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飲
【處方】 赤芍藥麻黃(去根、節(jié),先煮,掠去沫,焙)天冬(去心,焙)各90克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50枚
【制法】 上四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 治風濕痹。身體疼痛,惡風微腫。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1塊如棗大,切碎,煎至12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芍藥湯
【處方】 白芍藥 干地黃 牡蠣各15克 桂心9克
【制法】 上四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產后虛熱頭痛,或腹中拘急痛。
【用法用量】 以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發(fā)熱者,加黃芩6克。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圣濟總錄》卷九:芍藥湯
【處方】 芍藥 防風(去叉)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干用)各22.5克 葛根(銼)30克 黃芩(去黑心)防己 桂(去粗皮)各15克 干姜(炮裂)30克 白術 人參 獨活(去蘆頭)芎藭竹瀝(旋入)升麻 牛膝(去苗,銼,微炒)石膏(碎)陳橘皮(燙去白,焙)羚羊角(鎊屑)五加皮(炙)各15克
【制法】 上十九味,除竹瀝外,余十八味制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中風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 每用12克,以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竹瀝60毫升,微煎,空腹時溫服,一日三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
《圣濟總錄》卷一二九:芍藥湯
【處方】 赤芍藥 犀角(鎊)木通(銼)石膏(碎)升麻各60克 甘草(生,銼)樸消玄參 麥門冬(去心,焙)各30克
【制法】 上九味,搗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胃脘蓄熱,結聚成癰。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九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芍藥湯
【處方】 芍藥30克 當歸15克 黃連15克 檳榔6克 木香6克 甘草6克(炒)大黃9克 黃芩15克官桂7.5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和血調氣,清熱化濕。治濕熱痢疾,腹痛下痢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尿短色赤,舌苔黃膩,脈滑數?,F用于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屬于濕熱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食后溫服。
下痢如血者,漸加大黃用量;便血顏色紫黯者,加黃柏15克。
【注意】 寒濕痢疾忌用。
【備注】 濕熱痢疾,治宜清熱化濕,行氣活血。方中重用芍藥,配當歸、肉桂活血和營;木香、檳榔導滯行氣;大黃、黃連、黃芩清熱化濕;甘草調和諸藥。配合成方,共奏和血調氣,清熱化濕之效。
【摘錄】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朱氏集驗方》卷十:芍藥湯
【處方】 香附子120克(用醋400毫升、鹽30克,煮干為度)肉桂 延胡索(炒)白芍藥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婦人氣血瘀滯,腰脅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6克,開水調下。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十
《宜明論方》卷十:芍藥柏皮丸
【處方】 芍藥 黃柏各30克 當歸 黃連各15克
【制法】 上藥為末,水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治濕熱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溫水下,每日五至六次。
【摘錄】 《宜明論方》卷十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芍藥柏皮丸
【處方】 芍藥 黃柏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便下膿血,脈平,發(fā)于春分至立秋者。
【用法用量】 每服50~20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服。
【摘錄】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芍藥黃連湯
【處方】 芍藥 黃連 當歸各15克 大黃3克淡味桂1.5克 炙甘草6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活血行氣,清熱燥濕。治大便下血,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水煎服。
腹中痛甚者,加木香,檳榔末各3克調服。
【摘錄】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芍藥黃耆湯
【處方】 芍藥12克黃耆 白芷 桂心 生姜 人參 芎藭 當歸 干地黃 甘草各6克 茯苓9克 大棗10枚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治產后心腹痛。
【用法用量】 用酒、水各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三次。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赤水玄珠》卷十一:芍藥黃耆湯
【處方】 黃耆60克 白芍藥 白術各45克 甘草30克
【制法】 上藥研末為散。
【功能主治】 治虛勞自汗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加煨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 《赤水玄珠》卷十一
《證治準繩·類方》卷六引李東垣:芍藥黃芩湯
【處方】 黃芩 芍藥各30克 甘草15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緩急止痛。治泄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發(fā)熱脈洪。(痢疾)
【用法用量】 每服30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溫服。
腹痛甚,加肉桂少許。
【摘錄】 《證治準繩·類方》卷六引李東垣
《顧松園醫(yī)鏡》卷六:芍藥黃芩湯
【處方】 白芍(炒)9克 甘草 黃芩 黃連 枳殼 橘紅 茯苓各6克
【功能主治】 治邪入太陰,腹?jié)M咽干,嘔吐不食,下利腹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便膿血者,加地榆調服滑石末9~15克;下利不止者,加升麻(醋炒)1.5克、葛根3克;嘔吐者,加石蓮子、陳松蘿茶各9~15克。
【摘錄】 《顧松園醫(yī)鏡》卷六
芍藥補氣湯
【別名】 補氣湯(《蘭室秘藏》卷下)。
【處方】 黃耆30克 白芍藥45克 橘皮(不去白)30克 澤瀉15克 甘草(炙)30克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治肺氣不行,皮膚間麻木。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 《東垣試效方》卷九引張元素
芍藥檗皮丸
【處方】 芍藥、黃檗(去皮),各一兩。當歸、連翹,各半兩。
【炮制】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火證通治。
【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熟水下,食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芍藥枳術丸
【處方】 白術60克(面炒)赤芍藥60克(酒炒)枳實30克(面炒)陳皮30克
【制法】 上為細末,用荷葉湯煮黃老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消滯化積。治小兒脾胃不和,食積痞滿,腹部脹悶,時常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用米湯或白開水送下。
臟寒;加干姜(炒黃)15~60克;脾胃氣虛,加人參30~60克。
【摘錄】 《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芍藥梔豉湯
【處方】 芍藥 當歸 梔子各15克 香豉20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產后虛煩不得眠。(失眠)
【用法用量】 每服30克,水煎服。
【摘錄】 《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芍藥甘草附子湯
【處方】 芍藥 甘草(炙)各9克 附子3克(炮,去皮,破八片)
【功能主治】 治體虛外感,發(fā)汗后病不解,反增惡寒者。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三服。
【摘錄】 《傷寒論》
芍藥地黃湯
【別名】 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
【處方】 芍藥12克 地黃30克 丹皮9克 犀角屑3克
【制法】 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治熱盛動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者;蓄血發(fā)熱,漱水不欲咽,腹不滿,但自覺痞滿,大便黑而易解者,熱擾心營,神昏譫語,斑色紫黑,舌絳起刺者?,F用于急性出血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黃色肝萎縮、獼漫性血管內凝血、尿毒癥、急性白血病、斑疹傷寒、敗血癥、疔瘡腫痛等屬熱入 營血者。
【用法用量】 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一日二次。
有熱如狂者,加黃芩6克。
【備注】 方中犀角清營涼血,清熱解毒為君;生地清熱涼血,滋養(yǎng)陰液為臣;芍藥和營泄熱,丹皮泄血分伏熱,涼血散瘀,共為佐、使。四藥相合,清熱之中兼以養(yǎng)陰,涼血之中兼以散瘀,故為治療熱入血分之要方。
【摘錄】 《外臺秘要》卷二引《小品方》
芍藥甘草湯
【別名】 戊己湯(《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 芍藥12克 甘草12克
【藥理作用】 解痙、止痛、抗炎作用:安徽醫(yī)學院《急腹癥資料》1977:74,本方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tài)有強力的抑制、鎮(zhèn)靜作用。其中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zhèn)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藥合用后,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功能主治】 調和肝脾,緩急止痛。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現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
【用法用量】 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備注】 本方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方中芍藥酸寒,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摘錄】 《傷寒論》
芍藥清肝散
【處方】 白術0.9克 甘草(炙)0.75克 川芎0.9克 防風0.9克 荊芥0.75克 桔梗0.9克羌活0.9克 芍藥0.75克 柴胡0.6克 前胡0.75克薄荷0.75克 黃芩0.75克。山梔0.6克 知母0.6克滑石0,9克 石膏0.9克 大黃1.2克芒消1克
【功能主治】 治風熱上攻,眼目昏糊,眵多眊燥,緊澀羞明,赤脈貫睛,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作一服。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食后熱服。
大便不硬者,去大黃、芒消。
【摘錄】 《原機啟微》卷下
芍藥黃芪酒
【處方】 白芍藥100g 黃芪100g 生地黃100g 炒艾葉30g 黃酒1000ml
【炮制】 1. 將上述4味藥材一同搗成粗末,裝入紗布袋內;
2. 放入干凈的器皿中,用酒浸泡,封口;
3. 3日后開啟,去掉藥袋,過濾去渣即服用。
【功能主治】 調經止帶。主治婦女月經過多,赤白帶下,行經腹痛,四肢拘攣作痛。
【用法用量】 每次10~20ml,每日3次,將酒溫熱飯前服用。
【備注】 (1)黃芪:補氣升陽。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用酒浸之,性如熟地,其補精益髓之力大增;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熟地:與白芍同用可補血調經,與黃芪同用則行氣益血,使月經調順。艾葉:可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帶,安胎。
【摘錄】 《驗方新編》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