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育孩子,最令父母感到無奈的是:“我的孩子跟我不親”。我們崇尚的家庭文化總是強調(diào)“父慈子孝”,孩子身上的這種“冷淡”無疑讓我們難以接受。她的女兒自從去外地上學之后,跟她的聯(lián)系就少了,很少打電話、開視頻,畢業(yè)之后,就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工作。她有點失望地說:“女兒對她養(yǎng)的貓,都比對我這個媽媽要上心。”不知什么原因,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這種距離不僅是空間上的,更是心靈上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變糟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在孩子童年里,即使父母不是故意,有一些行為、言語確實傷害了他。童年是培養(yǎng)親子關系的關鍵時期,做不對這幾件事,孩子很難和你親近起來。前幾天,有位朋友因為孩子一句“不要媽媽”而傷心,5歲的兒子,晚上不要她陪睡,吵著要奶奶。剛生完孩子那會,孩子晚上特鬧騰,她沒什么帶孩子的經(jīng)驗,常常折騰得她睡不好覺。老人家看著心疼,就把孩子抱回自己房間哄,一來二去,她也習慣了。加上產(chǎn)后她還要工作,經(jīng)常出差,陪孩子的時間也少,最后也任由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到孩子5歲。結果孩子從小就是跟爺爺奶奶特別親,偶爾白天他也會黏著媽媽,但一到晚上,就死活不要她。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女孩,從小跟著奶奶長大,長大之后,與父母的關系就像隔著一道墻。但她對奶奶特別孝順,小時候經(jīng)常對奶奶說,等她長大了、賺錢了就讓奶奶過好日子。果真,大學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資,就交到了奶奶手上。在這兩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的愛都很簡單,小時候,誰陪伴他的時間最多,他就最粘誰、對誰好第一個故事中的媽媽還有機會挽回,但第二個故事的父母卻無法再給孩子任何親密感。
于是很多父母因為現(xiàn)實原因,便舍棄了這段時間的陪伴。實際上,0到6歲,是孩子建立依戀關系的重要時期,他們對母親有著天然的依戀,這個時期,肌膚的接觸和情感的交流,對孩子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就是從這種親密關系中獲得愛、信任與安全感。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fā)展時提到:“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里的情感發(fā)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span>所以,孩子越是小,反而越是需要父母花時間和心思去陪伴他,哪怕因為生活,爸爸媽媽無法自己帶孩子,但也要努力提高陪伴的質(zhì)量,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在孩子黏著你、離不開你的時間, 盡量滿足孩子的早期依戀,這樣才能建立起親子之間早期的親密感。成功讓一個孩子對父母從信任到失望,再到冷漠,父母只需要一直輕視他的痛苦。視頻來源于微博有位母親不小心給女兒剪了一個很丑的發(fā)型,女兒特別傷心,一邊痛哭,一邊憤怒嘶吼。母親卻大笑著拿起手機拍起了視頻,并放在了網(wǎng)上。有時候,父母太把孩子當孩子了,很少真正地重視他的感受。然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由于他們正處于情緒和精神格外脆弱的時期,很多難以消解的復雜情緒存在于他們小腦瓜里。在童年早期,他們會毫無保留地表達這些情緒,然而因為不被理解,總是被否定,孩子漸漸失去了對大人的信任。為什么很多孩子寧愿在網(wǎng)絡上和陌生人分享秘密,也不愿意對父母說?大人總是會輕視他的痛苦,認為他的感受不重要,更不會理解他的喜好。孩子拿壓歲錢買了最喜歡的盲盒,大人批評他:“你錢多了沒地方花?”孩子害怕做核酸,大人不耐煩地吼:”別的孩子都不怕,就你怕!”孩子考了個好成績,大人不夸獎,反而警告他:“你不要飄。”如果一個孩子的感受總是被忽略、被誤解,他就無法對父母坦誠,在父母面前也會越來越沉默。最后的結果是,家長們認為孩子什么心里話都不愿對我們說;而孩子們認為:你們永遠都不懂我。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然的依戀,我們常常把這稱為“血濃于水”。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孩子與父母的親疏,并不完全由血緣關系決定,它也需要認真經(jīng)營。很多孩子跟父母不親,不是沒有愛,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感受不到。在這樣的家庭里,大人說話常常不注意語氣,說話總是帶著諷刺、不耐煩、命令、否定、嫌棄、打擊......明明擔心孩子天冷著涼,說出口的卻是:“為了好看,穿這么點衣服,誰看你??!“明明想讓孩子放學早點回家,說出口的卻是:“下次再回來這么晚,你就待在外邊別回來!”明明心疼孩子摔倒受傷,說出口的卻是:“活該!看你以后還敢亂跑!”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而且皆是暗傷,刻在孩子的童年記憶里,澆滅了孩子對父母親近的所有熱情。在某檔綜藝節(jié)目里,一個11歲的男孩沉迷電子產(chǎn)品,不愿和媽媽交流。媽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時說道: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我兒子想跟我說什么話時,我總對他說:“你別說了,行了你就聽我的?!?/span>當父母用最簡單粗暴的語言去回應孩子,實際上就是在把孩子推得更遠。童年里,孩子與父母這種糟糕的溝通模式,直接導致成年后的親子關系逐漸冷漠。《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strong>一段高質(zhì)量的親子關系,父母一定要具備“好好說話”的能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