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遠益清·唐宋香具覽粹
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qū)·精品館
2015年4月16 ~ 7月12日
▲ 講座 兩宋香具源流
▲ 主講人 揚之水
▲ 2015年4月28日上午9:30 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qū)貴賓室
唐代詩人杜甫以其生花妙筆將春雨贊為“潤物細無聲”。其實,真正無聲潤物的,則是從歷代香具中飄散出來的裊裊青煙。
唐宋時期是香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唐人的繁麗與宋人的雅致相映成趣。
唐代佛教的興盛與域外香料的大量輸入,使焚香方式與香品制作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香具形制設(shè)計尤為豐富。
至宋代,燕居焚香則成為士人的生活方式,情致宛然,別有意蘊,在香料及香具發(fā)展史上更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左:北宋 吉州窯綠釉蓮瓣紋狻猊出香
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出土
右:故宮博物院藏宋代《維摩演教圖》中的狻猊出香
在古昔的悠悠歲月里,香沁潤了世人的心田,裨益了世間的萬物。如今,它雖悄然消逝于光陰的長河中,但曾與之如影隨形的香具卻深深烙有它的印記,一并向今人訴說著歷歷往事。
▲ 香事與佛事
香供養(yǎng)為佛教供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
香供養(yǎng)有涂香、末香、燃香三種方式。
涂香是將香粉調(diào)制后涂抹全身,有增益精氣、令身芳潔、瞻睹愛敬等十種功德;
末香是以香末撒布道場塔廟,“悉以雜華末香……供養(yǎng)七寶妙塔”,有清凈之用;
燃香是焚燃香料向諸佛祈禱,傳遞心意,“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jié)祥云”。
唐 象首金剛五足銅爐
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地宮出土
爐身腹部五獸面爪足,間隔五個獸面銜環(huán)朵帶。
蓋鈕上的象首人身,為密宗毗那夜迦(Vina^yaka)形象,又譯作常隨魔、障礙神或象鼻天。象鼻極長,是其愛香塵故,是以用作香爐蓋鈕造型。
香供養(yǎng)與佛教一同傳入中國,在香爐中熏燃香料或香餅、香丸,虔心祈祝、行香,以到達身心俱清凈。所以唐宋時期有諸多不同類型香爐是專為供養(yǎng)佛事所用,大部分出土自佛塔地宮。
唐 青釉褐彩云紋五足熏爐
浙江臨安唐天復(fù)元年(901)水丘氏墓出土
胎上施白色化妝土,繪褐彩,爐蓋施青釉,越窯青瓷熏爐中的精品之作。
《楞嚴經(jīng)》曰:“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fā)明無漏……塵氣倏滅,妙香密圓?!狈鸺彝ㄟ^香氣以鼻根證入圓通,獲得解脫與圓滿的法門。
▲ 日用焚香
供佛敬神以外,燕居焚香也是香事的重要部分。
南朝人謝惠連《雪賦》曰“燎薰?fàn)t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幽”,其時雪夜熏香小酌,已為平生樂事;
唐人也有“睡鴨香爐換夕熏”、“閑坐燒香印,滿戶松柏氣”之句;
唐 鎏金雙蛾團花紋鏤孔銀香囊
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地宮出土
鏤空球體,上下半球體以合頁鉸鏈相連,鉤狀司前控制開合。
上下球體均飾五朵雙蛾紋團花,冠飾四蛾紋團花。球底飾折枝團花,通體為鏤空的闊葉紋樣。
至宋人生活,則更是情致宛然,別有意韻,或是“夢斷午窗花影轉(zhuǎn),小爐猶有睡時煙”,抑或是“卻掛小簾鉤,一縷爐煙裊”。
北宋 青釉刻花卷草蓮瓣紋熏爐
浙江黃巖頭陀靈石寺塔第四層北天宮鐵函內(nèi)出土
爐蓋纏枝花卉鏤孔,爐內(nèi)香煙從卷葉間間逸出,爐蓋內(nèi)頂尚存煙熏痕跡。
爐身內(nèi)壁墨書兩周,“咸平元年戊戌十一月廿四日當(dāng)寺僧紹光捨入塔置舍利永充供養(yǎng)童行奉詢弟子姜彥從同捨”。
明人屠隆《考槃馀事》中細數(shù)香之為用,最是詳盡,“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閔吟,溫?zé)粢棺x,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cè),秘語談私,執(zhí)手擁護,焚以熏心熱意。謂士助情可也。塵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xué)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藹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span>
▲ 香料、香合及其他
燃香所用香料,最初為草本植物茅香,名薰草或蕙草,干燥后直接于豆形陶熏爐中充分熏燃,瞬時香氣彌漫。
西漢中,龍腦、蘇合等樹脂類香料傳入中國,需置于其他燃料上熏燒,故在器腹較深的爐身中盛放炭火,香料置炭火頂上,使之徐徐發(fā)煙。
南朝梁吳均《行路難》詩中有“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以及“金爐香炭變成灰”,正是當(dāng)時燃香方式的寫照。
南北朝時已出現(xiàn)合香,即調(diào)和眾香制成香餅或香丸。許多配方本源自佛經(jīng),至唐宋時候多有發(fā)揮?!昂舷阒?,貴于使眾香咸為一體”,多以水沉和白檀為骨,麝香龍腦用作發(fā)香與聚香,使氣味互不相掩,又揮發(fā)均勻、香氣留長。
南宋 “中興復(fù)古”香餅
江蘇武進村前南宋5號墓出土
近方形,正面模印“中興復(fù)古”四字隆于表面,“中”字空處鉆一規(guī)則小圓孔,為穿線佩戴所用;背面左右模印蟠屈向上、身姿相對的龍紋。此“中興復(fù)古”,寄托了宋室南渡后的君臣情結(jié)。
盛放香料的容器稱為香合,其中金銀合貴重精細,漆合明艷趣致,瓷合質(zhì)樸實用,各有所長。又有佛事專用者稱香寶子,或單件與柄爐配置,或一對置香爐兩側(cè),多見于圖像,實物以法門寺出土兩對鎏金銀寶子最為精致華麗。
唐 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
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地宮出土
蓋與身子母口扣合,腹壁四個壸門,分鏨郭巨埋兒、王祥臥冰、仙人對弈和顏回問路等人物畫。
郭巨埋兒
仙人對弈
仙人對飲
金蛇吐珠
王祥臥冰
顏回問路
蕭史吹簫
伯牙撫琴
此次展覽為浙江省博物館與法門寺博物館協(xié)力合辦,共展出浙江省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定州博物館等十四家文博單位提供的唐宋時期香具精品六十六件組,使來自千余年前的馥郁妙香,遙遙傳遞到江南西湖的春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