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致伯充尺牘》(翰牘九帖之七 又稱《業(yè)鏡帖》) 紙本 行草書 縱23.5厘米 橫21.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敬聞命。此石亦不惡。
業(yè)鏡在臺州耳。
芾頓首。
伯充臺坐。彥臣如何?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牘》 翰牘九帖之二 紙本 行草書 縱25.4厘米 橫43.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前補書:丞果實,亦力辭,非愿非愿)
芾頓首啟:畫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書
則十月丁君過泗,語與趙
伯充,云要與人,即是此物。
紙紫赤黃色,所注真字,褊
草字,上有為人模墨
透印損痕。末有二字:
"來戲",*才字也。告留。念其
直就本局虞候撥供給
辦?;蚰馨?nbsp;
吾老友吾舍人,差兩介送
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頓首上,
伯修老兄司長。
……
不記得也。存紙尾。來戲, *才字。
米芾《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即為《中秋詩帖》(草書九帖之六、七) 紙本 草書 釋文: 說明: 米芾《竹前槐后詩帖》,亦稱《致希聲吾英友尺牘》、《非才當劇帖》。行書。紙本。信札及七絕詩各一。約書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v29.5厘米,橫31.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芾非才當劇。咫尺音敬 缺然。比想慶侍。為道增勝。小詩因 以奉寄。 希聲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后午陰[環(huán)]繁。壺 領華胥屢往還。雅興 欲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閑。 米芾《紫金研帖》(相冊內(nèi)有清晰大圖) 基本資料 【名稱】宋米芾《紫金研帖》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規(guī)格】紙本,冊,行書,縱28.2厘米,橫39.7厘米。 【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法帖釋文 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凈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作品簡介 《紫金研帖》為米芾與蘇軾交游的珍貴紀錄。1101年蘇軾從海南島返回江南,專程到真州(江蘇儀征)拜訪米芾。這是兩人久別之后的重逢,米芾拿出心愛的謝安《八月五日帖》希望蘇軾題跋,離開時蘇軾還借走了米芾珍愛的文房紫金硯。一個多月后,蘇軾卒于常州,后人準備以此硯石一起陪葬,米芾聞訊希望能夠追回這方名硯。 米芾與蘇軾相差十四歲,兩人交往的時間長達二十年。兩人的友誼可以追溯到元豐年間(1078-1085),當時蘇軾就對米芾的書法詩文稱譽有加;之后蘇軾雖在仕途上屢遭貶謫,不過兩人仍時常以詩文往還,而他還曾親自拜訪米芾位于潤州(江蘇鎮(zhèn)江)的居所。1101年夏天,蘇軾特別在真州避暑游歷,卻因貪圖涼爽不幸受到風寒,米芾親自贈送藥材。然而,不幸的是蘇軾于當年病逝,結束了兩人近二十年的情誼。 品硯軼聞 宋人品鑒硯的著述繁雜,如蘇易簡《硯譜》、米芾《硯史》、高似孫《硯箋》、不著撰者《硯譜》等。多數(shù)集中於端、歙硯的品評,尤以端石為上。故米芾視紫金硯為人間第一,乃標榜其與眾不同的眼光與品味。 紫金石產(chǎn)于青州(今山東),米芾晚年得之,與其家藏右軍硯相同,并認為尤勝端、歙硯,評為人間第一品。蘇軾卒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廿八日,故此帖書于之后。 作品賞析 附錄; 姿奇態(tài)逸 生機勃然 ——米芾行書《紫金研帖》賞析 (作者:東華) 米芾《紫金研帖》,淡牙色紙本,行書??v29厘米,橫40厘米。鈐有“稽察司印”(半印)、“安岐之印”、“乾隆鑒賞”、”宣統(tǒng)鑒賞”等鑒藏印。見錄于故宮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寶》冊,《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等有著錄,是最為著名的米芾傳世書法佳品之一。 從此帖中,我們可以看到,米芾所謂的“刷”字,實際上是他令筆毫平鋪紙上,以便運筆時能產(chǎn)生“萬毫齊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說米芾的這個“刷”法,是適應行書發(fā)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變化。 秦漢以前的書法,自然也講流爽之美。傳秦時蒙恬論用筆,曾說:“若能用筆,當自流美?!钡@種“流美”,卻又“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健”(秦·李斯論書語)。所以說,中國早期書法的“流美”一詞,是為以中鋒運筆,令點畫線條有“玉箸”之態(tài)而設置的。嗣后,雖然書法的筆法開始走向“夫書勢法擾若登陣,變通并在腕前,文武遣于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于陰陽”之態(tài)(漢蕭何論 書語),但此期書法筆法所重視的,仍然是書法外在的視覺美感,還沒有達到令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之美的審美高度。 當然,在唐代的書法中,已經(jīng)開始有了對書法筋、骨、肉、血的有意識追求,但此期尚屬探索階段,還沒有特別成功的理論總結,然而,到了宋代,對“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的追求,不僅有了明晰的理論述說,而且還出現(xiàn)了米芾《紫金研帖》這樣的書法力作。 米芾的《紫金研帖》,確實是令毫平鋪紙上,并產(chǎn)生“萬毫齊力”的效果,且使書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書法力作。這種“平鋪紙上、萬毫齊力”的筆法,猶如中國人吃飯時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么兩根細棍,在指頭的作用下,可以“夾”、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還可以“叉”,總之,它是靈妙多變,為方便人們實用服務的。照之于書法,那“萬毫齊力平鋪紙上”的筆法,在書法家以氣運腕的作用下,同樣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蘇”字的草頭兩點、“之”字上點的寫法;可以“叨”,如帖中的眾多橫畫的起筆;甚至還可以“夾”,這是一種“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兩點;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筆的兩撇??傊总赖摹蹲辖鹧刑?,是為了使書法血濃骨老、筋藏肉盈并且能夠姿奇態(tài)逸而靈活用筆的產(chǎn)物。宋代以后的書法大家,如元之鮮于樞、明之吳寬、徐渭、黃道周、倪元璐,清之王鐸、傅山,都是在深刻研習米芾書法后而卓然成為大家的。 米芾《自敘帖》宋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自敘帖》宋拓本,被收入《群玉堂帖》。此帖運筆迅勁,枯潤燥濕,錯落有致。米芾大字一向流傳較少,故此帖尤為珍貴。學者如能潛心揣摩,邊臨邊悟,定能登老米之堂奧。 釋文: 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則奴書也。其次要得筆,謂骨筋、皮肉、脂澤、風神皆全,猶如一佳士也。又筆筆不同,三字三畫異;故作異。重輕不同,出于天真,自然異。又,書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渾然天成,如莼絲是也。 又得筆,則雖細為髭發(fā)亦圓 ;不得筆,雖粗如椽亦偏。此雖心得亦可學,入學之理在作字,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余初學先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jīng)》,久之,知出于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 |
聯(lián)系客服