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椿:別名紅椿、椿芽樹、椿花、香鈴子、椿木葉、椿尖葉。
來源:楝科椿屬植物香椿,以根皮、葉、嫩枝及果入藥。根皮全年可采。秋后采果。夏秋采葉及嫩枝。
性味:苦、澀,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止血止痛。
香椿營(yíng)養(yǎng)豐富。每百克含有蛋白質(zhì)6~10克,其脂肪、碳水化合物、磷及維生素B1的含量在葉菜類中名列前茅,鈣和維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鐵、磷、維生素B2等多種成分。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認(rèn)為,香椿芽的水煎劑,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等都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香椿營(yíng)養(yǎng)及藥用價(jià)值十分可觀,其葉、芽、根、皮和果實(shí)均可入藥。《醫(y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濕,去血中濕熱。治泄寫、痢、腸風(fēng)、崩、帶、小便赤數(shù)。”香椿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健胃、理氣、二瀉、潤(rùn)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適合腸炎、痢疾、尿道炎、子宮炎、疔、疽、漆瘡、疥瘡、斑禿等患者食用或外用?!短票静荨酚涊d,用香椿葉水煎,可洗瘡疥,消炎防腐止癢。
香椿根皮:香椿根皮性涼,味苦、澀,具有除熱燥濕,澀腸止痢及殺蟲等功效。用于痢疾,腸炎,泌尿道感染,便血,血崩,白帶,風(fēng)濕腰腿痛。
香椿葉:為楝科植物香椿的嫩芽。異名香椿、香椿芽、香椿頭。 性味歸經(jīng):苦,平。入肝、胃、腎經(jīng)。功效:清熱化濕,解毒。
香椿果: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
【用法用量】根皮3~5錢,果2~3錢。
二、香椿子:別名椿樹子,椿芽樹花,椿花,春尖花,香椿鈴。
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的果實(shí)。秋季采收,曬干。
性狀:干燥果實(shí),長(zhǎng)2.5~3.5厘米。果皮開裂為5瓣,深裂至全長(zhǎng)2/3左右,裂片披針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細(xì)紋理,內(nèi)表黃棕色,光滑,厚約2.5毫米,質(zhì)脆。果軸呈圓錐形,頂端鈍尖,黃棕色,有5條棕褐色棱線。斷面內(nèi)心松泡色黃白。種子著生于果軸及果瓣之間,5列,種子有極薄的種翅,黃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狀,種仁細(xì)小不明顯。氣微弱。以完整、干燥者為佳。
性味:辛;苦;溫。 歸經(jīng):肝;肺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止痛。治風(fēng)寒外感,心胃氣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疝氣痛、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研末。
【應(yīng)用實(shí)例】
(1)風(fēng)寒外感:香椿子、鹿銜草。各15克。煎水服。
(2)胸痛:香椿子、龍骨各15克。研末沖開水服。
(3)疝氣痛:香椿子15克。水煎服。
(4)痔漏:香椿子15克,飴糖30克。蒸服。
(5)虛火頭痛:香椿子6克,白牡蠣18克,水煎服。
(6)疝痛,胃脘痛:炒香椿子15克,苦楝子10克,水煎服。
(7)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香椿子6~9克,水煎服。
(8)腸風(fēng)下血:香椿子半生半炒,研末,每服6克,米湯調(diào)下。(陳修源)
(9)口舌生瘡:取嫩香椿葉50克,洗凈搗爛,再用米醋或黃酒將其調(diào)勻后服用,每日1劑,分2次服。
(10)瘡癰腫毒:取適量的鮮香椿葉、大蒜及少許食鹽,放在一起搗爛成泥,敷于患處,每日敷2次,每次1~2個(gè)小時(shí)。
(11)脾胃虛弱、腹脘脹滿:取嫩香椿葉、焦三仙各20克,藿香10克,蓮子15克,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劑,分2次服。
(12)惡心嘔吐:取香椿葉20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服2次。
(13)細(xì)菌性痢疾:取香椿100克,水煎服,每日服1劑,分2次服。
(14)尿道炎:鮮香椿葉50克,水煎煮,熏洗局部,每日2次。
(15)惡瘡疥癬:取鮮香椿根皮30克,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用此藥汁清洗患處,每日2次。
(16)白帶?。喝□r香椿根皮60克,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在汁中加入適量紅糖,每日服1劑,分3次服。
(17)疥瘡:鮮香椿葉適量,加水適量煎5~10分鐘,取湯外洗患處,每日數(shù)次。
(18)傷風(fēng)感冒:取適量香椿芽和食醋,將香椿芽浸泡于食醋中,再用沸水將其沖泡成香椿湯,每日服1劑,分3次服。
(19)痢疾、泄瀉:香椿葉120克,椿根皮30克,馬齒莧30克。水煎服。宜在飯前半小時(shí)服用。
(20)降血糖:椿芽25克,玉米須15克,煎湯或沸水泡后飲用。
(21)小兒疳積:香椿葉50克,蔥白1根,豆豉9克,炙甘草5克,粳米50克,共煎煮食用。
(22)女子血崩、赤帶過多:細(xì)嫩椿樹枝一把,益母草15克,水煎后,分早、中、晚3次飲用。
(23)尿道炎:嫩椿枝30克,車前草25克,通草9克,水煎服。
(24)癰瘡腫毒:香椿嫩葉、大蒜各適量,搗爛后,加入適量紅花油,調(diào)勻后,敷于患處。
(25)疥癬:香椿葉150克,苦參30克,鮮馬齒莧50克,醋適量,煎煮后,先用醫(yī)用酒精涂洗患處后,再用藥液擦洗。
(26)脫發(fā):香椿葉、女貞子葉各適量,洗凈搗爛,涂洗脫發(fā)處。
(27)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香椿嫩葉20克,藿香10克,焦三仙20克,蓮子15克,水煎,日服2次。
(28)瘡癬:椿白皮洗凈50~100克,煎水外洗或熬膏涂治瘡癬,療效頗佳。
(29)疝氣腫痛:椿子10克,橘核10克,水煎服,日服2次。
(30)胃脘作痛:椿子10克,九香蟲6克,水煎服,有理氣止痛之效。
(31)唇上生疔:取本品嫩葉,搗爛,和酒服之。(《嶺南采藥錄》)
(32)赤白痢疾:香椿葉100~200g,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33)胃潰瘍:香椿芽250克,搓碎后與適量紅棗泥和為丸。每丸重約3克,每次服2丸,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食療】
(1)腌香椿:將香椿清洗干凈,晾干,加適量食鹽,用手揉搓,促使葉片軟化和鹽分滲入。然后,將香椿裝進(jìn)潔凈的菜罐或盆中,加蓋,腌制3~5天,便可食用。
(2)香椿拌豆腐:把豆腐切成2~3厘米的方丁,香椿加少許食鹽,放入盆內(nèi),倒入開水適量,蓋嚴(yán),浸泡5分鐘后取出,切成碎末拌入豆腐丁,加入香油、味精、食鹽調(diào)拌即成。
(3)香椿炒雞蛋:香椿250克,雞蛋5枚。將香椿洗凈,沸水焯后切碎,放入雞蛋液中,加食鹽攪勻,入油鍋炒熟即可。此菜具有滋陰潤(rùn)燥,澤膚肌膚的功效,適用于虛勞吐血,目赤,營(yíng)養(yǎng)不良,脫發(fā)等病癥。常人食之可增強(qiáng)抗病防病能力。
(4)香椿泥:將香椿清洗干凈后,放上食鹽,愛吃辣的也可放適量辣椒,搗爛如泥狀,吃時(shí)再放點(diǎn)香油調(diào)勻即成。
(5)香椿末:如果香椿葉老了,可制成香椿末食用。將香椿老葉清洗干凈,曬干,搗研成粉末,裝入容器封好。在燒湯或做菜時(shí)加入適量香椿末,不見椿而聞其香。
(6)香椿拌豆腐:豆腐500克,嫩香椿50克。豆腐切塊,放鍋中加清水煮沸瀝水,切小丁裝盤中;將香椿洗凈,稍焯,切成碎末,放入碗內(nèi),加鹽、麻油,拌勻后澆在豆腐上即可。此菜具有潤(rùn)膚明目,益氣和中,生津潤(rùn)燥的功效,適用于心煩口渴,胃脘痞滿,目赤,口舌生瘡等病癥。
(7)香椿炒竹筍:鮮竹筍200克,嫩香椿頭500克。竹筍切成塊;嫩香椿頭洗凈沸水焯后切碎并用精鹽稍腌片刻,去掉水分待用;先將竹筍略加煸炒,再放香椿末、精鹽、鮮湯用旺火收汁,用濕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此菜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功效,適用于肺熱咳嗽,胃熱嘈雜及脾胃濕熱內(nèi)蘊(yùn)所致的赤白痢疾,小便短赤澀痛等病癥。
(8)涼拌香椿:嫩香椿250克。洗凈沸水焯透切碎,放盤內(nèi),加入精鹽,淋上麻油,拌勻即成。此菜具有清利濕熱,寬腸通便的功效,適用于尿黃,便結(jié),咳嗽痰多,脘腹脹滿,大便干結(jié)等病癥。
(9)香椿煎餅:面粉500克,腌香椿頭250克,雞蛋3枚,蔥花適量。將香椿洗凈焯水切碎,面粉調(diào)成糊狀,加入雞蛋、蔥花、料酒,和香椿末攪勻,平底鍋攤餅煎熟。本品具有健胃理氣,滋陰潤(rùn)燥的功效,適用于體虛納差,毛發(fā)不榮,四肢倦怠,大便不暢等病癥。
(10)香椿粥:粳米100克,水1000毫升,燒開慢熬至粥將成時(shí),再將香椿嫩葉芽100克,洗凈,切碎,和精鹽一起放入,繼續(xù)熬至菜熟粥成。分2次空腹服用。適用于痔瘡腫痛、痢疾、腸炎、宮頸炎。
(11)雙丁拌香椿:香椿芽100克洗凈,放滾開水中加蓋溫浸5分鐘,取出切碎。五香豆腐干100克,切粒。皮蛋去殼,洗凈切丁,同放于盤碗中,加入麻油、醋、精鹽和味精,拌勻,腌漬入味。適用于高血壓。
【使用注意】
(1)《唐本草》言其:“味苦,有毒?!惫什烧蛸徺I后宜用熱水焯后再用。
(2)慢性病者不宜食用。
(3)《隨息居飲食譜》云:“多食壅氣動(dòng)風(fēng),有宿疾者勿食?!惫什灰硕嗍尘檬场?/span>
(4)專家提示,香椿是發(fā)物,不宜大量食用。
(5)香椿和臭椿在外表上很相似,要注意區(qū)分。臭椿是苦木科臭椿的嫩葉,葉子邊緣有疏大的齒,搓揉后聞之有股臭味。香椿葉的邊緣無齒,背面有圓的腺點(diǎn),揉搓后有香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