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與鼓書是中國曲藝曲種分類中一個類別的兩種稱謂,主要曲種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樂亭大鼓、東北大鼓、山東大鼓、北京琴書、河南墜子溫州鼓詞等數(shù)十種。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諸省、市的廣大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其表演形式大多為:演員一人自擊鼓、板,配以一至數(shù)人的樂隊伴奏演唱。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這是不可缺的),另有四胡、琵琶、揚琴等。演員自擊的鼓,也稱書鼓,其形狀為扁圓形,兩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種有高矮之別),以鼓箭(竹制)敲擊。板有兩種,一種由兩塊木板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種由兩塊半月形的銅片或鋼片組成,俗稱“鴛鴦板”。大鼓的文學(xué)腳本稱為鼓詞,基本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體。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長篇之分。短篇只唱不說,中、長篇則有唱有說。人們往往稱唱短篇為唱大鼓,唱中、長篇為唱大鼓書。大鼓的唱腔音樂結(jié)構(gòu)為板腔體,唱腔曲調(diào)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間音樂及地方小調(diào),并用當?shù)胤窖哉Z音演唱。音樂唱腔是區(qū)別不同大鼓曲種的主要標志。
(一) 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區(qū)。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diào)創(chuàng)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云鵬、張小軒為代表的“劉”、“白”、“張”三大流派。其中以劉寶全的藝術(shù)造詣最高,貢獻最大,時人稱其為“鼓界大王”,尊為一代宗師。繼三大流派之后,又有白鳳巖、白鳳鳴兄弟創(chuàng)造的“少白派”。
京韻大鼓重歌唱,專唱短篇曲目。劉寶全擅唱金戈鐵馬的“三國”故事,如《長坂坡》、《趙云截江》、《草船借箭》等。白云鵬則擅唱《紅樓夢》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寶玉娶親》等。京韻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節(jié)的曲目外,還演唱純抒情的寫景小段。如《丑末寅初》、《百山圖》等。
《丑末寅初》是京韻大鼓歷經(jīng)幾代藝人傳唱不絕,膾炙人口的傳統(tǒng)唱段。作品以極其簡練的筆觸,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這一時辰里,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景況,猶如一幅生動古樸的畫卷。它的腔調(diào)流暢,節(jié)奏活潑,短句大腔搭配巧妙。從悠揚婉轉(zhuǎn)的唱腔中,使人們得到充分的藝術(shù)享受。
京韻大鼓發(fā)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自本世紀20年代以后,女演員良小樓、章翠鳳、駱玉笙、孫書筠、閻秋霞、小嵐云等如雨后春筍般登上了京韻舞臺,她們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從而使京韻大鼓更受到廣大聽眾的青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韻大鼓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藝人成了人民的演員和藝術(shù)家,除演唱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曲目外,還新編及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新曲目。如《光榮的航行》、《珠峰紅旗》、《急浪丹心》、《韓英見娘》、《白妞說書》等。同時,還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年輕演員。有成就的如趙學(xué)義(白派)、楊鳳杰(劉派)、劉春愛(駱派)、鐘玉杰(劉派),他們已成為曲藝舞臺上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京韻大鼓演員。
(二)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是清末民初流行于北京、天津兩地的大鼓曲種,用北京語音演唱。本世紀20年代,北京的大鼓藝人金萬昌等對早期的梅花大鼓唱腔、板式等進行了改革,使其更加婉轉(zhuǎn)動聽。后來又有天津的著名弦?guī)煴R成科吸收了一些時調(diào)小曲,進一步豐富了梅花大鼓的唱腔和伴奏音樂,同時還培養(yǎng)了一批女弟子,如花四寶、花五寶、花小寶(史文秀)等。盧成科的改革注重發(fā)揮女聲演唱之所長,開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涼、柔媚、委婉的風格,世稱“盧派”或“花派”。與北京“金(萬昌)派”的纖細典雅,蒼勁華麗,風格各異。
梅花大鼓演唱的曲目均為短篇,著名唱段有《鴻雁捎書》、《王二姐思夫》、《黛玉葬花》等。60年代以后,梅花大鼓的音樂唱腔又得到進一步的改革,如〔慢板〕唱腔中的以“哎哪”起唱被取消,改變以往曲詞古雅,字少腔繁的弊病,并豐富了伴奏音樂,使音樂唱腔趨于清新明亮,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如青年演員籍薇演唱的《二泉映月》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籍薇,1956年生,初學(xué)京韻大鼓,后改學(xué)梅花大鼓,從師史文秀、花五寶。她的嗓音甜美圓潤,表演落落大方。在演唱方法上多有創(chuàng)新。
(三)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大鼓族群里最大的一個家族,它的歷史較長,觀眾面最廣,流行于河北、山東、天津、北京以及東北、西北等廣大地區(qū)。西河大鼓用河北語音,有說有唱。演唱曲目早期多為中、長篇,如《楊家將》、《呼家將》等。進入北京以后,著名藝人趙玉峰對西河大鼓進行了較大的革新,他改河北語音的“怯口”向京音、京字靠攏,還吸收了姐妹藝術(shù)的演唱技巧,形成了影響較大的“趙派”西河大鼓。1940年前后,有馬連登、馬增芬父女專攻短篇曲目,只唱不說,唱腔豐富,板式多變。
20世紀50年代以后,馬增芬(1921~1987)享名曲壇。她講究唱工,字清音正,行腔秀美,表演細膩。她演唱的《繡鞋幫》、《游湖借傘》、《江竹筠》等很受世人歡迎,她演唱的《玲瓏塔》堪稱一絕?!读岘囁肥敲鑼懸蛔?3層的玲瓏寶塔的景致,唱詞似北京的繞口令,演唱以活潑、伶俐的貫口引人入勝?!傲岘囁硭岘?,玲瓏寶塔第一層。一張高桌四條腿,一個和尚一本經(jīng),一個鐃鈸一口磬,一個木魚子一盞燈,一個金鐘整四兩,被那西北風一刮,嗚嘞哇啦響嗚兒嗡兒”。全篇多處出現(xiàn)這種垛句,馬增芬唱得如同小溪流水,湍急而清澈,在極快的節(jié)奏中吐字干凈利落,旋律起伏有致。她那華麗甜脆的聲音,給觀眾以余音繞梁三日而不絕之感。
(四) 樂亭大鼓
又稱樂亭調(diào),是河北省主要地方曲種之一。它發(fā)源于唐山市樂亭縣一帶農(nóng)村,根據(jù)當?shù)卣Z言、音調(diào)、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并經(jīng)過歷代大鼓藝人在演唱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到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體系,清乾隆六年(1741)正式定為樂亭大鼓書,恭親王在觀看演出后又賜名樂亭大鼓,此名稱一直延續(xù)至今。
樂亭大鼓書自清代進入全盛時期以后,始終在曲藝界占有主要地位,在北方廣大農(nóng)村有深遠的影響。歷史上,樂亭大鼓書說唱高手輩出,唱腔、板式不斷創(chuàng)新,演唱內(nèi)容不斷豐富,演出書目有長、中、短、微篇共計150多種,自清代以來的溫榮、趙永煥、呂占山、陳俊山、鄭云來、王佩臣等人為樂亭大鼓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樂亭大鼓書在內(nèi)容上主要有征戰(zhàn)御敵、歷史故事、俠義公案、神話傳說、寓言雜事五大類。其唱腔屬于板腔結(jié)構(gòu)體,這種唱腔委婉清秀優(yōu)美動聽,褒忠斥奸情感切切。腳本有長篇、中篇、短篇和微篇,唱詞多為十言和七言,主要板式有慢板、四平板、二六板、流水板。伴奏音樂主導(dǎo)樂器為大三弦,輔以皮鼓、鐵板擊節(jié)。
樂亭縣大鼓曲藝隊是河北最大的樂亭大鼓組織,目前有演員50多人,主要的保留書目是《楊家將》、《呼家將》、《小八義》、《鳳儀亭》、《西廂記》、《平原槍聲》、《桐柏英雄》、《韓英見娘》等。
(五)陜北說書
陜北說書是流行于陜西省延安、榆林地區(qū)的一種鼓書。過去均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三弦或琵琶,此外,還有綁在小腿上的,以兩塊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綁在手腕上的,稱“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這是作為打節(jié)奏用的。 陜北說書長期在農(nóng)村演出,唱詞生活氣息濃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英雄是:“頭大如斗,眼賽銅鈴,口似血盆、牙賽鋼錐,捶頭一攥炒菜盆,兩只老腳賽門樽”。曲目內(nèi)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為主。唱腔激越、粗獷,具有濃郁的陜北風情。
網(wǎng)站承建:
中國日報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