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論一首 證一首 方十首
1.師曰:夫脈當(dāng)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zé)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講解:太過、不及皆是病脈,凡病脈不出此二類,出此則為平脈,故診察之時,當(dāng)細(xì)察有無太過、不及。陽微陰弦,一說病位,在上為陽,在下為陰。一說內(nèi)外,浮取為陽,沉取為陰,本處當(dāng)取前說。陽微者寸微,微為不及,常主陽虛,即津液虛。陰弦者尺弦,弦為太過,常主寒邪。陽微則知上焦陽虛,陰弦則知下焦寒盛,寒趁虛上攻,發(fā)為胸痹,痹阻則痛,責(zé)其原因,當(dāng)為上焦太虛之故。上焦若不虛,雖下焦寒盛,亦不會發(fā)作胸痹。
2.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講解:平時無病之人,未患外感無寒熱,無故短氣不足以呼吸,當(dāng)責(zé)其實,即里實:胃中停水、胃腸停食等。
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樓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樓薤白白酒湯】
栝樓實(搗)一枚,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講解:人身之脈,皆隨心臟跳動而現(xiàn),故可有寸、關(guān)、尺部位形象之殊,斷無三部脈同時遲數(shù)之異,本條應(yīng)據(jù)前文“陽微陰弦”而改為“關(guān)上小緊弦”。胸痹短氣喘息,咳唾痰涎,痛引胸背,寸口脈沉遲,主上有虛寒,關(guān)上稍有緊弦,候心下胃部稍有寒實、水飲。寒飲乘虛上攻,迫于胸膈則短氣,攻至胸背則痛,波及肺則喘息咳唾,栝樓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樓實,即整個果實,就是全瓜蔞,開胸祛痰下水,大量服用可緩下。薤白,即北京所稱“小蒜”,東北稱為“香根菜”,辛溫散結(jié)氣,長于治療胸中痹塞而痛。二藥以白酒煎煮,以助藥力,臨床善飲者可以白酒煎之,不善飲者可以黃酒代替,亦可但以水煎,不必強(qiáng)求。
4.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樓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樓薤白半夏湯】
栝樓實一枚,薤白三兩,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胸痹,短氣、喘息太盛以致于不得安臥,說明寒飲上攻更甚;徹者,通也,心痛直通于背,其勢亦重于上條“胸背痛”,于栝樓薤白白酒湯基礎(chǔ)上再加半夏降逆下氣祛飲。
5.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四枚,厚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樓實(搗)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
人參、甘草、干姜、白術(shù)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胸痹自覺有氣由脅下上沖于心,從而出現(xiàn)心中氣塞痞結(jié)不通,胸中亦有氣結(jié)之感而脹滿,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如果中虛多寒,亦可發(fā)病,人參湯主之。但二者臨床證候有所不同:若兼有嘔逆,心下痞硬,則為人參湯證;若無胃虛停飲,而以脅下逆搶心為主證者,為枳實薤白桂枝湯證,二者有虛實之別。 枳實薤白桂枝湯亦是由栝樓薤白白酒湯發(fā)展而來,心中痞氣而加枳實,厚樸行氣消脹以去結(jié)氣,氣上搶心而加桂枝降逆平?jīng)_。人參湯即理中湯,人參健胃以消心下痞硬,干姜溫中止嘔,白術(shù)性溫祛水,甘草安中益胃。
6.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湯】
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澀,唾燥沫)
講解:胸痹氣塞于胸中,滿脹特 甚,水氣上攻而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以祛水為主,偏重于短氣;橘枳姜湯以行氣為主,偏重于胸中氣塞。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中,茯苓利尿逐飲,杏仁配合麻黃之類表藥可解在表之水氣,配合茯苓之類利水藥,亦可祛在里之水,少加甘草可緩其急迫。
橘枳姜湯方中,橘皮后世認(rèn)為其性溫,燥濕祛飲,不欲重用,但仲景此處用至一斤,一斤十六兩,一兩相當(dāng)于三錢,十六兩即現(xiàn)代四兩八錢,分溫再服,每服二兩四錢,用量極大,臨床此藥非重用不可見其療效,去其氣塞,一般可用八錢至一兩。枳實伍橘皮以行氣消脹滿,生姜既祛水,又可止嘔逆,方中亦重用此藥。
此二方主治皆為胸滿短氣,而不兼胸痛,故不用栝樓、薤白之類。由橘枳姜湯方后《千金》注中可以看出,本方還可配合半夏厚樸湯治療梅核氣。
7.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炮)十枚。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講解:胸痹痛,時緩時急,時輕時重,久久不愈,薏苡附子散主之。
方中薏苡仁解凝,祛濕排膿。古人認(rèn)為:痛者得寒則劇,得溫則減。故止痛方中少有盡用寒涼藥之例,本方以薏苡仁與附子相配,可治胸痹有濕有水者。本方臨床亦可作湯劑,附子6g、生薏仁30g為宜。 8.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姜枳實湯】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講解:諸逆包括氣逆、嘔逆等,而致心中痞塞不快,心如被懸置一樣疼痛,類似現(xiàn)代所言心絞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方中以桂枝為君,一可鎮(zhèn)痛,一可配合生姜止其逆,以枳實行氣消痞。臨床以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心絞痛,即已包含此方,心悸甚者,加重桂枝、茯苓用量。
9.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烏頭(炮)一分,附子(炮)半兩(一法一分),干姜一兩(一法一分),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講解:心痛,牽扯至后背,后背疼牽扯至前心,沒有已時,為痛之甚者,古人認(rèn)為寒乘愈甚,其痛愈甚,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方中集中附子、蜀椒、烏頭、干姜四大溫藥,以溫其寒,但溫性多散,而心氣畏之,故以赤石脂收斂養(yǎng)心制其辛散。心臟疾病寒極入陰可用此方,方中烏頭當(dāng)用毒性較小之川烏,不用草烏。
臨床新病多實,治以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久病確有真寒,則可以烏頭赤石脂丸藥久服。
10.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炮)三兩,生狼牙(炙香)一兩,巴豆(去皮心,熬,研如脂)一兩,人參、干姜、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qiáng)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講解:此為后人加入,后世立方,常言通治多種疾病,有失仲景辨證立方之旨。
本方為溫下之方,陰寒而屬里實者,可參考使用。
本篇短氣皆列入胸痹、心痛之中,未曾單獨(dú)論治,而胸痹亦常牽連心痛,當(dāng)融匯而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