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壇城附五色哈達
土觀呼圖克圖等進
清 19世紀
西藏作品
這件銀壇城,環(huán)繫紅藍黃白綠五色絲質(zhì)哈達,為青海佑寧寺駐京喇嘛六世土觀呼圖克圖(1839-1894)在慈禧太后大壽時所呈進。壇城是佛教世界的象徵,壇面滿刻海浪文樣,中央為四層方臺,代表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壇城最外圍的圓周上環(huán)峙鐵圍山,群山之間的四方位各置一城門代表四大洲,根據(jù)城門上的圓形、三角、月形、方形,分別代表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海面上環(huán)繞一圈八寶以及四方位的月、聚寶盆、日、滿意牛,藉以供養(yǎng)佛陀。壇城側(cè)面外圈上下嵌珊瑚與松石的連珠紋,並飾金剛杵與蓮瓣紋,中央為卷葉紋與八寶間隔為飾,卷葉紋中心亦以珊瑚與松石珠組成十字形飾。紋飾、做工均甚工整,摻雜漢地的風格,表現(xiàn)十九世紀藏地工藝的風貌。
清 銀嵌珊瑚松石冠頂
十八世紀
西藏作品
西藏不分性別皆喜以寶石為飾,珊瑚、松石和蜜蠟是最常見的類別。西藏的珊瑚來自地中海,大多經(jīng)由印度、喀什米爾等地進入,至於松石,西藏也有生產(chǎn),惟色澤偏綠,並有褐色紋理,這件冠頂?shù)乃墒伾洼^偏綠,可能是西藏本地礦石。冠頂?shù)难b飾往往與身分等級有關(guān)。這件冠頂為銀質(zhì)局部鍍金,最上方的寶石已失,在綠松石和蜜蠟之間,間隔著珊瑚珠。最下層綠松石呈花瓣形,外圍環(huán)繞一圈珊瑚珠,中間銀座托上一蜜蠟瓜稜式珠,上下又各以大小珊瑚珠襯托,銀胎為錘打成型,打造痕跡依稀可辨,鍍金的顏色淺而淡,下器底附一螺紋栓,原應(yīng)固定在冠帽上,做工樸實,為西藏地方性工藝的作品。
嵌松石珍珠帽
清 18世紀
西藏作品
西藏的貴族在清代統(tǒng)治時期被封為公爵、札薩和臺吉,納入行政體系之中。貴族的冠飾和身分等級有關(guān),也有地域性差別。節(jié)慶盛會時拉薩一帶貴族婦女依身份高低頭戴「珍珠巴珠」或「珊瑚巴珠」,「巴珠」為藏語,指「頭冠」,作三角形支架,包覆氆氌,外層滿飾珠石,地位更高者則在巴珠之上再加上珍珠帽。珍珠帽以木為胎,滿覆一層層圈疊串結(jié)的小珍珠和不時穿插點綴的綠松石,帽頂為金嵌綠松石圖形飾,帽內(nèi)上朱漆,十分厚重華麗。除了戴珍珠冠飾,通常在兩耳前側(cè)垂掛著以髮辮穿繫的大型綠松石耳飾,胸前戴著「嘎烏」佛鍋,裝飾著成串的形珍珠串飾等,展現(xiàn)藏族尊貴氣派卻又不失優(yōu)雅的美感。
嵌珊瑚珠石黑絨髮辮套
清 18世紀
蒙古作品
這件辮子套清宮稱其為「黑絨練垂套」,作長筒形,髮辮可置於其間,管內(nèi)頭尾兩端內(nèi)部以皮革加固撐起,外以珊瑚珠排列成環(huán)狀飾帶,感謝蒙古國立博物館研究人員協(xié)助辨識其應(yīng)為土爾扈特部婦女使用的樣式,該部以黑色為吉祥象徵,故以黑絨製成。蒙古族的辮飾和帽式非常具有特色,最為人熟知的是喀爾喀部婦女頭上高高聳起兩隻彎曲如羊角造型的髮辮,辮子上裝飾著各式卡子,肩上的辮子也套著裝飾各色寶石的辮子套。目前辮子套的外層在修護的過程都加了一層保護用的疏薄絹(crepeline),這是一種極細的絲綢,常被使用於織品的保存與修復。感謝本院修護部門的費心處理,配合黑色絲絨特別選擇黑色的疏薄絹,縫製成套子,套覆於絲絨上,做為保護與支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