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曾聽到一個謎語:金銀銅鐵,打一地名。謎底就是無錫。無錫這個地名的由來,歷來眾說不一,最流行的說法是這里曾有一座錫山,后來錫礦被挖掘盡了,遂名之為無錫。但據(jù)專家考證,無錫和“錫”一點關系沒有,而是一種吳語的音譯,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古越族部落流傳下來的一種稱呼,有“神鳥”所在地方的意思。五帝之一的少昊金天氏就在東方,他們的形象就是鳥首人身,或許無錫和他們有點什么關系,當然,五帝的事跡早已湮滅不可考,一切只是推測。
周朝太王有三位王子,長子泰伯,次子仲庸,三子季歷。周太王在世的時候常有傳位于三子季歷的想法,他死后,三子季歷卻不愿即位,堅持讓身為長子的泰伯即位。泰伯為了實現(xiàn)父親的想法,便帶著二弟仲庸南下到了梅里平墟,斷發(fā)紋身,做了當?shù)厝说氖最I,從而把王位留給了三弟季歷。梅里平墟就是今天無錫梅村,這里至今還保有泰伯的墓,這應該是無錫最早的可考的歷史。
無錫所在的江南,在春秋之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地方,這之前的歷史,輝煌的篇章大都在中原一帶上演。到了春秋的時候,無錫一帶忽的變得波瀾壯闊起來,讓中原諸國為之側(cè)目,史書的記載也變的汗牛充棟。這就是吳越爭霸的年代。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這兩人導演的爭霸歷史威武雄壯讓后人為之扼腕。
如果非要找出幾個能代表無錫的事物,那應該是梅花、音樂和太湖。
無錫梅園的梅花是很有名的,恰如民歌《無錫景》中所唱的那樣,是一種奇觀,是真正的香雪海。什么顏色的都有,什么形狀的也都有。賞梅固然得看花,但枝干的形態(tài)也必不可少。一株直拔的梅樹少了韻味,虬枝盤旋,姿態(tài)萬千,才更可觀賞。無錫的梅就勝在了姿態(tài)上。這如女孩子一樣,有的不乏千嬌百媚,卻偏偏惹不動男孩的思戀;有的貌似平凡,卻讓人“求之不得,輾轉(zhuǎn)反側(cè)”。這就是氣質(zhì)的緣故吧??晌铱傄詾闊o錫的梅花少了樣東西,就是沒有風骨。梅花的可愛不止在于她的花容,更多的還是不畏風霜的品質(zhì),無錫恰恰就缺少風霜。無錫多的是風月,連她養(yǎng)育的男人都少了陽剛之氣,這也就是無錫在吳越之后梟雄稀缺的原因吧。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你在江南絕少找到這樣的景致。江南的梅花上空偶爾也有漫天飛白的時候,但那不是純粹的雪,或者叫雪團更合適。南方的落雪,匝地有聲,粘濕沉悶;北方的雪,才當?shù)闷饌€“花”字,是無根之花,飄逸靈性!
漢族原本也算得上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這一點,《詩經(jīng)》可以作證,慷慨歌燕市可以看出,只是“獨尊儒術”之后,這種天賦日漸被禁錮了,一個個變得含蓄內(nèi)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了。好在還有無錫這么個地方!無錫實在當?shù)闷鹬袊摹懊褡逡魳分肌保瑔螁问蠖?,這里就孕育了三個!瞎子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更是獨步中外。1978年,日本著名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聽了《二泉映月》后,淚流滿面道:實在是斷腸之音,這樣的曲子須得跪下來聽!
可誰知,這樣的曲子曾是阿炳討飯的“蓮花落”!他一生窮困,不得不沿街乞討。或許高雅的東西,都是在低賤中孕育。無錫的惠山有泉水,歷來被呼為“天下第二泉”。我們特意在滿月的夜里在惠山住了一宿,我們信步出門,要在星輝中感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絕響。拾級而登的路上,是月光下斑駁的樹影,清幽的讓人起了寒意。微風中,惠山寺的木魚聲清晰可辨。這樣的夜里,這里是梵境。生命中的某一個時候,或是飄雪的午后,或是瀟瀟的薄暮,又或是冷月的夜中,也沒有什么緣由,一種濃重的感傷就會不期而至,直到自己把自己感傷的不能自己。《二泉映月》的魅力或許就在于,它能讓我們的這種感傷淋漓盡致!
八百里太湖煙波浩渺,五千年往事奔來眼底。滇池的這副對聯(lián)套用到這里也很合適。太湖最富盛名的景致是黿頭渚——一山如黿頭凸入湖中,備受歷代文人雅士推崇。我想它勝在“觀臨”二字上。中國的文人歷來有結伴結社聚會名山的傳統(tǒng),有時聚會的即便是一座寂寂無名的地方,之后由于諸文人的光臨也會名動四方。蘭亭一聚之后,文人們學會了曲水流觴;竹林酣飲之后,雅士的院中便多了竹子;所謂的附庸吧!站在黿頭渚上,大半個太湖盡收眼底,使人頗有一股“河伯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的情懷!
下山向岸,蹬舟入湖。“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這是兒時就聽過的曲子,可現(xiàn)在的太湖水卻一點都不美,一片片綠藻,腥臊惡臭,讓人只想遠離。水質(zhì)聽說是劣五類,那是連牲畜都不適合飲用的。但太湖是浩淼的,煙波水影里我們仔細的尋覓著西施和范蠡的足跡。有歷史傳說:范蠡幫助勾踐稱霸后,為了防止“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的下場,就帶著西施逃到了太湖隱居下來?,F(xiàn)在太湖還有個地方叫蠡湖,說就是他們曾經(jīng)泛舟的地方。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天煙雨,半湖蘆葦!
在很多人的眼中,范蠡和西施是保家衛(wèi)國的象征,也因此,他們的愛情凄美動人。按《史記》的說法:范蠡是楚國宛縣人,行為怪誕,被鄉(xiāng)里人呼為“狂人”。但身為宛縣縣令的文種卻慧眼識人,對其極為賞識。其時的楚國權奸當?shù)勒y君昏,二人感到在楚國再呆下去也沒什么發(fā)展前途,于是決定出走,到異國博個名垂青史。去哪里呢?當時正是吳越紛爭初起的時候,毫無疑問,這里是英雄用武之地。二人本打算投奔吳國,可一想,吳國已有伍子胥、孫武子在彼,權勢蒸蒸日上,二人若去,很難被重用,于是,轉(zhuǎn)投越國。其時的越國正被吳國打的國破家亡,二人來投,勾踐大喜過望,當即委以重任。
“惟楚有才”,這話不是憑空說的,伍子胥、伯嚭、范蠡、文種,這些吳越爭霸中的重量級人物都是楚國人。他們報效的“國家”并不是他們的祖宗之國,也就談不上為國為民保家衛(wèi)國。吳、越,不過是他們?yōu)闈M足一己之欲的憑借而已。范蠡在吳越爭霸中的一番表現(xiàn),果真做到了青史留名,然而,能夠給草莽英雄陳勝吳廣立傳的司馬遷卻沒有給他立傳,他的事跡只是散見于其它列傳之中。這是為什么呢?那并不是司馬遷的疏忽,只能是司馬遷對他的鄙夷!對于范蠡,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來認識足矣,非要和為國為民牽扯一處則明顯牽強。
范蠡一生,最大的手筆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這是越國稱霸的二十年規(guī)劃。為爭取二十年時間,西施作為這個規(guī)劃的犧牲品就必然出現(xiàn)。為了讓吳王驕奢淫逸,范蠡踏遍越國山山水水,最后在苧蘿山找到了絕世美人西施。很有些史籍說,二人一見鐘情、互生愛意。這個可能或許是會有的,畢竟對著這樣一位絕世美人,只有白癡不會產(chǎn)生愛慕。然而,范蠡心中不只有愛,還有名,他的名望之欲是那么重,壓的那一絲愛慕只能老老實實的龜縮于心室一角。他毫不猶豫的將西施送了出去,西施由此奉獻了她一生最大的價值——為越國爭取了戰(zhàn)略機遇期。以美人換時間,以青春賭明天,可以作為范蠡權謀的最好注腳。無以成敗論英雄,然而,歷史是講究成敗的,歷史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最終,范蠡一賭成功,果真實現(xiàn)了名揚四海名垂青史的夢想。
然而,幫助勾踐稱霸后的范蠡并沒有齊國的管仲那樣威風顯赫,他確如一道流星,在燦爛了吳越天空后,滑落到歷史深淵,從此神龍見首不見尾。他對此的解釋是“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也由此,勾踐被蒙上陰騭、狠毒、不能容人,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富貴的名聲。管仲臨死前曾勸諫齊桓公遠離易牙,齊桓公說,易牙為了我,可以烹煮自己的孩子,這樣的人為什么不能親近?管仲說,一個人連自己的孩子都不珍愛,他
西施的結局歷來有不少說法,流傳最廣的,是說她和范蠡“泛舟五湖”,這個五湖當時專指太湖。這個說法如果是真的,那實在讓人堵心的不能再堵心。只是不知道,他們在泛舟五湖之余,在床第間男歡女愛之時,想起吳宮歲月,激情是否依然澎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