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中心的山腹中
驚現(xiàn)一座兩千多年前的神秘王陵
殘忍的人殉
千余件(套)奢華陪葬品
35年來
南越王墓的研究取得了可喜進展
也留下了諸多謎題待后人解密
廣州象崗小山驚現(xiàn)洞穴
1983年,廣州市越秀區(qū)解放北路一個名叫象崗的小山丘,還只是一個喧鬧的建筑工地。當(dāng)時的廣東省政府辦公廳要在那里削平山頭,修建幾棟宿舍。
6月8日,建筑工人開始在削掉了將近18米的山頂上挖掘地基,突然就挖到了許多巨大的石板。石板之間隱約露出一些裂縫,透過縫隙看去,下面黑乎乎的一片,好像是一個地下室。民工紛紛猜測是不是地主老財藏寶的地方,或者是日軍侵華時修建的秘密軍火庫,于是就有人找來工具,試圖撬開石板探個究竟。
幸虧一位名叫鄧清友的工地負責(zé)人,有點文物知識,馬上制止了民工的冒失行為,并立即向上級作了報告,考古部門獲悉后當(dāng)晚就對其進行了勘查。
經(jīng)考古發(fā)掘,如此大墓竟然從未遭到盜掘,墓室共有7室,擁有著巨大的彩繪壁畫和模擬宴會場所,大型銅鼎、銅壺、漆器、陶器、成串的玉璧等接連出土,而這個宴會的主人依舊充滿神秘。殉人的尸骨,厚重的石門,讓所有人都為之興奮,成套的編鐘和被稱為瑞玉之首的碧綠玉璧的出現(xiàn),說明入葬者非王即侯,也將墓主人的身份抬高到了極限,這會不會就是已經(jīng)藏匿了兩千年、成為傳說的某位南越王?
墓主人之謎疑云重重
大型漢墓通常由墓道、前室、主棺室和東西各耳室組成??脊湃藛T發(fā)現(xiàn)這個大墓的墓道和墓室間有個石門封堵著。在墓道的斜坡和盡頭,各有一處明顯的殉人痕跡,這種在墓室外就發(fā)現(xiàn)殉人的漢墓,考古人員在嶺南還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
在殉人的旁邊,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枚銅制印章,上寫“景巷令印” ?!熬跋锪睢笔沁@個殉人的官職,他的職務(wù)是在王宮中掌管皇后、太子的家事。
通過這枚印章,考古人員基本可以確定這是南越國時期的王墓。南越國是嶺南第一個王國,自西元前204年建立至西元前112年漢平南越,南越國共存在九十三年,歷經(jīng)5任君主。那墓主人究竟是哪一個君主呢?歷史記載,南越國只有開國君主趙佗和第二代王趙胡建有大墓,第三代王趙嬰齊的墓被孫權(quán)意外盜掘。第四代王趙興在內(nèi)亂中被殺,第五代王趙建德在長安被問斬,都沒有建造大墓。那么,這個印章預(yù)示著,這位藏匿在象崗深處大墓的真正主人,就在趙佗和趙胡之中。
考古人員在東耳室發(fā)現(xiàn)了兩套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青銅編鐘。編鐘旁邊由小到大漸次排列著的石編磬,一共18件,顯然這是一支龐大的宮廷樂隊。
當(dāng)考古人員抹去青銅編磬上的灰塵,隨即發(fā)現(xiàn)了一行“文帝九年,樂府工造”的陰刻篆。根據(jù)史料記載,在嶺南歷史上,只有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稱作文帝。
隨后考古人員整理主棺室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線索:一顆帝印和一個刻有趙眜文字的玉印,這個深藏在山腹中2000多年的大墓的主人身份終于揭曉: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趙眜”玉印
長2.3厘米,寬2.3厘米,通高1.6厘米
“趙胡”和“趙眜”,可能一為越名,一為漢名,也有可能史書在傳抄過程中出現(xiàn)的訛錯。
趙眜,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僭稱“南越文帝”。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趙佗足足活了103歲,等他要傳位時,只能傳給孫子趙眜了。
有人評價這是“令無數(shù)人苦苦探尋了2000多年的隱秘,中國考古史上最輝煌的發(fā)現(xiàn)之一”。墓中的寶貝則被冠以 “獨一無二”、“精美絕倫”、“無法替代”等頂級評價,國家文物局2002年發(fā)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銅屏風(fēng)構(gòu)件5件”分別位列53、54位,可見其稀罕之程度。
1988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南越王墓原址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展示王墓原址及出土文物。
美玉大觀
南越王墓共出土文物1000余件(套),種類涵蓋玉、石、金、銀、銅、鐵、鉛、陶、漆、木、食品殘骸等30余種。
其中玉器有244件(套),墓室7個部分中,僅后藏室無玉器出土。數(shù)量多器形豐富,蔚為大觀,分為玉容器、玉帶鉤、玉佩飾、玉劍飾四大種類,絲縷玉衣、角形玉杯等也是獨一無二的稀世之珍,充分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高超的制玉技藝,被認(rèn)為是西漢玉器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絲縷玉衣
玉衣,長1.73米,2291件玉片組成,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分頭套、面罩、上身衣、兩袖筒、兩手套、兩褲筒和兩鞋共十一個組合體。修復(fù)后的整件玉衣長度是1.73米。整衣的片形及其大小是依人體各部位的不同形狀而設(shè)計的,以長方形、方形為主,還有一些呈梯形、三角形和五邊形。
頭套、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細致,厚薄均勻,兩面光滑潤澤,邊角都有穿孔,以絲線穿綴,里面再用絲絹襯貼加固。頭套頂部縫有一塊小玉璧。
軀干部位所用的玉片有殘留的紋飾,多是利用廢舊玉器和邊角料切成,故厚薄不一。
表面用朱紅色窄絲帶作對角粘貼,組成菱形網(wǎng)格狀的地紋,四邊再以寬絲帶粘貼成縱橫方格,各部位邊緣處都以絲織物縫合包邊,宛若一套精工細作的高級服裝,十分規(guī)整,顏色鮮艷,引人注目。
玉衣片出土情形
角形玉杯
墓主頭箱中出土的角形玉杯,更是國之瑰寶。它由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玉質(zhì)溫潤,高18.4厘米,呈犀牛角造型,器表有一尖嘴獸紋飾,生動逼真。全器雕工細膩豐富,綜合運用了線雕、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這標(biāo)明該時期的玉雕在章法布局、材料運用、技巧發(fā)揮等方面日趨成熟。它是漢代唯一考古出土的角形玉杯,其造型溯源,觀點紛呈,或認(rèn)為與南越人對犀牛角的崇拜有關(guān);或認(rèn)為此物正是中國古代酒器“觥”,有罰酒之用;或認(rèn)為這是西方“來通杯”的造型,應(yīng)與海上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異域文化有關(guān)。本件器物工藝盡善盡美,造型引人遐思,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
玉組佩
玉組佩,共11套,墓主1套,夫人7套,其他殉葬人3套,在漢墓中首屈一指。
墓主玉組佩為其中佼佼者,原覆蓋于玉衣之上,由32個配件組成,玉組件包括雙鳳渦紋璧、透雕龍鳳渦紋璧、犀形璜、雙龍蒲紋璜、環(huán)、佩、翁仲、環(huán)、珠等,再輔以玻璃珠、煤精珠、金珠等小配件,從而形成了一套輕重有序、主次分明、色彩斑斕的華美佩飾。
玉劍飾
玉劍飾,共58件,同樣在漢墓中為數(shù)最多。這58件玉劍飾,在墓主身邊15件,其余43件藏于西耳室。從現(xiàn)有材料看,漢代形成了4件玉劍飾各有分工合為一套的組合樣式,其名字分別為首、格、璲、珌。以玉作劍的裝飾,實用性不強,南越王趙眜一方面?zhèn)鞒邢茸孚w佗尚武傳統(tǒng),墓中隨葬兵器豐富且尤其長劍令人贊嘆,另一方面也將自己愛玉之心與尚武之志結(jié)合,這批玉劍飾有相當(dāng)一部分紋飾造型極其精美生動,是漢代玉劍飾發(fā)展水平的巔峰之作。
玉劍飾一組
玉劍首
玉劍格
玉劍璏
玉劍珌
玉 璧
南越王墓出土各種玉璧56件,僅主棺室就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壁的喜愛。這些玉壁中比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二龍銜環(huán)璧、透雕龍紋玉璧、透雕龍鳳紋玉璧、獸首玉璧、雙連玉璧等。
透雕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
原放置于墓主玉衣頭罩之上,直徑約10.6厘米。其構(gòu)圖分內(nèi)外雙環(huán),內(nèi)環(huán)一游龍居中,前后爪伸至環(huán)外,有一鳳鳥在外環(huán)中站立于龍前爪之上,扭頭回望游龍,鳳冠及尾部以抽象的紋飾似云似水延伸于內(nèi)外雙環(huán)間。整體構(gòu)圖主次分明,龍鳳呈祥,妙韻天成。這件玉佩寓意龍鳳呈祥,構(gòu)圖完美和諧,主次分明,雕鏤精細,是漢玉中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它的器形圖案被選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
透雕三龍紋璧
直徑9.6厘米,由青玉透雕而成。外圈飾渦紋;內(nèi)圈三龍,龍首伸出銜住外圈,成為內(nèi)外兩圈的連接點。
玉 佩
鳳紋牌型佩
長 14.0厘米 寬 7.4厘米
出土于墓主左肩,由青玉雙面透雕而成。玉佩正中為一個長方框,框內(nèi)透雕一只變形鳳鳥。(方框下端原已折斷,特制兩個“H”形的小金橋連接)方框上連一朵卷云紋,下為一高冠卷尾變形鳳鳥??蛴覀?cè)雕一鳳鳥,雙足踩璧,長尾下垂。左側(cè)透雕瓔珞一串,其上飾一小鳥。整器構(gòu)圖充滿動感,而且突破傳統(tǒng)的均衡、對稱手法。
獸首銜璧玉佩
通長 16. 7厘米 寬 13. 8厘米
出土于墓主的頭部,由一整塊青玉雕成,構(gòu)圖上突出不對稱的特點。整體由一個方形獸頭和一塊谷紋玉璧組成。獸首左側(cè)透雕一只螭虎,左右形成不對稱的格局。下面的玉璧套在獸鼻子突起的長方形的銎(讀瓊,指斧子上安柄的孔)孔里,可以前后轉(zhuǎn)動。
花蕾鳳紋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龍形玉佩
玉容器
玉制容器在漢代目前所知極為稀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10余件,而南越王墓中出土有5件之多,其意義非同一般。這其中,銅承盤高足玉杯,世所罕見。該器高17厘米,除高足玉杯外,還有金首銀身游龍銜花瓣形玉托架、木托座、銅承盤等部分構(gòu)成。一件器物綜合運用玉、金、銀、銅、木五種材質(zhì),以玉杯為核心,呈三龍拱杯之勢,匠心獨運,造型奇巧,讓人聯(lián)想到史書記載同一時期漢武帝所建的仙人承露盤,它也許就是漢代五行及黃老思想對南越文化影響的體現(xiàn)。還有學(xué)者認(rèn)為本器或為史籍中所載“方諸”的形象。
銅承盤玉高足杯
玉雜器
玉雜器可分為印章、帶鉤、六博棋子三種。
三枚玉質(zhì)有字印章
墓中出土璽印共23枚,其中玉質(zhì)印章9枚,6枚無文字,有文字的三枚隨墓主貼身下葬,分別是:“帝印”玉印,以螭虎為鈕,該印用“帝”不用“璽”,將“帝”“印”二字連用,獨具創(chuàng)新;“趙眜”玉印,覆斗鈕,為墓主名章,為我們確認(rèn)墓主姓名提供了直接證據(jù);“泰子”玉印,覆斗鈕,“泰”通“太”,是南越國預(yù)立太子制度的體現(xiàn)。
龍虎合體玉帶鉤
帶鉤在墓中共出土36件,其中4件為玉帶鉤,它們形體最大,造型精美,作工精致,保存狀況好,同出自墓主棺槨中。此4件玉帶鉤代表了漢代玉帶鉤的最高水準(zhǔn),如其中一件龍虎并體玉帶鉤,玉色青白,質(zhì)地瑩潤,造型奇特,虎在鉤首,龍居鉤尾,兩體并連,龍張巨口,虎舉利爪,二者共奪一圓環(huán),整個器物構(gòu)圖簡練,式樣新穎,前所未見。
玉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