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夏姜棗茶
【出處】《中醫(yī)良藥良方》
【組成】太子參2O克,制半夏9克, 煨生姜3片,大棗4枚。
【功用】和中止嘔。
【主治】妊娠嘔吐。
【制法】先取生姜1小塊,用草紙包裹1層,淋濕后置炭火上煨至焦黃色(去紙屑)備用;大棗去核,與前二味共置保溫瓶中,沖入沸水適量,泡悶15分鐘后,頻頻代茶溫飲。
【宜忌】嘔吐酸水、嘈雜善饑、口干舌紅者忌用。
【按語】太子參又名童參、孩兒參,功能補氣養(yǎng)血、健脾生津,其效用似人參而力薄。內(nèi)科常用之治療胃虛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之癥。本方以半夏、姜、棗和中止嘔。因妊娠嘔吐多頻繁、反復(fù),往往耗傷胃中津液,故用太子參益氣生津,以幫助胃氣之康復(fù)。
蘇姜陳皮茶
【出處】《藥茶治百病》
【組成】蘇梗6克,陳皮3克,生姜2片,紅茶3克。
【功用】理氣和胃,降逆止吐。
【主治】妊娠惡阻,惡心嘔吐,頭暈,厭食或食入即吐。
【制法】前三味研成粗末,與紅茶共用沸水泡悶10分鐘,不拘時代茶溫飲。每日1劑。
【按語】本方為治療妊娠嘔吐的常用驗方。方中以蘇梗為主藥,功能順氣止嘔安胎?!端幤坊x》說:“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入安胎飲,順氣養(yǎng)陰。”說明蘇梗藥性平和,是止嘔安胎的上選藥品。方中配陳皮、生姜是加強理氣和胃之功效。如妊婦頻嘔痰涎伴有心煩、舌紅者,可加黃連2克,淡竹茹1O克,共同泡飲。
參姜地黃茶
【出處】《局方》
【組成】人參、干姜各等分。生地適量。
【功用】補虛清熱,和胃止嘔。
【主治】妊娠早期,胃脘隱痛,嘈雜吞酸,時時干嘔,不能進食,舌淡紅苔薄白,辨證屬胃虛有熱者。
【制法】前二味等量,研為末,布包,每包重10克。生地加水適量,煎沸后,趁沸沖泡袋裝藥末,泡悶15分鐘后,代茶溫飲。每日1劑。
【宜忌】胃有濕熱或宿食者忌用。
【按語】本方原名“小地黃丸”,主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食”。方用人參、干姜補虛和胃,生地黃清胃除熱,從方藥組成分析,此方系《金匱》干姜人參半夏丸之通變方劑,本方用治胃有虛熱,《金匱》方用治胃氣虛寒,皆施于妊娠惡阻癥,一味之差,異曲而同功。本藥茶以丸方改制,服用大為方便。如嘔吐頻繁,不能止者,可用竹茹1O克、橘皮8克,與生地同煎取汁泡藥。
安胎白術(shù)茶
五皮紫蘇茶
【出處】《中藏經(jīng)》。
【組成】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各6O克,橘皮、生姜皮3O克,紫蘇梗30~60克。
【功用】健脾化濕,理氣消腫。
【主治】妊娠早、中期,面目或全身浮腫,身重,起身即感頭眩,小便少,舌淡苔白者。
【制法】前五味共研末,以紗布分包,每包重20克。先用蘇梗6克,用清水200~300毫升煎成沸湯,沖泡袋裝藥,蓋悶15分鐘后,分兩次飲用。每日1劑。
【宜忌】濕熱水腫忌用。
【按語】妊娠期間,面目或遍身浮腫,《金匱》稱為“妊娠有水氣”;后世稱為“子腫”;如腹大異常,遍身浮腫,稱為“子滿”,或“胎水腫滿”。其病因可因中氣(脾)不足,或下焦氣化(腎)失司,以致水濕不能正常運行,泛濫而成水腫。本方以“五皮飲”健脾滲濕、利水消腫。輔以蘇梗疏肝利肺、理氣和血,通調(diào)十二經(jīng)之關(guān)竅,而增強水氣輸運之功能。本方較《金匱》治療本病之主方——葵子茯苓散,藥性更為平穩(wěn),配方更為合理。凡妊娠水腫,除明顯屬濕熱證者,皆可用之。如水腫在妊娠晚期發(fā)生,同時有高血壓、蛋白尿者,常為妊娠中毒癥,又稱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應(yīng)提高警惕,切不可囿于此方,而延誤病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