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蒼術(shù)12g,厚樸、陳皮各10g,甘草3g,大棗3枚。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以蒼術(shù)苦溫辛烈,具有運(yùn)脾燥濕之力為主藥,厚樸苦溫,除濕寬脹,陳皮辛溫,利氣行痰,二味芳香化濕,醒脾調(diào)中為輔助藥。全方共呈燥濕運(yùn)脾,行氣和胃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濕滯脾胃,脫腹脹滿,納呆便溏之病證。
本方具有健胃、驅(qū)風(fēng)、解痙、消炎、抗?jié)?、促進(jìn)食欲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yùn)用以脘腹脹滿、納呆便溏、兼有肢體怠倦、舌苔白膩為其湯證之要點(diǎn)。
本方適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傳染性肝炎、腎炎、肝硬化腹水、冠心病、心律失常、失眠、百日咳、閉經(jīng)、酒積、消化不良等病證。而必須癥見(jiàn)脘腹脹滿,口淡乏味,苔白厚膩、脈緩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yùn)用與主治疾病】
1.慢性胃炎(濕濁中阻型)治宜醒脾化濕,理氣和胃。
以本方加蘇梗、藿香梗、白術(shù)、半夏各10g,茯苓15g,大腹皮12g,焦三仙、六一散各9g為主治方。
若惡心嘔吐者,加枳實(shí)、竹茹各10g。心煩、舌紅、苔黃者,為濕濁化熱,宜加茵陳15g,黃連6g。噯氣脹滿者,加香附、旋覆花(包)各10g。
2.干燥綜合征(脾胃濕熱型)治宜健脾和胃,清熱利濕。
以本方合二妙散化裁:生薏苡仁、夏枯草、川萆薢、土茯苓各12g,制川樸、藿香、佩蘭、黃柏、廣郁金各9g,生甘草3g為主治方。
3.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濕困脾胃,氣機(jī)不暢型)治宜燥濕健脾,宜暢氣機(jī)。
以本方加薏苡仁30g,藿香、石菖蒲各15g,白術(shù)、醋玄胡索、赤芍各9g,蒼術(shù)6g為主治方。
4.小兒腹瀉(濕阻牌胃,升降失常型)治宜燥濕醒脾,和胃止瀉。
以本方加焦三仙10g,石菖蒲9g,木香6g,黃芩5g為主治方。
5.面部感染(寒濕化熱型)治宜溫經(jīng)、利濕、清熱。
以本方加連翹、石葛蒲、牛蒡子各15g,竹葉、防風(fēng)各9g為主治方。
6.小兒咳喘(痰濕阻肺,侵犯脾土型)治宜燥濕理脾,宜肺化痰。
以本方加白術(shù)、半夏、炙紫菀、炙冬花各6g,杏仁9g,麻黃3g為主治方。若服藥咳喘減輕者,加焦三仙6g。
7.急性腸炎(寒濕困脾型)治宜散寒除濕。
以本方合半夏厚樸湯(半夏、茯苓、蘇葉各12g)為主治方。
若腹脹痞滿者,加蜜香。若苔白濁或厚膜者,加草蔻。若系食魚(yú)腥、貝殼類(lèi)食積所致者,重用蘇葉。
8.食欲不振(寒濕困脾型)治宜散寒、祛濕、健脾。
以本方加白術(shù)(重用)為主治方。
若痰濕明顯者,加半夏、茯苓、澤瀉、桂枝。若有食積,消化不良者,加雞內(nèi)金、谷芽、麥芽。若氣郁不食者,加柴胡、砂仁。若脾胃虛弱者,加黃芪、淮山藥、茯苓。若余熱未清者,加竹葉、石膏。
9.傳染性肝炎(濕熱型)治宜清熱、化濕、解毒。
以本方加茵陳30g,山梔子、黃柏、枳殼各10g為主治方。
10.閉經(jīng)(痰濕阻滯型)治宜燥濕化痰,活血通經(jīng)。
以本方加三棱、莪術(shù)、川牛膝、雞內(nèi)金各12g為主治方。
11.服雷尼替丁致陽(yáng)瘺(濕熱困脾,宗筋不振型)治宜燥濕健脾,清熱止痛。以本方加黃芩10g,砂仁、木香、黃連各6g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脘腹脹滿加枳殼、砂仁、木香。
2.飲食不香加山楂、神曲、谷芽、麥芽。
3.惡心嘔吐加半夏、生姜。
4.大便溏薄加白術(shù)、茯苓、山藥。
5.百日咳加半夏、茯苓、膽南星、代赭石。
6.引產(chǎn)加玄明粉、枳實(shí)。
【化裁變通】
1.對(duì)金飲子(《和劑局方》)
本方去大棗,而蒼術(shù)、厚樸、甘草、陳皮加重用量。主治溫疫、傷寒、五勞七傷、酒食停滯、瘧疾、痢疾。
2.香砂平胃散(《增補(bǔ)萬(wàn)病回春》)
本方加砂仁、木香。治脾虛傷食、痞滿納呆、惡心嘔吐等證。行氣、健脾、止嘔功能較原方為強(qiáng)。
3.芩連平胃散(《醫(yī)宗金鑒》)
本方加黃芩、黃連組成。功能清熱燥濕,主治濕熱中阻、脘腹痞滿,或有下利,舌苔黃膩。
4.醉鄉(xiāng)玉屑(《古今醫(yī)案按》)
本方去生姜、大棗,加砂仁殼、丁香、雞內(nèi)金組成。功能燥濕健脾,溫中消食。主治多食生冷、脾阻受傷、寒濕積滯、泄瀉下痢。
5.楂曲平胃散
本方加山楂、神曲、麥芽。治飲食積滯,痞脹吞酸,不思飲食,倦怠嗜臥等證。6.開(kāi)霄健牌丸本方去甘草,加枳實(shí)。治脾胃不和,飲食不香,脘腹脹滿,嘔吐吞酸等證。下氣消痞力量較原方為強(qiáng)。
7.枳術(shù)平胃散
本方加枳術(shù)湯(枳實(shí)、白術(shù)),以增強(qiáng)下氣消痞,健脾除濕之功效。治平胃散證而脾虛濕勝者頗宜。
8.不換金正氣散
本方加密香、半夏。治證略同。較原方更多芳香化濁,降逆止嘔之功效。兼見(jiàn)表證者也可用。
9.胃苓湯
本方與五苓散合用。治寒濕困脾的泄瀉,體現(xiàn)了利小便以實(shí)大便的分利法。是燥濕與利濕合同的組合形式。以干姜換桂枝,療效更加。
10.厚樸飲
本方加于姜組成。治平胃散證偏于寒者。
11.下死胎方
本方加芒硝。服后能促使死胎排出。
12.七味除濕湯
本方加霍香、半夏、茯苓組成。治寒濕所傷,身重體痛,大便溏泄,小便或利或澀,腰腳酸痛,腿膝浮腫,以及胃寒嘔逆。
13.百一除濕湯
本方加白術(shù)、附子組成。治一切中濕自汗,漸漸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陽(yáng)虛自汗,呼吸少氣。
【注意事項(xiàng)】
方中藥物性能苦辛溫燥,易耗傷陰血,故血虛陰虧者慎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