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唐】白居易
一泊沙來一泊去,一重浪滅一重生。
相攪相淘無歇日,會交山海一時平。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動力作用所形成的獨特地貌,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左右,寬度數(shù)公里至數(shù)十公里的地帶內(nèi)。
波浪主要由風(fēng)力作用形成,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外營力。
潮汐主要由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在地球上分布的差異而引起,它也是塑造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
近岸流主要是指與海岸平行的沿岸流和近岸的循環(huán)流。對海岸泥沙沖淤和海岸線變動有影響。
海岸:海洋與陸地相互接觸和彼此作用的地帶。
海岸線:平均高潮位的水邊線。
海蝕地貌由海蝕作用(包括波浪沖擊、巖石碎塊的磨蝕及海水的溶蝕等)形成。相應(yīng)的海蝕地貌主要有:
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洞)、海蝕拱橋、海蝕柱等。
溶蝕:碳酸鹽巖石、玄武巖、正長巖、角閃石等都能被溶蝕。
海蝕穴:原始海岸斜坡上,在海面附近,直接受到海浪沖擊,在這里形成凹刻的海蝕穴。
海蝕崖:海蝕穴不斷擴大,致使其上的巖石發(fā)生墜落,形成呈陡斜或垂直的陡壁。
海蝕平臺:海蝕崖的后退而變寬向海微傾斜的平坦臺地。
海蝕拱橋:突出的海岬兩岸如發(fā)育相向的海蝕洞被蝕穿而相互連通,則形成海蝕拱橋。
海蝕柱:海蝕拱橋進一步受蝕使拱橋頂板崩塌,外側(cè)形成脫離海岸的海蝕柱。
海積地貌是指海岸帶的松散物質(zhì)隨著海水流速減小,海濱沉積物就會堆積下來,形成各種海積地貌。相應(yīng)的海積地貌主要有:沙灘、沙壩、沙嘴等。
沙灘:由于沙子淤積形成的沿水邊的陸地或水中高出水面的平地
沙壩:一端與陸地相連,一端伸入海中的長條形海底壟崗地形,沙壩主要由砂組成,沙壩生長到一定高度后,可以露出水面。
沙嘴:根部同陸地相連,尾端伸入海的狹長的堤壩狀地貌,常形成于岬角和河口處。
潟湖(瀉湖):是由沙壩、沙嘴、或濱岸堤與海洋隔離開的海濱或淺海灣。太湖、西湖等淡水湖是與海完全隔離的古潟湖。
如果你覺得“ 木子地理園 ”的內(nèi)容不錯,請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