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892年夏天,32歲的列維坦住在下哥羅德大道旁的波爾季諾。木心也許想象或者來過這個村落,他在《雪橇事件之后》中寫道——
一八二一年冬季來了
普希金擬往彼薩拉亞小住
驛站憩歇,等早餐
從口袋里掏出紙片,寫
詩人多半是不用書桌寫
一八三六年夏,波爾季諾村
這里的野地多好呀
大片草原接大片草原
縱馬馳騁,盡興而返
這里的“野地多好呀”在1892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在列維坦眼里是另一種色調(diào)。那時,天空陰郁,云彩凝重,他和一個女孩打獵回來,走上一條荒涼的古道。也許是累了,他停下腳步,向遠方眺望。突然,他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喊出聲來:
“這不就是弗拉基米爾路嗎?”
弗拉基米爾之路(列維坦,1892年)
二
2002年,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杰弗里·普爾曼站在《弗拉基米爾之路》的前面。他說:“我湊得很近,把耳朵貼近畫布,但是,什么也沒聽見,顏料、畫布、鍍金畫框都和地面一樣靜默無語。我只聞到畫上顏料的氣味。”但是,當他離開畫,往前走了幾步,卻不由自主地轉(zhuǎn)回頭,凝視著畫的時候,他看見了畫外——
那些可憐人,成千上萬的可憐人,他們被扔進了俄羅斯東部的慢慢長夜,一路上受盡了欺凌、折磨。他們之中最弱小、最年幼的孩子和病人踉蹌著倒下,再也沒有站起來。他們的肢體失去了知覺,意志消磨殆盡,在這骯臟的路上孤獨地熬過人生的最后時刻。最后,是死神收留了他們,把他們——他們的白骨、血肉和靈魂——送回俄羅斯黑色的土地上。很久以前,他們就來自于這黑色的土地。
三
2015年8月17日上午,在陰涼的風中走了十多分鐘之后,我走進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術館,來到列維坦展覽廳。我想在8月18日來到這里的。8月18日是畫家的生日。我是被一條路引領過來的——弗拉基米爾之路。
這條路,我看過太多遍了——起伏不平的荒野中間,被踩出一條土路,路上散落著一些被風雨侵蝕的碎石塊,路的兩旁各有一條不寬的土路,彎彎曲曲與中間的路伸向遠方;一個黑衣女人孤獨地出現(xiàn)在右邊一人多寬的小道上,她的右邊立著一個遺棄的路標;路消失的盡頭,是青灰色的天,天空中看不見一絲藍色,滿是灰白色的云層,幾朵云彩亂而凝重;云的下面橫著一排參差不齊的樹,左邊樹的遠處隱約可見教堂的白色塔樓……就是這樣一條路——沒有花。沒有馬。沒有孩子。沒有池塘。沒有白樺。沒有草垛。沒有秋日的金黃。
不要問為什么,因為這是一條通向西伯利亞的路。
我走向這條路。
我走得不能再走近了,似乎走上了這條路,我也就聽見了鐐銬的鋃鐺聲、病人的呻吟、女人的嘆息、獄卒的呵斥。
我閉上眼睛。
之后,我的心頭驟然涌起大提琴的轟鳴,柴可夫斯基《D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像一把鋒利的刀,從畫面劃過,破碎之處悲傷成河。我任淚水流下來,接續(xù)著托爾斯泰的眼淚:“我已接觸到苦難人民的靈魂的深處。”
四
列維坦就是苦難。
1860年8月18日,列維坦出生在今日立陶宛的吉巴爾特小鎮(zhèn)。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受過高等教育,精通德語和法語,在一家法國鐵路建筑工程公司工作,整天忙忙碌碌,不安分又急性子,總是變換工作,全家跟著他四處折騰。后來,他們?nèi)疫w居莫斯科。列維坦13歲時進入了莫斯科繪畫雕刻學校半工半讀。很快,他就展示了繪畫天賦,在藝術課上名列前茅。列維坦在繪畫中找到了清貧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墒?,1875年時母親去世了,兩年之后父親也告別人世,列維坦陷入了憂傷與絕望之中。不久,學監(jiān)在課堂上宣布他必須放棄學業(yè),因為沒有交納學費。列維坦忍住淚水,收拾畫筆、顏料和書包。但是,同學們做出了一個決定:大家湊錢,幫助列維坦回到學校。重新獲得學習機會的列維坦刻苦學習,用成績贏得同學和老師的敬重,也讓校方看到了一位未來的畫家影子。列維坦連續(xù)三年獲得免交學費。但他還是無家可歸,當同學們放學回家的時候,他常常在落滿灰塵的畫布或是骯臟破舊的工作室道具中找一個睡覺的地方……幸運的是,他遇到了恩師薩夫拉索夫——這位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風景畫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1871年就畫出了杰作《白嘴鴉歸來》。
《白嘴鴉歸來》, 薩夫拉索夫,1871年
自此,列維坦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薩夫拉索夫把自己的經(jīng)驗和探索慷慨地教給了學生,使得這位天資聰穎的學生開始體會將繪畫的文學性與風景的抒情性結(jié)合起來。
1877年3月13日,第五屆巡回畫展在莫斯科開幕,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在希什金和薩夫拉索夫風景畫的展覽大廳不遠的地方,懸掛著學生們的作品,其中就包括列維坦的兩幅處女作,且被報紙上被評論——《俄羅斯新聞報》上說:“……風景畫家列維坦先生展出了兩幅作品,一幅是《傍晚》,另一幅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春日》。畫面上明亮的陽光透過白樺樹葉,照耀在幾棵小白樺樹和木頭建筑上,陽光、樹木、綠草、房屋,這一切畫得很出色,處處流露出畫家的感情及對大自然的感受。這種感受無疑是很貼近生活的。從這兩幅畫來看,列維坦先生的天賦是很高的。”
列維坦永遠不會忘記17歲時被人稱為“列維坦先生”的那個時刻。
陽光燦爛的日子·春日,列維坦,1876年
1879年,莫斯科再次發(fā)生謀刺亞歷山大二世事件,猶太人被驅(qū)逐出莫斯科,列維坦只能和哥哥、姐姐離開,在城市附近的一個村子里住下,堅持畫畫。兩年后,他的《秋日·索科里尼基》被收藏家帕·特列恰科夫先生看好,支付了在19歲的畫家眼里好像“巨大的財富”——100盧布。
秋日·索科里尼基,列維坦,1880年
自此,列維坦的名字和畫進入畫廊,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后來,他與同年同月生的契訶夫成為朋友,當然是時有吵架、絕交又言歸于好的真摯朋友。再后來,列維坦愛上了契訶夫的妹妹,并在莫斯科郊外的巴布金諾向瑪莎求婚,瑪莎不知如何是好,跑掉了。當天,契訶夫這樣回答了妹妹的求教:
“當然,你如果愿意的話,可以嫁給他。不過提醒你一句,他需要的女人是巴爾扎克筆下那個年齡的,而不是你這樣的。”
瑪莎回憶道:“我羞于承認自己不懂得‘巴爾扎克筆下的那個年齡’的含義,實際上我沒有聽懂安東·巴甫洛維奇的意思,但我感覺到他在警告我什么。我對列維坦沒有說什么。大約一個星期的樣子,他呆在巴布金諾像個陰郁的幽靈似的。”
列維坦的傳記作家波羅洛科娃說道:“契訶夫本想保護妹妹免受可能發(fā)生的痛苦。但他的謹慎使妹妹也失去了幸福。”后來瑪莎身邊不乏追求者,卻終身未嫁。而列維坦因為這次不成功的求婚,在一生中留下了痛苦的痕跡,“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有尋求家庭生活的幸福”。那么,繪畫成就可以彌補心中的傷痛嗎?23歲時,列維坦首次參加了巡回展覽協(xié)會的畫展,1891年成為正式成員,再后來成為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的教授。
……1892年夏天的這個傍晚,列維坦望著遙遙無盡的長路,一股悲愴伴著苦楚油然而生?;厝ズ?,他急遽地畫出了一幅小畫稿,第二天便帶著一大塊畫布再次來到這里。幾天之后,完成了《弗拉基米爾之路》的寫生習作。
畫,完成了,列維坦感到欣慰,但等著他的卻是一個恥辱:亞歷山大三世簽發(fā)命令,所有猶太人必須在1892年7月14日前離開莫斯科。大家開始為列維坦奔走,終于迫使當局批準了著名畫家可以留在莫斯科。但是,幾個月來的悲憤、郁悶、無奈,已經(jīng)深深地傷害了這個本來就體質(zhì)多病的軀體。但他必須站起來,即使是為了家庭:被驅(qū)逐的姐姐、妹妹需要他活著,他必須忍著傷悲作畫,他的每一次描繪里都有著外甥們的教育費。他不能不回望那條路——幾個世紀以來,猶太人一直被驅(qū)趕,被流放。
列維坦
1893年春,《弗拉基米爾之路》在巡回展覽中展出。這樣一幅題材敏感的風景畫,輿論的反應十分謹慎,倒是《彼得堡報》旗幟鮮明地給予了嘲諷:“俄羅斯的大自然是畫作的題材。這里選擇了最為不起眼的‘平淡的’的主題。還有什么能比列維坦先生創(chuàng)作的《弗拉基米爾卡——一條大路》更為枯燥無味呢……”還有一些藝術界人士繞過了風景背后的思想,故意淡化題材所具有的深刻意義。倒是一些觀眾“走上”了這條路,也就體驗到了走向黑夜的凄涼和寒冷,他們用久久的凝視回報了畫家的勇敢和良知。
還有一個人在這幅畫前沉默不語,他就是帕·特列恰科夫先生——他明銳的目光這一次變得凝重。他不是沒有看到《弗拉基米爾之路》對風景畫的“突破”,而是注意到了畫面上毫不掩飾的“傾向性”??梢韵胂笏h(huán)抱雙臂,又用細長的手指捋著胡子的猶豫。他沒有收購這幅畫。
列維坦沒有抱怨,他必須為民眾留下這條路。1894年3月11月,他給帕·特列恰科夫?qū)懶牛?/span>“《弗拉基米爾之路》近幾天就會從展覽會拿回來,請您收下它,使我和它都得到安慰。”列維坦無償?shù)貙嬎徒o了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如果不是這樣,我就不能站在這幅畫的前面了——站在不是樹的樹,不是草的草,不是云的云,不是天的天——的前面:是同情、憂慮、控訴、反抗;是風景背后的冤屈墳塚,是金色畫框之外的沉重寬度。
帕·特列恰科夫
五
我很想摸一摸這條路上的土、荒草、碎石塊;摸一摸畫布——我知道,列維坦喜歡用粗糙的畫布作畫——我想摸一摸它原初的樣子。其實,我已經(jīng)探明了一種“原初”,即勇氣。
一次,尼古拉二世也來看巡回展覽畫派的展覽了。這位沙皇看著列維坦的一幅風景畫,說:“這幅畫顯然是沒有完成的作品。”
列維坦立刻回答:“不,陛下,我的畫已經(jīng)完成了。”
不卑不亢正如畫框一樣:方方正正。
在沙皇專制統(tǒng)治時期,只要是一條路,而被賦予“弗拉基米爾之路”,就是一個禁忌,就需要一種勇氣。列維坦站了出來,32歲的他,其膽量和良知,超越了64歲的托爾斯泰,超越了52歲的柴可夫斯基,超越了48歲的列賓,超越了44歲的克拉姆斯柯依。
這條路是一個畫家的良心。
這是一條飽經(jīng)磨難的路。我希望法蘭西院士讓-呂克·馬里翁是看過這條路的:“畫家把另一種現(xiàn)象加給可見者的不確定的川流。他完成世界,正是因為他沒有模仿自然。”于是,列維坦只在那天傍晚的路上“畫上”了一個黑衣女人,我們就看到了她旁邊還有:囚犯拖著腳鐐,女人攙扶著丈夫,十二月黨人悲憤的吟唱——千里迢迢的路途在低垂而陰郁的蒼天之下,展現(xiàn)了俄羅斯的苦難記憶。
是的,專制可以抹去這條路,任其荒蕪,再另辟一條隱蔽之路延續(xù)統(tǒng)治。但現(xiàn)在因為“這條路”,悲慘、苦難、血跡、呻吟、哭泣、尸骨、仇恨——就碾壓成了俄羅斯民族歷程中的一條心路。
這條路是一道傷疤——不曾愈合。列維坦和帕·特列恰科夫絕不會想到,在自己的祖國,“1930-1952年,竟有78萬多人因‘反革命及叛國罪’被處以死刑?!?/span>1930-1953年,幾乎每一個家庭——尤其是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家庭——都至少有一個成員遭受了牢獄之災,或是被流放到令人絕望的不毛之地,不斷忍受著疾病、殘疾和死亡的威脅。想象一下這些數(shù)字背后人們所經(jīng)歷的憂慮、悲傷和肉體上的折磨,可以看出,在那二十五年間,蘇聯(lián)人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痛苦之中”。
專制與獨裁,總是偏愛制造這種痛苦——各種各樣“弗拉基米爾之路”——不止在俄國,不止在蘇聯(lián),不止在俄羅斯——遍布人類所在之處。
六
那位法蘭西院士說:“如果畫作在問世之后仍然順從其畫家——無用的仆人,被制服的馴養(yǎng)者——那么它就會立即喪失它作為擺脫了未見狀態(tài)的奇跡般的獲救者的榮耀。它就退化到簡單對象之列,成了適于消費的令人愉快而實用的景象。”從俄羅斯回來之后,我體味著這番話,再一次回望那個展廳——我發(fā)現(xiàn),如果這條路不叫“弗拉基米爾之路”,而是叫“荒野之路”、“古道”、“望不到盡頭的長途”……這就是一幅風景畫,與畫家的那些草垛、溪水、教堂、河流、白雪、森林,別無二致。但它恰恰就叫“弗拉基米爾之路”,它就擺脫了列維坦,擺脫了列維坦的“風景”,也就實現(xiàn)了列維坦的語言:
“要了解俄羅斯,你必須了解這條路。”
于是,凝視者也獲得了啟示和拯救。
2004年的一天,杰弗里·普爾曼走上了這條路。他是看著列維坦的《弗拉基米爾之路》之后,走上這條路的。
于是,我與他同路——
這同一條路,領著我們出發(fā),也引著我們回家。
這同一條路,歸還給我們所有的愛。
但請注意,對于這同一條路——那條路,那條弗拉基米爾路,那條經(jīng)歷過無數(shù)人腳印踩踏出來的橫跨大地的路,就像一條不斷轉(zhuǎn)變和扭曲的充滿苦難的絲帶,不會永遠存在于那里,最終,將肯定會回歸到大地發(fā)端初始時期的樣子,然后,所能留下的將是不斷變冷的心靈記憶——這種記憶和心聲,除非我們選擇傾聽它們,否則就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在他們身邊,除了大地、風聲以及冬天的滿天飛雪,將會什么也沒有留下。
今天,是健忘的。
春天來了,路邊開出各種顏色的小花,面對著默默無語的那些碎石塊,在情侶們的眼里,這都是風景;秋天來了,一些畫家會追隨風景畫大師的色彩,從這里經(jīng)過,在畫布上留下秋日私語;冬天來了,人們紛紛回到家里,在茶炊旁也許會想起那條路上的短暫或者漫長,以及彎彎曲曲地隱沒在看不見的盡頭……
但,我怕忘。所以,我沒有拍下《弗拉基米爾之路》的照片。
我告訴自己:要把這條路,記在心里。
列維坦的幾幅作品
列維坦之墓,位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圖片提供:寧寧
本文經(jīng)作者授權發(fā)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