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益氣升陷劑
補中益氣湯
元·李杲《脾胃論》
黃芪病甚,勞倦熱甚者一錢 甘草炙 人參去蘆,有嗽去之,三分 當(dāng)歸身酒焙干或曬干,二分 橘皮不去白,三分 升麻三分 柴
胡三分 白術(shù)三分
上藥fu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渣、食遠(yuǎn),稍熱服。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
病日久者,從權(quán)立加減法治之。
【主治】治脾胃氣虛,身熱有汗,渴喜熱飲,頭痛惡寒,少氣懶言,飲食無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脈虛大;或氣虛下陷,久瀉脫
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以及遺尿,淋溲,婦人崩漏,帶下等癥。
【方論選萃】
清·柯韻伯: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fēng)木內(nèi)干中氣,用甘草、飴、棗培土以御風(fēng),姜、桂、芍藥驅(qū)風(fēng)而瀉木,故名曰建中。寒水內(nèi)
凌于中氣,用參、術(shù)、甘草補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勞倦,形氣衰少,陰虛而生內(nèi)熱者,表癥頗同外感,惟
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谷氣不盛,陽氣下陷陰中而發(fā)熱,制補中益氣之法。謂風(fēng)寒外傷其形為有余,脾胃內(nèi)傷其氣為不足,遵《內(nèi)經(jīng)》勞
者溫之、損者益之之義,大忌苦寒之藥,選用甘溫之品,升其陽以行春生之令。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茂護(hù)皮毛而閉胰理,不令
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昧,除煩熱之圣藥也。佐白術(shù)以健脾;當(dāng)歸
以和血;氣亂于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fù)
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fā)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是方也,
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diào)其營衛(wèi)也;亦可以補肝木,郁則達(dá)之也。惟不宜于腎,陽虛于
下者不宜升,陽虛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東垣治脾胃方,俱是益氣。去當(dāng)歸、白術(shù),加蒼術(shù)、木香,便是調(diào)中;加麥冬、五味輩,便是清
暑。此正是醫(yī)不執(zhí)方,亦正是醫(yī)必有方(《古今名醫(yī)方論》)。
明·張景岳:補中益氣一湯,允為東垣獨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氣,以參、術(shù)、歸、芪助陽氣,此意誠盡善矣。然補陽之義,
亦有宜否。如治勞倦內(nèi)傷發(fā)熱,為助陽也,非發(fā)汗也。然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勞倦感寒,或陽虛痎瘧及脾氣下陷等癥最宜。若全無表邪
寒熱,而中氣虧甚者,則升、柴大非所宜。蓋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惟有邪者可因升而散之,若無邪大虛者,即純用培
補,猶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補陽之劑,無不能升,正以陽主升也??茏趭]極言五勞七傷大忌柴胡,而李時珍以為不然。耍之
能散者,斷不能聚;能泄者,斷不能補;性味苦寒者,斷非扶陽之物。故表不固而汗不斂者,不可用;外無表邪,而陰虛發(fā)熱者,不可用
;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者,不可用;脾肺虛甚,而氣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不可用;水虧火旺,而衄血吐血者
,不可用;四肢厥,而陽虛欲脫者,不可用??傊?,元氣虛極者,不可泄;陰陽下竭者,不可升。人但知補中益氣可以補虛,不知幾微關(guān)
系,判于舉指之間,纖微不可紊,誤者正此類也(《古今名醫(yī)方論》)。
清·王晉三:氣者,專言后天之氣,出于胃,即所謂清氣、衛(wèi)氣、谷氣、營氣、運氣、生氣、陽氣、春升之氣、后天三焦之氣也。分
而言之則異,其實一也。東垣以后天立論,從《內(nèi)經(jīng)》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故以辛甘溫之劑,溫足太陰、厥陰,升足少陽、陽明。黃芪
、當(dāng)歸和營氣以暢陽,佐柴胡引少陽清氣從左出陰之陽,人參、白術(shù)實衛(wèi)氣以填中,佐升麻引春升之氣從下而上達(dá)陽明,陳皮運衛(wèi)氣,甘
草和營氣。原其方不特重參、芪、歸、術(shù)溫補肝脾,義在升麻、柴胡升舉清陽之氣,轉(zhuǎn)運中州,故不僅名補中,而復(fù)申之曰益氣(《絳雪
園古方選注》)。
【近代驗證】
例一 米伯讓治上瞼下垂(上眼瞼下垂)案(選自《米伯讓先生醫(yī)案》)。
徐某某,男,50歲。
1986年9月26日初診?;颊咭蜃⑸漕A(yù)防針(不詳)后出現(xiàn)視力模糊,曾在外院診為“上眼瞼下垂”,經(jīng)服中西藥未見好轉(zhuǎn),病期已十四
年?,F(xiàn)癥:視力模糊,流淚,手心發(fā)熱,易出汗,眼球直視,活動受限。舌淡白略厚,脈緩細(xì)。診斷:上瞼下垂。辨證:脾腎陰精不足,
氣血虧損。治則:健脾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沙菀蒺藜14克。處方:
炙黃芪35克 當(dāng)歸10.5克 黨參17.5克 白術(shù)10.5克 陳皮10.5克 升麻7克 柴胡7克 茯苓14克 炙甘草10.5克 生姜10.5克 大
棗二枚 沙菀蒺藜14克
每日一劑,連服三十劑。
10月27日二診:服藥后出汗、手心發(fā)熱、流淚消失,視力由0.6增至0.9,眼球活動較前靈活,舌淡色白,脈緩,繼用上方三十劑。
11月28日三診:眼球活動較前好轉(zhuǎn),余癥消失?;颊吖ぷ鳌趧?、學(xué)習(xí)、生活一切正常,舌淡色白,脈緩。繼用原方三十劑。
例二 葉熙春治子宮脫垂案(選自《葉熙春醫(yī)案》)。。
崔女,25歲。九月。常熟。
中氣素虛,產(chǎn)后過勞,氣虛下陷。收攝無力,下腹重墜,陰中有物外挺,腰酸無力,帶下如注,小便頻急。脈象虛緩,舌淡苔白。治
擬補中益氣湯加味。
清炙黃芪五錢 炒潞黨參三錢 炒曬白術(shù)三錢 炙當(dāng)歸三錢 清炙甘草一錢 柴胡錢半 炙升麻錢半 陳皮錢半 炒杜仲四錢 米炒
懷山藥四錢 鹽水炒桑螵蛸三錢。
二診:前用升提補攝之劑,陰中之物外挺略見內(nèi)收,帶減,腰酸亦差。仍以原法進(jìn)之。
清炙黃芪五錢 炒黨參三錢 炒白術(shù)三錢 炙當(dāng)歸三錢 清炙甘草一錢 柴胡錢半 炙升麻錢半 枳殼錢半 山萸肉三錢 米炒懷山
藥四錢 炒杜仲四錢。
三診:中虛之體,復(fù)因產(chǎn)后勞累,易成陰挺,方用補中益氣,以符“虛者補之”、“陷者舉之”之意。
例三 米伯讓治痿證(重癥肌無力)案(選自《米伯讓先生醫(yī)案》)。
李×,女,14歲,學(xué)生。
1986年9月26日初診?;贾匕Y肌無力一年余,經(jīng)服中西藥未見好轉(zhuǎn)?,F(xiàn)癥:四肢肌肉萎縮,右手無力舉動,全身活動不便,眼瞼下垂,
頭痛,納差,腰背酸痛,語言不利,形體消瘦,舌質(zhì)淡體胖,苔色白,脈虛細(xì)。診斷:痿證。辨證:肝脾氣血雙虛證。治法:健脾益氣,
補血養(yǎng)肝。方用補中益氣湯加牛膝。附子。處方:
炙黃芪35克 當(dāng)歸10.5克 黨參17.5克 白術(shù)35克 陳皮10.5克 柴胡7克 升麻7克 炙甘草35克 茯苓14克 牛膝10.5克 附子
10.5克 生姜10.5克 大棗2枚
每日一劑,加水煎二次,共量400毫升,一日服二次,早晚各服200毫升,服六劑。
②健步虎潛丸。每服10克,一日2次,早晚飯前開水送服。
10月4日二診:頭痛,納差,四肢活動較前好轉(zhuǎn),舌淡苔色白,脈沉細(xì),繼服上方十四劑。
10月20日三診:諸癥減輕,精神好轉(zhuǎn)。舌淡色白,脈沉細(xì),繼服上方一月。
11月11日四診:右手舉動有力,活動靈便,四肢肌肉較前豐滿,腰背痛消失,舌淡色白,脈細(xì)緩,改用補中益氣丸、健步虎潛丸連服
半年。
87年8月12目五診:四肢舉動、活動基本正常,肌肉未見痿縮,余癥消失。舌淡色白,脈細(xì),繼服上方三個月,以鞏固療效。
例五 時振聲治膽道感染案(選自《天津中醫(yī)》1985年第1期)
患者,女,40歲,科研人員,病歷號198435。低燒半年,體溫37.2~37.8℃,無畏寒,全身乏力,下肢發(fā)沉,腹脹,噯氣,矢氣頻作
,納食尚佳,大便不干,3~4天一次。近兩月右上腹不適,隱病連及右肩背,脈沉細(xì),舌苔凈。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肝脾不大。惟十二
指腸引流B管有白細(xì)胞20~45/mm3,C管有白細(xì)胞滿視野。西醫(yī)診為膽道感染,中醫(yī)辨證屬脾肺氣虛,士虛木侮。擬補益脾肺,兼疏肝理氣
、甘溫除熱法治之,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黨參12克 白術(shù)10克 當(dāng)歸10克 黃芪30克 陳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灸草10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木香5克 服藥二十
劑,體溫降為36.6~37℃,精神好轉(zhuǎn),體力增加,右上腹疼痛減輕,大便每日一次。仍守方服三十劑,體溫正常,十二指腸引流(-),
痊愈出院。
例六 時振聲治偏頭痛案(選自《天津中醫(yī)》1985年第1期)
患者,女,26歲,翻譯人員,門診病歷。左側(cè)偏頭痛半年,每于勞累后發(fā)作,痛時服止痛片方能緩解,疼痛劇烈時可伴有嘔吐及排便
感,每月發(fā)作4~5次。脈象弦細(xì),舌紅無苔,屬陰虛肝旺之證,治以養(yǎng)血清肝法。
桑葉10克 赤白芍各10克 川芎11克 白芷10克 菊花12克 僵蠶1O克 苦丁茶10克 當(dāng)歸10克 薄荷3克(后下)
服藥一月,頭痛未除,過勞則發(fā)?!秲?nèi)經(jīng)》有“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說,過勞則傷脾,發(fā)作時惡心、嘔吐,亦屬脾胃不健,遂改
用益氣健脾之劑,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黨參15克 白術(shù)10克 黃芪30克 當(dāng)歸10克 陳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草10克 川芎10克 蔓荊子12克
服藥一月,頭痛未見發(fā)作,仍以上方為丸常服,以鞏固療效。診治半年,隨訪6年,始終未再發(fā)作。
例七 時振聲治習(xí)慣性便秘案(選自《天津中醫(yī)》1985年第1期)
患者,女,60歲,退休干部,門診病歷。患者大便秘結(jié)三個月,每周排便一次,雖每日飲用蜂蜜亦不能通便。證見胸悶氣短,疲乏少
力,納食無味,排便無力,舌質(zhì)暗有齒痕,脈象沉細(xì)。既往有冠心病史。證屬年邁小虛,腸失濡潤,擬補益脾肺,佐以活血潤腸為法。方
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黨參30克 黃芪30克 白術(shù)10克 當(dāng)歸10克 陳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草10克 瓜蔞30克 丹參30克 桃仁10克
服上方七劑,排便較前有力,但仍三天一行,較干結(jié)。乃于上方合增液湯以增水行舟,加生地30克、麥冬15克、玄參15克。又服七劑
,大便通暢,每日一行,有時呈軟便,納食亦增,病情穩(wěn)定。
例八 米伯讓治眩暈(鏈霉素中毒)案(選自《米伯讓先生醫(yī)案》)。
王某某,女,40歲。1975年3月初診。
患者因患淋巴結(jié)炎注射鏈霉素18克后始現(xiàn)頭暈,耳鳴,手麻七日?,F(xiàn)覺頭暈,耳鳴,手麻,納呆,多夢,唇麻,舌淡苔薄白,脈虛細(xì)
。診斷:眩暈。辨證:氣虛證。治則:益氣健脾。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天麻、菊花。處方:
黃芪35克 當(dāng)歸10.5克 黨參17.5克 白術(shù)10.5克 茯苓10.5克 升麻7克 柴胡7克 炙甘草10.5克 陳皮10.5克 天麻14克 菊花
14克
每日一劑,服十四劑。
二診:手、唇發(fā)麻消失,耳聾耳鳴減輕,舌淡苔薄白,脈沉細(xì)。繼用上方十四劑,配服六味地黃丸。每服10克,一日二次。三診:諸
癥消失,仍耳聾,舌淡苔薄白,脈沉細(xì)。改用麥味地黃湯加靈磁石。處方:
熟地28克 山藥14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10.5克 山芋肉14克 丹皮10.5克 茯苓10.5克 澤瀉10.5克 靈磁石35克 服4劑。
服上藥癥狀明顯好轉(zhuǎn)。舌淡苔薄白,脈象細(xì),繼用上方四劑,研細(xì)末加蜜為丸,每服10克,一日二次,早晚鹽開水送服,服三月。三
月后隨訪。
四診:服藥兩個月后,聽覺恢復(fù)正常。
【按語】
近代程門雪曰:昔人每贊補中益氣湯升散之妙,以為陰虛陽搏,是陽邪下陷陰中,當(dāng)以補中升陽出陰為治,不知此大誤也。根本既虛
,再行升散撥動根株,則脫離之險至矣,此似是而非之學(xué)說,不可從者也。縱是脾氣虛者,亦只以參芪術(shù)草補氣為主,無須升柴升散也。
昔賢論東垣升柴之法,謂利于脾胃陽虛,不宜于肝腎陰虛二語,最是精切,須當(dāng)識此,勿為偏說所誤也。
附方一
調(diào)中益氣湯
元·李杲《東垣試效方》
黃芪一錢 人參去蘆,半錢 甘草炙,半錢 陳皮二分 五味子七粒 芍藥三分 白術(shù)五分 當(dāng)歸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二分
上fu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主治】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jié)煩
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墮嗜臥,忽肥忽瘦,溺色變
,或清利而數(shù),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饗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