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禪是一個過程,人生何嘗不是一個過程。一步一個臺階,功到自然成。
生活中有太多的難題,往往是疑而不決。其實決定是很容易的事情:既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一腳踢倒好了,何必猶豫?
謙受益,滿招損。自以為滿了,實在就是自己最不足的時候?;畹嚼?,學到老,世間永遠學不滿。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從容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習慣。從容真正的關(guān)鍵是力行,養(yǎng)成習慣,建立正常生活的規(guī)范。所以從容也是一個人的福氣,一個人的智慧。從容的人當然就能自在,處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亂。從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緊張。通常,我們都是因為得失心太重,才產(chǎn)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方位,才有了種種心機和抗爭。
每遇到急事就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把自己當作是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身體如此,精神也如此。抱著從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要以從容之心去看待它,把自己當做只是一只舊襪子,自然清心自在,活力無窮。
成功需要兩件寶:凈瓶的虛懷若谷與布袋的日積月累。
生命,就是一場游戲。對待每一件事,皆輕松卻不輕浮去面對,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琴弦不松不緊的時候,才能彈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來。
黃金隨著潮水流來,也應該起早把它撈起。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平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別人絲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zhí)著就能進步的。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zhuǎn)身;余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門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們?nèi)绾慰创澜?,世界就如何對待我們?/p>
生活歷煉了“心”,心因生活的歷煉而更覺醒,更有能力,更豐富,更光明。生活之道不在乎取于予,不在乎揀擇與分辨,而在于“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把自性中的智慧,表達在你的生活上,讓覺醒過后的現(xiàn)實與清凈,永駐你的襟懷。
人生本來就是掙扎的、痛苦的、幸運的、快樂的、探索的、自得的。因為信,所以循規(guī);因為疑,所以迷失;因為思,所以叛逆;因為悟,所以蹈矩。這就是人生的回歸。
把握自己,常懷律己之心,才能平靜心波,心中自得其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為如是觀。
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是對世事無常的一種提醒,讓我們身處紅塵心靈仍有回旋的空間。
佛不保佑人,是人需自保;佛不救人,要人自救。佛之度人見心,不保心滿意足。
一念慧解,光照無盡,亦即真理法寶勝于金銀財寶。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虛度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并沒有多大意義,濫用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誠心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坦然認命。
因果——巧合是機緣,是故世間,一切男女,貧賤富貴,受若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因果之報。
在自然界中,諸如桃李等小小的果核,能長出無量的桃李果實,與此外因果相比,內(nèi)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極為明顯。
“無求品自高”,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才華被淹沒,付出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萬事皆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誠是最大的善因,自然會收獲最大的善果。
人的惡習,往往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假如能慎于始,就不會事后懊悔了。經(jīng)語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總是果報現(xiàn)前時才后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
因果報應,不是像你所想象的立竿見影,生死輪回,善惡分明,終有報應??糖笠蚬?,也是一種執(zhí)著的悲哀,為心所困,不得其解,沒得解。
修法者一定要把“行道過程”和“所證果位”區(qū)分清楚,依自己的根器及修法的能力而行持:所證見解廣大如虛空,取舍因果細微如粉末。
欲取之,先予之。萬事皆有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假如你不付出自己的水,沒有足夠的壓力,它就一滴都不會回報你,想得到更多的回報,你必須先舍得付出。
開悟則心自寧。一味的妄執(zhí)妄為,就會產(chǎn)生煩惱。世本無一物,何必苛求因果得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大智才能大勇,大勇才能大無畏,大無畏才能堅行,堅行自然有果。
正果——做自由的人,要有一顆平常心,自然處事,淡然為人,超然物外,方能泰然自若,坦然無懼。佛以無我之心來普度眾生,故,般若波羅蜜。
每個人都是個體,永遠離不開現(xiàn)實這個主體,佛也是一樣。這就是個體與主體的因果,該滅的滅,該生的生,因滅得生。又何必苛求此事?本身無因也無果。人在燈亮,人死燈滅。不要過于關(guān)心與自己無關(guān)的事情,那只是在做無用功。
空蕩蕩地來,空蕩蕩地去,只有自性才是真正的人生伴侶。
世事變化,禍福無常,如果我們對此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良好的承受能力,一生中隨時都保持一種迎接挑戰(zhàn)的心態(tài),那么我們就能處變不驚,從容應付。連生死都已經(jīng)超脫,怎么還會有恐懼感呢?
既不曾死過,又不會死,何以明了生死之事?而真正死過的人,還如何說得出有關(guān)死的奧秘?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沒有來應供,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從有為道無為,從有相到無相,從生滅到無生滅,那是解脫的問題了。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有隔陰之迷,意即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的一切,其實生命的形相雖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一切平等。
說到生病,色身肉體上自然有生老病死,但法身本性上就沒有生老病死了。
在禪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不是兩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為既然有生,怎能無死?要緊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輪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轉(zhuǎn),而本性其實也沒有變。
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有人卻沒有腳。
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當你明白生命是永恒的,就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歡喜求生西方極樂清凈平等的佛土。
相關(guān)閱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