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丸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茯苓56克 半夏56克(洗) 烏頭28克(炮) 細辛14克
【用法】上四味,研末,納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崭箷r用酒飲下3丸,日二次,夜一次,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功用】溫經(jīng)散寒,化飲止痛。
【主治】寒飲腹痛,手足厥逆。
【方論】方中烏頭溫經(jīng)散寒,可治沉寒痼冷引起的腹痛,細辛、
...
赤小豆當歸散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異名】赤小豆散(《醫(yī)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當歸赤小豆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
【組成】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 當歸30克
【用法】上二味,杵為散。漿水調(diào)服2克,日三服。
【功用】清熱利濕,和營解毒。
【主治】濕熱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方論】本方用赤小豆?jié)B
...
沖和散
【來源】《百一選方》卷七。
【異名】蒼荊散(《醫(yī)學入門》卷八)。
【組成】蒼術1.8千克 荊芥穗900克 甘草375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熱服,不計時候;藥滓再煎。
【主治】外感風寒挾濕,身體沉重,肢節(jié)酸疼,項背拘急,頭目不清,鼻塞聲重,伸欠淚出,氣壅上盛,咽渴不利,胸膈凝滯,飲食不入。
...
沖和湯1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生姜120克(切,焙) 草果仁(去皮)22.5克 甘草(炙)22.5克 半夏曲(炙)7.5克 白鹽(炒)30克
【用法】上為細末,入鹽和勻。每服6克,沸湯調(diào)下,
【功用】醒酒快膈,消痰助胃。
【主治】酒食過傷,嘔逆惡心,不思飲食。
...
沖和湯2
【來源】《醫(yī)醇剩義》卷二。
【組成】山萸肉6克 棗仁6克(炒,研) 當歸6克 白芍4.5克(酒炒) 人參6克 茯神6克 甘草1.5克 沙苑蒺藜9克 紅棗5枚 橘餅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郁火脅痛,心煩意躁,筋節(jié)不利,入夜不寐。
...
沖和仙膏
【來源】《仙傳外科集驗方》。
【異名】黃云膏(《仙傳外科集驗方》)、仙膏(《仙傳外科集驗方》)、陰陽散(《外科樞要》卷四)。
【組成】川紫荊皮150克(炒。又名紅肉,又曰內(nèi)消) 獨活90克(炒,不用節(jié)) 赤芍藥60克(炒) 白芷30克(不見火) 木蠟(即石菖蒲。隨證加減)
【用法】上為細末。蔥湯或熱酒調(diào)敷患處。
【功用】疏風散寒,活血消
...
抽刀散1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川楝子30克(破四分,巴豆3個同炒黃色,去巴豆) 茴香30克(鹽炒黃色,去鹽)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服9克,空腹時用蔥白酒調(diào)下。
【主治】小腸疝氣。
...
抽刀散2
【來源】《醫(yī)學入門》卷七。
【組成】白姜150克(用巴霜3克同炒赤,去巴霜) 菖蒲150克(半生半炒) 良姜150克(用斑貓25枚同炒黑,去斑貓) 糯米188克(炒黃)
【用法】上藥為末。每次6克,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主治】心腹痛屬風寒者。
...
丑寶丸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七。
【組成】牛黃15克 琥珀3克 辰砂3克(為衣) 雄黃3克 膽星30克 礞石15克(火煅) 沉香4.5克 犀角4.5克 黃芩60克(炒) 大黃60克(酒蒸) 天麻15克(姜炒) 石菖蒲30克 僵蠶21克(姜炒) 蟬蛻15克(去足) 豬心2具(用血)
【用法】上為細末,竹瀝、豬心血和丸,如綠豆大。每服60~70丸,臨臥時用薄荷湯下。
【功用
...
臭靈丹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七十四,
【組成】硫黃末 油核桃 生豬脂油各30克 水銀3克
【用法】上藥搗勻成膏,用擦患處。
【主治】膿濕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