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直本著以自然生命的循環(huán)觀悟對生活,崇尚藝術是一種生活方式。幾十年來,讀書、寫字、畫畫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的生活,養(yǎng)就了他不激不勵、溫良和善的品行,閑適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使他能從內心遠離世俗的喧囂。
馬超先生尤愛畫蘭,觀他所畫之蘭,不是庭院中蘭,而是空谷幽蘭,氣息干凈、平和寧靜、閑適幽雅,啟迪人們追求和善之美的向往。
馬超的作品,既有著秋色迷茫的空寂禪意,也有著大涼山蓬勃絢爛的鮮活生機。馬超個性的安靜與沉默,體現(xiàn)在日常工作生活上,但馬超內心的堅強與執(zhí)著卻默默釋放在他的國畫作品中。馬超追尋繪畫藝術三十多年,內心毫無叛逆與激情沖動。他的人與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淡淡的,辭筆清麗,筆墨舒淡,古雅清空。
馬超是一位淡泊之人。他清瘦、純善、隨和,幾十年如一日消瘦的臉頰上,永遠架著一副高度近視眼鏡。透過鏡片,可以看見他真誠的眼神。與人交談,馬超大多數(shù)時候說話也是慢騰騰的,不急不躁,甚至偶爾還有些反應遲緩的呆萌。不懂他的人,覺得他身上少了一些雷厲風行的果敢與決絕,有些許無趣。懂他的人卻覺得他內心豐富善良如菊,猶如幽居雅士,風骨里透出山澗小溪般的純粹與清澈。
馬超的畫,清淡秀雅。他畫梅蘭竹菊,池塘荷花,山水溝壑,紅楓翠鳥,枯樹老藤等等,筆墨之間散發(fā)出顯而易見的空寂、冷冽與清涼。馬超的骨子里始終散發(fā)出文人墨客含蓄的善思與率真。他可以沉默不語,但只要遇到知己,他頓時會滔滔不絕直抒胸臆。這樣的瞬息之變,不僅與他內在的感性氣質有關,也與他長期擔任雜志編輯有關。沉默太久了,也需要釋放。他的靈魂深處一直潛藏著對繪畫藝術的執(zhí)著與熱愛,且早已超越他三十多年的筆墨歷練,而在今日題材也許并不太廣泛的繪畫作品里,滲透出獨有的精神氣象:清逸、空曠、幽靜。
馬超心性善良,個性溫潤。采訪中與之交流,他始終淺笑著,目光純真,猶如二十多年前我們相識于云貴川三省文學青年藝術班的那些如碎片的依稀日子。與馬超交流,你不會覺得心累,因為他的確率真。真實透徹的靈魂賦予他簡單清晰的思維,蘭葉葳蕤,聞風相悅。
但是,一旦談到藝術,馬超立馬思維活躍,顯現(xiàn)出他個體對墨像意境的解讀與詮釋。對于繪畫,馬超有著自己在國畫探索路上的見知,且善于兼收并蓄。因而他的筆墨就呈現(xiàn)出許多不太清晰的朦朧與意境表達。
觀馬超早期的作品,多以小寫意為主,題材多是花鳥古樹紫藤,頗有一些小清新意境。中期創(chuàng)作,馬超逐漸進入大寫意創(chuàng)作階段。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山水作品,既有小青綠山水,也有宋代山水的古韻。其作品《落筆搖五岳》《秋風不相識》等,散發(fā)出空靈孤寂的氣息。從這個時期作品的畫面可以感覺到,馬超秉承古人的傳統(tǒng)筆墨,追尋如八大山人、徐青藤、陳淳的繪畫藝術風格,融入自身的筆墨積淀與情感抒發(fā)。他一直在苦苦思索,并始終在尋找適合自己心境深處某些情緒與某些感覺的情感注入,力求在清淡、遼闊、孤獨中去找到一個精神的支撐點。近期創(chuàng)作,馬超癡迷于用水墨的濃淡枯濕來呈現(xiàn)作品的感染力。他善于以書入畫,注重構圖與意境,追求“逸格”。他喜歡淡墨。往往以行楷與篆書入畫?!拔以诖髮懸庾髌分校M嬅嬗薪浘暤谋憩F(xiàn)力,更有山里人自由奔放的灑脫?!瘪R超如是說。在我看來,馬超的很多作品,如梅蘭竹菊、荷花小鳥,雖然并不具有繪畫風格突出的代表性與畫家個人獨有的繪畫語序,似乎都偏于空寂,帶著禪意,但是,卻透出畫家在精神氣象上追求仙風道骨般的自在與通透。我想,潛意識里,馬超應該有他自己內心深處強烈的精神渴求。他在賦予這些畫面意境深遠、安靜自在、空靈野逸的同時,也表達出他在冰冷的現(xiàn)實世界里尋求精神溫暖的某一種精神訴求。觀其作品,在老樹藤蔓間飛翔的小鳥、荒野山澗中的茅草屋、紅葉中棲息的翠鳥,等等,這些繪畫元素,讓追求文人畫氣息的馬超在創(chuàng)作中捕捉到了精神的愉悅與滿足。
但是,馬超有一組系列作品,辨識度與視覺感極強。
這就是他創(chuàng)作的“涼山栽秧果系列作品”。據(jù)馬超回憶,在西昌的山里,生長著一種野果,當?shù)厝朔Q之為“栽秧果”?!霸匝砉币粩n一攏的,枝高丈余,滿身荊棘,每到栽秧季節(jié)果熟,拇指般大小的果實晶瑩透紅,甘甜可口。少年時代,每到此季,馬超就常常結伴于同學們午休時,頂著烈日于荊棘叢中小心攀摘,與山鳥爭搶好果,雖不易,卻歡樂無比。馬超的這一組關于四川大涼山栽秧果系列作品,應該是最能表現(xiàn)畫家馬超心底深處最柔軟最細膩一面的代表作品,也是最富有屬于馬超自身繪畫語言表達與獨特視角的作品?!霸匝砉睗M身荊棘,果子卻紅艷晶瑩,果汁甘甜。這既是畫家馬超對少年時代居住大涼山的深刻記憶,也是他對這片陪伴他成長的厚重土地最深情的回望。我想,如今已將近六十歲的馬超,在靜謐時刻,揮毫畫出他心中生命頑強的大涼山野果子“栽秧果”時,內心必定蕩漾出黃昏獨坐海風秋,柳條弄色不忍見的惆悵與憂傷。
1960年,馬超出生于成都,父親是軍人,母親是軍區(qū)幼兒園老師。六歲時,馬超從父親的筆記本插圖上,看到抗美援朝的圖畫,就開始臨摹,后來又臨摹連環(huán)畫,印象深刻的是臨摹《三國演義》。1971年,成昆鐵路通車后,馬超隨父母到涼山州西昌定居,住在西昌邛海邊。談起兒時,馬超回憶:住在邛海邊,幾乎家家都養(yǎng)小鴨子。每家小孩子都在自己家養(yǎng)的小鴨子頭上涂上屬于自己的顏色,有紅藥水、藍藥水、黑墨水以示區(qū)別。他記得,他們上學前就把自己家的小鴨子趕到邛海里面去,下午放學回家前,又跑到邛海邊把小鴨子趕回家。中午大太陽的時候,他們還跳到邛海里去游泳。1977年,17歲的馬超遇到孫其峰先生。他是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當時從天津到涼山州寫生。他們采訪寫生的主題是“重走長征路”,路線是沿著會理到烏斯河到西昌。孫其峰先生見馬超喜歡繪畫,就耐心教馬超畫《竹鳥圖》,孫老師在宣紙上用墨點、抹、擦、皴,讓少年馬超就在此刻對中國畫的小寫意花鳥有了最初的啟蒙與認知。上世紀八十年代,馬超在西昌隨溫原興、周德華(一壺山人)、羅康祥諸先生學習篆刻、書法、繪畫。八十年代末期,周德華先生調到峨眉、樂山,馬超隨即追隨周德華先生崇尚逸格以書入畫學習至今?!肮Ь磦鹘y(tǒng)涵養(yǎng)文化,秉承宗風崇尚心法”,多年來,周德華先生在繪畫上給予馬超更多心性的啟迪與意境的指點。2001年,馬超前往北京參加中國美協(xié)培訓中心首屆花鳥畫高研班學習,其間得到老師張立辰、霍春陽、孫克等先生的藝術指導授課,獲益匪淺。
馬超的作品,繾綣著秋色迷茫的空寂禪意,也有著秋天紅葉茂密絢爛的極致,更有著大涼山野果蓬勃的生機。其作品《野煙秋紅》:畫面中一大蓬野生的枝條上紅葉茂密,視覺感極強,一只翠鳥棲息在樹枝,若有所思。有兩只鳥兒穿過紅葉飛翔,它們應該有著更廣闊的天空。整個畫面彌漫著祥和的生機與秋色闌珊的通透感。作品《老樹翠鳥》:構圖奇妙,水墨濃淡枯濕用墨,恰好體現(xiàn)出老樹的蒼勁滄桑與盤根錯節(jié),幾只小鳥棲息樹間,動靜皆宜,有著水墨作品的意境之美。作品《山澗一茅屋》:淺山跌宕,石階沿山而上,野樹參差不齊,茅屋若隱若現(xiàn)。畫家給予淺山幾抹淡淡的小青綠,山中野樹是淺淺的赭石色與明黃色,畫面線條凝練,繁復而不雜亂,構圖清雅,意蘊悠長。其中小石橋在右下方佇立,靜謐,孤寂,堅定,整個畫面通透清新,有著畫家所向往的精神意境。
馬超淡泊安靜的性格,賦予他作品更多的空寂與禪意。但是,毋庸置疑,馬超還在前行,他還在水墨探索前行的路上,思考、摸索、創(chuàng)作?;蛟S,正因為性情恬淡,因而他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還少了很多激情,多了很多空寂。惟愿馬超胸懷藝術激情,在繪畫的執(zhí)著與藝術表達上,堅守初心,創(chuàng)作出如“栽秧果”系列作品這樣具有獨特視覺魅力、充滿蓬勃生機與精神氣象的精品佳作。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愿馬超不僅畫樓深閉,更要望見東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