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只觀妙筆生花處,不見辛苦制筆人——圖解純手工毛筆制作過程
和其他文房用具一樣,毛筆告別了屬于它的黃金時代。而制造毛筆者更是鳳毛菱角,手工制作毛筆工序繁雜,又因其市場越來越小,從事毛筆制作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看官們都不陌生,它們在中國文化長河中的地位,確實舉足輕重??烧f到底它們在當今的用處早已不復當年之盛,如果不是文人墨客,愛字之人,恐怕很少人能夠接觸了。什么人還在用它們,它們又是怎樣被制作出來的?今天,我們就從毛筆說起。
世傳最早造筆人為秦國大將蒙恬。韓愈《毛穎傳》中提到:及蒙將軍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諸管城,世遂有名。
和其他文房用具一樣,毛筆告別了屬于它的黃金時代。而制造毛筆者更是鳳毛菱角,手工制作毛筆工序繁雜,又因其市場越來越小,從事毛筆制作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論毛筆,湖州的湖筆自然聞名遐邇。而另一個毛筆之鄉(xiāng),江西文港鎮(zhèn),則被譽為“華夏筆都”。文港鎮(zhèn)的毛筆生產(chǎn)歷史悠久,早在唐初就有筆市。這里制筆工藝都是世代相傳,工藝嫻熟,將純手工制作毛筆的技藝完整地傳承下來。制作出的毛筆大如掃帚小如針,還講究四德:筆頭尖、筆鋒齊、筆身圓、毛體健。延續(xù)著中國幾年前來的手工制筆文化。
手工毛筆的制成,需要不同的匠人師傅分別完成,主要分為筆頭和筆桿兩部分。按照傳統(tǒng)制筆工藝,可細分為一百二十幾道工序,也可粗分為二十幾道工序。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位匠人師傅的工作,他們分別負責筆頭制作、筆桿制作和筆身刻字。
首先是[筆頭制作]。第一步工作是抓毛,將成團的羊毛抓散后倒置桌面使其毛根齊頭,制其成束,隨后泡水清洗,最后在石灰水內(nèi)浸泡一夜除脂。接著進行梳毛、齊毛、壓毛、混毛、清鋒處理后,加入硬挺度較好的毛,用薄刀清理沒有鋒和變形的毛料。
接下來是比較重要的一步:圓筆。將挑好的毛片薄薄地平跳出一支毛筆的所需量,用拇指慢慢卷制成筆柱,使其毛根整齊,筆柱圓密飽滿。完成之后再進行附毛、秸稈灰戲水工藝。最后是綁線,筆桿干透后,接線頭放于口中咬住,用活口綁筆并用打板調(diào)制筆根平等后,放在太陽下等著充分曬干就完成了。
[制作筆桿]通常選用竹子。制作筆桿從選取材料到制作完成需要十幾道工序。首先,將選取好的竹子根據(jù)長度切割裁斷,用作筆蓋和筆桿的制作;其次,使用工具深入竹段中掏出3厘米左右深的空洞,用以粘入毛筆頭;之后根據(jù)不同的毛筆挑選不同的筆頭,進行鑲制、上膠、梳毛、去余膠等工藝,最后去除雜毛,等待晾曬。一般情況下,進行自然風干,通常需要3至7天。
最后的工藝是[筆桿刻字],刻字老師會在筆桿上進行雕花、刻字工藝,最后經(jīng)過簡單的裝潢,一支毛筆就制成了。
曾經(jīng)寫字作畫,只觀妙筆生花處,不見辛苦制筆人。原來一支毛筆的制成,竟需要這么多匠人師傅來完成。他們用手藝留住了筆尖上的技藝。目前,國內(nèi)少數(shù)傳統(tǒng)制筆人的年齡都已偏大,而手工毛筆制作流程繁瑣、復雜、用時多的原因,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不知道手工毛筆還能維持多久呢?將來我們還能不能過上“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 ”的生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