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2年,東漢朝廷風雨飄搖,皇帝胡鬧,閹宦橫行。
對士人打擊的黨錮之禍,讓這個朝廷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氣。
這時候,外部環(huán)境也不友好,羌族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還時不時給躺在ICU里面的東漢朝廷來上一腳。
這一年,28歲的曹操目睹朝廷黑暗,束手無策,干脆沉默不言。
23歲的劉備勉強完成了在大儒盧植處的學習,回到了家鄉(xiāng),繼續(xù)做他的地頭蛇。
94版《三國演義》劇照,源自網(wǎng)絡
和曹操同齡的孫堅,不和父親一起種瓜,通過砍人,進入仕途,他此刻滿懷信心。
他們縱然滿懷英雄志,也絕不會想到他們才是主角。
至少此刻,已經(jīng)有一位梟雄,隱約有了主角光環(huán)。
在曹孫劉還未找到人生方向的時候,公孫瓚就以孝廉的身份被派到遼東做長史。
遼東由于靠近胡人勢力,因此采用的管理體制迥異于內(nèi)陸,是一種生產(chǎn)兵團建制的組織,長官為護羌都尉。
由于之前的護羌都尉表現(xiàn)實在難以服眾,朝廷干脆取消了這一職位的任命。
公孫瓚擔任的長史自然就成了對羌、烏桓、鮮卑等勢力作戰(zhàn)的軍事長官,他直接對朝廷的幽州刺史劉虞負責。
94版《三國演義》中的公孫瓚,源自網(wǎng)絡
劉虞在漢末宗室中,屬于頗有作為的一個人,他對邊疆的胡人勢力實行懷柔政策,逐步贏得了這些勢力的尊重。
但能打才能和,公孫瓚完美配合了劉虞。
在一次塞外的遭遇戰(zhàn)中,公孫瓚以劣勢兵力擊退了胡人騎兵,他還親冒矢石,舞動著一柄雙頭矛,在敵陣中往來穿梭,史稱“鮮卑懲艾,后不敢復入塞”。
沒過多久,對東漢王朝的末日審判黃巾起義爆發(fā)。邊陲的胡人勢力見有機可乘,也蠢蠢欲動。
94版《三國演義》中的公孫瓚,源自網(wǎng)絡
在幽州漁陽郡,兩位曾經(jīng)的漢朝地方官張純、張舉,聯(lián)合烏桓造反,聲勢浩大,一度和青徐方面的黃巾軍形成聯(lián)合態(tài)勢。
朝廷趕忙將調(diào)離的劉虞再次調(diào)回,劉虞靠著過去在胡人勢力中結下的威望,再次施展懷柔政策,穩(wěn)定了局勢。
但張純、張舉的行為影響惡劣,劉虞并未打算放過他們。但上前線打仗卻非劉虞所長,這個任務就再次落到了公孫瓚肩上。
公孫瓚沒有讓人失望,對叛軍窮追猛打,但由于打得太猛,脫離后方太遠,在遼西管子城,反被優(yōu)勢叛軍給包圍。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雙方對戰(zhàn)二百多日,叛軍竟然先倒下了。張舉最后不知所終,張純則被部下所殺,叛亂終于徹底平息。
劉虞因功被封為太尉,公孫瓚也被提拔為降虜校尉、都亭侯,兼領遼東屬國長史。
在邊陲經(jīng)過五到六年的鍛煉,公孫瓚已經(jīng)成長為讓胡人勢力聞風喪膽的猛人。
漢末幽州形勢圖,源自網(wǎng)絡
史稱“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zhàn)?!?/span>
也就是說,公孫瓚對于突襲戰(zhàn)以及持久戰(zhàn)表現(xiàn)地都非常出色。
他的軍事實力也逐漸擴張,組建了著名的騎射天團“白馬義從”,名震塞外。
但與他軍事素養(yǎng)不斷成長形成對比的是,他血腥殘忍的手段,還因為嫉妒上司劉虞的功勞,截殺過烏桓使者。
這就為他和劉虞日后的不睦埋下了伏筆。
董卓把持朝政后,出于安撫人心,他加封劉虞為大司馬。但劉虞作為漢室宗親,隨即在第二年就參加了反董聯(lián)盟。
反董聯(lián)盟的話事人雖然是袁紹,但此刻他還未成氣候,而且他和弟弟袁術之間各自心懷鬼胎。
94版《三國演義》中的袁紹,源自網(wǎng)絡
袁紹的高明之處在于,政治頭腦清晰。他認為,既然漢獻帝是董卓所立,諸侯聯(lián)軍作為董卓的對立面,不如重立新君。
因此,他試探性地詢問了劉虞的意見,但被拒絕。
而且,袁術還識破了袁紹的用心,假設支持劉虞為帝,袁紹就從龍有功,而且幽州距離袁紹的渤海太守治所很近。
如果劉虞與袁紹聯(lián)手,那袁術的地位就得不到保障。因此,袁術也極為反對推立劉虞。
公孫瓚這時候也沒閑著,他看到袁術和劉虞的矛盾,就勸說袁術和自己結盟。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袁紹、劉虞vs袁術和公孫瓚的態(tài)勢。
94版《三國演義》中的袁術,源自網(wǎng)絡
不過,這個動亂的年代,大家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盟友。袁紹先是寫信邀公孫瓚共分韓馥的冀州,一面勸韓馥讓賢給自己。
懦弱無能的韓馥被公孫瓚嚇怕,又頂不住袁紹的pua,最終袁紹成功入主冀州。
袁紹得到冀州后,好處是實力見漲,鳥槍換炮;但也必須直面公孫瓚的壓力。
恰好此時,公孫瓚弟弟公孫越被袁術派遣,幫助孫堅攻打豫州刺史周昂,不幸陣亡。
而周昂又是袁紹任命的,公孫瓚大怒:“我弟之死,禍起于袁紹?!?/span>
于是出兵駐扎在磐河準備報復袁紹。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刻,變數(shù)生起。
大批青徐黃巾涌入渤??ぃ⒑筒⒅莸暮谏劫\互為奧援。
公孫瓚擊破渤海黃巾圖,源自網(wǎng)絡
袁紹心生一計,將渤海郡送給了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范,表面是在向公孫瓚示好,實則想“李代桃僵”。
每想到,這反而成全了公孫瓚的威名。
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余。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
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shù)萬,俘虜七萬余人,車甲財物無數(shù),于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得勝之后的公孫瓚,以泰山壓頂?shù)淖藨B(tài)進攻袁紹。
公孫瓚以騎兵各一萬為左右兩翼,中間以“白馬義從”兩千人沖陣,以步兵三萬壓陣。
《全面戰(zhàn)爭·三國》中的白馬義從,源自網(wǎng)絡
袁紹能動員的兵力則要可憐許多,僅僅有步軍數(shù)萬。
不過,袁紹陣中有一位涼州大將麴義。
從此人的身份可以得知,他經(jīng)常與邊陲的胡人勢力作戰(zhàn),對于克制騎兵有著了然于胸的方法。
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布強弩千張于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縱騎兵出戰(zhàn)。
麴義命士兵伏于楯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發(fā),公孫瓚大敗。
《率土之濱》界橋之戰(zhàn)形勢圖,源自網(wǎng)絡
袁紹軍生擒了嚴綱并斬其首。麴義追公孫瓚到界橋,公孫瓚率兵還擊,再次被打敗。
但此戰(zhàn),公孫瓚并未傷筋動骨,在接下來的戰(zhàn)斗中,雙方互有勝負。
袁紹派部將崔巨業(yè)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不下,在引軍南歸時,在巨馬水被公孫瓚大軍追上。袁軍大敗,七八千人陣亡。
公孫瓚想乘勝追擊,卻又在龍湊被袁紹打敗,雙方戰(zhàn)成均勢。
公孫瓚和袁紹的互相攻伐,讓當?shù)氐陌傩湛嗖豢把浴?/span>
劉虞對公孫瓚本就不滿,加上界橋之戰(zhàn)失敗后,公孫瓚的駐地越發(fā)靠近自己,摩擦逐漸增多。
而且,劉虞這人雖然沒有逐鹿爭霸的野心,但保境安民是他一貫的追求。
公孫瓚則是一個純正的軍事干部,絲毫不顧百姓死活。
巔峰時期的公孫瓚,完全有統(tǒng)一北方的實力。圖源自網(wǎng)絡
對于黃巾軍這些部眾,很多原本都是被脅迫的百姓,曹操就知道收編為己用,公孫瓚卻只知道血腥鎮(zhèn)壓。
理念的不可調(diào)和,注定了劉虞和公孫瓚是有你沒我的存在。
劉虞果然在公孫瓚兵敗的時期,親率大軍征討公孫瓚。
但劉虞雖然愛民如子,這種性格又不適合帶兵作戰(zhàn)。他不允許軍隊毀壞百姓的房屋和財產(chǎn),這就導致軍事行動進展緩慢。
公孫瓚才不管這一套,他招募精兵數(shù)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
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駐地。
此刻,東漢朝廷中央也發(fā)生了變化,董卓已死,漢獻帝稍微有了一絲自主權力。
94版《三國演義》中的漢獻帝,源自網(wǎng)絡
漢獻帝在給公孫瓚加官進爵安撫的同時,也不斷提拔劉虞,這就是說,漢獻帝想保全這位宗室。
但公孫瓚卻以袁紹想私立劉虞為帝的陳年舊賬為理由,誅殺了劉虞。
雖然,公孫瓚取得了最終勝利,但殺掉劉虞卻引發(fā)了一連串惡性效應。
劉虞是個深得民心的人,他的部下還有塞外的烏桓等勢力,紛紛起兵反抗公孫瓚。
公孫瓚境內(nèi)四面起火,且連戰(zhàn)連敗。
迫不得已,公孫瓚在易河邊上,挖了十余重戰(zhàn)壕,又在戰(zhàn)壕內(nèi)堆筑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營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