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復性發(fā)作性疼痛為主的癥狀。由于疼痛位近心窩部,古人又稱“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夺t(y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心也?!焙笫泪t(yī)家對胃痛與心痛,有了明確的區(qū)分。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與“真心痛”發(fā)生于心系等之病證有本質的不同,臨床應加以區(qū)別。
胃痛多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粘膜脫垂等病。
病因病機
胃痛發(fā)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 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惱怒抑郁,氣郁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fā)生胃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yǎng),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郁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痛發(fā)作。總之,胃痛發(fā)生的總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于溫煦或濡養(yǎng),失養(yǎng)則痛。
辨證
實證
主癥 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饑時痛減,納后痛增。兼見胃痛暴作,脘腹得溫痛減,遇寒則痛增,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者,為寒邪犯胃;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嘈雜不舒,嘔吐或矢氣后痛減,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胃脘脹滿,脘痛連脅,噯氣頻頻,吞酸,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fā),心煩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脈弦者,為肝氣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處,食后痛甚,或有嘔血便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者,為氣滯血瘀。
虛證
主癥 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后痛減。
兼見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脈虛弱或遲緩者,為脾胃虛寒;胃脘灼熱隱痛,似饑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shù),為胃陰不足。
基本治療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陽明、手厥陰經穴及募穴為主。
主穴 足三里 內關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飲食停滯者,加下脘、梁門;肝氣犯胃者,加太沖;氣滯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虛寒者,加氣海、關元、脾俞、胃俞;胃陰不足者,加三陰交、內庭。操作 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疼痛發(fā)作時,持續(xù)行針1~3分鐘,直到痛止或緩解。內關、中脘均用瀉法。寒氣凝滯、脾胃虛寒者,可用灸法。方義 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所會,可健運中州,調理氣機。內關寬胸解郁,行氣止痛。
注意事項
1.針灸對胃脘疼痛、上腹脹滿不適、噯氣、惡心等癥狀效果較好。
2.胃痛的臨床表現(xiàn)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
3.潰瘍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癥時,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
4.平時注意飲食規(guī)律,忌食刺激食物
本文由天津針灸小編 鄧士哲 編輯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