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類】收澀藥;溫里藥;行氣藥。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歸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溫中澀腸;行氣消食。用于虛瀉;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
作調(diào)味料,可 去異味、增辛香。供制醬肉之用,亦為急汁(CatchuP)的原料之一。豆蔻瓣粉末多用作制甜品,如布丁(Pudding)和巧克力(Chocolate)等。
該品含有肉豆蔻醚,對大腦有興奮及致幻作用。如服用過量,可產(chǎn)生瞳孔放大及昏迷等現(xiàn)象。人服肉豆蔻粉7.5克,可引起眩暈,甚至譫語、昏睡,大量可致死亡。
2、草豆蔻【別名】草蔻仁、偶子、草蔻。
草豆蔻【別名】草蔻仁、偶子、草蔻分布于我國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省。烹調(diào)中可去異味、增辛香,常用于鹵水以及火鍋等;草豆蔻,也是一種香辛調(diào)味料,可去膻腥味、怪味,為菜肴提香。在烹飪中可與豆蔻同用或代用。
【性狀】本品為類球形的種子團(tuán),直徑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種子團(tuán)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shù),粘連緊密,種子團(tuán)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長3~5mm,直徑約3mm,外被淡棕色膜質(zhì)假種皮,種背為1條縱溝,一端有種臍;質(zhì)硬,將種子沿種背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內(nèi)伸入部分約占整個表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微苦。
3、 山柰,別名沙姜、山辣。以根莖入藥,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主產(chǎn)廣東、廣西和云南,四川從廣西引種種在米易縣試種獲得成功。
1.抗癌作用 1985年KosugeT,等報道以山柰根莖中分得的反式-對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種細(xì)胞毒素成分,對人宮頸癌傳代細(xì)胞(Helacells)具有較強(qiáng)的抑制作用。
2.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 根莖煎劑0.25-0.75%濃度對豚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而濃度增至1-1.25%則出現(xiàn)抑制作用;其揮發(fā)油的飽和水溶液與煎劑的作用類似。
3.抑菌作用 根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許藍(lán)氏毛癬菌及其蒙古變種、共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10種常見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 山柰酚對動物有消炎作用及維生素P活性。其效力與槲皮甙相似,而較山柰甙為差。
4、
歸經(jīng):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腎經(jīng)。
功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主治: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3~6克,入煎劑宜后下。
5、
【藥名】:木香 歸經(jīng):歸脾;胃;肝;肺經(jīng)
【考證】: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木香的根。
【性味】:辛味辛;苦;性溫
【功效分類】:理氣藥;行氣藥;溫里藥
【功效】:行氣止痛;調(diào)中導(dǎo)滯
【主治】:胞脅脹滿足 ;脘腹脹痛;哎吐泄瀉;痢疾后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克;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陰虛津液不足者慎服。
1.《本草經(jīng)疏》:肺虛有熱者,慎毋犯之。元氣虛脫及陰虛內(nèi)熱,諸病有熱,心痛屬火者禁用。
2.《得配本草》:臟腑燥熱,胃氣虛弱者禁用。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國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有引種栽培,以云南西北部種植較多,產(chǎn)量較大。原產(chǎn)印度。
6、
性味:辛,熱。
歸經(jīng):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肺經(jīng)、膀胱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功能:溫中散寒,下氣止痛。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偏頭痛、鼻淵、外治牙痛、冠心病、心絞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嗅鼻或納蛀牙孔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