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3年,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阿諾爾德·湯因比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他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chuàng)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創(chuàng)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曾經(jīng)見證了楚漢爭霸歷史的鴻溝兩岸,吸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來到這里,晉朝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這樣感慨道:“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謀?!?/strong>這句話是罵劉邦是個十足的小人。有人說劉邦是流氓,背信棄義、狡詐無賴,也有人說他是曠世豪杰,崛起于亂世之中,白手起家,穿越時間的距離,人們對于歷史的爭論似乎永無止境。
在如今的滎陽廣武山上,附近村莊的村民在鋤地時還能撿到一些古老的青銅箭頭,這些箭頭仿佛在訴說著當年劉邦項羽在此對峙爭霸的故事。
這些銹跡斑斑的箭頭跨越了兩千多年的距離,至今仍不知有多少還埋藏在這座山的黃土堆里,也許正是這些箭頭中的一只,曾經(jīng)經(jīng)過楚軍的手,射中了劉邦。
兩千多年前的滎陽戰(zhàn)場上,劉邦斗的似乎一直都是中年人的耿耿心機,而項羽斗的則是年輕人一往無前的霸氣。
單單憑借口舌之力,項羽還沒有占過任何便宜。
但是此時楚軍對漢軍的叫罵卻激起了漢軍將士的怒火,然而隔著鴻溝的兩只軍隊根本無法短兵相接,這一仗該怎么打?在那個時代,箭簇就成為了可以夠得著對方的最為先進的武器。
當時劉邦手下有一員武將,箭術(shù)十分高超,把楚軍前來挑戰(zhàn)的武將都射殺了。
項羽看到這個陣勢后,親自出場,怒目而視雙手掐腰,怒視城上的這個狙擊手。結(jié)果漢軍城上的神箭手婁煩一下子被嚇住了,手也開始顫抖,箭也搭不到弓上了。
在這個楚漢雙方對峙的緊要關(guān)頭,劉邦卻大膽的站了出來。
由于劉邦站在一般弓箭的射程之外,他估算楚軍的弓箭傷不到他,于是便十分放心的站在鴻溝邊。
而此時,裝備精良的楚軍怎么能放棄這個大好的機會,項羽決定立刻讓楚軍弓弩手用弩來偷襲劉邦。
弩是一種遠程射擊武器,大多由銅制成,主體是個鑿于箭溝的臺座,長約60公分,這種銅弩的射程很遠,是當時最先進的射擊兵器。
廣武山地處植被不算茂密的黃土高原區(qū),劉邦根本沒有想到項羽會偷襲自己。
楚軍飛弩射至,劉邦應聲而倒,一向善用計謀的劉邦這次卻中了項羽的算計。
胸前中的這一箭幾乎要了他的性命,如果他真的倒下了,那么楚漢戰(zhàn)爭可能到這里也就結(jié)束了。
然而鴻溝山澗的距離大大降低了弩箭的殺傷力,擊中劉邦的只是強弩之末,并沒有讓他立即命喪黃泉,此刻劉邦的頭腦還很清醒。
軍中的主帥在兩邊將士的眾目睽睽之下中箭,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使得軍心大亂。
劉邦此時為了穩(wěn)定軍心,馬上彎腰扶著自己的腳說,我的腳部中箭了。
然后他的謀士馬上就給他出主意,現(xiàn)在不能馬上撤離,一定要忍著,穩(wěn)定軍心。
項羽看到劉邦倒下又站起來,并大呼腳痛,心中不禁有些半信半疑。
好不容易碰上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劉邦居然如此命大,讓他很難相信。 眼看功虧一簣,項羽只好先退回營寨中再行打探消息。
被弩箭射傷的劉邦回到了關(guān)中養(yǎng)傷,然而廣武前線的戰(zhàn)場,仍處于緊張的對峙中,隨時會有情況發(fā)生,因此劉邦在關(guān)中待了沒幾天便又趕回漢王城的指揮部,以準備應付下一波的對抗。
公元前203年,項羽趕回滎陽,劉邦駐守成皋。
在劉邦的背后,是自己廣大的封地,糧草士兵源源不斷,他最不怕的就是持久戰(zhàn)。
而項羽則是遠離自己的封國彭城,回去的道路上還堵著劉邦手下大將彭越的軍隊,劉邦對于擊敗項羽的信心越來越強。
此時,剛剛被劉邦封為齊王的韓信也在齊國集結(jié)兵力準備攻擊楚國大本營彭城。
對項羽來說,唯一剩下的只有楚地了,而其軍隊所面臨的將是腹背受敵。
然而就在此時,劉邦卻向項羽提出了和談的要求,這是一次無奈的妥協(xié),還是又一次精心策劃的陰謀。
或許劉邦關(guān)心的,還有掌握在項羽手中的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雉的安危。
雖然自己已經(jīng)不具備最初的優(yōu)勢,但以項羽強悍的個性,讓他接受和談也并不容易。
《史記》記載,劉邦先后派出了兩位說客,陸賈和侯生。陸賈是楚人,以能言善辯而著稱,他自信滿滿的接受了與項羽和談的任務。
滎陽前線,在鴻溝兩側(cè)對峙的項羽和劉邦似乎已經(jīng)平分秋色,但楚軍是遠征部隊,糧食補給不易,堅持下去不見得有利。劉邦顧及父親和妻子安危,也愿意談判了事,這對雙方都有利。
陸賈的論點誠懇而有道理,但是他卻疏忽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項羽的心理。
從優(yōu)勢打到劣勢,項羽心里自然相當不平衡,陸賈這種理由對項羽的內(nèi)心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
項羽深信只要進行決戰(zhàn),一定可以徹底擊潰劉邦。
陸賈無功而返,但劉邦仍不死心,他又派出另外一位賓客侯生,再度去和項羽談判。
再一次的談判,侯生提出了清楚而具體的策略,他建議楚漢雙方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劉邦,以東劃給項羽。
這種分界雖然粗糙,但在緊張的局勢下卻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侯生不但沒有長篇大論的巧辯,而且從頭到尾都不替劉邦說話,甚至經(jīng)常故意在言語上折損劉邦,這種態(tài)度正合了項羽的胃口。
實際上,無奈的項羽此時也想早日結(jié)束在滎陽這漫長的對峙,帶領(lǐng)長期遠離楚國的士兵,回到故鄉(xiāng)彭城。
這一年的九月,項羽釋放了劉太公和呂氏回歸漢營,天下就要迎來許久未見的和平了。
公元前203年9月,駐守在滎陽兩年多的項羽軍隊,終于開始了大撤退。
從滎陽到彭城,其間必須經(jīng)過彭越游擊隊出沒最多的地方,如果硬是闖過彭越出沒的梁地,對染距離彭城比較近,但勢必會遇到不少麻煩。
項羽決定先往南退入陳國,再行繞回彭城,雖然這段路稍遠,但相對安全得多。
就在項羽遵照協(xié)議履行合約的時候,劉邦顯然沒有打算遵守以鴻溝為界的承諾。
當楚軍到達陳城西北的固陵時,聽到了劉邦指揮大軍越過鴻溝,背約前來追擊的情報。
與漢軍的主力正面會戰(zhàn),這是項羽在滎陽苦守了兩年多以來夢寐以求的愿望,但他卻怎么也想不到會是在這種情況下。
憤怒之下,項羽下令全軍在固陵部署,準備大決戰(zhàn)。
但此時,饑餓已經(jīng)成了楚軍最大的敵人。在后面追擊的劉邦聽說楚軍停了下來,也不敢冒進,便在固陵北方的陽夏城南方扎營。
此時,劉邦給彭越和韓信下令,讓他們會兵共同攻打項羽,結(jié)果兩人一個都沒有去。
這時候,張良就向劉邦建議,讓劉邦把山東和淮南一帶封給韓信,把梁地封給彭越,這樣一來他們自然就會起兵了。
劉邦派遣特使,帶著封疆的地圖,火速請韓信及彭越出兵助陣。
果然,韓信立刻親率大軍由齊國南下,彭越的軍團也開始出發(fā),意圖截斷項羽返回彭城的后路。
而兩年前曾經(jīng)叛楚歸漢的九江王英布,以劉邦盟友的身份重新統(tǒng)轄九江地區(qū),準備由南方夾擊截斷項羽退路,楚軍真正的災難開始降臨了。
公元前203年12月中,漢軍主力和八位諸侯王部隊全部到達垓下,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靈璧縣。
這時楚軍有十余萬人,漢軍卻有三四十萬之眾,似乎楚漢兩軍的形勢已經(jīng)完全顛倒了,而漢軍陣營的主戰(zhàn)軍團則是韓信的三十萬齊國部隊。
項羽的身邊已經(jīng)沒有了像范增那樣的謀士,也沒有了像英布、龍且這樣的猛將。
經(jīng)過一天苦戰(zhàn),項羽身心俱疲,來不及解下盔甲便倒在營帳中,這位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從未感到如此疲勞。
一覺醒來,已經(jīng)是深夜,萬籟俱寂,遠處卻傳來楚人的歌聲,漸漸地四方都響應了起來。
這不正是楚地的歌謠嗎,難道漢軍已經(jīng)完全占領(lǐng)楚國了嗎?為何漢營中會有這么多楚人呢?懷鄉(xiāng)情結(jié)開始在楚軍中蔓延開來,念及家中的父母妻兒,更加重了或許即將孤獨地客死他鄉(xiāng)的悲哀。
四面楚歌,這是漢軍謀士張良的又一個計謀,不少楚軍已被漢軍捕獲或主動投降,但人數(shù)還不是太多,讓營中楚軍教漢營軍隊和諸侯部隊練唱楚歌,利用大合唱的聲勢加上由遠處傳來幾可亂真的效果,徹底打擊駐守垓下的楚軍士氣。
楚音鄉(xiāng)調(diào)竟然能抵得上十萬雄兵,項羽不愿意相信,但最后的時刻已經(jīng)到來。
公元年前202年初,27歲的虞姬在楚軍營中陪伴著他的英雄項羽。
這是最后的酒宴,霸王英雄末路,虞美人自刎殉情,英雄和美人的眼淚與別離成為了歷史上永恒的悲劇,這悲情的瞬間早已被定格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蕩氣回腸的傳奇。
屬于西楚霸王的這一場最后的酒宴,就這樣在淚水與悲歌中落幕了。
顯然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西楚霸王,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的光彩。
無力回天的項羽只能率領(lǐng)著800人的騎兵敢死隊,在夜色掩護下由小路突圍而出,全隊向南邊的烏江奔馳而去。
如果能順利過河,他便可回到他的故鄉(xiāng)會稽,也就是今天的江蘇蘇州一帶。
項羽一開始是想過江回到家鄉(xiāng)的,但是到了江邊的時候,他的軍隊越來越少了。
自己怎么還有顏面過江,面對江東父老,最終一代西楚霸王項羽選擇了自刎。
兩千年前的中國,一個風雨交加的冬夜,太史公司馬遷還在用毛筆在竹簡上記錄著一百年前那最后時刻的驚心動魄。
項羽倒下了,圍在旁邊的漢營將領(lǐng)爭先恐后的前來爭奪項羽的尸體,因而發(fā)生嚴重沖突,甚至舉刀相向,互砍而死者達數(shù)十人。
最后有五個人各自奪得項王遺體的一部分,劉邦把這五個人都封了侯。
司馬遷筆下的項羽不僅是重瞳子,而且長得十分高大,因而他懷疑項羽是舜帝的后裔。
在秦末漢初的年代里,項羽就像一部天生的戰(zhàn)爭機器,作戰(zhàn)效率幾乎空前絕后。
而在滎陽長期的對峙中,劉邦卻膽小如鼠,根本無法和叱咤風云的項王相比。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是天命要讓我敗亡,并不是我用兵的過錯。
這是《史記》中所記載的項羽最后的話,但是他所犯的錯誤似乎太多了,他的失敗絕不是運氣不足所能概括的。滎陽對峙的兩年半時間里,無論是經(jīng)營能力,心態(tài)和策略規(guī)劃,項羽似乎都不及劉邦。
公元前202年,32歲的英雄項羽用拔劍自刎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烏江邊的一抹鮮紅讓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終于有了結(jié)果。
也正是這一年,布衣出身的劉邦擊敗了世代貴族的西楚霸王項羽,成了天下的新主人。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