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9年秋天,唐朝偉大詩人杜甫協同家人從秦州①出發(fā)旅居同谷②,在隴南短短的一個多月,是詩人一生最為困苦的時光??稍娙嗽跇O度艱難的情況下,把沿途的所見所聞、社會現實、風土人情融為一體,結合自身顛沛流離的悲慘遭遇,創(chuàng)作了二十余首詩歌。本文分析了杜甫在隴南的詩歌創(chuàng)作,探討杜甫隴南的詩作特點,認為這些詩不僅具有“詩史”特點,是對現實主義詩史的繼承和發(fā)展,而且具備紀行體風格。
【關鍵詞】 杜甫;隴南;詩史;紀行
唐帝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其著名的封建王朝,曾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輝煌時代,可是公元八世紀中葉開始由盛而衰。天寶末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歷時八載,導致了唐帝國內憂外患的紛亂局面,讓廣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③、“富家廚肉臭,戰(zhàn)地骸骨白”④,就是當時的時代寫照。偉大詩人杜甫,正生活與這樣轉型的時代,杜甫之所以偉大,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歷史時代的力量而造就,用他的宏偉詩史見證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進程。而詩人在旅居隴南時,詩人按時間、地點、行跡為序,把沿途的所見所聞結合自身顛沛流離的悲慘遭遇,用他刀鋒一般的筆跡,著就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和紀行體詩歌。在此通過探究詩人在隴南詩作所具有的魅力,來反映詩人在隴南的生活經歷和隴南當時的社會狀況,對于進一步了解杜甫、了解隴南人文歷史很有意義。
杜甫在隴南的旅途中,以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按照所經歷的時空順序寫下了《發(fā)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行十二首)》、《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這兩組大型組詩,還有四首五言古詩《萬丈潭》、《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發(fā)同谷縣》、《木皮嶺》,共計二十三首詩歌。其中《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是杜甫七言古詩的代表之作,這二十三首詩整體上是對杜甫詩歌風格的傳承和發(fā)展,是詩人一生重要的作品部分之一,且具有新的特點和亮點。
一、杜甫在隴南的詩歌是對現實主義詩史的繼承和發(fā)展
苦難的時代,造就了杜甫,使他成為一個杰出的愛國詩人,一個卓越的政治詩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的詩歌一向享有“詩史”的稱譽。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經說過:“先生以詩鳴于唐,凡出處去就,動息勞逸,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如賢惡惡,一見于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⑤??梢哉f,杜甫是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通過自己的經歷和實際的感受,反映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生活寫照。他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不僅應該看作是他個人一生的傳記,而且,也是八世紀中葉唐朝的可靠的歷史。==李子德認為杜甫在隴南的兩組紀行詩《發(fā)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行)》、《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也是詩史:“萬里之行役,山川之夷險,歲月之暄涼,交游之違合,靡不曲盡,真詩史也”⑥。
杜甫在隴南的現實主義詩歌是詩人中期和晚期作品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部分,前承“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⑦的忠實批判,后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⑧的憂國憂民。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最輝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實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亂前后的興衰史。而在隴南的詩作,這種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現實的傾向更為突出。比如《龍門陣》中“嗟爾遠戍人,山寒夜中泣”⑨,深切同情遠在他鄉(xiāng)戍邊的人,夜晚在山中哭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生產和經濟上的破壞,也造成人民精神上的傷害,這種關心民間疾苦、反映生活的思想主題在隴南的詩作中體現的很深刻?!熬由髦棺悖∪丝嘈D。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⑩一句讓封建剝削和人民勤勞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又深深地同情遭受壓迫和剝削的煮鹽人。他總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動放在那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來寫,而且,用藝術形象和詩歌的語言描寫,所以,能夠充分地顯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戰(zhàn)亂的時代特征?!惰F堂峽》中“生涯抵弧矢,盜賊殊未滅”11一句,說明盜賊猖獗,遍地橫行,此時戰(zhàn)爭處于相持階段,安史之亂正在平息當中,此句是對當時戰(zhàn)況的一種真實寫照?!办焊湍簯K澹,風水白刃澀。胡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12,也是對戰(zhàn)爭現實的描寫,悲壯慘淡,而且對戰(zhàn)局充滿的極度擔憂之心。他在隴南的七古憂國傷時,《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之六中有“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游”13的詩句,浦起龍說“七歌總是身世之感,何容無慨世之詩?‘龍在山湫’,君當厄運也?!汀?、‘龍蟄’,干戈森擾也?!笊邧|來’,史孽寇逼也”14。說的意思是“龍”指唐肅宗,“蛇”指史思明,借此來隱喻時事,憂國傷時?!肚性⒕油瓤h作歌七首》之三中“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15,描寫的就是當時的社會現實,親人失離不得相見,人民有家難回的沉痛一目了然,這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再如《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之四有“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16之句,形象鮮明地說出“江淮一帶,也是兵荒馬亂”的現狀,以戰(zhàn)爭史實為題材,確實是七古所少有的。而此類的記述,有的是正史所沒有記載的,因而,一定意義上彌補了史書的不足。
詩人在隴南地區(qū)創(chuàng)作的二十三首詩歌,沿用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并繼承和發(fā)展了現實主義詩史特點,為我們了解安史之亂時期大唐帝國由繁盛走向衰敗,由強大走向削弱,由統(tǒng)一走向割 劇的隴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真實的歷史依據。
二、杜甫在隴南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紀行體風格
“古今以杜少陵為詩史,至其長篇短章,橫鶩逸出著,多在流離奔走失意中得之”17。
杜甫在隴南的詩歌以首創(chuàng)的紀行詩為主,是詩人嘔心瀝血,一步一步艱苦地走出來的。杜甫在隴南的紀行體詩歌特點表現在兩點。
(一)每到一地,詩人大多作詩一首來紀行
杜甫發(fā)秦州后,首先向南到達今天水的暖和灣、皂郊鎮(zhèn)一帶,然后折而向西至平南鎮(zhèn)、天水鎮(zhèn)、禮縣鹽官鎮(zhèn),西和縣的長道鎮(zhèn),再折而南行,經西和縣境南青羊鎮(zhèn)、八峰崖至成縣西北府城村,東向一直到達今日的成縣城區(qū),最后寓居于城南飛龍峽鳳凰臺下,也就是今天的成縣杜甫草堂。杜甫從秦州至隴南比較準確的行徑路線圖,根據趙國正、張炯之二位先生的考證,在此加上旅途中每到一地所寫的詩作,將杜甫在隴南的詩歌和寫作地點做一對照及旅行路線展示如下:天水市(《發(fā)秦州》)出發(fā)至→→暖和灣(《赤谷》)→→天水縣張家峽谷(《鐵堂峽》)→→甘肅禮縣鹽官(《鹽井》)→→西和長道之祁家峽(《寒峽》)→→西和石堡五臺山(《法鏡寺》)→→西和石峽(《青陽峽》)→→成縣紙坊大營→→ 府城(《龍門鎮(zhèn)》)→→代山→→楊灣→→開元寺、大石壩→→柴壩→→觀音崖圣泉寺(《石龕》)→→殿山梁(《積草嶺》)→→牛星山(《泥功山》)→→順隍河而下→→成縣杜公祠(《鳳凰村》、《萬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發(fā)同谷縣》,期間寓居一月)→→呂壩梁(珍子寺)→→徽縣栗川何家溝門 →→山寨坡→→龍洞溝→→山神廟→→獅子崖→→關場→→老虎灣→→瓦房村→→木蓮花掌(《木皮嶺》)→→黑林埡→→歇馬署→→廟山→→經白水江入蜀18。
杜甫在隴南生活的一個多月中,在上述路線中,幾乎每到一地都會寫一首詩來紀行的,并以行經前后為序將他所到之處的山川風貌、風土人情、自身遭遇、社會現實等一一記入詩中,這些是詩人詩歌的創(chuàng)新和完整的應用,其中以《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最為著名。從以上的對照中可以看出,詩人在隴南的眾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詩作,基本上是每到一地作詩一首,可見這些詩作純屬紀行體詩歌。再者從《發(fā)秦州》組詩標題的注明“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行”、《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發(fā)同谷縣》的標題注明“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劍南紀行”中可以看出杜甫每走隴南的一個地方,在當地只要稍微有點影響和名氣,詩人就寫一首古詩來紀行,兩組大型的詩作除了總標題中有兩個“發(fā)”字之外,其它的詩歌都是以地方古地名而命名。這足以說明杜甫在隴南的詩歌是紀行體詩歌。而詩人留下的足跡,憑借著偉大詩人杜甫的光輝詩篇,隴南,這塊祖國西部神奇的土地,便以其雄奇而又秀麗的風姿為世人所注目。
(二)通過紀行詩來反映困苦的生活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7月,因關中大饑,杜甫丟棄了華州的官職,繼而西向適秦,于7月底8月初到達隴右秦州?!拔宜ジ鼞凶荆虏蛔灾\。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此邦俯要沖,實恐人事稠。應接非本性,登臨未銷憂”19,可見杜甫在秦州生活的并不愉快。10月初,杜甫收到了同谷“佳主人”的書信邀請之后,抱著希望決定前往同谷。根據《發(fā)秦州》、《赤谷》二詩的內容看,杜甫一家在10月中旬的某日半夜從秦州城出發(fā),踏上了前往同谷縣城的道路,并于11月底到達同谷縣城。而詩人在隴南短短的一個多月,是詩人一生最為困苦的時光,困苦艱難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心情等方面。詩人在隴南的生活經歷按詩作反映出的次序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通過作品分析我們來探秘杜甫在隴南的真實生活情況。
1. 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漂流階段
漂流階段時間為詩人自發(fā)秦州后至到達同谷縣之間。期間,詩人的生活極為不幸,時逢深秋,風雨交加,常常饑寒交迫,一邊在趕路奔波一邊還要衣食住行而發(fā)愁。《鐵堂峽》中曰:“山風吹游子,縹緲乘險絕。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20,山風勁吹,云霧縹緲,石頭像鐵一樣又黑又硬,山峽的形勢很艱險,山路伸入云天,峰頂盡是積雪,詩人那一匹瘦馬的骨頭都要凍折了,在天寒地凍、冰天雪地的惡劣環(huán)境中艱難地前行。
詩人走到西和長道祁家峽,別是一番景象。山谷的地形變化多端,峽口的兩岸是懸崖絕壁,陰霧沉沉,寒氣逼人,詩人作《寒硤》一首感嘆道:“行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云門轉絕岸,積陰霾天寒。寒峽不可度,我實衣裳單。況當仲冬交,溯沿增波瀾。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21,衣服單薄,寒氣入骨,煙霧繚繞,只有憑炊煙來尋找人家,地逢絕壁,只有在水岸邊野餐。
在西和縣石堡法鏡寺借宿時,夜晚風雨交加,處境凄苦悲涼,早晨雨過天晴,詩人拄著拐杖出去尋找食物,歸來的時候已經正午了,看著寂寥的村莊,發(fā)出了這樣的傷感之情“身危適他州,勉強終勞苦。神傷山行深,愁破崖寺古。蟬娟碧蘚凈,蕭戚寒籜聚?;鼗厣礁饺剿缮嫌?。洩云蒙清晨,初日翳復吐。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柱策忘前期,出蘿已亭午。冥冥子規(guī)叫,微徑不復取”22。
很快詩人又到了青陽峽23,青陽峽“林迥峽角來,天窄壁面削。蹊西五里石,憤怒向我落”24,道路異常艱險難行,詩人看車子的輪軸,擔心軸弱而不能負重,發(fā)出了這樣的低吟“昨憶逾隴板,高秋視吳岳。東笑蓮花卑,北知崆峒薄”⒃。
他們艱苦跋涉,歷盡千辛萬苦,一路顛簸到了西和縣石龕25,卻是“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后鬼長嘯,我前狨又啼。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26,狼柴虎豹擋住詩人的去路,一路上惡鬼長鳴,哀猿啼哭,實為悲涼。
2. 遭遇不幸、水深火熱的同谷縣寓居階段
寓居階段時間為到達同谷至發(fā)同谷期間。詩人翻越積草嶺,進入同谷縣,攀登泥功山時,山多云雨,路途泥濘難行,那匹白色的病馬變成了鐵泥色,小孩子寸步難行,氣喘吁吁,好像變成了老頭子,步履太艱難了,詩人告誡后來者說:“寄語北來人,后來莫匆匆”27。
誰知詩人到了同谷縣城,“佳主人”并沒有實際去幫助他,詩人在縣城做過短暫停留,就去城東山谷名為龍峽的地方,依靠一個“山中儒生”,但這個“舊相識”也無能為力去接濟他。此時生活更苦,全家?guī)缀鯙l臨絕境。這時正是大雪封山的嚴冬,由于缺食,為了覓取食物充饑,杜甫只得穿著短衣,扛著鋤頭,不得不冒著嚴寒到深山去挖“黃獨”(土芋),因為缺穿,長了凍瘡,手腳迸裂,皮肉都失去了知覺,有詩為證“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28。《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的第二首寫道:“長長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29。挖不到黃獨,只好扛著長(即鋤頭、一種鐵制的尖頭挖掘工具)空空而歸,唯束手待斃而已,真是凄慘之至,連鄰居也為詩人的一家悲愁,“鄰里為我色惆悵”30。隴南的地區(qū)地處偏遠,山大溝深,道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而詩人還有一輛破馬車伴行,“林迥峽角來,天窄壁面削。蹊西五里石,憤怒向我落。仰看日車側,俯恐坤軸弱”31,再加上是秋冬季節(jié),天寒地凍,在如此艱險的道路上前行,困難程度可想而知。這一路走來,詩人走的太辛苦了,除了這些衣食住行上的困苦之外,我們在其詩作里面還可以看到詩人還有其他的苦衷。
1. 思念親人的相思之苦
杜甫有四個弟弟:杜穎、杜觀、杜占、杜豐,只有杜占隨他來到同谷,其他三個都遠在河南山東,還有一個嫁韋氏的妹妹遠在淮南鐘離32。《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之三“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33,以連呼“有弟有弟”入筆,表達了對“遠方”三個弟弟的無限思念。《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之四“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34,以呼喚“有妹有妹”開頭,說她現在遠在鐘離,丈夫早早去世,兒女幼小無助,表達了詩人對遭際不幸的妹妹所寄予的深切思念。
2. 憂國憂民的悲憤之苦
詩人在隴南的時光,常懷憂國憂民之心,雖居無定所,也不忘水深火熱的人民。詩人在路過鹽官時,唱出了悲壯激越的《鹽井》:“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骨骨,出車日連連。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斤。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嘆磋,物理固自然”35,表達了對鹽販子輕義重得的憎惡,以及對煮鹽工人辛苦勞動的憐憫。“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36,在詩人在面對自己悲苦哀愁的生活境遇時,仍然想到的是“興業(yè)”和“群盜”之事,表達了詩人希望一洗雪恥、解救蒼生、早日平叛安定的強烈愿望?!盀楣俨擅兰鍤q供梁齊??嘣浦备捅M,無以應提攜。奈何漁陽騎,颯颯尺蒸黎”37,聽了這一番話,詩人沉默良久,發(fā)出了無奈的感嘆:都怪玄宗皇帝不辨忠奸,過分寵信那胡兒,造成漁陽兵叛,直驅中原,坑害得老百姓雞犬不寧、家破人亡!這首詩,由情及景,由景及人,集中反映了詩人杜甫即使自己在艱難困苦之中,亦念念不忘家園、關心民瘼的可貴精神。于是發(fā)出了“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38的嘆息和憤慨之詞,也是懷才不遇的牢騷和不滿之情。但詩人還是充滿希望地說“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39,殷切地期盼早日平息叛亂,讓人民重見天日,減輕戰(zhàn)亂帶給人民的痛苦。
在這樣的生活中,詩人多么渴望有一個安定的住所,在秦州時所作的《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四中有“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神地語真?zhèn)?。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當一茅屋,送老白云邊”40的佳句,此詩是贊美隴南西和仇池山的名篇,也說明仇池山是詩人非常向往的地方,“何當一茅屋,送老白云邊”一句明顯地表明詩人有隱居仇池山的意愿。可詩人沒有在此長居,去過休閑安逸的生活,而是繼續(xù)選擇顛沛流離的漂流,在山路艱險、饑寒交迫的際遇中,繼續(xù)向前走。
通過上述對詩作的簡短分析,發(fā)現詩人在隴南的詩作主題是紀實和紀行,詩作內容是旅途的困苦生活和社會現實的情景再現,這完全符合紀行體詩歌特點,詩作所具備的這些特色和亮點說明詩人在隴南的詩作具有紀行體風格。
杜甫在隴南的詩作不僅具有紀行體詩歌的特點,而且詩人在隴南的紀行體詩歌又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1. 紀行與敘事的有效結合。擁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直接了當地講遠行的原因就是為了衣食。他寫了艱苦跋涉的焦慮,具體描寫了“山深苦多風,落日童稚饑”41、“寒硤不可度,我實衣裳單”42、“白馬為鐵驪,小兒成老翁”43這些生活情況,表示了“此身免荷役,未敢辭路難”44的頑強決心,并詳細記敘了沿途的經歷。這樣,出現在詩中的詩人自我形象,充滿了不畏艱險的積極進取精神。
2. 紀行與政論的有機結合。在艱難的旅途,處饑寒之困境,他能推自己人,對戍守深山的士兵表示關懷,為上高山砍箭竹的農民哀嘆?!尔}井》一詩,斥責奸商剝削人民;對于“歌笑輕波瀾”45的船夫,表示了由衷的的敬意??吹絼﹂T天險,憂慮蘇中將被強潘割據;他愿意獻出自己的心血,去飼養(yǎng)象征“中興”的鳳凰。這些詩不但是情景交融,而且是情景與時事政治的交融。
3. 紀行與寫景的完美結合。仇兆鰲指出杜甫在隴蜀道上的詩歌刻畫山水窮極其妙:“蜀道山水奇絕,作尋常登臨覽勝語,亦猶人耳。少陵搜奇倔奧,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46。杜甫在隴南的詩篇有正面的刻畫,有側面的烘托,有夸張的形容,有浪漫的想象,主要是如實摹寫,把隴南山川描繪的歷歷如畫。即寫隴南山區(qū)的險峻峭壁,也寫了仇池山那樣的世外桃源,有“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復吐”47的早晨美景,有“磊落星月高,蒼茫云霧浮”48的晚秋星辰,有“岡巒相經亙,云水氣參錯”49的云霧繚繞。詩的意境和風格是豐富多彩的,詩的語言也隨著詩人的心情與山川的形勢而變化,《發(fā)秦州》還沒有進入險峻的路途,語言是平穩(wěn)的;《鹽井》反映民生問題,通俗如話;《鳳凰臺》有浪漫的想象與神話,富于文采;《發(fā)同谷》寫得很樸素,感慨萬千。此外,與高危險峻的山川形勢相適應,語言高低有序,氣勢急促,多用仄韻,并以此為主調,突出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杜甫在隴南之行不是一次偶然的邂逅,詩人飽含著激情和愛憎,在隴南短短一個多月之中,創(chuàng)作出二十三首不僅反映了一定客觀現實內容的詩作,而且蘊含著詩人對現實的思索和理解、凝聚著熾熱的感情,給隴南蓋上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色,與隴南這塊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詩人在隴南的時光極為困苦極為不幸,但在艱難的旅行當中,詩人不畏艱險、一如既往的堅持著憂國憂民的信念,步步為詩,步步為史,步步紀行,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了詩人現實主義詩史,并成就了杜甫紀行詩成功性的首創(chuàng),這些正是杜甫隴南詩作的閃光點。
注釋:
① 秦州,今甘肅天水,下同。
② 同谷,今甘肅隴南成縣,下同。
⑤ 宋.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詩碑文》
⑥ 李子德.《杜詩鏡銓卷七》
14 浦起龍. 讀杜心解卷二之二.中華書局1961年版.
17 宋.何夢桂. 《潛齋文集》
18 趙國正、張炯之二位先生考證
23 青陽硤,今稱青羊峽,中有青羊峽村,在西和縣城南五十里處
25 石龕,西和縣城南八十里之石峽關西山上,又名八峰崖石龕
32 鐘離,今安徽鳳陽40張式銘整理.李白杜甫詩全集.《卷十.近體詩一百二十四首之〈秦州雜詩二十首〉》P397-399.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
46 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九.中華書局1979年版
3 4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19 20 21 22 24 26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張式銘整理. 李白杜甫詩全集.《卷三古詩七十八首》P286-299.[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
參考文獻:
[1]金啟華、胡問濤.杜甫評傳.《隴蜀路上》.[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10.[2]張式銘.李白杜甫詩全集.《卷八古詩七十八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
[3]中國唐代文學會.唐代文學論叢之三.《論杜甫現實主義詩史性》[C].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5.
[4]莫礪峰.古典詩學的文化觀照.[C].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9.
[5]高天佑.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A].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2,4.
[6]李濟阻、王德全、劉秉臣.杜甫隴右詩注析.[A].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3.[7]馬馳. 論杜甫同谷之行.[J/OL].甘肅徽縣教育網. 2010,9.
[8]凌宇、田雪. 杜甫卜居栗亭地理考.[J/OL].甘肅徽縣文學.2010,1.
[9]趙建玉.杜甫和隴右詩.[N]. 甘肅文化.(2007,0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