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枳姜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橘皮20g 枳實9g 生姜15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ral,分溫2次服。
(功效}宣通降逆,行氣散水.
(主治)胸痹,胸中氣塞,呼吸短促,氣逆痞滿,甚則嘔吐,
舌苔白膩,脈沉滑。
(臨證加減工
1.若伴有嘔逆者,酌加干姜、半夏、旋覆花,以降逆止嘔。
2.停飲胸滿,加茯苓、澤瀉、豬苓以導(dǎo)飲利水氣。
3。氣滯胸滿,加木香、砂仁、枳殼以行氣化滯。
4.本方合栝蔞、薤白治胸痹(通陽降氣化痰)。
5.本方加半夏、茯苓、栝蔞、薤白,重用陳皮,治慢性氣
管炎。
6.橘皮枳術(shù)丸:陳皮、枳實、白術(shù)。治胸痞.[雜病源流犀刪
7。橘半枳術(shù)丸:橘皮、枳實、半夏、白術(shù)。治飲食傷脾,
停積痰飲,心胸痞悶。
(原文}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6)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幅幅
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澀燥,唾沫?!?br> (經(jīng)義闡釋] 胸痹本來有喘息咳唾、胸背痛等癥狀,本條程度較輕,只突出胸中氣
塞和短氣兩個癥狀。這兩個癥狀都屬于氣機不利,似乎相同但實際不同。氣塞是覺氣機
不通,似有窒息情況;短氣則覺呼吸微弱而急促。肺司呼吸而主氣,又能通調(diào)水道。由
于肺氣虛則肅降失職,痰濕內(nèi)停,阻礙氣機出入的通道,故出現(xiàn)呼多吸少的短氣。這種
情況不屬于大氣虛陷,而是由于痰濕內(nèi)阻,與《痰飲咳嗽病》的短氣是相同的。治法應(yīng)
當以祛除痰濕為主,痰濕除則氣疲乏暢通,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利濕排痰以化肺氣。胸為
氣海,胸陽不足,陰邪乘之,則使氣滯于胃,而導(dǎo)致痰濕停留,阻塞中焦與上焦的氣道
流通,就會感覺有氣塞的現(xiàn)象,治法應(yīng)當以行氣為主,氣行則痰濕除,用橘枳姜湯溫通
胸胃之氣。
本條胸痹輕證,雖一證而立兩方,其實在證候上有輕重的分別。如偏重短氣、或有
喘不得臥者,是病邪在肺,以痰濕為重,治法應(yīng)當排除痰濕。如胸中氣塞不通,或有腹
滿欲吐的,是病邪在胃,以化氣為重,治法應(yīng)當溫行中氣。前方(茯苓杏仁甘草湯)利
痰濕以化氣,后方(橘枳姜湯)行氣滯以蠲飲。利濕化氣,中病即止,所以劑量輕;而
行氣逐飲,則因為橘、姜兩味都是尋常食品,慣于耐受,不多用便不能取效,足見用藥
是有分寸的。
(方藥評析) 茯苓杏仁甘草湯是一首宣肺利氣化飲的方劑。上焦陽虛,水液不能充
分通調(diào),則濕氣侵入肺中成為濕痰,濕痰可阻礙呼吸,造成喘息痰鳴或短氣。本方茯苓
是滲濕利水藥,主胸脅逆氣、膈中痰水,能加強水液的滲利,使肺中濕氣得以排除;杏
仁宣肺降氣祛痰,主咳逆上氣,胸間停水。肺氣通利則肺恢復(fù)通調(diào)的功能而水飲可消。本
病的短氣不是肺氣虛,而是邪氣實。茯苓、杏仁合用,滲利中有攻泄,排除中有布散.甘
草補中和中,使邪去而正不傷,且中氣足則健運有權(quán),停水自行。故茯苓杏仁甘草湯是
一首治療胸痹輕證的方劑。
橘姜湯有溫胃理氣散結(jié)之功。中焦陽虛,水液不能充分吸收,濕氣就會留滯胃中而
成為痰飲。痰飲在胃則心下脹滿、呼吸氣塞。方中橘皮理氣化痰、燥濕行滯、和胃,為
芳香健胃藥;生姜溫通散寒、蠲飲止嘔,是辛辣健胃藥。橘皮、生姜合用,能使胃氣健
運,痰濕消除。又用枳實除痰癖、開胸結(jié)、消脹滿。三藥合用,正本清源,氣塞等癥狀
便會消除。
(文獻選錄).徐彬:胸痹而尤覺氣塞短氣,是較喘息更有閉塞不通之象,氣有余之
甚也。知下之壅滯多矣。故以杏仁利肺氣,而加茯苓以導(dǎo)飲,甘草以補中。不則恐挾微
寒,橘枳以利中上焦氣,而加生姜以宣之。胸痹本屬虛,而治之若此,氣塞之甚,故先
治標,后治本也.(《金匱要略論注>>) .
周揚?。盒乇约扔刑搶崳钟休p重,故痹之重者,必徹背徹心者,輕者不然,然而
何以言痹?以其氣塞而不舒,短而弗暢也。然一屬手太陰肺,肺有飲則氣每壅而不利,故
以茯苓逐水,杏仁散結(jié),用之當矣。又可取于甘草?蓋以短氣則中土不足也,土為金之
母也。一屬足陽明胃,胃中實,故君橘皮以理氣,枳實以消滿,且使積滯去而機竅通,更
加生姜之辛,無處不宣,靡有遏抑,庶邪去而正自快。此同一實證中,又有臟腑之別也,
(《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
沈明宗:邪氣阻塞胸膈,肺氣不得往來流利,則胸中氣塞短氣。方用杏仁使肺氣下通,
以茯苓引濕下行,甘草和中,俾濕邪去則痹去而氣不短矣。然胸痹乃胸中氣塞,土濕寒濁陰
氣,以挾外邪上逆所致,故橘枳生姜善于散邪下濁,所以亦主之。(《金匱要略編注》)
吳謙:胸中氣塞,胸痹之輕者也。胸為氣海,一有其隙……若陰邪干之則化水,水
性氣闔,故令胸中氣塞短氣,不足以息,而為胸痹也。水盛氣者則息促,主以茯苓杏仁
甘草湯,以利其水,水利則氣順矣。氣盛水者,則痞塞,主以橘皮枳實生姜湯,以開其
氣,氣開則痹通矣。(《醫(yī)宗金鑒》)
唐宗海:氣塞者,謂胸胃中先有積氣阻塞。而水不得下,有如空瓶中全是氣,欲納
水入,則氣反沖出,不肯容水之入,此為氣塞之形也。以泄其氣為主,氣利則水利,故
主橘枳以行氣。短氣者,謂胸中先有積水停滯。而氣不得通,肺主通調(diào)水道,肺又司氣
之出入,肺之水道不通,則礙其呼吸之路,故短氣也。當以利水為主,’水行則氣通,故
主苓杏以行水。蓋水化即為氣,今有冰一塊,消化則見其氣上,是水化即為氣之征;有
水一盆,火熬之則氣出,亦是水化為氣之征;(《金匱要略淺注補正》)
(臨床應(yīng)用) (1)治心痹:張氏等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加附子治心痹7例,均獲顯
效。心痹主證有心悸,胸悶,頸脈動甚,勞則喘甚,遇寒加重,關(guān)節(jié)疼痛,時愈時發(fā),四
肢厥冷,足背浮腫,唇舌青紫,脈結(jié)代等特點。案例,關(guān)××,女,54歲。心悸胸悶,自
覺胸滿氣呼尚舒,喉中痰鳴作聲,痰涎清白而淡,頸脈動甚,勞則更甚,動則加劇汗出,
關(guān)節(jié)復(fù)發(fā)性疼痛,遇寒加重,足背浮腫至膝,喘咱不能平臥,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脈
沉細結(jié)代。診為心痹證。證屬心腎陽虛,水飲內(nèi)停,心絡(luò)瘀阻。治以溫陽化氣利水,方
用茯苓、杏仁、甘草,加附片,7劑而愈.
(2)治風(fēng)濕性心臟?。浩渥C胸滿咳嗽,吐粘沫痰,心悸氣促,端坐呼吸,臉色蒼
白,小便不利,肝在肋下1.5cm,下肢有凹陷性水腫,舌苔白滑,脈象結(jié)代。此心陽郁痹、
水氣內(nèi)結(jié),治宜理氣宣痹、通陽利水,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合茯苓杏仁甘草湯:枳實6克,
厚樸、瓜蔞、薤白、桂枝各10克,茯苓15克,杏仁10克,甘草3克,加法夏]o克,服
5劑,咳喘稍平,繼用苓桂術(shù)甘湯、橘枳姜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防己,服5劑,腳腫亦
消.后用歸脾丸常服調(diào)理。
(3)治慢性支氣管炎:秦氏治療案例,肖×,女,47歲。咳嗽氣短已3年,曾診
為慢性氣管炎。近半年來,胸中氣塞,咳嗽短氣,胸脅脹滿,隱隱作痛,喜暖畏寒,舌
淡苔白,脈沉細。胸透兩肺透過度增強,肺紋理增粗。擬診為胸中虛寒,飲邪偏盛之胸
痹證,治宜宣肺化飲,方投茯苓杏仁甘草湯加味:茯苓25g,杏仁15g,甘草lOg,陳皮
15g,半夏lOg,枳實、瓜蔞、郁金各15g,萊菔子10g。水煎服。服藥工5劑,諸證已止.
(4)治胸痹:姚氏治例,何××,男,34歲。咳嗽已5年,久治未愈。入夜胸中
似有氣上沖至咽喉,呼呼作聲,短氣,胃脘胸脅及背部均隱隱作痛,畏寒,納減,苔薄
白,脈遲而細。頗似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證,乃以橘枳姜湯加味治之:橘皮12g,麩枳
實9g,生姜15g,姜半夏l2g,茯苓12g。二診:服藥3劑后,諸癥消退,惟胃脘尚有隱
痛,再擬原方出入:橘皮12g,麩枳實9g,生姜12g,桂枝6g,陳薤白9g,全瓜蔞12g。
三診:五年宿疾基本痊愈,再擬上方去薤、蔞、桂枝,加半夏、茯苓、甘草以善其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