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三弦,一對鴛鴦板,大鼓藝人站中間,亮嗓子開唱,臺下觀眾滿堂喝彩……清朝乾隆年間,在東北這片沃土上,曲藝鼓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被廣為傳唱,后來演變成東北大鼓。在民國年間迎來了東北大鼓的“黃金時代”,東北大鼓家喻戶曉,其發(fā)展達到了巔峰。然而隨著其他藝術形式的不斷出現(xiàn)和競爭,東北大鼓的弦聲減弱、鼓聲漸稀,度過了漫長的低谷時期。
歷經200多年的藝術沉淀,東北大鼓的鼓韻依舊讓人記憶猶新。如今,在東北大鼓兒女對藝術的傳承和執(zhí)著追求下,昔日輝煌的東北大鼓又一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
挖掘、搜集、整理和搶救“東城派”東北大鼓藝術……近年來,作為“東北大鼓之鄉(xiāng)”——榆樹市不遺余力為大鼓藝術的發(fā)展營造氛圍和培植厚土。隨著資金投入的加大和大鼓藝人逐漸增多,榆樹東北大鼓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
東北大鼓最早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間,是主要流行于我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并在腿上綁縛“節(jié)子板”擊節(jié),也叫“弦子書”,后發(fā)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采用東北方音。
“在清朝的時候,八旗子弟他們喜歡寫詩詞歌賦,非常嚴謹?shù)哪欠N詞,給藝人們唱。另外,他們在宮廷自己也唱,就叫“子弟書”。這種子弟都是八旗子弟貴族,彈三弦,用一個扳指,平時沒事在手上套著,證明身份,有玉的,還有一些名貴石頭的?!睎|北大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夏曉華介紹。
“子弟書”從京師向外擴散,到了滿族的皇城沈陽,便與東北民歌小調相融合,特別是吸收了“弦子書”的表演,逐步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東北大鼓。據了解,東北大鼓是在北方農民的“弦子書”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北方農民的“弦子書”就是一邊彈琴一邊唱。這“弦子書”以后逐漸地吸收了一些關里來的京韻大鼓、樂亭大鼓這些好的元素,借鑒他們一些好的東西。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流派,即“奉派”或“南城派”“東城派”“西城派”和“北城派”?!氨背桥伞奔粗负邶埥摹跋陆伞薄!跋陆伞庇忠运苫ń瓰榻绶譃椤敖迸伞薄敖吓伞眱煞N,也稱“江北派大鼓”。在“奉調大鼓”基礎上,東北大鼓出現(xiàn)了以營口為中心的南城調、以錦州為中心的西城調、以吉林為中心的東城調和以哈爾濱為中心的江北調。
“鐵鼓敲來手不停,高燒銀燭照中庭。梅花一曲春風調,人倚金閨徹夜聽?!边@是坊間對東北大鼓鼎盛時期的描寫,東北大鼓從清末開始流行,在民國年間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當時從文人雅士到普通市民,人人都以能唱上幾句東北大鼓為時尚,風潮所向,遍及城鄉(xiāng)。
東北大鼓大體沿著自南向北、由西向東的方向傳播,作為連接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榆樹市,則成了東北大鼓扎根、生長的重要地方。作為“東城派”的榆樹大鼓,書目和曲目都很豐富,有多種長、中、短篇作品,按內容可分長袍、短打、公案、志怪等類別。大鼓曲牌也很多,常用的就有二十多個,至今仍然保持著活力和人氣。榆樹市被我省正式命名為“東北大鼓之鄉(xiāng)”。早在2011年8月15日,在榆樹市影劇院開展過東北三省的東北大鼓名家、高手的精彩演出,這場演出的規(guī)模和水準被稱之為空前絕后。是東北三省對東北大鼓的傳承和保護一起共同努力的一場視覺盛宴。
東北大鼓是東北的特產,祖先留下的寶貝,老百姓自己的藝術,雖然東北大鼓的現(xiàn)狀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榆樹市推出這樣一場演唱會,還是勾起了許多大鼓愛好者、表演者以及研究者心底的記憶,也再次激發(fā)出人們對東北大鼓的關注和熱情。
東北大鼓、東北大秧歌和二人轉是三朵植根于黑土地上的藝術之花。從遼河之濱到長白山麓,多少代東北人受惠于這土生土長的藝術恩澤。據老一輩的東北大鼓藝術家回憶,當年東北大鼓其實比二人轉還火,一年四季除了正月看秧歌、看二人轉,再一個就是誰家有紅白喜事、做滿月請客,都唱東北大鼓。
從解放前直到20世紀60年代,東北大鼓始終有著龐大的藝人隊伍和廣大的觀眾群,據老一代東北大鼓藝人回憶,農閑的時候,出來往路上一走,總能看到背著弦子、拿著鼓的藝人,村村都有鼓點聲。當時沒有電視和廣播,只有大喇叭,大家就是通過大喇叭來欣賞東北大鼓。
有了滋潤的土壤,也給了東北大鼓藝人發(fā)展的空間。因為父親是東北大鼓傳承人,大鼓藝人王艷娟從小耳濡目染喜歡上了東北大鼓。在別人看來,練功喊嗓是一件苦差事,但是王艷娟從來沒覺得苦過,反而覺得是一件快樂、幸福的事。王艷娟十幾歲就登臺演出,因為嗓子亮,老早就在家鄉(xiāng)小有名氣。2013年在長春戲曲頻道得獎,2014年參加過吉林舒蘭電視臺春節(jié)晚會,每年300多場演出,一直都沒有停。
提起東北大鼓,王艷娟一家可謂見證了歷史,據她介紹,榆樹市作為東北大鼓的藝術之鄉(xiāng),早些年發(fā)展最鼎盛的時候,榆樹造就了近千名藝人和著名藝術家,顧鑫山、王馨河、崔寶林以奉調為基礎研創(chuàng)了“東城派”東北大鼓;第二代傳人叢廣生、張海泉等又巧妙地借鑒了評戲、二人轉、影調的韻味;第三代傳人田梓耕、孟慶先等在語言文字的質量層次上具有很高的造詣;第四代傳人王連科彈唱雙修、剛柔兼濟;宋麗光聲音宏亮,鼓板恰當,是“東城派”第五代傳人。
“東北大鼓的腔調很多,歸納總結有十幾種,但是常用的只有幾種,叫'大口’,稍微短一點的就是'小口’。這是學習大鼓的精髓,只有掌握了這個技巧,才能是一名合格的大鼓藝人?!蓖跗G娟說,她也是通過拜師學藝,掌握了東北大鼓的技巧。她所拜的師傅一位是東城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連科,另一位是省級北派簡板大鼓非遺傳承人劉孝榮。作為第五代東北大鼓傳人,王艷娟給自己取了藝名王正芳。
在東北大鼓沉寂的那段時間,昔日的三朵藝術之花的發(fā)展軌跡有了變化,二人轉火了,大秧歌也成了中老年健身的舞蹈,反觀東北大鼓顯得有些落寞,失去了觀眾。王艷娟分析,東北大鼓因為唱腔冗長,內容也比較陳舊,思想上離老百姓的生活比較遠,導致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難去接受。為了改變和發(fā)展,大鼓藝人們始終在堅守,沒演出的時候一直不間斷練習基本功。正是不放棄和堅持,也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在榆樹這片土壤,東北大鼓藝人仍然活躍,這里還有專門演出東北大鼓的曲藝社,繼續(xù)將東北大鼓的這門藝術傳承下去。
和王艷娟般傳承大鼓藝術的還有很多新老藝人,省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奉調東北大鼓傳承人田野,16歲拜師王惠蘭先生,后拜師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老師學習東北大鼓。田野學習東北大鼓是受叔叔影響,因為叔叔是東北大鼓的弦?guī)?,負責伴奏的,當時田野的叔叔學會三弦之后就在家練習,可沒人給她唱,當時田野小時候嗓子好也不口羞,就伴著叔叔的弦聲,唱了起來,這一唱就停不下來,一直唱到了今天。
田野入行以來,因為唱得出彩,也有了不少忠實粉絲,當年演出結束后,都有不少觀眾來信想要演出的光盤,還有不少外地的觀眾特意跑到長春來觀看她的演出,面對熱情的觀眾對藝術的崇拜,田野十分滿足,她覺得做演員就要是堅持下去,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觀眾。
印象最深的一次,田野和師傅去演出,一般的師傅都是自己去找場地,可田野的師傅是大家都爭著搶著要演出,有一次還鬧出了笑話,有人請去家中說書,其中一伙人把師傅的板鼓帶走了,另一伙人則把弦?guī)煄ё吡?,弄的兩下都唱不成。可見,當時的東北大鼓是真的很火爆。
田野覺得,演員還需不斷努力學習,打鐵還需自身硬,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利用網絡平臺多宣傳,近幾年演出形式也由原來的
一人演唱一人伴增加了對口大鼓、群口大鼓,大鼓劇等,觀眾反響也不錯?!皷|北大鼓和許多傳統(tǒng)曲藝一樣,一直都是靠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進行傳承。按照行內的習慣,東北大鼓師傅首先開講的內容是'識書門’,其次是講'書道’?!碧镆敖榻B。
雖然大家學藝的初衷不同,但他們共同見證了一個東北大鼓興盛的時代。而榆樹市被吉林省文化廳命名為“東北大鼓之鄉(xiāng)”,也正是得力于那段時間的積累。
在2006年,東北大鼓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傳承和發(fā)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擺在榆樹市和大鼓傳承人面前的一個課題,如何破題?榆樹市和傳承人各顯其能。
為了更好地發(fā)展東北大鼓,榆樹市當仁不讓挑起了傳承、保護的責任。如今經過系統(tǒng)地挖掘、整理工作,在項目落實、人員到位的情況下,榆樹東北大鼓被正式列入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榆樹市每年都有一次到三次定期不定地點的“東城派”東北大鼓藝人友誼聚會,活動內容大多是交流藝術、回顧歷史、展望未來。2006年夏季,榆樹市環(huán)城鄉(xiāng)文化站站長閆立文牽頭,舉辦了保護“東城派”東北大鼓的專題研討會,參加者既有民間藝人,也有普通群眾。大家暢所欲言,回顧“東城派”東北大鼓的興衰歷史,高興的同時,感慨萬千,都為東北大鼓瀕臨危亡的處境和隊伍凋零、后繼無人而憂慮和焦急。榆樹市文體局的領導特別重視“東城派”東北大鼓的保護工作。投放人力和資金,主動承辦上級文化領導機關組織的民族民間藝術匯演。2006年7月,在榆樹市弓棚鎮(zhèn)舉行的吉林省農村文化活動月啟動儀式上,“東城派”東北大鼓節(jié)目最多,占時間最長,贏得的掌聲最熱烈。榆樹市安排各類大型文藝演出,把東北大鼓節(jié)目列入其中。
榆樹市文體局和文化館的領導非常關心“東城派”東北大鼓藝人的方方面面,盡最大努力為大鼓藝人排憂解難。目前,榆樹市文體局正在籌建文化活動中心。設計階段,就已充分考慮并確定了給東北大鼓提供生存和發(fā)展的新空間,將來,“東城派”東北大鼓這門藝術就有了良好的研究場所和活動空間。
東北大鼓發(fā)展至今天,離不開眾多的民間藝人、演員的不斷實踐,不斷汲取東北鄉(xiāng)土民歌、小調及姊妹藝術的優(yōu)長而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傳播。東北大鼓藝人王艷娟一直難以割舍的就是這份大鼓情懷,她說,現(xiàn)在做全職演藝人員,可以固定登臺演出,自己也有“五險一金”,對生活也是一份保障,最主要的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對東北大鼓也是一種傳承。平時,她還善于創(chuàng)作,總是能創(chuàng)作出當下受歡迎又膾炙人口的唱段,在2020年疫情期間,她創(chuàng)作出了白衣天使的唱詞,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她覺得,作為大鼓藝人就要與時俱進,不斷地超越自我,去演唱適合當下人們審美的唱段,還要弘揚正能量。一直以來,王艷娟有個想法,就是要拍攝一部屬于東北大鼓藝人的電視劇,講述他們的酸甜苦辣,她覺得,雖然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早晚有一天這個夢想會實現(xiàn)的。
一直以來,為了傳承東北大鼓,像王艷娟和田野一樣的東北大鼓藝人,在不停地尋找機會展示東北大鼓這門藝術,不僅在田間地頭、非遺演出現(xiàn)場,抑或是學校、社區(qū)、商場舞臺等場所,無論是哪個地方,大家都用飽滿的熱情做著精彩的演繹,一字一句、一顰一笑,都展示著東北大鼓藝人的情懷與摯愛。東北大鼓紅火過、冷清過,卻從未停止過。一代一代大鼓藝人彼此守望、薪火相傳,在他們的吟唱里、鼓點中、琴弦上,鼓聲余韻綿延。
當下流行的直播平臺里,也可以看到大鼓藝人的身影,大家通過另一個載體繼續(xù)傳播著東北大鼓藝術。作為東北大鼓的藝人,也希望東北大鼓可以傳承,尤其是在青少年之中可以發(fā)掘苗子好好培養(yǎng),讓東北大鼓更好發(fā)揚下去。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