不通,壅塞成聾之證,不可過份涼遏清降,峻用痰火藥,否則。反傷脾胃,不能開塞。,。若急補其虛,則火愈上,亦不能開。,唯當在降痰火藥中,佐以味辛行氣之藥,緩緩平治,方得治法之賈.這種見解實為經(jīng)驗之談,是為痰火耳鳴耳聾臨證中不可不注意者。
此外,在上焦痰火之治多主清降,不比脾弱不運,痰濕內(nèi)生、痞膈升降(見清陽下陷,濁氣上逆型治法)之證,要用升運中焦,蓋病雖同是濕,而治法卻有差別。
痰火之證,久則亦致傷陰。清.懷抱奇《醫(yī)徹。耳病》;“至于痰火為患,耳如蟬鳴,降氣則痰下,益水則火熄,亦不越攝氣歸元之旨也。,足見。痰火。乃氣郁、火遏、氣陰內(nèi)虛等病理代謝產(chǎn)物,后期病機主變亦不越火灼陰傷,自當以攝氣安腎為要,勿拘于痰火標邪治法。
若系陽明之熱上擾,則當清胃涼膈以泄之,是又不單獨局限于少陽一經(jīng)也。
若風火相煽,內(nèi)外相合,以致熱遏聽宮的,則要清泄疏散并舉.
關于辛味通竅藥之應用。.
舉凡聾證,莫不因氣閉所致,由于味辛通竅之劑,具有流氣疏導之功。因而辛通疏上之品,最常隨證而施。但要注意的是;凡火壅于上之陽證(陽氣閉塞)理當清降,或更予補陰為要著。如需疏上通竅,只可少用微辛涼泄之品,取其輕清透泄以收通竅泄熱之臂助。河間治法;。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退風散熱,涼藥調(diào)之。,“熱證已退而不巳者,當以辛熱發(fā)之、二三服不止者,則不可久服,恐熱極而生他病矣!。(見《素問玄機原病式.耳聾》)是為先清熱,后辛通之治法,其輕重客主井井有序。足供參考。以上是為辛通藥物在火邪陽證耳聾中之應用宜忌,若無火邪,止由氣閉之陰證(濁邪害清),如痰火、痰濕,氣虛等證,則“或補或開,必兼辛溫之劑,方可通行。。(見《景岳全書.耳證》)
四.風邪壅遏證:外感熱病中,出現(xiàn)耳鳴,或繼轉(zhuǎn)耳聾。頭痛、眩暈。嘔逆、煩悶?;蛑露凶靼W,痛連齒齦。客邪未解,則寒熱身痛不除。脈浮、苔薄膩。
翹荷湯加減;薄荷4.5克連翹4.5克生甘草3克黑梔子皮4.5克桔梗9克綠豆皮6克
1.耳鳴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2.目赤者,加鮮菊葉、苦丁茶、夏枯草;
3.咽痛者,加牛蒡子、黃芩。
加減:
1.頭目不爽,肝熱上蒙,加蟬衣、僵蠶、蒺藜、菊花以清疏肝熱。
2.熱甚,加羚羊角、苦丁茶。
3.咽痛,加銀花、牛蒡子等清咽。
4.虛煩加豆豉以除煩。
(薄荷桔梗生梔子連翹綠豆衣生甘草)。
1.傷寒不解,邪遏少陽證:傷寒不解,邪郁少旭,癥見寒熱往來,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食,耳鳴耳聾,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脈弦。治宜和解少陽,清熱透邪。用
小柴胡湯加減;柴胡24克黃芩9克人參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片9克大棗12枚
1.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9克。
2.若口渴去半夏,加人參至14克;
2.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白芍9克;
3.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12克;
4.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12克;5.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9克,
6.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12克、干姜6克
(四),風邪壅遏
癥狀及分析。
外感熱病中,出現(xiàn)耳鳴,或繼轉(zhuǎn)耳聾一一外感風熱上擾
頭痛、眩暈一一熱氣上千
嘔逆、煩悶一一胃氣不和,氣機不調(diào)
或致耳中作癢,痛連齒齦一一耳竅被遏、宗脈不利
客邪未解,則寒熱身痛不除。其邪去、余蘊未盡者,則只有頭目不了了
脈浮、苔薄膩一一都是外感未盡之征
治法:疏風清上,輕清泄降。
方藥;翹荷湯加減。
①方解;薄荷、桔梗,輕宣泄上,生梔子、連翹、綠豆衣、生甘草,清熱。
(2)加減法。頭目不爽,旰熱上蒙,加蟬衣、僵蠶、蒺黎、菊花,清疏旰熱。熱甚,加羚羊角、苦丁茶。咽痛,加銀花,牛蒡子、等清咽。虛煩懊儂,加豆豉,除煩。若熱病后期,或反復感冒后,耳聾不愈者,此病后脾胃肝膽余熱,不可多事清降,但按上法,或與養(yǎng)陰和胃,飲食漸加,耳鳴、耳聾亦可漸漸痊愈。
清.陳修園《時方妙用。耳聾》云;“外感暴聾,總不外傷寒一經(jīng)。,凡傷寒不解,亂其營衛(wèi),解其邪則閉自開。但此邪在少陽,半表半里,治宜和解。古法用小柴胡解表透邪清熱和里。.
應該注意的是,外感病至于耳鳴耳聾,多。因虛而致。。蓋其人本體素虧,腎氣不足?;蛞蛘`治,汗下失度而成,本虛杯實,十常七八。故《景岳全書。耳證》論治法。
凡遇此證,必當專顧元氣,有邪者兼以散邪。。古籍所謂“風聾。,亦多認為乃在。勞傷氣血。、。精脫腎憊?;A上,然后。風邪襲虛。所致。治法必須在主治內(nèi)傷虛證外解,審其外證,量施透解。切勿漫無標本,浪投破泄,而有。虛虛。之害。
若溫邪暑熱,火風侵竅,而成耳聾脹痛,則多仿葉天士,吳鞠通治法,用輕可去實.輕清泄降之劑。
變證。本型以風熱上擾,較為多見,多出現(xiàn)外感熱病過程中,或為余熱后遺之證,治療須重外感本證,邪去耳鳴自亦漸愈。此外,尚見當有以下情況;
1.傷寒不解,邪遏少陽。.
傷寒不解,邪郁少陽,癥見寒熱往來,胸脅痞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耳鳴耳聾、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脈弦。治宜和解少陽,清熱透邪。用小柴胡湯加減。
2。風寒上搏、耳目不清。
風寒之邪上被,耳目不清,耳常重聽者,治宜宣上疏風透竅用清神散加細辛等。
3。誤治致虛,蘊邪不撤;
外感病經(jīng)誤治,汗、下,火迫太過,氣血損傷,以致客邪阻絡,不能外撤,耳鳴耳聾者,當視所傷部分,扶正透邪,正氣日復,蘊邪自解分別參考本型治法。
五.瘀阻閉塞證:
1.客邪久蘊,挾瘀竅閉:外感耳鳴、耳聾,誤治失治,邪阻少陽,久久不能透泄,以致絡脈瘀阻,耳竅閉塞,鳴聾不已者,治宜和解清疏,通瘀開閉??捎貌窈敹鷾ú窈B翹水蛭虻蟲麝香當歸人參甘草生姜)加減,或通氣散(柴胡香附川芎)加減。
2.瘀閉耳竅,久年耳聾:考慮瘀閉耳竅,可通竅活血,方用
通竅活血湯;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搗成泥)紅花9克生姜9克老蔥3克紅棗7枚麝香0.15克(粉,沖服)
1.如見痰濕內(nèi)阻,加半夏、瓜蔞皮、川貝、天竺黃;
2.項強加葛根;
3.言語不利,加石菖蒲、遠志;
4.氣虛,加黨參、黃芪;
5.瘀血明顯,加當歸尾,三七;
6.心悸、失眠,加遠志、酸棗仁;
7.眩暈,加胡桃肉、黑芝麻、女貞子、枸杞子;
8.肝陽上亢,加羚羊角粉、生石決明;
9.便秘,加大黃;
10.陰虛,加生地、玄參;
11.血熱妄行、神志昏糊,加紫雪丹;
12.暈厥者,加至寶丹。
合通氣散(柴胡香附川芎)。
(五)瘀阻閉塞;
久聾、年老,瘀阻蔽塞,而成耳聾。
1.客邪久蘊,挾瘀竅閉:
外感耳鳴、耳聾,誤治失治,邪阻少陽,久久不能透泄,以致絡脈瘀阻,耳竅閉塞,鳴聾不巳者,治宜和解清疏,通瘀開閉??捎貌窈敹鷾ú窈B翹水蛭虻蟲麝香當歸人參甘草生姜),或通氣散(柴胡香附川芎)加減。
2.瘀閉耳竅,久年耳聾。
久年耳聾,或慮瘀閉耳竅,可試用通竅活血,方用通竅活血湯合通氣散(柴胡香附川芎)。
各型耳鳴耳聾,久稽不解,因虛不復,易致。勞聾”,年老體弱,久鳴漸聾,多屬難治。其中部份病人,標邪內(nèi)壅(風、火、痰等),耳絡久閉,或成瘀阻。柴胡聰耳湯,在疏導之時,兼予化瘀,更取蟲類藥搜剔通竅,其意可資師范。通竅活血湯對于久年耳聾,亦堪一試。
四,其他治法.
(一)單方.驗方。
1。通耳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穿山甲6克,茴香,木香、全蝎、元胡索、陳皮、菖蒲各3克,羌活,白僵蠶、川芎、蟬蛻各3克,甘草1.5克。右件藥為細末,每服3克,不拘時候溫酒調(diào)下。(此方
辛溫通竅、蟲類搜剔。對氣閉絡塞可暫用).
2.菖蒲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石菖蒲30克(一寸九節(jié)者)、蒼術150克(生用)、右判成塊子,置瓶內(nèi),以米泔浸七日,取出蒼術,只將菖蒲于甑上蒸三兩時,取出焙干,搗為細末,每服6克,糯米
飲調(diào)服,日三次?;?qū)⒄羰煺咦髦割^大塊子,食后置口中,時時咀動,咽津亦可。(此方通用利竅).
3.蚯蚓,川芎各45克,為末,每服6克麥門冬湯下。服后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立效,《圣濟總錄》。(此方治氣閉耳聾)
4.黃蠟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細咀,茶湯下?!镀諠健?/p>
(二)食療,”
1.豬腎一對,去膜切,以粳米二合、蔥白二根、薤白七根,人參二分,防風一分,為末,同煮粥食?!斗钣H養(yǎng)老方》,(此方補腎疏上通竅,治老人腎虛絡閉耳聾)
2.益腎散《濟生方》
磁石(制)、巴戟、川椒(開口者)者各30克,石菖蒲、沉香、各15克,右為細末,每服6克,用豬腎一只,細切,和以蔥白,少鹽,并藥、濕紙十重裹煨,令香熟,空心細咀,溫酒調(diào)下。(此方溫腎。鎮(zhèn)墜,治腎中虛寒,濁氣上蒙耳聾)
3.燒鐵投酒中飲之(或加菖蒲),仍以磁石塞耳,日易,夜去之?!肚Ы鹨健?此方意取攝氣通竅).
4.磁石酒。用磁石、木通、菖蒲等分、袋盛酒浸、日飲。
5.干柳三枚、細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許煮粥,日日空心食之。《太平圣惠方》
(三)外治法,
1.通耳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磁石(緊者豆大一塊),穿山甲(燒存性為末,一字),右二味,用新綿裹了,塞所患耳內(nèi),口中銜少生鐵,覺耳內(nèi)如風雨聲即愈。
2.通耳散《普濟方》
穿山甲、螻蛄各工5克,麝香少許,右為細末,以蔥涎和劑塞耳,或為細末、蔥管盛少許、放耳中,外用搐鼻藥、即通。(搐鼻藥用追風散,見9條)
3.堿砂酒《古今醫(yī)鑒》
針砂30克、穿山甲末3克。右以穿山甲拌針砂,養(yǎng)一晝夜,揀出山甲,將針砂以酒二碗,浸三四日,噙酒口內(nèi)、外用磁石一塊,綿裹,塞耳。戒怒。
4.熏耳治聾《肘后方》
蠶退紙、作燃,入麝香6克,入筆管燒煙熏之,三次即開。
5.磁石生研細,綿裹納聾耳中,別用鐵砂末納不聾耳中,自然通聽?!度数S直指方》
6.久聾、甘遂半寸,綿裹塞耳中,甘草半寸,咀口中即通《醫(yī)學綱目》
7。治耳鳴如流水聲,不治久成聾方。《千金要方》生烏頭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內(nèi)耳中,日一易之,不過三日愈。亦療癢及卒風聾。
8.聰耳丸《龔氏經(jīng)驗方》細辛末,溶黃蠟丸,鼠屎大。綿裹一丸,塞之,、一二次即愈,須戒嗔怒。。
9.追風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黎蘆、雄黃、川芎、石菖蒲、全蝎、白芷、藿香、鵝不食草、薄荷、苦丁香各等分,麝香少許。右為細末,每用些少吹鼻中。如無鵝不食草、加片腦少許?!?/p>
10.斑蝥(炒)二枚,生巴豆(去皮、心)二枚,杵丸,棗核大,綿裹、塞之.《太平圣惠方》
11.蓖麻子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蓖麻子廿一個(去油用),皂角(煨取肉半錠)生地龍(中者一條)、全蝎二個(焙)、遠志(去心)、磁石(火煅酒碎七次,研細水飛),乳香各6克,右為細末,以黃蠟溶和為丸、塞耳中。
(四)推拿;(略引簡易易行者)
1.《景岳全書.耳證》;。凡耳竅或損或塞,或震傷,以致暴聾,或鳴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竅中輕輕按奈,隨奈隨放,隨放隨奈,或輕輕搖動,以引其氣。奈之數(shù)次,其氣必至,氣至而竅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連為導引,恐因而斷閉,而競至不開耳。。
2.《養(yǎng)性書》;“以手摩耳輪,不拘遍數(shù),所謂修其城郭,以補腎氣,以防聾聵。。
[定義].
耳鳴、耳聾都是病人自覺聽覺異常的一種癥狀。凡自覺耳鳴響,或如蟬鳴,或如潮聲,其聲或細或暴,靜時尤甚,妨礙聽覺的稱。耳鳴’,聽力減弱,妨礙交談,甚至聽覺喪失,不聞外聲,影響日常生活的稱耳聾。癥狀輕的稱。重聽。.臨床上耳鳴可單獨出現(xiàn),或與耳聾合并兼見。耳聾除暴聾之外則多由耳鳴發(fā)展而來,故初起多與耳鳴并見。明。吳昆《醫(yī)方考.耳病方論》說。。凡是聾者,勢必耳鳴。。明。李梃《醫(yī)學入門.耳鳴》亦云。耳鳴,聾之漸也,唯氣閉多不鳴便聾。。二者癥狀雖有不同,但病位同在耳,病機亦有相似之處,故合并一起討論.
(歷史沿革]
中醫(yī)對本病認識很早,《內(nèi)經(jīng)》記述不下數(shù)十處。已經(jīng)認識到耳竅的生理功能與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均有關系,與腎最為密切?!鹅`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鹅`樞.脈度》說.。腎氣通于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九竅不通。。
對于耳鳴、耳聾的病機亦有敘述,如。上氣不足。、。腦海不足”、。胃中空則宗脈虛。、“腸胃之所生也。、。內(nèi)氣暴薄。、。過在足少陽、厥陰”,。精脫。、。液脫。,熱病“少陽受之。,。少陰厥陰俱病。等(參見本篇(文獻摘錄))。由于十二經(jīng)脈皆與耳竅有關連,故有關運氣、經(jīng)絡篇章,也有不少論述。到隋唐時期,病因病機歸納為腎虛、風襲、氣逆幾種,并開始分型,治法多用通竅之法。.
隋?!吨T病源候論》,論耳鳴、耳聾之病因病機,大意歸源于勞傷腎氣,風氣乘虛入耳,以及臟腑之氣不同,經(jīng)氣相并,厥逆所致。又對精脫耳聾、氣逆耳聾之主要證候作了區(qū)別,并且指出了。耳鳴不止,則變成聾”。
唐《千金要方。耳疾第八》有治勞聾、氣聾、風聾、虛聾,毒聾、久聾、耳聾方。指出諸病。皆緣腎虛耳,故作補腎方,又作薄利九竅藥則差。,故方中取甘味補虛卻勞,辛以驅(qū)風順氣,溫以開結(jié)解毒。此外又對。腎熱”、。腎虛寒”、“腎寒”、。腎氣內(nèi)傷。所致耳鳴、耳聾、耳膿血等證設治。內(nèi)服劑型設有湯、散、丸、酒劑等多種,至于外治塞耳、滴耳之劑更有數(shù)十種之多,搜集可謂詳矣。
宋元時期,對耳鳴耳聾的認識更加深入,諸說爭鳴。,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耳聾》對。厥聾。、。風聾。、。勞聾。、。久聾。、。虛鳴。、。膿耳。、“耵耳”等證進行辨證分型。他說;“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zhuǎn)而聾。又有氣厥而聾者,有挾風而聾者,有勞傷而聾者。蓋十二經(jīng)脈上終于耳,其陰陽諸經(jīng)適有交并,則臟氣逆而為厥,厥氣搏入于耳,是為厥聾,必有時見眩運之證。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風入于耳之脈,使經(jīng)氣痞而不宣,是為風聾,必有時見頭痛之證。勞傷血氣,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憤憤,是為勞聾。有能將適得所,血氣和平,則其聾暫輕。其或曰就勞傷,風邪停滯,則為久聾。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擊,其聲嘈嘈,眼或見火為虛鳴……。。
不難看出,楊氏的病機論點是上承《諸病源候論》之說,但說得更為明白曉暢,故常為元、明醫(yī)家所潛賞。如元.羅天益的《衛(wèi)生寶鑒》,明.方賢《奇效良方公,龔信《古今醫(yī)鑒》,徐春圃《古今醫(yī)統(tǒng)>,,均有引述。
至于治法,楊氏認為要。風為之疏散,熱為之清利,虛為之調(diào)養(yǎng)。邪氣并退,然后以通耳、調(diào)氣、安腎之劑主之。。也就是說,要區(qū)別病機,治各有法。
嚴用和認為耳病內(nèi)關五臟,外合六淫,論病因在勞傷腎氣之外,又提出一個七情內(nèi)傷因素故主張治腎之外,要注重寧心順氣。他在《濟生方.耳論治》中說;。腎氣通于耳,心寄竅于耳。風、寒、暑、濕、燥、熱得之于外,應乎腎,憂、愁、思.、慮得之于內(nèi),系乎心,心氣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聾、耳鳴?!鶄恼{(diào)乎腎,七情所感治乎心……。。但不論內(nèi)外病因,其中。疲勞過度,精氣先虛。則是共同的病理基礎。金元之際,劉完素主“火”,他從《素問。脈解》。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中悟出,耳鳴耳聾悉因水虛火亢,熱氣上郁,鼓其耳中導致聽戶,玄府閉塞所致。治法不宜用熱藥來“補虛養(yǎng)腎。。有熱證相兼的,宜退風散熱,熱退結(jié)散自愈,若熱已退而聾不巳,可暫用“辛熱發(fā)之。以求通泄元府,但只可三兩服即止,不可太過。
《丹溪心法。耳聾七十五》上溯河間學說,亦認為。耳聾皆屬于熱。,又特別指出是。少陽厥陰熱多。,同時也點出郁、、氣實、濕痰、陰虛等多種病機所以對耳鳴耳聾治法,除主張四物湯養(yǎng)陰、龍薈丸瀉火之外,尚有。開痰。、。散心熱”、。下之”、“降之。等等,巳近全面。
明初,虞搏《醫(yī)學正傳。耳病》私淑河間丹溪之說,認為耳病病機要點是。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治法要。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這些都是從腎陰虧耗,內(nèi)熱上炎方面來認識本病之大概。故其治療原則多以清熱滋腎為要著。
李東垣從中氣不升,陽不勝陰的另一方面去探討,他在引證了《素問.生氣通天論》。。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素問.玉機真臟論》:“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素問.通評虛實論》。。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等條文后,認為。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于六腑,六腑受氣于胃。,。胃者行清氣而上.。脾胃不能運化,則谷氣閉塞下流。清陽之氣下陷不升,則濁陰之氣上壅,九竅為之不利。主張要益氣升清,胃旺清升則竅自利。這是從中虛不運導致陰氣閉塞的另一側(cè)面來探尋本病之原委。后世醫(yī)家,遂在勞聾之內(nèi),增加這項內(nèi)涵,使其辨治漸臻全面。
痰火耳聾的病理機轉(zhuǎn),丹溪言而未詳。明.王綸《明醫(yī)雜著.耳鳴》對此作了進一步說明?!岸Q,……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但審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又感腦怒而得。,治宜清痰降火。徐春圃《古今醫(yī)統(tǒng).耳聾》也認為凡此痰火鳴聾,不能急補其虛,也勿峻用痰火藥,只能在清降中。兼用味辛行竅通竅之品,方得治法之要。。
綜上所述便知,中醫(yī)典籍《內(nèi)經(jīng)》對本病記載頗多,但紛紜之說,未能一貫。隋唐之世,多操腎氣內(nèi)傷,風邪乘虛之解,治法以外治較多,意取開塞透竅,內(nèi)冶多注重腎經(jīng)廣適宋代《仁齋直指方》采取分型之后,內(nèi)治漸繁,已立有疏解、清利、調(diào)養(yǎng)諸法。嚴用和在病因、治法上引進七情內(nèi)塞治乎心,主張內(nèi)外分治。所用寧心順氣之法對于氣郁耳鳴,頗能合拍。河間主。水虧火實。,熱氣上郁,遂開后賢。瀉南補北”,滋陰降火之治路。丹溪論“火多出少陽厥陰”,并創(chuàng)立開痰一法,實啟王綸清泄降痰之先河。至于東垣,則上紹《內(nèi)經(jīng)》。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之微旨,倡明脾胃中氣不升則濁氣上壅,亦能產(chǎn)生九竅不利,遂使耳鳴耳聾的病機理論,臻于全面。
明代,由于對本病的認識日趨完備,辨證施治亦漸精切。于是醫(yī)家們就開始進行全面的總結(jié)與分類。如《醫(yī)學入門》分方痰火耳聾、濕聾、勞聾。張三錫《醫(yī)學六要》分為陰虛,氣閉、肝火、痰火、氣虛、風熱。徐春圃《古今醫(yī)統(tǒng)》分為氣聾、火聾,風聾、厥聾、勞聾、陰虛。張介賓《景岳全書。耳證》則認為。耳聾總因氣閉不通耳。,分為火閉、氣閉、竅閉、虛閉五種,凡此無不條分縷析,剖解入微。耳鳴、耳聾主治,巳近觀止,在外感致聾方面,《傷寒論》曾有。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和重發(fā)汗,損傷心氣,以致耳聾的記載,此中虛實有異,固已昭然。故清.葉天士《醫(yī)效秘傳.耳聾》就此點示治法。。耳聾者,邪傳少陽經(jīng)也。若未曾發(fā)汗,宜和解,曾重發(fā)汗,宜補。。即此B約略外感成聾之大概。,
由于誤汗成聾,心陽受損,必有其它癥狀存在,耳聾未必作為主證而單獨出現(xiàn),其治療也未必獨治耳聾,所以《臨證指南醫(yī)案.耳》缺少扶助心氣之筆,而在外邪侵襲,耳聾脹痛等證,則多主輕可去實,以補前入之未備。外感致聾,最多挾雜內(nèi)傷因素,古論風聾,也因勞傷氣血,腎精虛憊,釀成。風邪乘虛入耳。之因。類此,最宜注意.
[范圈]
本篇討論由于內(nèi)傷、外感各種病因所弓[起的以自覺耳中鳴響,或聽力減退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病癥。
(病因病機]
一、病因.、
耳為臟竅,由于內(nèi)傷,外感等病因所引起的與耳竅有關的某些臟器損傷,功能失調(diào)時,就有可能會影響到耳竅的司聽功能,產(chǎn)生耳鳴耳聾。此外,耳竅本身受到外傷,暴震、膿瘍等引起的損壞,也可能產(chǎn)生本證(歸五官科、外科論述)。正如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耳病證治》。。耳為聽會,主納五音……內(nèi)關五臟,外合六淫。故風寒暑濕,使人聾聵耳鳴,憂思喜怒,多生內(nèi)塞,其如勞逸,不言而喻,復有出血、生膿、聘耳、或聘聹不出、飛走投入。??梢姴∫蝾H為復雜。
(一)外感
風寒暑濕火等邪從外入,郁于少陽,脈絡閉塞,耳鳴耳聾。
《傷寒論》。。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
耳為上竅,在外邪因素中,邪從外入,郁于少陽,少陽屬相火,足少陽膽脈繞耳輪,手少陽三焦脈入于耳。,風火交煽,最易上迫耳竅,使少陽脈絡壅塞,產(chǎn)生耳鳴耳聾。
(二)內(nèi)傷
憂思喜怒,氣機郁閉。
郁勃恚怒一一旰氣上逆
謀慮積思一一脾氣郁結(jié)氣機郁滯一一氣閉不通一一耳鳴耳聾
恐則氣下一一腎氣不升
內(nèi)傷七情因素中,怒則氣上,思則氣結(jié),恐則氣下,凡此易致氣機逆亂,耳脈閉阻不通,清氣不能上奉于耳,產(chǎn)生耳鳴耳聾。
氣郁亦生火,火則炎上,若更遇風邪,較易導致風火上煽,多有內(nèi)外相招者。
(三)飲食不撙,痰火上擾
飲酒厚味,痰火內(nèi)生,上千清竅,耳鳴耳聾。.
《明醫(yī)雜著.耳鳴》;“耳鳴……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證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但審此證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所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痰火上憂,每因惱怒引變,蓋怒則氣上逆故也。
(四)房欲、勞倦,精氣不能上承
勞則氣耗一一清氣下陷不升
房勞傷腎一一精不上承.精氣不能上通于耳一一耳脈空虛,易為濁邪所蒙
年老、大病之后一一精氣衰弱蔽,故耳鳴耳聾。
明。虞摶《醫(yī)學正傳。耳聾》。。其或嗜欲無節(jié),勞役過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后,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無日而不作也……早而不治,漸至于龍鐘……”殆即指此。
二、病機
在病機方面;《景岳全書.耳證》說.。耳聾,總因氣閉不通耳。,這是從總的病機概念而言。然而造成。氣閉不通。的病理過程,種種不一,但從大體說來,也總不外內(nèi)壅外閉兩種。內(nèi)氣壅閉,其病在臟氣不調(diào)。外邪阻遏,病在經(jīng)絡不通。其中有虛實客主之辨。正如劉完素所說“有從內(nèi)不能者,主也,有從外不能入者經(jīng)也……各隨經(jīng)見之,其間虛實不可不察也。。
以下分別推究幾種常見的病理機轉(zhuǎn)。
(一)內(nèi)傷虛聾,本諸心腎。
《衛(wèi)生寶鑒。耳聾》說;。夫腎為足少陰之經(jīng)而藏腎氣,通于耳。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若勞傷氣血,兼受風寒,損于腎臟而精脫,精脫則耳聾也。,故凡久病腎虛,精元下脫,或嗜欲無節(jié),色欲傷腎,或老年腎虧、精氣萎弱,不能上盈耳竅,使致耳之玄府閉塞,產(chǎn)生耳聾。故精脫腎憊,是耳聾虛證的主要發(fā)病基礎。心寄竅于耳,氣通于腎。腎精不足之體,水不上承,則其人心氣常虧。這種體質(zhì)之人,倘遇七情所感,用心過度,則心火內(nèi)亂,最易出現(xiàn)心神不守,心悸耳鳴之候。這種心腎不交證候,也十分常見。
《古今醫(yī)統(tǒng)。耳聾》說;。憂愁思慮則傷心,心虛血耗,必致耳鳴耳聾,房勞過度則傷腎,腎虛則精竭,亦致耳聾耳鳴。。這二種病理機轉(zhuǎn)在內(nèi)傷虛閉中,最為常見。不過,腎為五臟之本,精脫耳聾,病因本匱,精不上盈,其病最重,倘不知調(diào)攝,最易延成勞聾久聵。至于心腎不交,比起精脫腎憊相對而言,尚屬較淺,多表現(xiàn)為耳鳴,或時聾時愈之間,正如清。懷抱奇《醫(yī)徹.耳病》。心開竅于舌,寄竅于耳,凡用心過度,火為之忱,然鳴則有之,聾則未也……。所云者也。
肝為腎之子,位居下焦,內(nèi)藏相火。若腎水充沛,便能涵育旰氣,使不上浮化火。若年五十以后,腎氣漸衰,或因病腎虛,不能涵毓,則下焦肝火,每易上浮,循經(jīng)擾竅,產(chǎn)生耳鳴。這種因腎虛而產(chǎn)生。水虛火實”的耳鳴耳聾,也是頗為常見。這些都是下焦腎虛,精不上承浮火擾竅所引起耳鳴耳聾。
(二)勞傷脾胃,元氣不升則邪害清竅
《素問。玉機真臟論》;“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凡人脾胃素虧,健運不及,或勞役過度,元氣耗損,或大病之后,中氣虛弱,皆可導致脾胃不振,不能鼓舞清陽之氣上升于頭部清曠之區(qū),導致耳竅不通,產(chǎn)生聾聵。
脾不運化則內(nèi)生痰濕。痰濕者,濁陰之氣也。凡臟腑居常,陰陽平謐,升降協(xié)調(diào)。今中虛氣餒,清陽下陷,不走上竅,必致。濁氣冒明。,上壅聽會?!夺t(yī)貫.耳論》所說,。飲食勞倦,脾胃之氣一虛,不能上升而下流腎肝,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著因脾胃革主升清,導致肺中大氣不振,亦常見嗌干、耳聾,氣短不能報息等證。這些都是中焦氣虛,清陽不升所引起的耳鳴耳聾.其中因勞傷引起的亦頗常見,也
經(jīng)常與腎虛精憊并見。而且,脾腎兩虛,勞傷氣血主體,最易感傷風邪,產(chǎn)生內(nèi)外挾雜之證。
(三)實證多因旰膽火郁氣壅
謀慮勞心,憂愁不解等情志失調(diào),令人氣機郁滯。滯氣阻遏經(jīng)脈,則氣不流通而壅塞于上,易產(chǎn)生耳鳴耳聾。
《丹溪心法.耳聾》:。耳聾皆屬于熱,少陽厥陰居多’,蓋由旰木之喜條達,氣滯則不郁,木郁則火內(nèi)生,倘更遇惱怒,。怒則氣上”,鼓動旰膽郁熱,循脈上擾,挾火生風,沖塞耳之玄府,產(chǎn)生耳鳴耳聾。
因思而郁損心氣者,病從漸得,虛證較多;暴怒聾鳴,則郁勃之氣,驟然上升,病常暴起,實證較多。二者雖同因七情,卻有差別,《醫(yī)學入門》說。虛人因思”、。實人因怒”,蓋亦有得之言。
素有痰火之人,尤易罹患耳鳴?!睹麽t(yī)雜著.耳鳴》。“大抵此證,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于耳也。。痰火互蘊之候,類皆如此。
若嗜食酒炙,郁積化火,陽明內(nèi)熱上壅,’亦易兩耳蟬鳴,甚則氣閉漸聾,但是亦多挾少陽風火,始易上犯耳竅。、
以上病機,從“火。郁于上的角度上而言,多屬。實證。,但卻也要透過。熱。的現(xiàn)象,而覺察其。虛。的本質(zhì)。姑勿論憂郁謀慮引起本證中最多心氣不足之候,即審是陽熱火郁,亦多挾虛,《景岳全書。耳證》:。凡屬實邪,固令耳竅不通,使果正氣強盛,斷不至此?!始聪祵嵭岸≈撩@閉者,亦無不有挾虛之象”。但所挾之虛,卻又有氣虛、精虛、血虛等不同,這些是應該注意的。
虛實互摻之證,耳鳴時輕時重,耳聾或重或輕之人,若遷延失治,或不自調(diào)攝,仍多噃欲,勞碌太過,或更大病淹纏,則易轉(zhuǎn)成虛多實少,久聾不差,故景岳又有。實閉少而虛閉多”之論。
火郁證中,亦常挾感風邪。蓋風從上受,火性上炎,同類相招,風火相煽的,也不見鮮,故古方多有散風清火兼治。
(四)外邪不離少陽,但亦多挾虛。
內(nèi)傷耳證,由于風火痰血、內(nèi)氣上壅。外感之聾,則不外邪客于少陽之經(jīng)。正如清.陳修園《時方妙用。耳聾》;“外感暴聾,總不外少陽一經(jīng),足少陽膽脈繞耳輪,手少陽三焦脈入耳中,邪氣壅塞,聽會為其所掩……”,但所感邪氣亦有少異,若傷寒邪入少陽,亂其營衛(wèi),經(jīng)脈蔽塞,不外和解為治。因風火上壅則以輕清宣泄。邪去耳脈自通。
但要注意的是,風聾之候,最多挾虛?!秱摗?。。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此必兩耳聾無所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也。?!毒霸廊珪C》也說;。傷寒耳聾,雖屬。少陽之證,然必因虛所以致之。。而且治療上亦可因耳聾輕重以觀察病之進退焉。
[類證鑒別]
耳鳴、耳聾都是病人自感聽覺異常的癥狀。也可能是其它病證中的一項癥狀。至于耳竅病中,耳癢、耳痛,病因亦多風熱、痰火、但若無鳴、聾,便不屬本病范
圍。
膿耳、聘耳,《仁齋直指方.耳聾》,“熱氣乘虛,隨脈入耳不散,膿出為膿耳。入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jié)紐,成核塞耳,亦令暴聾,謂之耵耳”,這些都是耳竅外科之病,雖亦成聾者,則是耳膜之病,應歸耳外科敘述,此不贅陳。
(辨證要點).
一,辨證要點。
歷代醫(yī)家對本病的辨證分類不一,但總其要領,也不越虛實,新久,內(nèi)外、病機分類等,而以辨虛實為最要,茲略舉臚列以示大概。
(一)病因分類辨證
外感“風聾”,多兼頭痛,痰火氣逆的“厥聾”,多兼眩運,勞傷淫欲所致的。勞聾。多見瘦削力疲、昏昏憤憤等證。(巢元方、楊士瀛說)
(二)辨新舊虛實
新聾多屬痰火,或風邪蒙閉,實證較多,舊聾多清陽不升,或腎精不足,虛證較多。
(三)辨暴聾、漸聾、
一般來說,暴鳴聲大,或因大聲所振而致,.為實證,漸鳴聲細,或先耳鳴而后漸漸耳聾的多虛證。
(四)年齡辨虛實
少壯者多痰火熱實證,中年以后,陰虛、或氣虛者較多。
(五)辨脈
浮大多風,洪數(shù)多熱,遲濡多腎虛,尺脈數(shù)多陰火。
以上分類法雖多,但都以虛、實為指歸,可見以虛實貫穿內(nèi)外、新久、壯老、上下、頓漸、鳴聾、在經(jīng)在臟,以及各種癥候,來進行辨證分類便能綜合經(jīng)緯縱橫,得其大要。
二、治療原則
1。病因分治
先用開郁,其次風為之疏散,熱為之清利,虛為之補養(yǎng),郁為之開導,然后通耳安腎。
此說見清.李用梓《證治匯補.耳聾》,本出于《仁齋直指方》,及明?;矢χ小睹麽t(yī)指掌》。
2.虛實總洽原則..
。體虛失聰,治在心腎,.邪干竅閉,治在膽經(jīng)。.見《臨證指南。耳.鄒時乘按》.
4.近代治則也主要以內(nèi)外區(qū)分,
大意不外如斯.但內(nèi)、外,虛,實之摻雜互見者不少,要量證度情,兼顧輕重緩急為治。
三、證治分類
(一)、腎精虛虧、不能上承,
久病,勞傷,縱欲、年老精氣萎弱,不能上通清竅,耳脈漸閉,耳聾。
癥狀及分析。
耳鳴耳聾甚則眩暈一一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竅而邪火轉(zhuǎn)而上乘。
顴赤口干,手足心熱一一腎陰虧虛,虛火上浮。
遺精一一腎精虧虛相火妄動、擾動精室。
腰酸膝軟一一腎虧精髓不足。
舌紅、脈細弱一一腎精不足,間有陰虛火旺則尺脈虛大。
治法。滋腎降火,收攝精氣。
方藥.耳聾左慈丸加減。
(1)方解。六味地黃丸,補益腎陰。磁石,鎮(zhèn)攝,五味子,斂精。
⑵加減法。填精,加龜板、阿膠。清熱滋陰。加女貞子、桑椹。安神,加龍骨、牡蠣。
變證。
本型腎虛,情非一種,左慈丸通用于滋陰、鎮(zhèn)攝。其他偏虛變證,可用下法分別為治。
1.腎陰不足,內(nèi)熱較甚.精者陰之屬也,腎精虧虛者多見腎陰不足、虛熱內(nèi)生。前癥兼見體瘦色黑、口干舌燥、面紅顴亦、手足心熱、午后耳鳴,夜間鳴甚、.脈沉細尺弱,或兩尺脈大、舌淡紅。治宜滋腎清熱??捎米剃幍攸S湯。
2。精氣萎弱,腎脈不通耳竅;久病、勞傷、恣欲、年老,頭暈目花,咽干氣短、腰酸膝軟、瘦悴力疲,遺精早泄、脈細弱或澀,此證精元下?lián)p張景岳認為是。虛閉。所致,非大培根本不可。可用大補元煎,加阿膠,五味。補益肝腎,菖蒲,遠志宣通上竅。
3。精脫腎憊、陰虛及陽,精脫耳聾陰損居常,但有素稟陽虛之人,更遇勞傷、大病、或腎精久虛、陰損及陽。前癥兼見耳鳴如潮聲、蟬鳴、終日不休,先鳴后聾妨礙聽聞、顏面暗晦,顴頰色黑、足冷、眼中昏黑、或見陽萎滑精。脈細弱澀,舌淡質(zhì)潤。此由腎虛不能閉藏、陰氣窒塞于陽竅。治要溫腎益精招納浮陽,八味丸加胡桃肉,枸杞子,菟絲子。陽虛較甚,耳竅上蔽者,可用補骨脂丸、肉蓯蓉丸等溫腎通竅。前方溫潤腎陽較好,后方兼主疏風通上。
4.水不涵木,虛風擾上
肝為腎子,內(nèi)寄相火,腎水內(nèi)虛,水不涵木,則龍相火動,旰陽亢逆,與內(nèi)風上旋,蒙擾上竅,癥見耳鳴暴聾,眩暈掉旋,頭目脹瞀,寐少夢多,口苦心悸,脈弦或數(shù),舌紅。治宜重濁味厚之品,壯水制陽,填陰鎮(zhèn)逆,佐以酸味入陰,咸以和陽。令陰氣自旺于本宮,則亢火下戢,不觸陽竅而鳴聾自己。藥用磁石、龜版,熟地、山莢、五味,白芍,二冬,牛膝,秋石,沉香,菖蒲,鎖陽等。出入為治。
5.心腎兩虧,水火不濟
心寄竅于耳,腎精虧損之人,更遇憂思、操勞、謀慮太過,則心氣受損,腎水又不能上濟,心腎不交。前癥兼見五心煩熱,面赤,怔忡少寐.腰膝酸楚,遺精夢泄,脈細數(shù),苔薄舌紅。此證水虧于下,上有虛熱,治宜滋水清心,瀉南補北。方用天王補心丹,陰火旺者用知柏地黃丸,加龍骨、牡蠣、菖蒲、遠志,寧神通竅。
由郁傷心氣,若心虛氣滯較甚的宜寧心順氣,(參考以下氣滯熱郁型證治)
若兼見多恐膽怯,則屬肝虛,可用四物湯加柴胡、菖蒲等。
耳竅屬腎,故精脫腎憊,氣不上通,常常是多種耳鳴耳聾的病理基礎,所以最為多見,亦較難治。由于常常各型挾雜摻見,故治法也甚復雜,當與其他諸型互參。
腎無瀉法,精脫宜補。腎位居下,性喜濃濁沉降。故本型治法主要在于填精補腎,峻補真陰,腎精自旺于本臟,而水氣上濡,耳竅漸啟。如熟地,磁石、龜膠、枸杞、山萸,胡桃,阿膠、五味等質(zhì)潤重墮之品,最常采用。
由于本型多因內(nèi)傷久病,年老腎衰引起,本源既傷,只能緩緩求治,不可急切圖功,而妄用通散之品,否則。揠苗助長。,更致拔傷巳虛之本.
陰虛者多火,火旺必上浮擾竅,致外入之聲為其所亂,產(chǎn)生鳴,聾。故本型陰虛兼見火浮者不少。通常有二種病理機轉(zhuǎn),其中陰不斂陽,肝風上擾的,在滋陰方中要結(jié)合潛陽鎮(zhèn)攝,以酸收鎮(zhèn)墮為治療大法,此白芍、五味、萸肉,地黃、龍牡、龜版之所以用也,更藉咸味重濁,如牛膝、沉香、龜版、秋石等引氣下趨,俾腎肝陰足則氣不上亂。
若火由七情、謀慮勞心,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則又宜二冬、知柏,蓮心、竹葉等合六味丸等以瀉南補北、滋水清心,不拘拘于酸甘化陰,重濁鎮(zhèn)墮矣!
腎陽虛耳鳴較為少見,但為患卻較重。良由久病、腎陽本餒主人,更遇勞傷等引起,或精脫腎憊,陰損及陽所致,此證腎中陰陽兩傷,濁陰之氣挾浮陽上潛清曠之區(qū)。在補腎填精之外,要注重溫養(yǎng)腎元,如桂、附、蓯蓉、巴戟、杜仲、補骨脂、胡蘆巴、磁石、紫石英等,以招納浮越之氣,而制散陰濁之邪。故益以通上之品,亦可藉其辛溫宣散以收通竅破陰之臂助,(當然只能是少量應用、不比外邪蒙塞,耳竅不通之專取宣
通)。這是本證與陰火旺治法之不同處。(火旺要填用辛散宣通)
無論那種情況,鳴聾既現(xiàn),則清竅蒙塞巳可既見,升清通竅之品,咸宜選取一二,以為引經(jīng)開竅。張景岳云。。凡諸補劑中,或以川芎、菖蒲、遠志、細辛、升麻、柴胡之類,皆可選用”,正是對此而言。本型選用方中,除常取遠志,菖蒲,寧心開竅外,如。補骨脂丸中之川芎,白芷,肉蓯蓉丸之羌活、防風,左慈丸之柴胡,滋陰地黃湯之川芎,皆為此義。不過要注意用此類藥目的只是為了引藥上升入竅,而非取溫通散邪,所以不宜過用。當然也還要隨機選采,不局限于以上幾味。
本證患者,切要注意調(diào)攝,慎起居、節(jié)房事,戒嗔怒、少勞思,以涵養(yǎng)心腎陰氣,以免肝火動越,心陽內(nèi)熾。不能藉服餌藥物為能事。而不自謹飭,否則藥治無功,勞聾痼疾堪虞。
《醫(yī)碥.耳》有云。。老年精脫氣衰……即無濁火上亂,而精氣萎弱,既不上通,則竅遂漸閉,如路久不行而茅塞也。治法亦不外補腎養(yǎng)精,少佐疏上透竅,這種情況,多屬難治。
腎虛本脫,若更兼脾弱不升。脾腎兩虧,不能互相資養(yǎng),則精氣生煦無源,勞聾久聵必矣。
此外,腎虛之人,內(nèi)火易生,尤易被風邪所乘,本虛標實,最為棘手。若病挾風邪上郁,下虛上實,經(jīng)氣閉塞,頭痛口干的,可用本事地黃湯法,育陰疏風并用。挾風火諸證、治與各型互參。
(二)、清陽不升
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中氣不升,濁邪上千,耳鳴耳聾。
癥狀及分析;
耳鳴耳聾神疲、昏聵一一脾氣虛弱,陽氣不能上奉清竅。
食少便溏一一睥弱運遲、泌別失責。.
懈惰無力一一脾陽不實四肢。
勞則耳鳴加重一一勞傷中氣
脈細弱,苔白膩一一均脾氣虛餒
治法。益氣升清。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遠志,菖蒲。、
(1)方解。本方補中氣,上實清竅,人參、黃芪,益氣升清,白術,實脾,升柴、柴胡.引清氣上升,陳皮,行氣,當歸,補血。
(9)加減法.遠志、菖蒲,通竅。
變證。
1.煩勞耗氣,陰火上浮,
煩勞太甚,中氣失養(yǎng),則陰火上浮,心火內(nèi)郁,邪害空竅。前證兼見心悸煩熱,昏聵疲悴、目赤溺赤、口中沃沫,耳聾目障、視物昏花、頭痛時發(fā)。治宜益氣升清,配以斂陰和血.可用調(diào)中益氣湯加生地、白芍、五味子。或用益氣聰明湯。
2.內(nèi)濕痞隔,氣不升降、
脾虛不運則痰濕內(nèi)生,或嗜酒濕遏,以致痞隔、不得轉(zhuǎn)輸、清氣不升,濁氣上注。前癥兼見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治宜益胃和中、行氣化濕。可用葛花解酲湯加枳棋子。
3:大病傷中,氣陰不攝
某些久病之人,以及產(chǎn)婦,中宮大虛,不能堵塞肝腎之氣,以致虛火上沖,發(fā)為耳鳴者。治宜填補脾胃。方用歸脾湯加柴胡(少量)山梔,魚鰾,蓮子、五味子?;蛩木訙由徸?、芡實,薏米、黃精,山藥、白芍。前方兼補氣血、清疏斂戢,后方清養(yǎng)中氣,平補氣陰。。
4.脾不濡肺,氣陰不足
上證脾虛,土不生金,肺中氣陰不足,癥見嗌干少氣,耳鳴耳聾者,宜益氣生陰,用生脈散加蠟彈丸。
十二經(jīng)脈皆稟氣于胃,上走于面,而達空竅。長期勞役役太過,脾胃受損,則中氣不奮,清陽本克上騰清竅。取參,芪、歸、術益氣助中,輔以升、柴等,引氣上行清道。
中氣虛弱,不主升降,清氣餒則濁氣冒明,上亂清空,便致耳鳴。得益氣升清,則沖和之氣上通,蔽塞濁氣便化,耳鳴自差。、若挾有內(nèi)熱,則升提當慮助其陰火,應在.輕清升發(fā),鼓舞陽氣的同時,少用地、芍、柏、味等斂陰戢火,此益氣聰明湯之妙用也,調(diào)中益氣湯之加味義亦在此。
中虛濕遏,痞隔升降之路。治法調(diào)中則氣化,益氣則清升。倘因酒積,則在益氣運中外兼用芳化淡滲、藉以分消濕證。
以上三者,統(tǒng)因中氣不足所致,但有氣虛、挾火,挾濕之異。然其主治均重在中焦。
至于大病、大虛,中宮無力,導致下焦肝腎虛頭上沖,治法亦在補中,但要在兼補氣陰。令脾之氣陰充沛則火自斂戢。唯是純主資中,勿再升提,否則引火上越,且至于不可響邇。
土不資金,肺氣不足,《內(nèi)經(jīng)》所謂。上氣不足。,治要脾肺氣陰雙補,故治法如斯。
總之,氣陷須提、火浮當戢、濕要分消。,但在耳鳴耳聾證中,火郁腎虛仍較多見。應用本法,要相時度勢,謹察病機,不可濫用。尤其升麻、柴胡等藥,倘無中氣虛陷之跡,劑量少用為佳。特別對于火郁、肝旺等證,尤須慎擇佐伍。
本型多由勞役太過,病屬虛證,耳聾時輕時重,倘治療合拍,將息得宜,便能漸奏膚功,若仍事作勞,損傷氣血,難免延成久聵。
(--)氣郁、痰火,熱壅上竅。
臟氣滯郁,逆上擾竅,或素因痰熱,復加惱怒,憂思、引起氣機不調(diào),化火干擾,都會引起本證。但他們之間,多有彼此傳變摻雜的病機變化,為了便于說明病理機轉(zhuǎn),茲合并列條如下。
1。臟氣不和、滯郁不通。
臟腑之氣,皆宜通調(diào)無阻。若五臟不和、臟氣厥逆,可能出現(xiàn)心胸痞脹、腹脅滿悶、咽塞不通、嘔吐不食、上氣喘息、咳嗽痰甚,身體浮腫、走注疼痛,大便不通。兼見耳鳴、耳聾,苔濁,病因暴起卒聾者,元氣充實,當用調(diào)氣開郁,可用流氣飲子。審其癥狀加減出入為治。
若氣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實,癥見憎寒壯熱,頭目昏運,目赤睛痛、耳鳴嗌塞,屯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咳嗽上氣、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治宜清熱疏泄、通解三焦??捎梅里L通圣散出入為治。
以上所治都以實證暴起,氣郁不通為指征。若病勢遷延,病機多歸以下二種;若恚怒氣郁,肝脾之氣不舒,耳鳴耳聾,胸悶肋痛,急躁易怒,咽中妨悶不爽,或見吞酸、呃逆,飲食不罄、腹痛泄瀉苔濁脈弦。治宜疏盱和脾、以疏逆氣。可用逍遙散加蔓荊子,石菖蒲、香附等加減為治。
若病由憂思致郁.傷及心脾,癥見心悸氣短,精神恍惚,耳聾耳鳴,虛煩少寐,遺精夢泄、盜汗自汗等癥,治宜寧心順氣、通竅解郁,妙香散加減。心虛血少者,可用平補鎮(zhèn)心丹。
2。氣逆化熱,旰膽火郁,
平素肝郁氣滯,多怒易驚,若更遇暴怒,狂飲,以致郁熱化火,火隨氣逆,上擾清空,癥見頭痛中熱,或頭痛如劈,眩暈,耳鳴如潮,按之彌甚,甚或閉塞暴聾,哄哄熵熵之聲不絕于耳,或兼目痛掀腫,眥赤,面紅,脅肋灼痛,口苦而干夜寐不安,甚或咯紅,吐衄,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清泄少陽,輕清泄郁,可用清膽湯。甚則清旰泄火,熱清耳鳴自巳。前方加羚羊角,山梔、丹皮,蔓荊子、青黛、夏枯草等。
3。肝火挾濕,濁熱蒙竅
肝膽火郁,更挾下焦?jié)駸峄ヌN,濁氣上蒸,蒙遏清竅,前癥兼見便堅小溲赤澀,或睪丸紅腫熱痛陰濕,白濁臊臭,婦人帶下黃臭、外陰搔癢,治宜瀉旰利濕,可用龍膽瀉肝湯。
若肝經(jīng)實火內(nèi)燔、熱甚濕輕,或兼神志不寧、驚悸搐搦,躁擾狂越,當用苦寒瀉火、直折其熱。(非實火不可輕投)可用當歸龍薈丸。
4?;鹩魭短?、上逆擾竅。
素蘊痰火,復因忿怒焦思,痰因火動,上擾清竅。前癥兼見胸膈煩悶,嘔吐痰涎,口中苦膩,耳中堵塞如聾,二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治宜順氣化痰、可用滌痰湯加香附,厚樸。火甚者加龍膽草,山梔、丹皮、花粉清肝化痰。小便不利者加瞿麥,萹蓄,木通、黃柏。痰多加膽星、海石。.
痰火若兼腎虛者宜降氣益水,攝氣歸元。治參腎虛型,合左慈丸、龍骨、牡蠣等。
若兼長期火郁不宣,郁怒不解,煩悶,脅痛,喜太息,耳下脹痛,耳鳴著惱更甚,喉中有痰如鹽梅。治宜舒郁為主,兼清痰火。用化肝煎加郁金、香附,橘葉、連翹、竹瀝。
若痰郁結(jié)核,佐以軟堅化痰,酌加苦丁茶、夏枯草、龍骨、牡蠣、海藻、元參等。
若痰火閉結(jié),’大便不逋,可合礫石淺痰丸。
5.積熱不化,火擾清空。
陽明實火,上擾清空,耳鳴塞堵,兼見滿面熱赤,食干,牙痛齦爛,便結(jié),溲穢,舌紅,脈數(shù),治宜瀉火,可用清胃散加芩、梔。
上焦浮熱者,可用蔓荊子散,升清泄熱。
熱在膈上,膈上煩熱,心煩不安,大便不暢,可用涼膈散加減。
6。熱郁于上,水虧于下。
郁火未退,腎水寢傷,癥見耳鳴耳聾,骨蒸煩熱,咳逆易饑,足膝疼熱內(nèi)烙聲甚則肺痿咯紅,舌紅,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清熱,瀉南補北,用大補陰丸?;騾⒖寄I虛本型治法。
7.風火相煽,竄擾聽宮。,
肝膽郁火,復感風熱外邪,前癥兼見惡寒發(fā)熱,或耳內(nèi)腫痛,宜清肝泄膽,疏散風邪。可用柴胡清肝飲加減?;騾⒖硷L邪上擾型治法。
《醫(yī)貫。耳論》云。。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故凡一經(jīng)一絡有虛實之氣入于耳者,皆足以亂其聰明而致于聾聵,此言暴病者也。。所以說,暴病鳴、聾,必因臟腑之氣不能運行而厥逆于上竅所致.《諸病源候論》、《仁齋直指方》所稱“厥聾”,《古今醫(yī)統(tǒng)》所稱。氣聾。等,殆即指此而言。故凡氣滯郁結(jié),卒聾實證,皆當調(diào)氣開郁。流氣飲子,萃諸調(diào)氣,疏導于一方,且兼和血分廣功能可謂備矣,臨床應視所需,斟酌損益。
倘表里三焦俱實,氣血滯郁不通,則當通調(diào)上下,表里雙解,乃取傷風通圣散法。
若氣滯病因抑郁,思慮太過引起,積久經(jīng)脈閉塞、耳鳴耳聾。又當分虛實而異其治。大凡怒動肝火,旰脾不和,所謂五郁相因者,當先疏肝理氣,用逍遙散。若憂郁思慮,不得隱曲,損傷心脾之氣,則當寧心順氣,用妙香散。二者調(diào)氣開郁雖同,而病機虛實固異,病位亦差。《醫(yī)學入門》所謂。實人因怒。,“虛人因思。,殆即指此。以上氣郁鳴、聾,治療之外,總宜調(diào)攝心神,戒除嗔怒焦思,令氣順心舒而郁結(jié)自開,否則事倍功半,成敗相因,難收全效。、
氣郁則生熱,耳為陽竅,上居清曠之區(qū),唯火氣上擾,最易擾亂聽宮。肝膽屬木,郁則生火,怒則氣上,火隨氣逆,常從肝膽之脈上循,故朱丹溪云?!岸@皆屬于熱,少陽厥陰居多”(見《丹溪心法.耳聾》)。對火邪上擾,陽氣閉塞清竅之治法,《景岳全書.耳證》有謂.“此證治宜清火,火清則閉自開。,但當。察其火之微甚及體質(zhì)之強弱而清之降之”.從臨床病機來看,主證?;稹R獏^(qū)別微、甚、虛,實,兼證亦有陰虛、挾痰,挾郁之異。而總的治則不外清泄,涼降。凡已上浮循經(jīng)擾竅之火,.宜輕清疏泄,令透解子上,多用青蒿、菊葉、薄荷,連翹、苦丁茶等,治其膽火,此清膽湯之用也。盱膽內(nèi)蘊之火,又當清降,如羚羊角、丹皮、山梔、夏枯草等,此葉天士《臨證指南》常用治法也。
著肝旺腎虧,則滋水清肝,清鎮(zhèn)重墜以涵養(yǎng)之。心火傷陰,則育陰泄熱,瀉南補北以交通之。能如是則陰精充沛,邪火自安而不復上擾,此兼證陰虛治法之大概。但本型所列治法,僅示嶇略,欲求詳備當各參考本型。
至于肝火挾濕,邪火蒸動濕濁上冒清空,而耳中鳴聾不已。此《內(nèi)經(jīng)》所謂“濁邪害清”也?;饾窕ヌN、下竅不利則溲赤諸癥生焉,此則必需瀉火平肝、利濕泄熱,濕利則火自易清。龍膽瀉肝之用,端為此設。但火郁之甚,時慮傷陰,河間,東垣用此等方劑,均取當歸、生地之濡陰養(yǎng)血。然皆以苦寒直折其火,尤其龍薈丸,去濕雖遜,清熱透竅最力,乃直入厥陰瀉火之峻劑,證非實火,不可輕投。
如上所言,肝火上郁之證,乃實證聾、鳴之最常見者,顧其中挾痰濁上亂者,亦復不少。良由痰為濁邪,火氣騰濁,最易使痰蒙清竅正如王綸《明醫(yī)雜著》所說,此癥。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治法痰甚于火者,順氣化痰為主,氣順則火降痰消?;鹜瞪撸褰堤祷馂橐?。挾郁不解的要注意調(diào)氣泄郁,不可一味降痰。脾胃不足的,。要注意虛中有實,不可急補其虛。明.徐春圃《古今醫(yī)統(tǒng)》有云。治痰火郁結(jié),氣逆不通,壅塞成聾之證,不可過份涼遏清降,峻用痰火藥,否則。反傷脾胃,不能開塞。,。若急補其虛,則火愈上,亦不能開。,唯當在降痰火藥中,佐以味辛行氣之藥,緩緩平治,方得治法之賈.這種見解實為經(jīng)驗之談,是為痰火耳鳴耳聾臨證中不可不注意者。
此外,在上焦痰火之治多主清降,不比脾弱不運,痰濕內(nèi)生、痞膈升降(見清陽下陷,濁氣上逆型治法)之證,要用升運中焦,蓋病雖同是濕,而治法卻有差別。
痰火之證,久則亦致傷陰。清.懷抱奇《醫(yī)徹。耳病》;“至于痰火為患,耳如蟬鳴,降氣則痰下,益水則火熄,亦不越攝氣歸元之旨也。,足見。痰火。乃氣郁、火遏、氣陰內(nèi)虛等病理代謝產(chǎn)物,后期病機主變亦不越火灼陰傷,自當以攝氣安腎為要,勿拘于痰火標邪治法。
若系陽明之熱上擾,則當清胃涼膈以泄之,是又不單獨局限于少陽一經(jīng)也。
若風火相煽,內(nèi)外相合,以致熱遏聽宮的,則要清泄疏散并舉.
關于辛味通竅藥之應用。.
舉凡聾證,莫不因氣閉所致,由于味辛通竅之劑,具有流氣疏導之功。因而辛通疏上之品,最常隨證而施。但要注意的是;凡火壅于上之陽證(陽氣閉塞)理當清降,或更予補陰為要著。如需疏上通竅,只可少用微辛涼泄之品,取其輕清透泄以收通竅泄熱之臂助。河間治法;。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退風散熱,涼藥調(diào)之。,“熱證已退而不巳者,當以辛熱發(fā)之、二三服不止者,則不可久服,恐熱極而生他病矣!。(見《素問玄機原病式.耳聾》)是為先清熱,后辛通之治法,其輕重客主井井有序。足供參考。以上是為辛通藥物在火邪陽證耳聾中之應用宜忌,若無火邪,止由氣閉之陰證(濁邪害清),如痰火、痰濕,氣虛等證,則“或補或開,必兼辛溫之劑,方可通行。。(見《景岳全書.耳證》)
(四),風邪壅遏
癥狀及分析。
外感熱病中,出現(xiàn)耳鳴,或繼轉(zhuǎn)耳聾一一外感風熱上擾
頭痛、眩暈一一熱氣上千
嘔逆、煩悶一一胃氣不和,氣機不調(diào)
或致耳中作癢,痛連齒齦一一耳竅被遏、宗脈不利
客邪未解,則寒熱身痛不除。其邪去、余蘊未盡者,則只有頭目不了了
脈浮、苔薄膩一一都是外感未盡之征
治法:疏風清上,輕清泄降。
方藥;翹荷湯加減。
①方解;薄荷、桔梗,輕宣泄上,生梔子、連翹、綠豆衣、生甘草,清熱。
(2)加減法。頭目不爽,旰熱上蒙,加蟬衣、僵蠶、蒺黎、菊花,清疏旰熱。熱甚,加羚羊角、苦丁茶。咽痛,加銀花,牛蒡子、等清咽。虛煩懊儂,加豆豉,除煩。若熱病后期,或反復感冒后,耳聾不愈者,此病后脾胃肝膽余熱,不可多事清降,但按上法,或與養(yǎng)陰和胃,飲食漸加,耳鳴、耳聾亦可漸漸痊愈。
清.陳修園《時方妙用。耳聾》云;“外感暴聾,總不外傷寒一經(jīng)。,凡傷寒不解,亂其營衛(wèi),解其邪則閉自開。但此邪在少陽,半表半里,治宜和解。古法用小柴胡解表透邪清熱和里。.
應該注意的是,外感病至于耳鳴耳聾,多。因虛而致。。蓋其人本體素虧,腎氣不足?;蛞蛘`治,汗下失度而成,本虛杯實,十常七八。故《景岳全書。耳證》論治法。
凡遇此證,必當專顧元氣,有邪者兼以散邪。。古籍所謂“風聾。,亦多認為乃在。勞傷氣血。、。精脫腎憊。基礎上,然后。風邪襲虛。所致。治法必須在主治內(nèi)傷虛證外解,審其外證,量施透解。切勿漫無標本,浪投破泄,而有。虛虛。之害。
若溫邪暑熱,火風侵竅,而成耳聾脹痛,則多仿葉天士,吳鞠通治法,用輕可去實.輕清泄降之劑。
變證。本型以風熱上擾,較為多見,多出現(xiàn)外感熱病過程中,或為余熱后遺之證,治療須重外感本證,邪去耳鳴自亦漸愈。此外,尚見當有以下情況;
1.傷寒不解,邪遏少陽。.
傷寒不解,邪郁少陽,癥見寒熱往來,胸脅痞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耳鳴耳聾、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脈弦。治宜和解少陽,清熱透邪。用小柴胡湯加減。
2。風寒上搏、耳目不清。
風寒之邪上被,耳目不清,耳常重聽者,治宜宣上疏風透竅用清神散加細辛等。
3。誤治致虛,蘊邪不撤;
外感病經(jīng)誤治,汗、下,火迫太過,氣血損傷,以致客邪阻絡,不能外撤,耳鳴耳聾者,當視所傷部分,扶正透邪,正氣日復,蘊邪自解分別參考本型治法。
(五)瘀阻閉塞;
久聾、年老,瘀阻蔽塞,而成耳聾。
1.客邪久蘊,挾瘀竅閉:
外感耳鳴、耳聾,誤治失治,邪阻少陽,久久不能透泄,以致絡脈瘀阻,耳竅閉塞,鳴聾不巳者,治宜和解清疏,通瘀開閉。可用柴胡聰耳湯加減,或通氣散加減。
2.瘀閉耳竅,久年耳聾。
久年耳聾,或慮瘀閉耳竅,可試用通竅活血,方用通竅活血湯合通氣散。
各型耳鳴耳聾,久稽不解,因虛不復,易致。勞聾”,年老體弱,久鳴漸聾,多屬難治。其中部份病人,標邪內(nèi)壅(風、火、痰等),耳絡久閉,或成瘀阻。柴胡聰耳湯,在疏導之時,兼予化瘀,更取蟲類藥搜剔通竅,其意可資師范。通竅活血湯對于久年耳聾,亦堪一試。
辨證論治筒表’
┏━━━━━━━┳━━━━━━━━━━━━━━━━━━━━┳━━━━━━┳━━━━━━━┳━━━━━━┓
┃分類┃癥狀]┃[病機┃治法┃主方┃
┣━━━━━━━╋━━━━━━━━━━━━━━━━━━━━╋━━━━━━╋━━━━━━━╋━━━━━━┫
┃┃耳鳴或耳聾,多兼見眩暈,目眩、腰┃腎精虧虛┃滋腎降火,┃耳聾左慈┃
┃腎精虛虧┃┃┃收攝精氣┃丸┃
┃┃酸膝軟、顴赤口干、手足心熱、遺精、┃┃┃┃
┃┃舌苔紅、脈細弱或尺脈虛大┃┃┃┃
┣━━━━━━━╋━━━━━━━━━━━━━━━━━━━━╋━━━━━━╋━━━━━━━╋━━━━━━┫
┃┃耳鳴,耳聾,時輕時重,休息暫減,┃清氣不升┃益氣升清┃益氣聰明┃
┃清陽不升┃煩勞則加,四肢困倦,勞怯神疲,昏┃┃┃湯┃
┃┃憤食少,大便溏薄,脈細弱,苔薄白膩┃┃┃┃
┣━━━┳━━━╋━━━━━━━━━━━━━━━━━━━━╋━━━━━━╋━━━━━━━╋━━━━━━┫
┃氣┃痰┃兩耳蟬鳴,時輕時重,有時閉塞如聾,┃痰火郁結(jié)┃化痰清火┃滌痰湯┃
┃郁┃火┃胸中煩悶痰多:,口苦,或脅痛,喜得┃┃通竅降濁┃┃
┃痰┃氣┃太息,喉中不適如梅核氣,耳下脹痛┃┃┃┃
┃火┃郁┃二便不暢。舌苔薄黃而膩,脈象弦滑┃┃┃┃
┣━━━╋━━━╋━━━━━━━━━━━━━━━━━━━━╋━━━━━━╋━━━━━━━╋━━━━━━┫
┃熱┃肝┃耳鳴或耳聾,頭痛面赤、口苦咽干、┃肝膽火郁┃清肝泄熱┃龍膽瀉肝┃
┃壅┃┃心煩易怒,怒則更甚、或夜寐不安,┃上升┃┃.湯┃
┃上┃┃胸脅脹悶大便秘結(jié),小溲短赤舌質(zhì)紅,.┃┃┃*注。要隨┃
┃┃┃苔黃,脈多弦數(shù)┃┃┃證施治(見┃
┃竅┃火┃┃┃┃┃
┃┃┃┃┃┃分型各條)┃
┣━━━┻━━━╋━━━━━━━━━━━━━━━━━━━━╋━━━━━━╋━━━━━━━╋━━━━━━┫
┃風┃外感熱病中.出現(xiàn)耳鳴,或繼轉(zhuǎn)耳聾,┃風熱蒙遏┃疏風清上┃翹荷湯┃
┃邪┃伴見頭痛、眩暈,嘔逆、心中煩悶。耳┃清竅┃┃┃
┃壅┃內(nèi)作癢,或耳根連及牙齦腫痛或兼寒┃┃┃┃
┃遏┃熱身痛等表證。病輕者亦可但見頭目┃┃┃┃
┃┃不爽。苔薄口膩脈浮或參弦數(shù)┃┃┃┃
┗━━━━━━━┻━━━━━━━━━━━━━━━━━━━━┻━━━━━━┻━━━━━━━┻━━━━━━┛
四,其他治法.
(一)單方.驗方。
1。通耳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穿山甲6克,茴香,木香、全蝎、元胡索、陳皮、菖蒲各3克,羌活,白僵蠶、川芎、蟬蛻各3克,甘草1.5克。右件藥為細末,每服3克,不拘時候溫酒調(diào)下。(此方
辛溫通竅、蟲類搜剔。對氣閉絡塞可暫用).
2.菖蒲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石菖蒲30克(一寸九節(jié)者)、蒼術150克(生用)、右判成塊子,置瓶內(nèi),以米泔浸七日,取出蒼術,只將菖蒲于甑上蒸三兩時,取出焙干,搗為細末,每服6克,糯米
飲調(diào)服,日三次?;?qū)⒄羰煺咦髦割^大塊子,食后置口中,時時咀動,咽津亦可。(此方通用利竅).
3.蚯蚓,川芎各45克,為末,每服6克麥門冬湯下。服后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立效,《圣濟總錄》。(此方治氣閉耳聾)
4.黃蠟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細咀,茶湯下?!镀諠健?/p>
(二)食療,”
1.豬腎一對,去膜切,以粳米二合、蔥白二根、薤白七根,人參二分,防風一分,為末,同煮粥食?!斗钣H養(yǎng)老方》,(此方補腎疏上通竅,治老人腎虛絡閉耳聾)
2.益腎散《濟生方》
磁石(制)、巴戟、川椒(開口者)者各30克,石菖蒲、沉香、各15克,右為細末,每服6克,用豬腎一只,細切,和以蔥白,少鹽,并藥、濕紙十重裹煨,令香熟,空心細咀,溫酒調(diào)下。(此方溫腎。鎮(zhèn)墜,治腎中虛寒,濁氣上蒙耳聾)
3.燒鐵投酒中飲之(或加菖蒲),仍以磁石塞耳,日易,夜去之?!肚Ы鹨健?此方意取攝氣通竅).
4.磁石酒。用磁石、木通、菖蒲等分、袋盛酒浸、日飲。
5.干柳三枚、細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許煮粥,日日空心食之。《太平圣惠方》
(三)外治法,
1.通耳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磁石(緊者豆大一塊),穿山甲(燒存性為末,一字),右二味,用新綿裹了,塞所患耳內(nèi),口中銜少生鐵,覺耳內(nèi)如風雨聲即愈。
2.通耳散《普濟方》
穿山甲、螻蛄各工5克,麝香少許,右為細末,以蔥涎和劑塞耳,或為細末、蔥管盛少許、放耳中,外用搐鼻藥、即通。(搐鼻藥用追風散,見9條)
3.堿砂酒《古今醫(yī)鑒》
針砂30克、穿山甲末3克。右以穿山甲拌針砂,養(yǎng)一晝夜,揀出山甲,將針砂以酒二碗,浸三四日,噙酒口內(nèi)、外用磁石一塊,綿裹,塞耳。戒怒。
4.熏耳治聾《肘后方》
蠶退紙、作燃,入麝香6克,入筆管燒煙熏之,三次即開。
5.磁石生研細,綿裹納聾耳中,別用鐵砂末納不聾耳中,自然通聽?!度数S直指方》
6.久聾、甘遂半寸,綿裹塞耳中,甘草半寸,咀口中即通《醫(yī)學綱目》
7。治耳鳴如流水聲,不治久成聾方?!肚Ы鹨健飞鸀躅^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內(nèi)耳中,日一易之,不過三日愈。亦療癢及卒風聾。
8.聰耳丸《龔氏經(jīng)驗方》細辛末,溶黃蠟丸,鼠屎大。綿裹一丸,塞之,、一二次即愈,須戒嗔怒。。
9.追風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黎蘆、雄黃、川芎、石菖蒲、全蝎、白芷、藿香、鵝不食草、薄荷、苦丁香各等分,麝香少許。右為細末,每用些少吹鼻中。如無鵝不食草、加片腦少許?!?/p>
10.斑蝥(炒)二枚,生巴豆(去皮、心)二枚,杵丸,棗核大,綿裹、塞之.《太平圣惠方》
11.蓖麻子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蓖麻子廿一個(去油用),皂角(煨取肉半錠)生地龍(中者一條)、全蝎二個(焙)、遠志(去心)、磁石(火煅酒碎七次,研細水飛),乳香各6克,右為細末,以黃蠟溶和為丸、塞耳中。
(四)推拿;(略引簡易易行者)
1.《景岳全書.耳證》;。凡耳竅或損或塞,或震傷,以致暴聾,或鳴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竅中輕輕按奈,隨奈隨放,隨放隨奈,或輕輕搖動,以引其氣。奈之數(shù)次,其氣必至,氣至而竅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連為導引,恐因而斷閉,而競至不開耳。。
2.《養(yǎng)性書》;“以手摩耳輪,不拘遍數(shù),所謂修其城郭,以補腎氣,以防聾聵。。
[預防與護理}
本病以內(nèi)傷(包括勞傷氣血,房欲傷腎、以及勞神傷心,恚怒氣逆等七情因素)為發(fā)病基礎。病機方面,火炎上擾為多見,預防方面,應針對不同病因和素質(zhì),節(jié)勞倦、謹房幃、戒嗔怒、少勞神、以資防范,若既病之后,尤宜注意以上幾點。并宜調(diào)節(jié)飲食,少嗜煙酒炙熱食品。以免化火釀痰加重病情。
(結(jié)語]
耳鳴,耳聾作為一種常見臨床癥候,可見于多種內(nèi)傷,外感雜病(亦可能是耳竅外科病的兼證或后遺證,本篇不贅)。《內(nèi)經(jīng)》所述,頗為繁復,而未能條分縷析。宋、元以后所述漸歸系統(tǒng)。一般新病多因風邪、火熱,邪遇少陽、火擾清竅,外感但多挾有內(nèi)虛因素,治法疏風散熱、和解少陽,注意補虛治內(nèi)。內(nèi)傷卒聾和鳴,不外風、火、痰、郁引起經(jīng)絡閉塞,要針對不同病機清熱,降火、化痰、理氣、散風通竅,以采用通其閉塞。鳴聾不已,內(nèi)傷以勞倦、精脫為主。治要分別予以寧心、補腎、益氣升清,總要辨清虛實標本,方能得其要領。
一般說來,氣厥耳聾(標邪)尚易調(diào)治,精脫勞傷(本傷),不易藥愈。
病位方面;外感不離少陽,風火痰郁,病在肝膽為多,氣弱在睥,精脫在腎從本體說來少壯者實證火擾居多,中年之后虛證腎憊多見。對于虛證,調(diào)治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補充盈虧,漸收效益。年老勞聾,多致失聰。
(文獻選錄]
《靈樞??趩柶?;。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
《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
《靈樞??趩柶?。黃帝問曰?!叭酥续Q者,何氣使然。?岐伯對曰。、。耳中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靈樞.決氣篇》:。精脫者耳聾。液脫者,骨屬曲伸不利,色天、腦髓消,脛酸,耳數(shù)鳴。。.
《素問。通評虛實論》;。五臟不平,六府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素問。通評虛實論》;。凡治暴厥而聾,偏閉塞不通,內(nèi)氣暴薄也。。
《素問。五臟生成篇》。。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素問.熱論》;。傷寒三日,少陽受之……故胸脅痛而耳聾。。。其兩感于寒者,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素問.厥論》;。少陽之厥則暴聾……”。
《素問。臟腑法時論》。。肺虛則少氣報息,耳聾嗌干。。
《傷寒論.75條》:。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所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如此。。
《傷寒論。264條》.。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耳病論治》。。當知耳為聽會,主納五音,外則宮商角征羽,內(nèi)則曦噓呵吹哂。內(nèi)關五臟,外合六淫,故風寒暑濕,使入聾聵耳鳴,憂思喜怒,多生內(nèi)塞,其如勞逸,不言而喻。復有出血,生膿、聘耳,底耳,或聘聹不出,飛蟲投入。諸證既殊,治各有法。。
《濟生方.耳論治》。。夫耳者腎之所候,腎者精之所藏,腎氣實則精氣上通、聞五音而聰矣,若疲勞過度、精氣先虛,于是乎風寒暑淫,得以外入,喜怒憂思,得以內(nèi)傷,遂致聾聵。。。大抵氣厥耳聾尚易治,精脫耳聾不易藥愈”。
《素問玄機原病式。耳聾》。。所謂聾者由水衰水實,熱郁于上,而使聽戶玄府壅塞,神氣不得通泄也。。。耳鳴。非妄聞也,蓋耳為腎之竅,交會于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jīng),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jīng)絡、沖于耳中,而鼓其聽戶,隨其脈象之微甚而作諸音聲也。經(jīng)言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是也。。
《醫(yī)學正傳。耳病》;。一曰腎通竅于耳,一曰心通竅于耳。夫腎之為臟,水臟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一腎而一陰藏焉,而又有相火存乎命門之中也,每挾君火之勢而侮所不勝,經(jīng)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是矣。其或嗜欲無節(jié),勞役過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五日而不作也,或如蟬噪之聲,或如鐘鼓之響,甚為可惡,早而不治,漸而至于龍鐘,良可嘆哉!治法宜瀉南方火,補北方之水,無有不安者烏。。
《醫(yī)學入門。耳聾》。。耳聾須分新舊,新聾多熱,少陽陽明火多故也,宜散風熱開痰郁之劑,舊聾多虛,腎常不足故也,宜滋補兼通竅之劑。。。厚味動胃火則左右俱聾,怒動膽火,則左耳聾;色欲動相火則右耳聾,三者之怒居多。。
《醫(yī)學準繩六要。耳鳴聾》?!岸Q耳聾,須分新久虛實,忽因大怒不醉而聾或鳴者,屬痰火,分輕重。治中年及體虛,或病后有此,悉屬虛,但分氣血耳,古方有……無非辛熱散結(jié),透竅有余,暴起者或可取效,若元氣不足,腎陰虧損,虛火挾痰泛上,閉住其竅而鳴聾者,雖日滴時塞,如蟻撼石,終莫能動,須大補氣血,滋陰制火,使上氣上行.充塞乎頭,則九竅通利,聾聵咸除。。
。耳聾耳鳴,有痰有火,有氣虛,有陰虛,有肝火”。。少壯悉屬痰火、中年必是陰虛。。
《古今醫(yī)統(tǒng).耳聾》。。憂愁思慮則傷心,血虛血耗,必致耳聾耳鳴,房勞過度則傷腎,腎虛精竭,亦必致耳聾耳鳴,藥宜補南方補北方,滋陰降火為主。心虛當寧心順氣……腎虛者,宜益精補腎……。。
《景岳全書.耳聾論證》,“耳聾證,諸家所論雖悉,然以余之見,大都其證有五;曰火閉、曰氣閉、曰邪閉、曰竅閉,曰虛閉’。
“凡此數(shù)者,有從外不能達者,其病在經(jīng),有從內(nèi)不能通者,其病在臟。當各隨其宜而治之,自無不愈者。然暴聾者多易治,久聾者最難為力也。。
。耳聾證總因氣閉不通耳,蓋凡火邪風邪,皆令氣壅,壅則閉也,怒則氣逆,逆則閉也,竅傷則氣窒,窒則閉也,虛則氣不充,不充則閉也,凡邪盛氣逆而閉也,實閉也,氣有不及而閉者、虛閉也。然實閉者少而虛閉者多。旦凡屬實邪,固令耳竅不通,使果正氣強盛,斷不至此。唯經(jīng)氣不足,然后邪氣及以奪之,此正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謂。故即系實邪而病至聾閉,亦無不有挾虛之象。所以凡治此證,不宜峻攻i如古法之用通圣散、神芎丸、涼膈散、木香檳榔丸之屬,皆不可輕用。蓋恐攻之未必能愈,反傷脾胃,則他變踵生矣。治此之法。凡火壅于上者,自宜清降,兼陰虛亦宜補陰,此陽證之治也。若無火邪,止由氣閉,、則或補或開,必兼辛溫之劑,方可通行,此陰證之治也。然此二者,皆當以漸調(diào)理,但無欲速,庶乎盡善。.
耳鳴當辨虛實,凡暴鳴而聲大者為實,漸鳴而聲細者多虛,少壯熱盛者多實,中衰無火者多虛。飲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實,質(zhì)清脈細,素多勞倦者多虛。且耳為腎竅,乃言脈之所聚,若精氣調(diào)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至聾聵。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是皆陰衰腎虧而然。?!夺t(yī)貫.耳論》;“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或少減者,虛也,手按之而愈鳴者,實
也。。+
《時方妙用。耳聾》。。為大聲所振而聾者,皮膜破也,或聾或不聾者,心腎不交也……有先耳鳴而后聾者,腎虛不能閉藏,陰氣窒塞于陽竅也”。
《醫(yī)碥。耳》。。內(nèi)氣本流通,何以蔽塞,則風火痰血為主也。在上為心肺之氣,在下為肝腎之氣,在中為脾胃之氣,……上焦氣壅屬實,下焦氣逆屬虛,或陰虛而火上炎,或陽虛而火上浮也。中焦多屬濕熱,酒食之所郁責也。。
《證治匯補.耳病》,。虛聾由漸而成,必有兼證可辨;如面頰黧黑者精脫,少氣嗌干者肺虛,目謊善恐者肝虛,心神恍惚驚悸煩躁者心虛,四肢懶倦、眩暈少食者脾虛”。
明。龔信《古今醫(yī)鑒。耳病論》。。夫左耳聾者,因有所忿怒過度則動少陽膽火,故從左起,以龍薈丸主之,右耳聾者,因有所色欲過度則動太陽膀胱相火,故從右起,以六味地黃丸主之,左右俱聾者,因有所醇酒厚味過度則動足陽明,故從中起,以通圣散、滾痰丸主之。。,
又。“蓋左耳聾則婦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聾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聾者,膏梁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總?cè)叨撝?,忿怒致耳聾者多”。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前是數(shù)者,腎脈可推,風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
李挺《醫(yī)學入門。耳聾》:。脈證以腎為主,遲濡為虛,浮動為火,浮大為虛,沉澀為氣,數(shù)實為熱。。
陳修園《時方妙用。耳聾》;“浮大為風,洪數(shù)為火,洪大而實為風火,尺數(shù)為陰火,遲濡為腎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