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以胡須為美,那就意味著胡須需要修整。修整工具除了剃須刀,可以是剪刀(剪),可以是手(拔),也可以是火(燎)。
單從字源看,與剃須刀相關的兩個動詞“剃”和“刮”在中文中很早就出現(xiàn)了,如“剃”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盡及身毛曰剃”。韓非子說過:“嬰兒不剃首則腹痛,蓋自古小兒剃發(fā)?!标P于“刮”,《說文解字》中解釋說:“掊杷也,杷,收麥器,凡掊地如杷麥然?!笔崭铥溩訒r,鐮刀最好要貼地收割,這樣后續(xù)的耕作才更輕松,所以“刮”后來就引申出“用刀子等緊貼物體表面移動,消去物體表面上的東西”的含義,如“刮骨療毒”;后也引申出“擦拭”的意思,如“刮目相看”等。
對于古代中國男性是否要完全刮掉胡須,沈從文先生在《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胡子問題》一文中指出:關于古人的胡子問題,一、古代男子并不一定需要留胡子;二、胡子在某一歷史時期,由于社會風氣或美學觀影響,的確逐漸被重視起來;三、美須髯在某些時候和英武有關,是可以肯定的,可并不一定算美男子,在較長時期且恰恰相反,某些人胡子多身份地位反而比較低下;四、晉唐以來,胡子樣式有了新的變化,不過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宦大官,也不一定留它,這風氣一直延續(xù)到晚清。換言之,刮與不刮胡子,其實在古代中國并不那么絕對,隨著時間的推移,男人還是更傾向于刮胡須的。
有趣的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為人修面剃須的場景:河邊涼棚下,有兩個男子相依而坐,剃面師一手拿著剃刀,一手輕扶著顧客的下巴,正在剃須。那剃刀顏色較暗,大概有拇指長短,應該是金屬所制。這可能意味著,那時的人們或已經日常性使用剃須刀來凈面,畢竟?jié)M臉胡子不衛(wèi)生。
出于多種原因,鮮有明代及以前剃須刀出土,博物館中的剃須刀文物大多為清代至民國之間,如杭州刀剪劍博物館、北京美妝博物館收藏的剃須刀就是這個時間段的,其中有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國進口的鐵制手把剃須刀,也有國產木把剃須刀。而世界上第一款現(xiàn)代剃須刀誕生于美國。1902年,金·坎普·吉列批量生產了自己研制的新型剃須刀,這種剃須刀使用簡便,價格低廉,還不容易刮傷皮膚,因此很受人們歡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