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7歲的楊絳接到翻譯《堂吉訶德》的任務。
為忠于原著,她先耗費四年時間熟練掌握西班牙語,才準備開始翻譯。
1978年,譯稿在經(jīng)歷遺失、復得、棄用、重譯等多次波折后,這部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現(xiàn)代小說、塞萬提斯創(chuàng)作的《堂吉訶德》,終于在國內(nèi)出版。
譯本問世后,人們被落魄鄉(xiāng)紳堂吉訶德的“騎士追夢之路”逗得前仰后合。
楊絳卻對自己陪伴了二十二年的人物,給出了不一樣的注解:
“他能逗人放懷大笑,但我們笑后回味,會嘗到眼淚的酸辛。”
這本書以嘲弄的口吻開始,書寫了一出最荒唐的鬧劇,在那個可笑游俠的影子里,折射的卻是在理想邊緣拼命掙扎的你我。
今日看戲者,亦是戲中人。
成年人的悲哀,就是突然在某個時刻,發(fā)現(xiàn)我們何嘗不是堂吉訶德?
1
理想撐不起現(xiàn)實
在西班牙的一個村子里,有位50多歲的落魄紳士叫堂吉訶德。
家有薄產(chǎn)的他,終日無所事事,把時間都花在閱讀騎士小說上。
由于對書里的騎士精神太過癡迷,他也幻想著當一名行俠仗義的騎士。
可在他生活的年代,騎士早已絕跡了一個多世紀。
他很想擁有一套精良的作戰(zhàn)裝備,卻只能穿著殘破的鎧甲,手執(zhí)銹跡斑斑的長矛。
他為自己取了響亮的名字,卻沒有騎士必備的膘肥戰(zhàn)馬,也沒有美麗的公主,沒有忠誠的奴仆。
他只能把粗俗的村姑當作公主,牽著自己的老馬,說服鄰居桑丘做侍從,跟著自己周游天下。
結(jié)果,在逐夢路上,因為不合時宜的“癡心妄想”,他四處受盡別人嘲笑;
因為勉強拼湊來的裝備,在“征戰(zhàn)”途中屢屢敗陣,把自己折騰得傷痕累累。
英國詩人拜倫曾評價說:“《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fā)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
少時的我也嘲笑過這個落魄的騎士,但如今回頭再看,卻對他多了一份心疼與理解。
天地之大,容不下的何止是堂吉訶德的卑微夢想,更有跌跌撞撞一路破碎的我們的理想。
曾想去看詩和遠方,奈何囊中羞澀,只能在心底悄悄勾勒外面世界的模樣。
想以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偏偏卻活成了為事業(yè)奔波、向生活妥協(xié)的俗世庸人。
現(xiàn)實與理想就像天平兩端的籌碼,越發(fā)長大,就越能感受到天平在生活重壓下的傾斜。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我們腹背受敵,已然身不由己,力不從心。
生活的殘酷之處就在于,讓你在日復一日的蹉跎中,漸漸泯滅了初心。
2
好心得不到好報
這天,四處游蕩的堂吉訶德路過小樹林,突然聽見里面?zhèn)鞒鲫囮噾K叫聲。
他策馬上前,發(fā)現(xiàn)有一位少年被綁在樹上,正遭受農(nóng)場主的粗暴鞭打。
堂吉訶德立即揮舞著長刀怒斥農(nóng)場主恃強凌弱,要求他給少年松綁,并歸還欠下的工錢。
一直等到對方誠懇認錯,堂吉訶德才放心離開。
可他哪里知道,農(nóng)場主實在太狡猾,看他一走馬上翻臉,獰笑著再次綁起少年,更狠地抽打起來。
被痛打的少年,頓時對營救自己的堂吉訶德心生怨恨。
他埋怨對方多管閑事,才害得自己深受重罰,甚至還惡狠狠地咒罵他不得好死。
還有一次,堂吉訶德對一群服苦役的囚犯,起了同情心。
他不顧仆人桑丘的勸阻,頂著官差的槍火,救下了強盜頭子希內(nèi)斯。
堂吉訶德希望這個年輕人能因此改邪歸正,走上正途。
可是脫困的希內(nèi)斯,非但沒有感激恩人的仗義相助,反而對他一頓暴打,還搶走了他的大衣。
一腔好心卻換來恩將仇報,堂吉訶德只得無比懊喪地感嘆:
“對壞人行好事,就是往海里倒水?!?/span>
生活中,你我多少也有過堂吉訶德類似的經(jīng)歷。
熱情出手相幫,結(jié)果招來怨恨;捧出一顆真心,卻被人無情辜負。
這世上,不是所有的好心好意都能換來投桃報李,更不是每一分慈悲善良都能被深刻銘記。
正如《西游記》中一句話所言:“恩將恩報人間少,反把恩慈變作仇?!?/span>
心軟過了頭,只會助燃人性的惡意;慈悲越了界,只能換來得寸進尺的背叛。
生而為人,心存善念是好事,但不要讓自己變成爛好人。
美麗的玫瑰,只有長出刺,才不會被肆意踐踏;
我們的善良,也要保持鋒芒,才不會被隨意揮霍。
3
實力配不上野心
一路上,堂吉訶德把所見所聞都與騎士小說中的場景一一對應,四處尋找扶弱鋤強的機會。
當看到原野上矗立著三四十架風車時,他認為那是一群迫害公主的巨人,急需鏟除。
于是,這位五十幾歲的老紳士顫巍巍地騎上瘦馬,提起長矛,義無反顧地撲上去。
但奈何風車的力量太過強大,只聽“咔嚓”一聲,長矛被折成幾段,騎士連人帶馬被甩出老遠,差點摔斷了脊梁骨。
受了挫的堂吉訶德沒有氣餒,繼續(xù)執(zhí)著地尋找敵人。
這一次,他又把大路上揚起漫天塵土的羊群看成敵軍的隊伍。
為了捍衛(wèi)正義,他再次不顧安危沖了上去,舉槍便刺。
牧羊人急得掏出彈弓反擊,沒想到,只用幾顆石子就把堂吉訶德打得滿嘴是血,昏死過去。
在行俠仗義的路上,堂吉訶德一心想要揚名立萬,不懼任何艱難險阻。
奈何他早已老眼昏花,身體孱弱,鎧甲和兵器也都是一戳就壞的破爛廢品。
以至于和對方交手時,他不是被打斷牙齒,弄得頭破血流,就是肋骨遭折,險些喪命。
更可悲的是,他完全沉浸在漫無邊際的幻想中,一路闖了無數(shù)禍,吃了許多虧,卻始終執(zhí)迷不悟。
最終,英雄夢碎,淚灑征程。
有句俗語說得好,“多大的手,端多大的碗,多大的腳,走多遠的路?!?/span>
一個人之所以陷入被動,往往是因為空懷鴻鵠之志,身無二兩本錢,想要的多過能承受的。
欲望不會窮盡,能力卻總有極限。
當野心撐不起實力,就要學會降低預期。
認清實力,平視自己,才能在起起伏伏的塵世間找到方向,在人生路上行穩(wěn)致遠。
4
抗爭終歸于平凡
《悟空傳》里有一句話: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以為這天地都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
對堂吉訶德而言,他的覺醒是從接連遭遇現(xiàn)實重創(chuàng)后開始的。
第一次冒險,他孤身出游,攔住路人逼迫他們見識自己的騎士風姿。
結(jié)果,被暴怒的路人一頓狂揍,被驢馱著回了家。
第二次,他志得意滿,戰(zhàn)風車、攻羊群,把酒囊當巨人腦袋,干出很多荒唐事,落得傷痕累累。
擔憂他的老友,只好把他灌醉裝進籠子送回了家。
第三次,他想做一件百世流芳的大事,在深山苦修,不吃不喝弄得一身病。
還是最后時刻,村民扮演的騎士一招將他打敗,為信守騎士承諾,他才主動返鄉(xiāng)。
回到家后,一場大病讓堂吉訶德高燒不止,徹底倒下。
半昏半醒間,他回首過往,終于意識到自己不過是鄉(xiāng)間的普通紳士,并非萬世矚目的騎士英雄。
這樣的覺醒,也同樣發(fā)生在堂吉訶德的侍從桑丘身上。
他是個不起眼的農(nóng)夫,抱著做海島總督的雄心,一路跟隨堂吉訶德四處奔波。
在遇到一位公爵后,對方為尋開心,故意騙他到自己管轄的小鎮(zhèn)當“官”,并安排各種小障礙磋磨他。
過了十天的“總督”生活后,桑丘慢慢發(fā)覺,手握特權(quán)的富貴生活固然很好,但自由自在的平民日子更讓他懷念。
最終,他選擇繼續(xù)跟隨主人流浪冒險,放棄了追名逐利的夢想,卻得到了安穩(wěn)平和的人生。
曾經(jīng),我們也像書中人一樣,想一朝成名,想萬人矚目。
畏懼寂寂無名,因而用一生與平凡對抗。
可在挨過生活的錘,嘗過現(xiàn)實的苦后,既沒有收獲轟轟烈烈的人生,也沒有迎來逆風翻盤的奇跡。
那個出走半生、鮮衣怒馬的少年,多年后不過是在外小心侍奉著客戶,回家陪著老婆孩子逛超市的平庸大叔;
那個白衣勝雪、長發(fā)飄飄的少女,也終將變成為了折扣商品提前蹲點,齊聚廣場跳舞的大媽。
我們跌跌撞撞走到最后,才深刻理解了周國平那段話:
人世間的一切不凡,最后都要回歸平凡,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從悅納自己的平凡開始。不糾結(jié)不執(zhí)迷,才能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就是對生活最好的致敬。
▽
曾看到網(wǎng)上有人問,400多年來,我們?yōu)槭裁纯偸菢反瞬黄5赜懻撎眉X德?
有人回答說:是因為,他能夠在屢屢受挫的現(xiàn)實中,永遠不放棄高潔與執(zhí)著。
他追逐不會成真的夢,遭遇他人的奚落鄙夷,依舊堅定無畏;
他跋涉無人敢行的路,在絕望與希望間掙扎,永遠一往無前。
堂吉訶德如同一面鏡子,一面凸顯自己,一面映刻你我。
走近他,你會明白,再卑微的人,都有逐夢的權(quán)利;
讀懂他,你終會相信,管他山高水遠,道路曲折,我們奔走過,努力過,足以不負此生。
點個贊吧 ,愿你在庸常人世,找回自我、堅守本心,做自己生活中的超級英雄。
作者:洞見·南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