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安妮anny
活躍在藝術圈里的人都知道于少平這個人。
早年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yè),先后在中國、奧地利、美國舉辦個人藝術作品展覽二十余次。
八九十年代行跡于現代藝術圈里,卻在如日中天之時突然以一篇《無人愿說的悲劇》宣布退出,遠離最初的追求與喧囂,沉寂下去,杳無聲息。
十幾年后再度復出,于少平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踐行者,“于氏教育法”也隨之橫空出世,繼之引發(fā)了央視等諸多媒體的集中熱捧和追蹤,更有大量學者、專家尖銳質疑,莫衷一是。
這諸多的身份轉換,成為很多人內心的不解。
坐在“畫禪社”里的于少平,一邊喝著茶,一邊微笑著:“失眠時,腦子就會瞎想,想著想著就想通了一些問題,所以想做思想家,先要學會失眠,這樣挺好,睡不著,順便把學問做了。”
不管這是屬于于氏幽默,還是失眠真能讓人修煉到如此境界,了解于少平的人都這樣評價,于少平是一個不按常規(guī)出牌的人,他的行為的背后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作支撐。
如今,年近耳順的于少平,要將中國文化推介到全世界去,驅使他的依舊是那個來源于中國大多數文人骨子里的圣賢情結。
“魏晉筆法,我解開了一個失傳千年的秘密?!?/span>
當名與利的暗流,充斥當今的畫壇,于少平又在做什么呢?
“以前搞現代藝術,很浮躁。在當時的現代藝術圈里,我也是有影響力的,但是總覺得只是為了表現,過于簡單了?!?/font>
于是重新回歸東方,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可以控制靈魂的精神,然后再充實并服務于現代藝術,然而,于少平自己也沒有預料到,這一轉身,卻再也回不去了。
中國藝術精神對于美的自覺,表現在繪畫上,就是獲取真正精神上的自由和通達,而魏晉正是引發(fā)這一自覺開始的時期。當藝術永遠有一個楷模不可以逾越的時候,那就會成為心理障礙,藝術活動就不能獲得極大的自由,就不能暢。為了找到魏晉筆法,他一頭扎進藝術研究里,十幾年的時間,每天10個小時以上,從古人寫字的方式、狀態(tài),用的家具,紙和筆等,都做了系統的研究。
“比如我解王羲之的筆法,他寫字時的狀態(tài)和心態(tài),從哲學角度考慮,是一種文化精神的高度,但首先他是人不是神,人做到的,無非是方法和精神。我一邊解一邊剝離,通了,我解了千年之謎?!?/font>
魏晉筆法,這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筆墨追求的精神和高度,無一例外。
而,于少平例外的得到了。
榮寶齋執(zhí)行主編徐鼎一先生,曾這樣評價他:
“少平先生其志也遠,所游也深。先是潛心于書法,出入于鐘張二王之門,廢紙千卷,退筆成丘,焚膏繼晷,夜以繼日,如是者十余年,即《淳化閣帖》全卷通臨亦不下數百遍。漸悟用筆之法,神會結體之妙,由古人之跡默契古人之心。
后用力于繪畫,山水、人物無不習焉。尤工于山水。由文、沈而上追元季四家,如是有年,復返求于玄宰、清湘之間,筆益精妙,墨益渾融,有不讓于前賢者也?!?/font>
于少平并沒有滿足于技法的獲得,弟子們以及到畫禪社里學習的學員們,時常會聽到于少平這樣的教導和抒懷,“仰看天,俯瞰地,平視人,逍遙看世界”,這正與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藝術精神相暗合。
數幾十年的修煉,于少平在筆墨修養(yǎng)和精神氣度上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和釋放,“忘記技術的時候,藝術才剛剛開始,需要用一輩子來修煉”,于少平如是說。
“我不說這個正宗的理,就有人去聽歪的東西。”
“給我一個平臺,還你一個奇跡!”只要你敢。
有緣跟于少平學習繪畫,你的內心要足夠強大,對于氏教育法這樣的敘述,你要擁有一顆不起疑情的內心或我就是要相信這個邪的膽略:
一小時教會你鑒賞國畫;
七天教你學會中國傳統山水畫;
七天,讓你縱觀中國書法史,領你入門中國文字的書寫藝術——書法,體驗和見證一個奇跡;
半天的時間內畫出一張經典的印象派油畫。
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但在于少平這里,它確實發(fā)生了。
他認為學史可以使人頭腦清楚,學理使人明白,而“法”從“理”出,道理懂了,自然就搞懂了中國畫的筆墨精神所要表達的是什么東西?
騙子、忽悠、攪局、狂人等等,不一而足。不管外界將他定義在何種字眼里,于少平都無意于反駁了,他只想做他想做的事。
“祖輩傳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丟失,假如有更多的人做這方面的事情,那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但可以得到延續(xù),而且可以在新的時代里得到和發(fā)揮它更大的作用?!闭f這話的是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
馮其庸先生也給予他這樣的評價:“他的畫功底扎實,筆意豐富,心性很高,傳統書畫精髓吸收融會得很到位。今天像這樣甘坐冷板凳的藝術家不多了,真正的藝術家要有一生清冷的精神準備,他今后的藝術生命和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面對這樣的評價,于少平只表達了他最樸素的思想和想說的話,他想要告訴人們怎么懂中國畫?怎么用眼睛看畫而不是用耳朵聽畫,因為懂書畫的人已經不多了。
“我所做的是一個很大的行為藝術,我用了30年時間認認真真啃出來了,我不想讓它失傳,中國文化的正脈不能丟。我把藝術看成是世俗社會的最后一塊凈土,我絕不會去玷污它。我想講點自己的話出來。我不說這個正宗的理,就有人去聽歪的東西?!?/span>
為這場矛盾重重的教育變革付出心血,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思考,于氏教育法,已歷時六年,成功的案例不計其數。而于少平不管前路,不計恩怨,和他的弟子們一起默默地做著點燈傳燈的人。
他的學生一批一批的走,又一批一批的來,他們,無一例外的在這里找到了正確的路徑,找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宗” ,中國傳統筆墨的脈絡,像一叢泉流,一點一點滲透進行將就荒的藝術田野。
一介布衣,默默地守護著一片凈土,承擔著民族的憂患,無怨亦無悔,不知歷史會否跟他簽下這份“約定”:“我想,在這個領域,歷史將來會記得我的?!?/font>
“我給你一個可樂罐,但你喝進嘴里的是茅臺?!?/span>
把西方的和東方的理論結合,吸收兩種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剝離掉僵化死板的成分,用西方科學的邏輯,與中國感覺思維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體系,它是一個結構,不是近路,是高于當今知識結構和高度的方法論,這便是于氏教育法的核心,
將這種中西合璧的體系運用于教學,可以快速入門,直抵傳統文化的本,審美力也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于少平的這一體系,無疑于縮短了學習的時間。
但藝術是一個修煉的過程,于少平從來都不認為藝術可以速成。
“我教學生,首先是從一根線條講起。教書法是從草書開始,這是我摸索出來的簡易之道,要知道,方法對了,進步就會快,就像我開著個大巴,把你們拉到珠峰腳下,你們去爬山,也許我登的還不如你們高,但是我們永遠不爬香山?!?/font>
央視《人物》欄目為他做的專題片里,刻意導向畫家是可以速成的,這似乎符合公眾的某些訴求,面對“速成”,曾經頗為不滿的于少平,如今已經不以為然且恰到好處地,做了極富寓意和調侃式的解釋:
“我給你一個可樂罐,但你喝進嘴里的是茅臺?!?/font>
于少平特有的“于氏教育法”,是否能夠成為這個時代背景下的一場教育變革,把長久以來極不相稱的教育模式進行一次徹底的顛覆呢?唯有時間會公正地站出來說話。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三十余年,足不出戶,沒有娛樂,沒有節(jié)假日,每天埋頭筆墨10多小時——這是于少平為“速成”買下的昂貴的一單。
做“名師”比做“名家”重要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這個龐大的體系和知識密度與當今的快餐時代有機的結合,讓傳統的正脈得以延續(xù),這個需要當今藝術教育者思索的問題,于少平給出了一個答案:做名師比作名家更重要!
建國后的藝術教育,采用的是西方的美術教育模式,其實質和中國藝術的脈絡相差很遠。后又經歷文革尤其是改革開放,西方文化的強勢涌入,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傳統文化越來越被邊緣化了,這對有著文人情懷的于少平來講,始終是一個“隱痛”。
弘揚正宗的中國文化,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中優(yōu)秀的東西,“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眱汕Ф嗄昵暗目鬃訉Α笆看蠓颉边@樣的定義,于少平是當之無愧的。
“每個時代都會有人坐在冷板凳上,如果沒有人愿意的話,我就自己上了?!边@是于氏語言里,頗為經典的一句話,帶著一股濃重的自我宗教感。
挖苦、譏諷、敬畏等等也紛杳而至。于少平為自己做了這樣的“辯白” :
“我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失傳管我什么事,但不能。我們這一代人,總是死活扛個責任在自己肩上,什么民族責任感、歷史責任感之類的,這是毛病,是被洗腦后的后遺癥?!?/font>
“與其讓人懂我,還不如用我的方式再次證明,教育藝術是科學,教育內容和方法是關鍵,教學就是藝術,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font>
一個藝術家在用直覺和純精神從事藝術,不考慮任何外界的環(huán)境因素,純粹達到一種物我相融的狀態(tài),這便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了,人當如此,教育亦如此。
要讓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歸本,于少平在這里做了選擇性的放棄,而不是求全,他認為做“名師”比做“名家”重要。
而更讓于少平堅定了念頭的,還是源于去年的那場比起失眠來更為嚴重的病。于少平靠呼吸機在生死之間徘徊了15天,從那道門轉了一圈醒來后,說的第一句話:“我不能死,我還沒有把你們都帶出來”,在場的弟子唏噓不已,而讓弟子們破涕為笑的也是與死有關的話:“死有什么可怕,跟睡差不多,區(qū)別在于醒來還能穿上自己的鞋?!?/span>
“成就你們就是成就我自己,” 于少平常常這樣安撫學生和弟子。在文化和精神缺失的年代,這需要勇氣。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以人格為對象的。用心靈去對待藝術對待傳統,然后享受自己內心的時候,便會達到一種高度。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國學”對人的要求,“國學”講做人、修人。中國的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包括佛教,都是對人的要求,這個是藝術的本。
于少平從中國藝術教育的誤區(qū)里,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由于教育得法,走出課堂的學生弟子都有較好的眼力和品位,他的追隨者也遍布全國包括臺灣、澳門在內,日本、美國、挪威等地,多達兩千余人。能夠成為于門弟子,已經成為一種榮耀,他的“畫禪社”也成為名符其實的京師大講堂。
經歷過這么多年的滌蕩,涵融世俗的是與非,于少平淡然了許多,他常常調侃自己是“剩閑”——剩下來的閑人,最初的自負、不羈也漸漸轉換成一種學者的厚度和師者的溫和。
懂得的人都知道,這“靜水深流”的姿態(tài),并不屬于“不會裝”的于少平。
“我要把中國藝術推向全世界?!?/font>
果然——
“這件事情我們來干!”
這擲地有聲的嗓音,比平常多了幾分沙啞,在清晨的畫禪社如一口轟然敲響的鐘。所有在場的弟子都被無聲地定格了,目光齊刷刷迎向有些充血的雙眼。
于少平昨晚又失眠了。
畫禪社是于少平北京的工作室,這時正值夏初,北京城的溫度還未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燥熱,已經坐定下來的于少平,額頭上不停地冒出汗珠,渾身上下的神經都好像處在燥熱中。
“筆尖上的中國(待定),我想好了,就這么干,如果官方不拍,我們自己來拍?!?/span>
大約10分鐘前,頗有畫面感的那一幕,終于解動了,激烈的“嗨聊”一直延續(xù)到中午的飯桌上。
“我們講的是中國文化的根,從源頭講起,通過通俗的方式讓人懂,還要讓外國人懂。從書法、從繪畫,從各個階段各個藝術家的故事講起?!?/font>
《藝術的故事》,是于少平要求每一位跟他學習的學員,都要了解的書。作者貢布里希,是世界著名的美術史學者,曾把中國藝術史作為他的研究課題之一,在面對中國的草書時,這位藝術家卻步了,中國的藝術成為一個沒有個性的體系,在世界美術史里永遠成為邊緣化了的配角。而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們也在不斷地弱化著自己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走向衰敗的境地
“因為我們了解西方,西方不了解我們,我們現在要做一個事情,是不僅要讓中國人了解自己的書畫,而且還要讓西方人了解。”
于少平希望用視覺語言告訴人們怎么看中國畫,還有筆墨及筆墨背后的東西,都能看懂了,以后藝術領域投資領域就不會那么亂了。
半個世紀的風呼嘯著刮過,林風眠呼喊著,黃賓虹呼喊著,多少個大師級的人物呼喊著,我們本民族文化的珍貴可貴性,外國人邊緣著我們的文化,我們自己主觀上在弱化著自己的文化。
“沒人來做,因為斷層太多,斷代太多了,這件事情我來做?!庇谏倨剿谱匝宰哉Z又若有所思地背著手,踱步面向窗外。
呈現在窗前的人物剪影,隱約透著民國遺老的血氣和傲骨,打動人心。
說這句話時,于少平正在錫林郭勒的上倫湖畔,帶著眾弟子一邊調息一邊談論著構想。
入夜,夏初的上倫湖,上空繁星輕薄而夢幻,路邊的牛群席草而臥輕輕咀嚼,風吹草動,花香夾雜著牛糞坨的草腥味,彌散在微涼的空氣中,弟子們三三兩兩,披衣閑散,相較連日來的話題,如釋重負。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