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藥療法;黃芪建中湯
【摘要】 目的 觀察黃芪建中湯加味治療復發(fā)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 本組74例患者均存在脾胃虛寒證,其中:(1)單純型45例(60.8%);(2)兼肝胃不和證12例(16.2%);(3)兼氣滯血瘀證9例(12.2%);(4)兼郁熱/濕熱證8例(10.8%)。以上病例均以黃芪建中湯加味為基本方,辨證加減,6周為一個療程。結(jié)果 74例中,治愈40例(55.1%),好轉(zhuǎn)28例(37.8%),無效6例(8.1%),總有效率91.9%。本組患者單純脾胃虛寒證治療有效率高(100%);兼肝胃不和證有效率為83.3%;兼氣滯血瘀證與兼郁熱/濕熱證治療有效率較低,分別為77.8%與75.0%。結(jié)論 該方對各證型復發(fā)性消化性潰瘍均有效,其中單純脾胃虛寒型的臨床療效滿意,不良反應(yīng)少,值得臨床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 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藥療法;黃芪建中湯
消化性潰瘍(pu)是一種多發(fā)病、常見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較胃潰瘍(gu)多見;gu的發(fā)病年齡較du約遲十年[1]。本病治愈后復發(fā)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治療不徹底、伴隨膽汁反流、吸煙、季節(jié)變化、心理障礙、部分藥物均可成為潰瘍復發(fā)的原因或誘因[2]。WwW.11665.COm筆者自2003年以來對我院確診的74例復發(fā)性pu,經(jīng)中醫(yī)辨證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有關(guān)資料總結(jié)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治療前均曾明確診斷為消化性潰瘍,并至少服用西藥2周,且停藥2個月以上又出現(xiàn)相應(yīng)癥狀;選取愿意服用中藥煎劑治療,并排除1個月內(nèi)曾出現(xiàn)嘔血、黑便患者共74例,其中男53例,女21例;年齡18~69歲,平均39.4歲;病程1~17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脘腹疼痛,可伴有反酸噯氣、口苦、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潛血試驗陽性者30例。其中du患者45例,gu 23例,復合型6例。所有病例均經(jīng)電子胃鏡和(或)x線鋇餐檢查確診。
1.2 診斷標準 參考文獻標準[3],選取:(1)有pu的典型癥狀;(2)內(nèi)鏡下見有活動期潰瘍,且潰瘍直徑<10 mm;(3)x線鋇餐有壁龕者。凡具有(1)+(2)或(3)者,或單純(2)或(3)項列入研究組。
1.3 辨證分型 按高等醫(yī)藥院?!吨嗅t(yī)診斷學》第5版辨證標準均存在脾胃虛寒證,其中:(1)單純型
45例(60.8%),證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饑餓痛甚,進食痛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弱。(2)兼肝胃不和證12例(16.2%),兼見胃脘脹痛每因情志而發(fā),伴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弦。(3)兼氣滯血瘀證9例(12.2%),兼見胃痛如刺,按之痛甚,食后加重,和(或)黑便、潛血陽性,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澀。(4)兼郁熱、濕熱證8例(10.8%),兼見胃脘灼痛,口苦,大便時干時溏,舌苔厚膩、黃白相兼,脈弦數(shù)或濡數(shù)。
1.4 治療方法
1.4.1 基礎(chǔ)方 黃芪建中湯加味:黃芪30 g,桂枝12 g,白芍15 g,炙甘草6 g,生姜5片,大棗4枚,陳皮9 g,丹參15 g,蒲公英12 g,黃芩12 g,烏賊骨15 g,浙貝12 g,煅瓦楞18 g,白芨(沖服)3 g。用法:上藥水煎兩次,每次加水300 ml,文火煎40 min,取汁100 ml,分兩次溫服;每日1劑;2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用藥3個療程。
1.4.2 辨證加減 (1)胃脘冷痛者加良附丸溫胃散寒;(2)兼肝胃不和證合四逆散以疏肝和胃,噯氣頻作者,加白蔻、旋覆花;(3)兼氣滯血瘀證合失笑散,加三七或云南白藥,痛甚者去大棗,加香附、元胡;(4)兼郁熱證去桂枝、減黃芪量合左金丸;(5)兼濕熱者去黃芪、桂枝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加黃連清熱燥濕;納差者,加麥芽、神曲、內(nèi)金消食開胃;噯腐吞酸,食積不化者合保和丸消食導滯;脘痞腹脹者加萊菔子、香附、厚樸行氣寬中、消痞除滿;便秘者加沙參、麥冬、石斛生津潤腸通便。
2 結(jié)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文獻[3]分為三級:(1)治愈:①胃鏡示潰瘍愈合和(或)x線鋇餐檢查龕影消失;②癥狀、體征消失。(2)好轉(zhuǎn):①胃鏡示潰瘍較前縮小和(或)x線鋇餐檢查龕影縮小;②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緩解或減輕;(3)無效:①胃鏡和(或)x線鋇餐檢查潰瘍較前無改善或加重;②臨床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加重。
2.2 治療結(jié)果 所有患者完成療程后,按前述標準判斷療效,74例中,治愈40例(55.1%),好轉(zhuǎn)28例(37.8%),無效6例(8.1%),總有效率91.9%。各證型的臨床療效見表1?!”? 74例pu患者各證型的臨床療效情況 由表1可見:臨床治療有效率以單純脾胃虛寒型最高;兼肝胃不和證次之;兼氣滯血瘀證與兼郁熱/濕熱證有效率較低。
3 討論
3.1 關(guān)于病因病機 pu屬祖國醫(yī)學“胃脘痛”、“吞酸”、“嘈雜”、“血證”等范疇[3]。多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肝郁氣滯,橫逆犯脾,或感受寒濕,傷及中焦,日久均導致脾胃虛弱,中陽不足,陽虛則寒,寒甚則氣滯血凝,氣血失調(diào),胃膜失于濡養(yǎng)而發(fā)病。本病以脾胃虛寒為本,所兼氣滯、血瘀、濕阻、郁熱為標。病機重點在于正虛邪干,涉及臟腑主要為脾、胃、肝。
3.2 關(guān)于治法方藥 本病屬本虛標實,治宜扶正祛邪,標本兼治。脾胃虛寒/弱是本,益氣健脾、溫中散寒則為治療本病的大法。故以黃芪建中湯溫中補氣,和里緩急。方中重用黃芪,既有甘溫益氣建中之功,又有升陽托毒生肌之效;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生姜溫中和胃,降逆止嘔;大棗益脾醒神;炙甘草甘溫,既助黃芪、桂枝益氣溫中,又合芍藥酸甘化陰而益肝滋脾。因飴糖滋膩,有助氣滯、生濕熱之弊,故棄而不用。加丹參一味,功同四物,養(yǎng)血而不留瘀,行血而不傷正;陳皮行氣;蒲公英、黃芩殺菌祛邪之力強;烏賊骨、浙貝、煅瓦楞制酸斂瘍、護膜止痛;白芨護膜斂瘍、祛腐生肌;重用桂枝,一則取其溫陽散寒之功,二則制公英、黃芩之寒涼。諸藥相合,共奏溫中健脾、殺菌祛邪、抑酸止痛、斂瘍生肌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丹參可直接增強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促進細胞再生,提高潰瘍愈合的質(zhì)量;烏賊骨能降低胃酸濃度;白芨在胃內(nèi)形成一定厚度的膠狀物可保護胃黏膜,且具有止血作用;黃芩有較廣的抗菌譜,且對hp呈高度敏感[4]。
3.3 辨證分型與療效的關(guān)系 本病在臨床上并非只表現(xiàn)為脾胃虛寒,往往兼夾其他三證,其臨床表現(xiàn)與潰瘍的發(fā)生部位、大小以及活動程度有關(guān)。我們觀察到單純脾胃虛寒型pu胃鏡下潰瘍多處于活動(a2)期,其活動程度較輕;兼氣滯、血瘀、挾濕、蘊熱等證者,多處于活動(a1)期,其活動程度較重。兼肝胃不和證者常因情志抑郁而加重,本組中g(shù)u多屬此型。兼氣滯血瘀證者多為潰瘍活動期,常伴有疼痛如刺或陣發(fā)性加重,大便潛血陽性,甚至可見黑便,反復發(fā)作。由于其虛實夾雜、證情較復雜,因此本方對各兼夾證型的療效較單純脾胃虛寒型為低。
總之,復發(fā)性消化性潰瘍病情雖然復雜,但以脾胃虛寒為本,兼見氣滯、血瘀、濕阻、熱郁之象。黃芪建中湯加味對各證型復發(fā)性消化性潰瘍均有效,其中單純脾胃虛寒型的臨床療效最滿意,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應(yīng)用。
【參考文獻】
1 唐承薇,胡品津.消化性潰瘍.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84-392.
2 郭曉俊,栗瑛.消化性潰瘍復發(fā)原因及預防措施探討.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06,20(1):27-28.
3 吉文.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復發(fā)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四川中醫(yī),2004,22(2):34-35.
4 湯建光,閆清海,王玉芳,等.中藥潰康寧膠囊治療消化性潰瘍106例臨床觀察.中醫(yī)雜志,2002,43(2):36-37.
更新時間:2011-04-09 14:24:47 作者:11665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