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伯文 江蘇無錫人,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yī)。中醫(yī)腫瘤專家有四十余年的臨床實踐,對于腫瘤的治療,主張從調整整體著手,充分發(fā)揮正氣的抗癌作用。通過長期的實踐,初步總結了腫瘤妁辨證施治規(guī)律,用于臨床行之有效?!∩瞄L診治腦瘤、胃癌、肺癌、肝癌、腸癌、乳房癌、卵巢癌等各種腫瘤療效顯著。著有《研究祖國醫(yī)學,探索治癌規(guī)律》《腫瘤的辨證施治》、《扶正祛邪相結合治療癌癥》、《錢伯文醫(yī)案》《抗癌人生》等,其中《腫瘤的辨證施治》一書尤受歡迎。
病因
胃癌多由于長期飲食不節(jié),情志抑郁不舒,漸致氣機失常、經絡不通、瘀毒留滯、痰濕結聚、正氣虛餒而形成、早期可見上腹不適、納呆消瘦、惡性嘔吐、嘔血、黑糞等癥,晚期則出現淋巴結腫大,腹部腫塊或見腹水等。以脾胃功能失調為本,實邪留滯為標,而脾胃氣虛常貫穿著胃癌的各個階段,如氣陰兩虛,氣虛氣滯,氣滯血瘀,氣滯痰濕內停等,這是胃癌常見病機,故益氣健脾法是治療胃癌的最常用的法則。旨在通過補益脾胃,培土化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人以胃氣為本”;“土為萬物之母”;“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說明脾胃在人體中居重要地位,與各種疾病發(fā)生有密切的關系。導師認為脾胃功能強健,則正氣充足,難以發(fā)生惡疾,脾胃一弱,化源衰竭,則正氣虧虛,各種病理產物聚集,成為胃癌的重要病理機制。因此導師臨證對于胃癌證屬脾胃氣虛者,必以健脾益氣,扶助脾胃功能為治療主旨。
用藥
常用異功散、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方加減運用。這些方劑調補脾胃最佳,藥力平穩(wěn)和緩,對胃癌較為適宜。清代醫(yī)家張路玉說:“氣虛者,補之以甘,以參、術、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中和)之德(性能),故為君子。若合二陳,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二途,故用四君子隨證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脾胃),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氣機運行)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為合命之本也?!?/p>
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散亦是補脾胃的代表方。本方由四君子加山藥、扁豆、蓮肉、砂仁、米仁、桔梗等組成。四君本為脾胃氣虛的基本方劑,現又加上補脾的山藥、扁豆、蓮肉;和胃理氣的砂仁;理脾滲濕的米仁,載藥上行的桔梗。從功效來說,其補氣健脾之功勝于四君子湯,且有滲濕保肺之功,全方藥性平和,無寒熱偏勝之弊,故導師多用本方,治療胃癌患者癥見脾胃虛弱,飲食不節(jié),吐瀉體弱等,用以補氣健脾、和胃滲濕,自有良效。補中益氣湯為東垣創(chuàng)立的著名方劑之一,是依據“損者益之”“勞者溫之”“甘溫除熱”的理論制訂的,是補氣升陽的代表方。主治飲食勞倦、脾虛氣弱,內傷寒熱之證。李東垣謂:“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敬誤認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
他又謂“飲食不節(jié)則胃病生,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误w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導師宗古人之意,認為脾胃為營衛(wèi)氣血之源,飲食勞倦,傷及脾胃,則氣血虛損,發(fā)生大熱。脾氣不升,清陽下陷,則大便泄瀉,或為脫肛。如見胃癌患者顯上述癥狀,導師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以黃芪益氣為君藥,人參、甘草補中為臣藥,用甘溫補氣以治氣虛身熱內傷之火;白術燥濕健脾,當歸養(yǎng)血調營,陳皮行氣去滯,醒脾和胃,補而不滯均為佐使;更用升舉清陽的升麻、柴胡,以為引使。全方合用取其升陽益氣,補中固衛(wèi),勞倦得之,寒熱自除,氣陷自舉,從而取得改善癥狀,穩(wěn)定病情效果。
辨證治腫瘤,黃芪有殊功
黃芪,是一味臨床常用的補氣藥物。錢老用于治療腫瘤的經驗。
中醫(yī)學認為,腫瘤的發(fā)生,或因瘀血阻滯,或因濕濁內停,或因熱毒壅滯,或因氣滯血凝,雖然病因不一,但主要還是取決于正氣的盛衰。錢老認為,正氣是機體對病邪的低抗力和自然修復力,所以正氣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轉歸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從臨證所見,腫瘤病人確實常見神疲乏力、胃納不佳、少氣懶言等虛象,而其中氣虛之象尤為明顯,因此他把黃芪應用于腫瘤臨床。
黃芪特點
黃芪補氣而入肺脾兩經,長于補肺脾之氣,故多用于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的中晚期肺癌、縱膈腫瘤以及胃癌等,常與黨參、白術、茯苓、蜀羊泉等配合應用。黃芪性溫主升,功能升陽益氣,故又常用于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等腸道惡性腫瘤,這類病人往往有脾虛的表現,尤其常見大便溏薄,惡心吐,胃納不佳等脾陽不振,清氣不升之象,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常能取得滿意的療效。黃芪補氣而能攝血,益衛(wèi)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于多種癥見氣不攝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盜汗等癥。據資料表明,黃芪中含有較豐富的微量元素----硒,同時黃芪還能調整人體細胞內CAMP與CGMP的含量,以及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從而有利于抑制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臨床巧配伍,合群顯妙用
中醫(yī)認為,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錢老根據復雜多變的病情變化,針對病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黃芪通過不同的配伍,擴大治療范圍,提高療效。
相須相使配伍
如黃芪配當歸,益氣而生血,加強了補血的作用,適用于晚期腫瘤患者血虛體弱,面色huang白之癥。黃芪配茯苓,益氣而利水,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于消化道腫瘤及膀胱腫瘤癥見脾虛氣弱,水濕內停,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胸水腹水等。
補散配伍
如黃芪配防風,固表祛風。黃芪得防風可無戀邪之弊,防風得黃芪可不致發(fā)散太過,補中寓散,散中寓固,適用于各種腫瘤見衛(wèi)氣不固,汗出、自汗之癥。通升配伍:如黃芪配枳殼,升陽益氣輔以理氣通降,可用于腸道惡性腫瘤氣虛下陷,肛門墜脹,便秘等。此外,以黃芪為主藥組成的益氣扶正之方,可配合放射療法、化學療法,以減輕病人的反應,增強病人的體質,提高對放療、化療的耐受性,從而增強其效用。藥理實驗也證明,黃芪能促進小白鼠周圍血中的白細胞增加,能對抗化學物質、放射線和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人類白細胞減少。
正確調劑量,輕重皆相宜
黃芪治療腫瘤,用大劑量還是用小劑量,各家觀點不同。一般說來,早中期腫瘤病人,機體抵抗力尚可,氣虛之象并不嚴重,主要用黃芪扶正以祛邪,劑量不宜過大,以防留邪或礙胃之弊;中晚期病人,體質大多比較虛弱,虛象明顯,則劑量可適當大些。若病情比較復雜,處方用藥時要做到既照全面,又力求平穩(wěn),常常藥味較多,黃芪的劑量就不能過大;相反,若病情比較單純,用藥較少,則黃芪用量可大,以做到藥專力宏??傊?,掌握黃芪劑量的關鍵,還是依據邪正的盛衰而定。
錢師認為扶正與祛邪的辨證應用,是治療疾病取得療效的關鍵。以往治腫瘤一般是早期攻邪為主,中期攻補兼施,晚期以扶正為主,而導師并不拘泥這一規(guī)律,認為早期也應補,晚期也應攻,全賴病情的標本虛實,輕重緩急而兼顧攻補,尤其治療晚期患者切不可拘泥晚期而一味求補,尚須補中有泄、泄中有補,即補中有攻,扶正與抗癌并舉。
錢師宗古人“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醫(yī)宗必讀·積聚》)和“正氣虛則成巖”(《外證醫(yī)編》)之意,認為腫瘤之形成,本身就是由于機體功能虛弱,不能抵御外邪,致邪氣內侵,造成人體氣血陰陽失調所致。即所謂的由虛致實,由實致虛。臨床觀察,發(fā)現大多數病人都不是單純地表現實證與虛證,而是虛實夾雜,病情復雜。因此,錢師處方大多數是攻、破、補養(yǎng)并舉?;虼箨牴テ扑幹屑尤敕稣剿?;或于大隊補養(yǎng)藥中加攻堅之藥;或攻破補、養(yǎng),兼施同用。這與腫瘤患者本虛標實的病機是相適應的。
錢師對本虛標實之腫瘤患者,尢其對晚期患者注意補中有泄,因補而不通可致氣壅留邪,又使藥力難達病所則病邪更盛,正氣亦竭而入危矣。故導師言切不可拘泥晚期而一味求補,尚須補中有泄,泄中有補。如癌晚期宜健脾、益氣、和胃、利濕治療,選用黃芪、白術、茯苓,白扁豆等健脾益氣、和胃化濕雙功俱備之品,在大劑量作用下,屢見效驗,藥后患者脾醒納增,脾胃氣機得以通降,而面浮足腫者則現小溲轉利,腫勢消退。導師說腫瘤為有積之物,此病非攻難消。宗“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導師酌情選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濕,軟堅散結等法,但患者多兼正氣虛虧,宜根據病情攻中寓補才能攻而中的,補而應手。導師臨證常取扶正為基礎、攻堅為主導的治療方法,并注意到攻堅之品有耗傷正氣之虞,故在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時常以益氣健脾、補氣扶正之藥佐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