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無香,焚蕭艾,尚氣臭而已,故無香爐。今所用者皆古之祭器,鼎彛之屬,非香爐也。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中所用香爐也,香爐之制始于此。
——元末明初曹昭《格古要論》
云雷縈帶古文章,子子孫孫永奉常。
辛苦勒銘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燒香。
——南宋范成大《古鼎作香爐》
宋代士人雅好博古,最初許是附弄風雅,別出心裁拿了古代的鼎彝類器物用作焚香,一時流行開來,趨為風尚,而古物難得,瓷制的仿古香爐便應(yīng)運而生。鬲式爐便是其中一種,它的范本母型是商周的青銅鬲,鬲原為炊具,后也作祭禮器。
一、
瓷質(zhì)鬲式爐最早似見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官窯粉青鬲式爐(高12.9厘米,見下圖)”,但北宋官窯遺址不明,無可靠出土物可資參考,北宋官窯器難以界定。且臺北故宮的此類北宋官窯藏品,大都是清三代時收進宮中,并不可靠。瓷質(zhì)鬲式爐盛于南宋則毋庸置疑,這其中要數(shù)龍泉窯制品最為精好。
龍泉窯鬲式爐,俗稱鋼筋爐,歷來被視為龍泉窯經(jīng)典器型之一。民國時,日本古董商爭相購之(日人呼為“袴腰香爐”,以其造型酷似日本傳統(tǒng)戲劇服裝),一度身價十倍。日本戰(zhàn)前知名古董店“繭山龍泉堂”創(chuàng)始人繭山松太郎,更憑一件南宋龍泉窯青瓷鬲式爐聲名鵲起,奠定基業(yè),傳為藏界佳話。200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一南宋龍泉窯粉青鬲式爐更以近340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足見其收藏價值之高。
龍泉窯鬲式爐的基本造型大致為:扳沿口,圓唇,短頸,扁鼓腹或扁圓腹,下承三乳足,肩部飾凸棱一周,三面腹部至足背各凸起一條棱脊,微露白痕,俗稱“出筋”。
其整體形制典雅,古色古香。高度多在十二公分以下,口徑不超過十五公分者為多,小者高僅六七公分,口徑不及十公分,不過也有口徑超二十公分者。
龍泉窯鬲式爐傳世器例豐富,以下選取幾例供參考:
高11.5、口徑13.6厘米
以上三例均為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品
高10.8、口徑13.5厘米
臺北故宮藏品
高12.6、口徑16.3厘米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窖藏出土
高16.4、口徑19.9厘米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窖藏出土
現(xiàn)藏四川宋瓷博物館
高16.5、口徑21.5厘米
臺北故宮藏品
黑胎鬲式爐,傳世稀少。據(jù)窯址實地考察及收集到的殘片標本可知,溪口窯和大窯均有燒制,前者數(shù)量更豐。黑胎制品胎骨顏色灰黑深濃不一,施釉普遍較厚,釉色深沉凝重,個別帶紫口鐵足,矮足多見,器式敦厚,拙樸卻古雅,仿古的精神性指向更為明顯強烈。
龍泉窯薄胎鬲式爐標本
杭州工地出土
杭州城市生活遺址出土的龍泉窯青瓷標本中也有鬲式爐殘件,包括黑胎制品,其中有質(zhì)量上乘制作極為規(guī)整工巧者。此類鬲式爐標本雖為殘件,但尺寸小巧精悍顯而易見,胎色灰白、淺灰至深黑濃淡不一,胎壁從口部至爐底通體單薄,折沿口細薄如蛋殼,似刀面,岀筋較鋒利。從坯體的輕巧勻稱程度來看,坯料含有較高成分的鋁,且在工序上經(jīng)過素燒和分段精打細磨的修坯,器物里外施釉厚薄如一,十分講究,有類官風范。此類標本與南宋中晚期厚釉制品風格迥異,其燒制時間可能在南宋早期。
龍泉窯鬲式爐入元后仍有燒制,其形制大體承襲宋代。韓國新安沉船出水的龍泉窯鬲式爐是此際常見的式樣,與南宋制品相比,胎骨增厚,器式風格由挺拔秀逸轉(zhuǎn)向溫和敦厚。浙江省德清市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吳奧墓出土的龍泉窯鬲式爐與新安沉船鬲式爐十分接近:口部板沿平直,頸部拉高,扁圓腹,三足低矮,出筋呈圓鈍狀。足見南宋晚期已近元風。元代器物胎骨漸厚,鬲式爐足部的通氣孔也往往更為粗大,且南宋制品以足內(nèi)側(cè)開孔為多,元時則常見底部與足連通處開孔,有的還在底部中心挖孔貼燒(參見以上大英博物館器例)。
明代龍泉窯流行鬲鼎式爐,此類爐元代景德鎮(zhèn)已有燒制,其母本是上古的青銅鬲鼎,以碩大袋形腹式樣及刻飾花紋圖案為鮮明特征,與宋元時流行的鬲式爐差別較大,另作別論。
二、
值得一提的是,龍泉窯鬲式爐歷來被視為仿官,其與南宋官窯器的關(guān)系頗為微妙。譬如中國嘉德2013秋拍5190號拍品,“13世紀官窯鬲式爐(參見圖13)”,有學者認為“這只爐胎骨深黑,胎質(zhì)細密,與老虎洞窯址出土殘片特征甚為接近。其內(nèi)外滿釉,釉色青灰,并呈現(xiàn)出深淺兩層開片的現(xiàn)象,也與清宮舊藏的南宋官窯瓷器特征相符”(參見相關(guān)拍賣圖錄)。筆者認為僅憑胎釉特征判斷是否“具備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征”并不全面,龍泉窯中完全可以找出類似的標本。前述南宋龍泉窯黑胎產(chǎn)品溪口和大窯都有出土,面貌復(fù)雜,胎色從淺灰到濃黑多種,釉面不開片和開片均有,紫口鐵足現(xiàn)象也是有的有,有的沒有,至于釉色種類更為豐富,有和南宋官器非常相似的,也有和南宋官窯器迥然不同的。所以筆者認為還要結(jié)合器型,燒制工藝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官窯器謹按樣制生產(chǎn),式樣必然較單一有限,且器形比例、規(guī)格尺寸都有嚴格要求,嚴謹規(guī)整,一絲不茍。如南宋郊壇下官窯遺址出土的鬲式爐作袋形襠,腹至足部側(cè)面貼豎扉棱,在器式造型上無疑更接近銅器母本。南宋龍泉窯生產(chǎn)的器物沒有諸多制約,隨意性較大,擅自發(fā)揮,擅自改進的成分很多,雖曰仿古,其實“徒有虛名”,將之與上古青銅鬲實物比較便知造型相去甚遠,其靈活變通的器式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且龍泉窯場眾多,各窯口間必然存在一些差別,總體面貌自然多姿多樣。
至于在燒制工藝方面的區(qū)別就更加明顯,杭州老虎洞遺址出土的官窯鬲式爐除三足墊燒外還有用支釘支燒,外底部留有六個支釘痕,足跟實心,足型纖瘦,與爐身粘燒成型,并無漏氣孔,三足間距較大,與爐身角度近乎垂直且稍向內(nèi)傾。龍泉窯鬲式爐未見有支釘支燒,足與腹部分開成型,再拼起來二次加工制成,接痕明顯,足部空心,足型有細有粗,呈三角支架狀外撇,支撐角度和受力面與官窯器完全不同。不過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郊壇下官窯鬲式爐與老虎洞遺址出土的鬲式爐風格區(qū)別較大,與目前南宋官窯博物館根據(jù)遺址出土瓷片復(fù)原而成的鬲式爐也不同,卻與龍泉窯鬲式爐有諸多相似處,包括漏氣孔的處理等。該器展簽上注明“浙江省杭州市烏龜山郊壇下官窯遺址出土”,傳為30年代朱鴻達先生在郊壇下官窯遺址采集所得,似為孤品,暫且存疑。
對于嘉德這件13世紀官窯鬲式爐,筆者認為龍泉窯制品的特征更為明顯。不過,無論該器是官窯還是龍泉窯,都不影響其價值,該器黑胎鐵骨,造型大氣,釉色一流,片紋古拙,當時應(yīng)是“縣官未嘗見也”的高價上等品,傳世稀有,其藝術(shù)水準絲毫不遜于官窯。
另,筆者更希望能打破龍泉窯不如官窯的成見,宋龍泉窯的巔峰之作有在汝窯之上,南宋官窯之上者,我們搞古董收藏更應(yīng)回歸器物的藝術(shù)本身,以藝術(shù)水準論高下。
此外,筆者想就鬲式爐的特點簡要談點兩宋香爐風格的區(qū)別。北宋龍泉窯各式香爐中,立耳獸足的樣式風格十分普遍,而鬲式爐則主要代表了南宋中晚期的潮流。鬲式爐在南宋中晚期的興起應(yīng)該與宋室南渡后,北方人口大量流寓到南方有關(guān),而鬲式爐的大量燒制正凸顯了南宋以后龍泉窯青瓷產(chǎn)品的主流地位。關(guān)于鬲式爐的用途,如前文所述,主要是居室焚香,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用途。在宋墓考古中也發(fā)現(xiàn)香爐用于宗教上的供養(yǎng),繪畫資料中還有將香爐用作花盆栽花造景。龍泉窯鬲式爐有多種尺寸規(guī)格,必定適用于不同環(huán)境場所,對器物的理解,生活是基礎(chǔ),生活豐富多樣,器物也就“活色生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