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內(nèi)經(jīng)素問·咳論》,對咳嗽的發(fā)生,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因素較多,不宜孤立著眼于肺臟,應(yīng)從各方面探尋,很有意義。
1、通權(quán)達變調(diào)治咳嗽
家父主張“活讀死書、選擇在我”,才能走向成功之路,如《金匱要略》陰陽毒,須參考《巢氏病源》《千金方》《外臺秘要》,所投升麻鱉甲湯與“陰毒之為病”去雄黃、蜀椒有誤;防己黃芪湯附言“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千金方》風痹則無此注語,故不宜師法。南陽圣書由于編次者雜有非醫(yī)道中人,故有是失,學習應(yīng)掌握符合實踐原則,遇到質(zhì)疑內(nèi)容勿要盲從。老朽調(diào)理哮喘或咳嗽,開杏仁均用苦品,按《傷寒論》提示“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發(fā)現(xiàn)其平喘功力不如潤肺療咳,將臨床重點放在治嗽的藥籠中。
案:1957年吾于長清靈巖寺診一山民,因感冒并發(fā)支氣管炎,低熱、咳嗽、頻吐痰涎。曾授予《傷寒論》麻杏石甘湯加茯苓、干姜、細辛、五味子,功力未顯;改為小青龍湯,亦無變化;乃將射干麻黃湯推上舞臺,計麻黃6克、射干6克、細辛3克、紫菀10克、半夏10克、款冬花10克、五味子10克、生姜6片、大棗8枚(劈開),水煎分三次服。連啜五劑,證情銳減,又繼續(xù)兩帖而愈。紫菀、半夏、款冬花起了主腦作用?。若株守咳嗽三仙干姜、細辛、五味子,則會延病傷財,給患者造成不應(yīng)有的痛苦。及時轉(zhuǎn)移陣地另施戰(zhàn)術(shù),就能體現(xiàn)活學活用古傳圣法,通權(quán)達變,是最高的治療手段。
? 按:主腦作用:張老習慣用語,即核心作用。
2、雙匯湯治咳嗽
民初魯北雜方派一前輩,調(diào)理由痰飲所致慢性咳嗽,常投《金匱要略》橘皮枳實生姜湯與茯苓杏仁甘草湯二方合一,以行氣利水為主,重點用枳殼、茯苓,物美價廉,俯拾皆是,很受歡迎,在專題研究呼吸系統(tǒng)疾患中獨樹一幟。治療某些患者功力欠佳,則加入打碎的五味子20~45克。指出大量五味子和枳殼、橘皮、生姜祛滯宣散,杏仁開提肺氣,茯苓鎮(zhèn)靜暢通尿道,共同組方,并不收斂戀邪,反能強化解除支氣管炎的作用。將施治胸痹藥物移植于療肺,清理氣郁痰結(jié),曾轟動醫(yī)林。
案:1956年吾于山東省中醫(yī)院診一金融界干部,素有支氣管擴張史,肺紋體紊亂,痰多,咳嗽一月未停,吃藥打針均無好轉(zhuǎn),要求改換中藥。當時即取本湯與之,計枳殼30克、茯苓30克、杏仁20克、橘紅15克、甘草6克、生姜10片,共六味,添了五味子30克,水煎分三次服。連飲六劑,癥狀大減。把量壓縮一半,又啜七天而安。事實顯示,夠得上一首佳方,老朽命名“雙匯湯”。既往人們認為枳殼祛痰似摧墻倒壁,臨床觀察,比較馴良,如非久用,不會產(chǎn)生異樣損害。
3、外感咳嗽用射干麻黃湯
學習《傷寒論》,還要攻讀《金匱要略》,有的處方相同但施治各異,如《傷寒論》小青龍湯(麻黃、白芍、細辛、干姜、桂枝、半夏、五味子、甘草)醫(yī)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渴;《金匱要略》兼用于哮喘,“咳逆倚息不得臥”,婦女吐涎沫,深入了解才能擴大適用范圍。傷寒家大都以小青龍湯療哮喘為主,就是依據(jù)《金匱要略》。調(diào)理咳嗽應(yīng)投《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麻黃、射干、細辛、生姜、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大棗)、苓甘姜味辛夏仁湯(茯苓、甘草、干姜、五味子、細辛、半夏、杏仁),臨床功力超過小青龍湯。老朽執(zhí)業(yè)數(shù)十年,凡哮喘開小青龍湯,外感咳嗽給予射干麻黃湯,表證已解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湯。小青龍湯的優(yōu)勢,居于二級地位,只能和厚樸麻黃湯(麻黃、厚樸、石膏、半夏、杏仁、干姜、細辛、小麥、五味子)爭奪上下。
案:1963年吾在山東中醫(yī)學院診一女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吐痰不多,咳嗽嚴重、日夜不休,舌苔白厚,脈象弦滑,惡寒無汗、體溫稍高。曾授與小青龍湯,連吃三劑,沒見反響;乃改為射干麻黃湯加桔梗10克,每日一帖,繼服四天即癥消而愈。充分說明:小青龍湯雖含干姜、細辛、五味子,并非劇烈咳嗽的唯一藥敵。
4、外感療嗽九味湯
《傷寒論》調(diào)理咳嗽,投干姜、細辛、五味子,在外感疾患中加入易得其力,堪稱規(guī)律;若單獨應(yīng)用則難以立竿見影,雖有“三仙”之名,并非擲地有聲的靈藥。民國時代,傷寒派前輩提示老朽,要參考《金匱要略》處方,將有關(guān)藥物納入行囊,共同面向臨床,不宜過信“三仙”。曾現(xiàn)身說法,如風寒感冒咳嗽,仍以細辛、干姜、五味子為核心,可在麻黃湯內(nèi)給予患者,再增《金匱要略》對藥,即比目魚藥紫菀、款冬花,往往數(shù)劑便愈。澤漆因名貓眼草,屬大戟科,能和甘遂相混,切勿輕開,痰涎極多,以大量茯苓代之。論點很有價值,富實踐意義。
案:1956年吾在山東省中醫(yī)院診一工廠行管人員,隆冬感受風寒,頭痛、流涕、咳嗽、無汗,痰白量多,隨口而出,頻吐不絕。就寫了上述九味,計麻黃12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干姜12克、細辛6克、五味子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6克,日服一劑,水煎分三次飲下,啜熱粥、溫覆發(fā)汗。連用三天,表解癥消,成績甚佳。
5、小柴胡湯加三仙治傷風咳嗽
中醫(yī)藝術(shù)來自民間,俗名傳統(tǒng)醫(yī),因歷史悠久遍及國內(nèi)外,已脫離民族醫(yī)范疇,逐漸轉(zhuǎn)成國際醫(yī)學。臨床核心以《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為基礎(chǔ),尚稱“長沙薪傳”“南陽療法”,分門別類,因尊仲圣二書則屬經(jīng)典正統(tǒng)學派。其中處方二百余首,大都符合實踐,運用得當可藥到病除。流傳抄本《醫(yī)事紀要》提出:小青龍湯給予冬季外感傷寒咳嗽,通過開表易于緩解;春天少陽司令,吹面不寒楊柳風,則欠失宜,若投小柴胡湯,由辛溫化辛平加干姜、細辛、五味子,宣發(fā)小汗便能清除,且避免傷陰,割雞不用牛刀。此說亦可供時方家作為借鏡,體現(xiàn)出靈活師法仲圣的經(jīng)驗、學說。應(yīng)當強調(diào)一點:運用該方,去掉生姜,干姜、細辛偏熱要少投,加大五味子之量,就山東而言、15克為佳,超過20克影響柴胡宣散、恐毛孔難張,啜熱粥一碗、臥床溫覆。藥入不久即會腠開汗解,咳嗽隨止。
案:1965年吾在山東省中醫(yī)院診一職工,谷雨后傷風咳嗽,頭面出汗、身上無汗,且有案頭痛、不典型寒熱往來,脈象頻數(shù),吐痰不多,體溫表現(xiàn)中燒,注射抗生素,吃枇杷露、川貝糖漿,沒見效果,乃求湯藥。老朽就授予小柴胡加三仙湯,計柴胡15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干姜6克、細辛6克、五味子15克、大棗10枚(劈開),水煎日飲一劑,分兩次服。喝了甜沫一碗,全身冒汗,癥狀遂減,咳嗽也愈。該方輕巧,值6得粉墨登場。了解此案,還可觀出咳嗽隨著癥狀進退的先賢論點是從實踐而來。
6、四逆散治咳嗽
老朽攻研岐黃,曾立毅志,拋棄名利,自強不息。任重道遠,在古圣先賢精神感召下,一往直前,未敢稍懈,雖有建樹,仍與要求相差遙遠。事實告訴,人生有限,知識無涯,形成促進動力,所獲成就乃滄海一粟,卑不足道,驕傲滿足現(xiàn)狀的思想,從未在腦中掠過。“學習藝術(shù)為招魂幡,追逐顯赫榮華是喪命碑?!睒I(yè)師這兩句教言,永記心中。吾在臨床過程中發(fā)現(xiàn),《傷寒論》四逆散比小柴胡應(yīng)用范圍廣,重點疏利肝膽、解熱止痛、開郁、升高血壓,能調(diào)理多種疾患,對精神抑郁、心動過速、肩凝背脹、消化道潰瘍、慢性肝炎、膽囊壁毛糙、神經(jīng)性耳鳴、乳腺小葉增生、輸卵管阻塞、肋間神經(jīng)痛、經(jīng)前期緊張癥、精水液化不全、更年階段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都有施治條件。雖然四味,在量上巧作文章、加減組方,普遍生效。
案:1973年我于山東醫(yī)學院診一教師,肝郁氣滯、肺失肅降,轉(zhuǎn)為慢性咳嗽,日久不愈,顯示頑固性。就把此散改成湯劑,計柴胡15克、枳殼15克、白芍15克、甘草15克,加入桔梗15克宣泄祛痰,五藥同量,水煎,日飲一帖。連服十天,病情逐步消退。人們感到奇怪,咸云新聞。
7、咳嗽天敵小葫蘆湯
仲景先師調(diào)理咳嗽,《傷寒論》常投干姜、細辛、五味子,后人推稱仙藥。《金匱要略》未受此限,尚開紫菀、皂莢、白前、澤漆、款冬花。在所列對象中,“三仙”多給予新感,如小青龍湯;后者內(nèi)、外之傷均可用。根據(jù)臨床,細辛解表,干姜、五味子均屬治里藥物,不宜拘泥兩向之分。同時桔梗、半夏、茯苓、甘草亦富止咳作用,甚至龍骨、牡蠣的收斂,也能緩解久嗽,近代雜方派還加入鎮(zhèn)靜品全蝎、蜈蚣,進一步提高了療效。吾曾師法前賢,綜合處方小葫蘆湯,計麻黃6克、干姜10克、細辛6克、五味子10克、澤漆10克、紫菀10克、白前10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全蝎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10克,每日一劑,分三次飲下,反饋立竿見影。
案:1980年遇一患者,冬季遭受風寒,遺有陣發(fā)性咳嗽,已歷八個月,吃藥、打針仍沒轉(zhuǎn)好,醫(yī)院診為間質(zhì)性肺炎,由河北清河來濟求救。恰逢老朽正忙于赴南京參加會議,即以此湯授之,囑咐回鄉(xiāng)頻服,以愈為期,不要中斷。凡二十天,癥情大減,大呼良方。
8、治咳十五芳
《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記寧咳藥,除習投干姜、細辛、五味子,尚有杏仁、白前、桔梗、半夏、紫菀、款冬花、澤漆、貝母、瓜蔞、旋覆花、桑白皮、露蜂房,宣肺、祛痰、滌飲,應(yīng)用范圍廣泛,經(jīng)方家謂之“華蓋十五芳”。杏仁取苦,甜者力微;五味子打碎,令仁內(nèi)辛味溢出;桔梗易致嘔惡,不宜多開;紫菀、款冬花為比目魚藥,須同組合用;內(nèi)傷投松、滬貝母,外感用象貝母;旋覆花蜜炙較好,防止刺激咽喉;細辛不過錢說,可以打破,不超10克,很少不良反應(yīng);露蜂房即馬蜂窩,醫(yī)口腔炎、鼻黏膜炎、關(guān)節(jié)炎、支氣管炎,十分馴良;澤漆亦名貓眼草,量小無害,因祛痰、利水,多服使人消瘦,李時珍言功同大戟,指消水腫,并非毒草。
案:1965年遇一老年慢性支氣管擴張癥,咳嗽,每日咯吐一大碗痰涎,舌苔白厚,氣喘吁吁,冬季不敢外出,遇風寒刺激則癥狀加重。老朽就授予上述十五芳,計半夏10克、杏仁10克、干姜10克、細辛10克、五味子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松貝母10克、桔梗10克、白前10克、瓜蔞6克、旋覆花10克、桑白皮15克、露蜂房10克、澤漆15克,水煎,日飲一劑。連吃一周,病情扭轉(zhuǎn),咳止、痰涎減去三分之二,效果可觀。
9、干咳無痰三友湯
若陰虛肺燥,干咳無痰,經(jīng)方派常投《金匱要略》麥門冬湯,重點用人參、麥冬、甘草、粳米,傷寒家喜開麥冬、五味子。因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名八仙長壽丸,將二味命曰“長壽藥”。家父同門兄玉少環(huán)年伯每遇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間質(zhì)性肺炎,凡口干、舌紅、無苔、頻頻咳嗽、不吐痰涎,就大量應(yīng)用此二味;有時配入知母、玄參、瓜蔞、阿膠、蜂蜜,增強療效,但處輔佐地位,不占首席。業(yè)醫(yī)數(shù)十年,留下這個“三友湯”,即瓜蔞30克、麥冬30克、五味子30克,且能潤腸通便。老朽曾師此方給予秋傷燥邪或津液匱乏的肺痿久治不愈證,飲后咳嗽均止,金水上升,易收佳績。
案:1962年診一話劇演員,每次咳嗽十余聲,無有痰涎,近日發(fā)音嘶啞、腸道秘結(jié),就囑其堅持吃三友湯,加了蟬蛻15克、玄參10克,水煎,分三次服。連用半個月,沒有更改,反饋轉(zhuǎn)安。止咳寧嗽功力,瓜蔞、麥冬、五味子不低于貝母、桔梗、紫菀、沙參、佛耳草、款冬花、羅漢果。
10、新感咳嗽勿離宣散藥
學習岐黃術(shù),要寧澀勿滑,認真讀書,亦有自律,最怕片面理解,淺嘗輒止。臨證反復思考,開方如烹調(diào),投料適當,色香味俱全;有的放矢遴選藥餌,才可恰到好處;尚須注意動靜結(jié)合,上升功力。以《傷寒論》醫(yī)咳為例,給予五味子,若無干姜、細辛發(fā)散,則效果不顯;單用熟地黃溫補腎陰,滋養(yǎng)血液,比較慢、弱,如入砂仁,即能迅速提高療效。
案:1961年冬季,老朽診一風寒感冒患者,嚴重咳嗽,日夜不停,頭上出汗,痰內(nèi)帶血,脈象浮滑,煩躁不安,當時就取小青龍湯加減與之,計麻黃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半夏6克、白芍6克、五味子15克、甘草10克、石膏20克,因痰含血絲,刪去干姜、細辛兩味,每日一劑,飲后病情不減,囑他將五味子打碎見核,添入干姜6克、細辛10克,繼服勿輟,又吃了四帖,咳嗽消除而愈。舉此一則便概其余。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