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在歲月的流逝與變遷中
為廣大吃貨朋友們
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財富
那就百年老店
百年老店
歷經(jīng)百年滄桑
見證時代變遷
依舊保留著最初的那個味道
是每個無錫人的回憶
喜歡百年老店不僅在于對味道的那份懷念
還在于百年老店的那份精益和執(zhí)著
也正因此,在經(jīng)歷過歲月沉淀之后
百年老店更加熠熠生輝。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8家收獲了好幾代人的心的
↓↓↓
NO1 朱順興油酥點
創(chuàng)辦于明末清初、至今360多年的老店
惠山油酥原為明代宮廷貴人享用的點心,明末清初,朱氏宗族朱圣諭先生落難無錫,在惠山腳下設(shè)坊制作油酥,故稱“惠山油酥”,當(dāng)時也稱“重油燒餅”。到了清代,惠山寺住持惠性法師見此油酥形似肚臍,又命名“金剛肚臍”。一直到文革破四舊,才改名為今天的“惠山油酥”。三次更名歷經(jīng)幾朝幾代,見證了百年歷史,并于2010年成功申為無錫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招牌:杏仁酥、油京果、黑切片、丁果條……各種中式糕點一應(yīng)俱全,其中最受歡迎的還屬惠山油酥。主要選用上等面粉,以優(yōu)質(zhì)豆油和面,配以芝麻、胡桃肉、桔皮、白糖、食鹽、桂花等餡料制作而成。
地址:通惠西路與古華山路交匯處
NO2 憶秦園
創(chuàng)辦于1751年、至今266年的老店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憶秦園。這家有著260多年歷史的老店,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34代傳人,至今保留著當(dāng)初的味道。這里小籠的搟皮、捏包、餡料都是用的古法手藝,皮的顏色要比如今無錫市區(qū)內(nèi)的小籠更黃,據(jù)說是加了原麥粉,所以包皮色呈小麥色。這里包小籠手法和其它無錫小籠也有不同之處,蒸熟后,小籠包頂上沒有突起結(jié)塊的疙瘩,而蟹粉小籠更是開口蒸的。蒸得時間是嚴(yán)格的8分鐘,一切都按照當(dāng)年的手法復(fù)原。
招牌:蟹粉小籠。憶秦園的每個蟹粉小籠頭上都有一小塊蟹黃,皮薄且韌,依稀可以看見里面的餡料。吃法也是大有講究的,不能用筷子夾,得用一根筷子豎著插進小籠的開口,然后慢慢挑出來。里面的湯汁把小籠的皮都弄的鼓鼓的,用牙齒輕輕咬個口子,吸了一口湯汁,濃濃的,很甜,帶著一股大閘蟹的味道,味道很不錯。整個小籠包餡料十足,一大塊肉,中間能吃到鮮美的蟹肉哦。特別提醒,吃秦園小籠包的最高境界是現(xiàn)點、現(xiàn)包、現(xiàn)蒸、現(xiàn)吃!
地址:惠錢路一弄1號11—3(近惠山古鎮(zhèn))
NO3 拱北樓
創(chuàng)辦于1863年、至今154年的老店
無錫最老的一家餐飲店。原址在北門外游弄里,由面館、茶館、浴室3個部分組成。后來移址崇安寺。拱北樓主打肴面和小籠饅頭,價廉而味美。面湯用肉骨、鱔骨和雞吊熬,并加甜汁,面澆頭花色多。面條粗細(xì)均勻,湯味醇鮮、軟而不爛、滑爽不膩,小籠饅頭皮子勻薄而韌,餡心咸中帶甜,鹵足,屬正宗無錫風(fēng)味。
招牌:老式面。拱北樓的面之所以名聞遐邇,主要在于做面和吊湯有一套獨特考究的做法。清末時期,拱北樓做面是將木棍插在厚皮子中央,用手臂不斷跳壓,一面拍上小粉,使皮子薄而不粘,而后用刀切,故名曰“跳面”或“刀切面”。后來改為機軋面,面條現(xiàn)軋,均勻細(xì)長,韌勁好,下鍋后軟而不爛,滑爽不膩,面湯用豬骨、鱔骨、雞湯吊,放入蔥、姜、鹽、酒提香味,碗內(nèi)加醬油、味精,并添加甜汁吊鮮頭,所以拱北樓的面點成為無錫一絕。
地址:崇安寺步行街皇亭廣場2128號
NO4 聚豐園
創(chuàng)辦于1867年、至今150年的老店
“小小無錫城呀,盤古到如今,東南西北共有四城門……北門城腳下呀,有個聚豐園,酒水搭船菜。大江南北有呀有名聲!”聚豐園是無錫歷史上最早的菜館,建于1867年11月,由原鹽公堂燒飯師傅王榮初、華仲興、胡紹奎等人合股開設(shè)。當(dāng)年的老式飯店里,食客來吃飯必須穿過廚房、走過天井才能到達大堂。這樣一來,食物的制作過程被看得一清二楚。大堂后面是臨河碼頭,沿河吊著許多在河水中的竹簍,打開竹簍能看到里面活蹦亂跳的魚蝦蟹。顧客要吃河鮮,就到河邊現(xiàn)點撈取,然后由天井里專門負(fù)責(zé)擠蝦仁、剝蟹粉的漁家女現(xiàn)宰、現(xiàn)擠、現(xiàn)剝,這就是所謂的“三活三現(xiàn)”。雖然聚豐園已經(jīng)換了地方,但依舊是無錫百姓心中的老字號品牌。
招牌:響油鱔糊。把冒著白氣的籠屜拿下,在蒸好的鱔絲上撒一些蒜泥蔥末,用滾燙的油往上一澆,伴隨那一陣刺啦啦啦的聲音,響油鱔糊就可以吃了。
地址:上馬墩路18號(振奮路與上馬墩路十字路口)
NO5 真正老陸稿薦145年的老店
創(chuàng)辦于清同治年間(1871年)、至今146年
創(chuàng)世人藕塘鄉(xiāng)人陸步高,迫于生計,夫妻相幫,在無錫北門頭沙文丼菜場擺了一個小豬肉攤。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豬肉攤,經(jīng)過十幾二十年經(jīng)營積累,孕育成后來名揚滬寧線上“陸稿薦熟肉店”。為適應(yīng)需求,陸稿薦專門聘請李榮祥師傅來店執(zhí)掌灶頭,后經(jīng)李榮祥在燒熟過程中選料和用佐料上不斷探索改進、采用“文攻武煨”燒出來醬肉和醬排骨骨酥肉爛,入口即化,肥而不膩。此法燒炙出來的老汁香氣濃郁、稠厚紅潤,鍋鍋相傳,陸稿薦醬肉醬排骨美名不脛而走。
招牌:醬排骨。芳香撲鼻,甜咸適中,油而不膩而聞名全城。他家用的豬五花肉,肥瘦適中,肉色似櫻桃,皮糯肉香,饞的口水流下來!逢年過節(jié)他家也是無錫人必買熟菜店之一。
地址:多家門店
NO6 王裕興肉莊
創(chuàng)辦于1899年、至今118年的老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無錫絲繭商王仲彥出資,在南長街(今163號)三茂弄隔壁開設(shè)“王裕興肉店”。店房一間門面,兩造進深,聘用魏祥泰肉店的師傅蔡杏根執(zhí)勺,燒煮熟肉,由于精細(xì)選料,精心炙煮,其醬炙肉油而不膩,排骨燒得骨酥而不脫肉,雖經(jīng)風(fēng)而皮不硬,色香味俱佳,成為佐餐開胃、增加食欲的美味佳肴,深得顧客贊許。王裕興肉店還采用代銷方式率先開辟了蘇州市場,引起當(dāng)?shù)厝獾觋P(guān)注,成為人們探親訪友、來錫游覽、應(yīng)酬交際等必備禮品,享譽滬寧線。1920王裕興肉店又推出一種“醬鴨”新品,香氣撲鼻、滿口生津,故受人青睞。
招牌:各種肉骨頭。王裕興肉莊里面有6、7種不同種類的肉骨頭,其特點是所有肉只是肉口感不同,醬汁是完全一樣的,肉半煮,點餐后,再去那醬汁里煮后半段,油而不膩。
地址:南禪寺A區(qū)112號
NO7 慎馀肉莊
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末年(1907年)、至今110年的老店
清朝光緒末年的1907年,來自無錫東鄉(xiāng)的王云清在北門開設(shè)了江尖瑞昌豬行,從經(jīng)營鮮肉起家,后又發(fā)展到熟肉、火腿等,其中,王云清燒制的醬排骨已自成一家,聞名錫城?!吧麾拧钡尼u排骨由蔡杏根、王阿林、王聚寶三代掌勺大師不斷研制、改革,又取南北燒法之長,加上包裝精美,曾紅遍大江南北半個世紀(jì)。
招牌:醬排骨。香氣撲鼻、骨酥肉爛、醬汁稠而綿長,一口下去,濃郁的醬汁和著細(xì)膩勁道的豬肉,唇齒留香。
地址:中山路269號(匯金廣場馬路正對面)
NO8 王興記103年的老店
創(chuàng)辦于1913年、至今104年的老店
無錫歷史最悠久的餛飩店,以無錫小籠、王興記餛飩、花式面點、糕團等傳統(tǒng)點心聞名,全國首批“中華餐飲名店”。創(chuàng)始人王庭安很小就特別喜歡吃餛飩,平時也喜歡看餛飩攤子和店鋪做餛飩。長大后擺起餛飩攤子。當(dāng)時只有一個爐灶,幾塊門板,是一個非常簡陋的餛飩攤。但王庭安非常有眼光,把這個攤子設(shè)在盛巷口,這里往來行人較多,而且離公花園、崇安寺都很近。許多附近經(jīng)過的人都會光顧這個小小餛飩攤,所以生意不錯。1922年王庭安就在公園路路北,公園南面正式盤一個門面開了一個餛飩店,取名為王興記。初開業(yè)時只有四張臺面,除了賣餛飩以外還兼賣小籠饅頭(包子)。以后,王興記名聲大震,無錫、蘇州、上海一帶無人不曉。
招牌:三鮮餛飩。精制面皮,以凈豬腿肉、菜葉、四川榨菜等剁碎成茸,反復(fù)攪拌成餡。食時配以骨湯,撒蛋皮絲、香干絲。皮薄潔白,韌潤滑爽,不破損沾連;餡心菜青肉嫩,味道鮮美?,F(xiàn)在無錫市面的白湯餛飩都有開洋、紫菜、蛋皮絲、青蒜葉、胡椒粉這幾樣佐料,就是王興記最早興起來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無錫餛飩的范本了。
地址:中山路223號(八佰伴對面)
文:無錫漫生活| 圖:來源網(wǎng)絡(luò) | 編輯:Jane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